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7286617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城乡统筹就业及农民城市化的现状和对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和比较充分就业,仍是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措施。一、全区的就业状况1、人口总量不断增加。2006 年全区总人口 348716 人,比2003 年(342095 人)增加 6621 人,增长 1.9%,其中城镇 125501 人,农村 223215 人。2、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 年全区社会从业人员 18.16 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1.38 万人,增长 7.6%。按城乡就业人数划分,2006年农村劳动力达 117189 人,比 2

2、003 年增加 5243 人,增加 4.5%;城镇职工达 6.1 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0.52 万人,增长 8.5%。全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由 2003 年的 49.1%上升为 2006 年的52.1%。3、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对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2006 年全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8.54 万人,比 2003 年(8.37 万人)增加 0.17 万人,增加 2%,比重下降 4%;第二产业 3.31 万人,比 2003 年(2.27万人)增加 1.04 万人,增加 45.8%,比重增加 5%;第三产业 6.75 万人,比 20

3、03 年(6.14 万人)增加 0.61 万人,增加 10%,比重下降 1%。从城乡就业结构看,2006 年全区农村从业人员 12.06 万人,比22003 年(11.2 人)增加 0.86 万人,增加了 7.7。从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全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已基本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急剧增加,2006年就业人员达 18.16 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4.87 万人,增加 37%;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劳务派遣就业等多种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崛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2006 年全区

4、共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 2.07 万人次,比 2003 年增加 1.9 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42 万人次,比 2003 年增加 3.4 万人;固定在外务工人数达到 1.2 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1.12 万人;其中,区外务工人数达 18296 人,比 2003 年增加 1.8 万人;区内务工人数达 34060 人,比 2003 年增加 0.8 万人;全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创劳务收入 2.4 亿元,比 2003 年增加 2.03 亿元。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为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的难点及制约因素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

5、,随着城市企业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离土转移的难度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链没有拉开,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 “源头拦 水” 的作用发挥不 够;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所限,全区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镇3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劳动力对岗位形成竞争;民营经济不发达,岗位创造有限等等。针对上述情况,就当前而言,我区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新增劳动力就业已成为就业工作的重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难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焦点。(一)就业形式依然严峻。目前,全

6、区尚有下岗失业人员*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需要就业的 4000 人,需要安置就业的复退军人近 600 名,农转非劳动力 2573 人,全区需要就业的适龄劳动力呈上升趋势。全区现有农村劳动力*人,除稳定在外务工的 16800 多人外,每年仍需对近 30000 多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就总体情况而言, “十一五” 期间,全区就 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之间的矛盾。经测算,“十一五” 期 间新增劳动 力资源 3 万人。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通过开展劳务输转向区外转移后,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仍将保持在 30000 人次以上。

7、(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是辖区内外用工单位出现明显的劳动力紧缺,突出表现在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和农业季节性生产用工方面;另一方面技能劳动者短缺,不能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全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 民工短缺,特别是随着建筑行业、农业季节性用工需求的增加而将进一步加剧。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与青年就业压力大并存。4(三)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由于农业就业空间的不断缩小,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缓慢等原因,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加之,受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环境不宽松,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步严峻

8、,同时,就业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进步增大,对城镇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四)劳动力素质与就业不适应。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不高、创业能力差等问题,同时存在自主创业缺乏必要的能力支撑,就业遭遇“高板凳”等问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建库调查显示,全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以下的有 9.52 万人,占总劳动力的 8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 2.22 万人,占总劳动力的 18.91%。二是接受技术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较少。近年来,在劳务工作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培训,大多数仅限于引导性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大多数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任何

9、职业技能培训。(五)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劳动力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就业、规范化操作水平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特别是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受体制和资金的影响,运转不畅。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就业服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就业服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5有机结合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有待改善。2006 年,全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超过 50000 人次,年创劳务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左右,虽然输出总量和创

10、收比 2003 年翻了二番,但农民就业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集中表现在:工资待遇还处于较低水平,拖欠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大部分从事搬运、建筑、安装、制造等高危作业,工作时间长,伤、残、亡事故发生率高,社会保险无着落,权益难以保障,就业环境较差,就业质量不高;生活条件差,子女上学难,不平等待遇等依然存在。三、对策及建议按照“*区* 中心” 的发 展战略,用科学发 展观统领就业工作,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建立稳定、和谐的就业结构、就业体制和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 发展经济,统筹城乡就业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稳步增长,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以扩大就业推动

11、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一是突出新生劳动力就业这个重点: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就业前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企业去施展才华,鼓励自主创新,使其先就业再择业;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引导,重点是实用技术、绿色证书、科普知识、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农业等知识。二是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这个焦点,充分发挥“全省劳务输出示范县” 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行“培训 引导 组织转移维权服务” 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通过加大执法力度、 “148 法律援助行动” 和工会维权等为进城就业农民工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鼓励劳务产业大户返乡创业,把

12、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带回家乡,使其成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代新型农民。三是攻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个难点,积极、稳步推进并轨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理顺劳动关系,衔接社会保险,延续、扩大扶持政策,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努力促进再就业。(二) 强化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以政府部门认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SIYB”、“ 阳光工程”等重大项目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质量。逐步推行持证上岗,规范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行为。根据目前实际,全区应逐步建

13、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对目前国家规定的就业岗位执行“先培训,后就业”,要求农民工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没有规定的岗位实行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后就业,不断提高农民转岗能力和就业本领。增加投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府补贴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以服务“ 三农” 为目标的公益性事 业。对农民进行职7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本着自愿的原则,由农民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和公共交通规则等公共知识培训所需的经费,应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合理有序地流动。(三) 调整结

14、构,协调并进促就业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协调并进。在产业类型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和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在经济类型上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季节性、临时性、小时钟点工和社区、家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发展小城镇,关键在于培育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是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支撑。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进城能找到工作,小城镇有了产业依托,城镇化进程就能大大加快。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民就近转移。重点是

15、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处在困境的乡镇企业政府要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和指导,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数量,克服乡镇企业非农化倾向,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以增强乡镇企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8今后政府的就业职责还应该重点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上,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市场有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民营中小企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劳务输出,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四) 建立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功能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按照就业服务“

16、新三化”( 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加强就业指导、技术培训、职业介绍,为广大城乡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周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就业环境,建立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长效机制。(五)完善政策,土地改革促稳定农民进入城镇以后,应以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作为过渡性措施,将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货币化,然后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赋予村组更多的灵活性,为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创造空间。与此同时,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机会。当前要亟待解决的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要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明确界定集体产权9的前提下,保留进城农民工继续分享集体积累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的办法,使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