1、1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送审稿)监督管理司2003 年 7 月第 次 局 务 会审 议 材 料2一、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背景情况 3(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的必要性 3(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法律依据 3(三)本方案编制过程 3(四)相关说明 4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主要内容 4(一)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内容 51、评价依据 52、评价标准与评价导则 53、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质量预报动态数据库 54、软件和工具 55、污染源数据库 56、环评专家数据库 5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相关的信息 58、污染物排放系数 59、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信息 610、专业数据库 6
2、(二)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6三、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设计 7(一)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信息组成 71、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组成 72、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其他信息组成 7(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设计思想 8(三) 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9(四)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结构 111、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分布式网络结构 112、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113、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用户 11(五)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功能初步设计 14(五)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功能初步设计 151、用户管理 152、数据查询 153、数据维护 1
3、54、数据备份 165、系统安全 16(六)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构建 163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送审稿)一、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背景情况(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的必要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与文件,但由于缺乏全面统一的数据管理,在日常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着处理数据方法不统一,数据获取上存在着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许多领域、关系到很多部门,需要运用多种数据信息,而现实情况是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单独提供环评所需要的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有关部门的之间在数据信息交流方面有很不畅通。为了发挥各专业方面的信息优势,建立必
4、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促进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对于更好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以下简称环评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30 次会议(2002 年 10 月 28 日)通过,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环评法第六条中的明确规定“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
5、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 (三)本方案编制过程2003 年 1 月,我司组织成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工作小组”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工作小组经过调研拟定了初步工作4方案。后经多次讨论和修改于 2003 年 3 月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初稿)。2003 年 4 月 8 日我司组织召开了相关专家参加的方案研讨会,根据与会专家的意见对方案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修改并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 。同时征求了我局 5 个司的意见,并以我局环办函2003208 号文形式,征求了 15 个国务院各有关
6、部门的意见。目前局内 5 个司的意见均以收到。共有 11 个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回函,1 个部门表示无意见但不回函。所有反馈意见已经整理完成,详细内容见附件 1。有反馈意见的部委都表示支持系统建设,对方案总体建设框架表示认可。相关数据提供方面意见是能公开的数据已经公开,不能或需要有偿使用的数据建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根据反馈意见,对本方案做了相应修改和调整。(四)相关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将以独立网站形式建设(域名独立,IP 地址独立),采用主机托管方式,同时拟在我局政府网()上建立相应的链接。所有数据均可做为总局共享中心的有效资源,但需一定经费支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内容较多,数据涉及部门
7、广,数据的统一提取难度大,因此,建议各部门依据环评法的要求共同建设,各部门开展本部门相关信息建设并负责相应的数据维护,数据以链接方式与主站相连。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拟采用分阶段建设方式,初期以框架搭建为主,基本形成栏目覆盖全面的网站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数据的采集,各栏目涉及的数据除公共数据外对环评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无相应数据或无法直接利用的数据,建议通过立项研究的方式解决。在 2003 年 9 月 1 日环评法正式施行前提交的主要成果是研究方案与网站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多种基础数据,包括自然生态、大气、水体、气象、地质、地震、土壤、作物、噪
8、声、震动、动物、植物、水生生物、放射性、电5磁波以及社会经济、文物古迹和人体健康等。为了更全面、直观地反映这些信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拟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和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两大系统。(一)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内容1、评价依据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策,规划地方环保计划、地方环境功能区划等文件。2、评价标准与评价导则国家环境标准、行业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有关的国外环境标准。3、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质量预报动态数据库包括所有国控点的动态监测数据和各城市例行监测数据,监测规范。4、软件和工具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等相关软件。5、污染源数据库现状污染源和审批后验收前
9、的新污染源数据。6、环评专家数据库国家级环评专家数据库。6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相关的信息报告书(表)的编写规范格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 ,优秀环评案例,相关信息。8、污染物排放系数不同生产能力、工艺产品的污染物排放系数。9、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综合和专业信息。10、专业数据库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数据专业库(二)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电子地图的形式表述以下信息:1、 城镇、村落分布、城市性质;2、 工业、农、牧、林业结构;3、 环境规划;4、 地形、地貌、水文、土壤;5、 生物多样性;6、 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7、 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7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8、 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9、 重点环境保护地区(三河、三湖、两控区、一市、一海、南水北调(东线) 、三峡库区及其
11、上游、长江、黄河和松花江流域) 。三、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设计(一)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信息组成1、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组成(1) 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信息;(2) 国家环境标准(基础标准、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规范)和有关的国外环境标准信息;(3) 参与评价的主要环境因子;(4) 国控点例行监测资料;(5) 环境经济损益指标;(6) 环评专家数据库;(7) 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气、水、噪声预测模型)及相关技术参数;(8) 相关软件和工具(污染源申报与统计软件) ;(9) 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信息系统。2、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
12、的其他信息组成(1)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综合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及相关标准、统计信息等。(2)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专业信息国土资源信息8全国不同类型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信息等(含地图、电子地图) 。水利信息主要江河、湖泊、水库等水文、泥沙信息,水功能区划。国家经济统计信息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等指标信息。气象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主要城市污染气象等信息。国家海洋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海洋(含海洋水文、海洋生物、海洋灾害、海洋测深等)信息。城市建设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城市规划信息农业(含林业)发展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农业种植、养殖、农
13、产品加工、土地利用改变、植树造林、迹地更新、生产林基地建设等发展信息科技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各类科技信息其他工业、交通、旅游发展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各类发展信息等(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设计思想1、以框架结构设计为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2、栏目设置较为全面;3、栏目信息分阶段逐步齐全;4、需要设立研究项目的,建议以立项研究;5、不同部门的数据无法直接提供的,由有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自行建设、维护,结果可与基础数据库系统相连;96、数据采取分布式为主导的异构式数据网络结构;7、确定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数据类型、数据量级估计,根据类型划分确定数据的不同存储形式;8、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建立数据表
14、和索引表,给出数据字典。9、数据安全性的确定。10、数据库设计响应时间。11、确定各类数据的基本查询条件和访问方式,实现多条件查询数据。(三) 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利用方式不同,形成网络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数据共享和提高数据利用率,基础数据库系统按网络数据库系统设计。在2003 年 9 月 1 日前完成系统初步框架的搭建和实现部分数据查询功能。10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体系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图 1调研、收集数据规范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建设系统构架设计与开发系统试运行数据库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验收与数据库共享逐层、逐级、逐步开发完善11(四)环境
15、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结构1、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分布式网络结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以网络数据库为基础,门户网站(主站)为形式,系统采用 B/S 结构设计,用户通过 Internet 查询数据(图 2) 。主站和各专业站通过互联网连接(图 3) 。目前主站申请域名为,网站框架设计已基本完成。图 22、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图描述了系统的基本构架和使用及管理模块之间的关系(图 4)3、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用户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用户是通过互联网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基本用户包括:各级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规划部门、技术评估机构、环评单
16、位、公众及其他人员(图 5) 。用户 web基础数据库相关链接12图3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分布式网络结构图主站(兼门户站)国家环保总局数据网络2(各资源局、专业局、站)数据网络1(各部委、直属机构)数据网络3(地方环保局)数据网络n(环境监测站)13用户界面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控制图4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数据检索信息管理 用户管理 检索管理 安全管理 应用管理 数据维护14基础数据库各级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规划部门技术评估机构环评单位公众图5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用户建设单位其他15(五)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功能初步设计基础
17、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维护、数据备份。1、用户管理基础数据库具有数据分布的特点,数据的使用范围不同,系统用户的服务需求也不同的特,系统设立用户管理模块,负责对用户权限或级别进行分类管理。2、数据查询基础数据库数据具模糊查询功能,部分数据的全文检索功能。3、数据维护(1)静态数据维护对内容变化不大的数据的维护基本是一次性的,用直接修改数据或数据链接的方式实现。(2)动态数据维护动态数据的维护主要是数据库的维护,通过维护模块、相关软件、直接对库操作去实现。4、数据备份根据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不同,采用文件目录备份或数据库备份的方式实现。5、系统安全设置系统防火墙、安装相应软件
18、、修正漏洞、升级系统软件。同时结合详细日志记录及数据备份去实现。16(六)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构建按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包括的主要数据内容性质和分布不同,采用文件、目录、数据库方式构建基础数据库系统。1、评价依据数据库(1)评价依据数据库框架结构:图 5数据环境功能区划 法律 建设项目环评法规水 大气 噪声大气 噪声 固废 海洋 森林 草原渔业 矿产资源 国土资源 水资源野生动植物条例 令 规划17(2)评价依据数据库功能划分数据库应用程序用户登录功能块管理系统功能 用户系统功能登 陆公共信息链接数据库数据库 页面用户管理链接数据库图 6 182、评价标准与评价导则(1)评价标准通过链
19、接方式提供,具体网站是中国环境标准网站。(2)评价导则评价导则以文本的形式提供,包括评价导则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 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地面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支持查询和全文检索。3、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质量预报动态数据库数据具有分布性的特点,拟提供数据描述和数据获取途径。4、污染源数据库现状污染源、新污染源通过数据库方式实现。5、软件和工具包括污染源统计格式、预测模式等,此部分数据采用链接方式和文件目录方式提供。6、环评专家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方式实现。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相关的信息对国家环保总局已批报告书(表)制作电子书,并选出优秀环评案例。对今后审批的报告书(表) ,建议要求评价单位提交电子文件入库。198、污染物排放系数建议立项,开展研究后数据入库。9、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国内外综合和专业信息拟调研后,信息入库。10、专业数据库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数据专业库,由各部门负责建设,数据共享或提供获取信息的方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