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家税收备课笔记.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7285796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1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税收备课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国家税收备课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国家税收备课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国家税收备课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国家税收备课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家税收备课笔记第一章 税收起源与发展一, 国家的起源与本质1、原始社会初期及公共权力。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政府,也没有国家的公共权力。2、原始社会后期及公共权力。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初年,铁器被广泛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大发展。出现了两次大分工。畜牧业同农业的分工,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两次大分工使得社会产生了剩余产品,随之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大首领2利用公共权力为本氏族或者本人谋利益。中国尧舜禹。禹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3、部落与税收部落要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最早财政以贡赋为主。贡赋逐渐演变成为税收。税收的基础是背后的公共权力国家

2、。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经派兵包围了拒绝交税的农场主。4、国家的本质关于国家本质的观点。有人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也有国家是人类利益博弈的一个合作均衡。3第一,本书的观点,国家是部落的联盟,比如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融合的结果。部落强大与国家强大相辅相成。中东许多国家,比如利比亚,也门等国就是由部落组成。菲律宾总统由几大部落家族轮流把持。现在总统阿基诺家族。前总统阿罗约家族。日本也有许多家族。钓鱼岛就是日本政府非法给一个家族。第二,国家也是一定范围内人的集合。中国就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的集合。重要职能是,调和国家范围内居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共秩序,确保国家范围内居民的生命4财产安全

3、。中国维护国家主权。英国阿根廷马岛之战。第三,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拥有国家机器的人凭借国家机器达到压迫其他阶级的目的。5、税收与国家的关系第一,国家的主要组成一是居民。是指依法属于该国公民的自然人。通常是依据国籍法,凡是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是该国国民。如中国有 3000 万海外华侨。二是政府。这是国家范围内处理公共事务的机关。政府的事务主要包括;保护社会使得其不受其他独立5社会的侵犯。保护国家主权。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打仗就是为此。尽可能保护社会上的个人不受其他人的侵犯。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其公共设施。如铁路,机场等三是国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第二,主权国家的基

4、本特征公共性,是全体居民的国家。每个人具有同等的权利。地域性,每个国家是以国土为基础的。以色列人流离失所 1000 多年,才终于建国。代表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6力,处理内部事务。第三,税收是政府的经济基础税收的作用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最重要手段。政府可以筹集资金方式除了税收,还有借债(希腊,西班牙,美国等国) 、政府经营(经营国家资产,如国家的企业)政府收费(过桥过路费等) 。但是税收是主要筹集资金方式。我国 10 万亿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税收。此外,税收可以调节纳税人收入水平,如发达国家收遗产税。我国政府免征农业税。个人所得税起征额达到 2000 元。6、税收的产生与发展7第一,税收产

5、生的条件。物质条件是有剩余劳动产品。如果没有剩余劳动产品,一切无从谈起。税收产生的制度条件,社会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如果财产是公共的,就不需要征税。税收产生的政治条件有国家作为公共权力中心。国家强权保证。第二,我国早期的税收,从夏朝的夏贡,包括土贡、盐供、丝供等;商助,周彻,初税亩等。第三,税收的发展。税收权力由政治权力向公共权力转变。政治权力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来由于国8会的努力,将课税权集中到国会手中。后来税收制度发展。一种是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这是对财产进行直接征收税的制度。如个人所得税。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有一种间接税,通常对买卖的产品劳务进行征税。我国的

6、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形态。力役(出苦力) ,实物(谷物,马匹) ,货币。税收范围的发展,从局限于本国区域,到超出国界。如美国政府对美国公民在国外的收入也征税。9许多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面临是否加入美国国籍,因为要对在中国的收入交税。税收功能的发展。一是财政功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如交收入所得税。二是分配功能。通过税收进行收入重新分配。中国的转移支付。三是经济功能通过税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经济,促进发展。经济疲软时候的减税计划。经济过热时候的增税计划。如 08 金融危机时免除房产交易契税,免除股市的印花税等。10、税收的概念。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其处理公共事1

7、0务的职能,凭借一定的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取得的财政收入。不遵守法律,偷税漏税,厦门远华案。税收特点一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二是征税主体是国家。如地方政府征税代表国家三是征税依据不是财产权,而是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力。如解放时候没收资本家财物。四是税收有三大特征;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五课税对象有选择性。如增加11房产税,增税遗产税等。税收的本质税收本质的认识第一,税收负担说,这种理论认为税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孔子提出“苛政猛于虎” 。代表认为有法国的萨伊,英国的穆勒和巴斯泰尔。第二,利益交换说。这种理论认为,国家给人民提供保护,作为交换,人民就应该给国家缴纳税收。代表认为亚

8、当斯密,霍布斯。这一理论至今仍然被许多国家采纳。第三,国家主体说,认为取得12税收的国家需要。国家要做事情,需要钱,所以税收是重要来源。比如美国每年国防开支占全球一半,达到几千元美元。所以美国人民税负很重。奥巴马总统 2011 年纳税几十万美元,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第四,公共需要说。税收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采取的分配形式,与国家主体说类似。居民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就有一些公共需要。如需要警察维持社会秩序。需要城管人员维护城市环境秩序。需要道路通行。需要大江大河的治理。98 抗洪后防洪堤建设花了 2000 多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都是公共需要。13税收特征主要有旧三性强制性,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后盾。

9、不交税将采取强制手段,直至坐牢。无偿性,不需要归还固定性。纳税条款固定,税率固定,纳税人固定。这是相对的。随着社会变化,会做出调整。如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免除农业税。税收的新三性一是公共性。税收带来的财政收入应该满足公共需要。纳税人有权知道税收的用途。二是法定性。税收必须以法定14的形式预先规定,无法不得征税。任何行政命令等不能作为征税的依据。如过桥收费,不是税。三是有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必须用到纳税人身上,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偿还。不能用在国家工作人员私人消费方面,三公经费要公开。相近的概念税收与利润。税收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利润是企业生产剔除成本后的剩余税收与收费,收费是政府向相关单位或个人

10、提供劳务后的报酬。体现的是有偿性。如办户口本,交1520 元工本费。高速公路收费。税收与派捐。派捐,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于达到一定数额捐赠人给予一定职务,典型的是政协委员。税收与基金。政府基金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向特定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一定费用。比如教育发展基金,住房公积金。税收原则第一, 亚当斯密的税收 原则可归纳如下: 平等收税要公平合理。税收要根据16个人收入不同而不同,他把不同收入的人能否负担自己的税额,作为衡量税收是否合理的标准。 确实税收要有可估性,即纳税人可以准确地预计何时需要缴纳多少税。简便税收制度要简易可行,即有效的税收要容易计量和收纳。 省费税收

11、管理的经济效果要好,即政府应该只用所收到的税中很少一部分支出用于管理税收。第二,我国历史上的征税原则17论是比较丰富的。归纳起来,大致是从四个方面的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一是从争取民心、稳定统治秩序出发,强调征税要合乎道义、公平、为公为民等原则,二是从发展经济的需要出发,强调征税要坚持适时、有度、培养税源等原则。三是从组织财政收入出发,强调征税要采用普遍、弹性、税为民所急等原则。四是从税务管理的要求出发,强调征税要贯彻明确、便利、统一、有常规、有效益等原则。这些原则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面。而每一原则又有其特定的意义。18有义原则即强调国家征税要合乎道义。孔

12、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 。 “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论语)。这里强调的“ 义” ,就是要行仁政、轻徭薄赋。因为“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轻征赋税有利于争取民心,使统治者长治久安。所以,历代思想家都重视这一原则。 有度原则即强调国家征税要适度。 管子一书指出,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19间,则上下相疾也。 ”“国虽大必危 ”。所以,应坚持“取于民有度 ”的原则(权修 ) 。 历代思想家都强调取民有度,但对有度的标准认识不一致,大都强调征税量不能超过人民负税能力允许的限度。 有常原则即强调国家定税要有常规,税制要相对稳定

13、。傅玄针对魏晋时期税制兴废无常,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定,指出,应坚持赋税有常的原则。 “国有定税,下供常事,赋役有常, 而业不废”。而要做到“ 制有常” ,关键在于中央决策者和地方官吏的行为规范化。傅玄强调税制20稳定,但并不反对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税制作必要的改革。 统一原则即全国的税政要统一。商鞅主张全国税政统一。 “上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就是说,国家税政统一,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没有歧视,人民就感到赋税公平,就能取信于民,官吏也不便营私舞弊了( 商君书、垦令 ) 。 弹性原则强调赋税的征收量有伸缩性,依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孟子反对征定额税、主张丰年多征、灾年少征。管子将年

14、成分为上、中、下三21等,提出不同的年成依不同的税率征收,最坏的年成“不税 ”成“驰而税”(大匡 ) 。 至近代,将弹性的原则作为评税的重要标准。 普遍原则强调征税的面要宽,纳税人要普遍。 周礼提出,国中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交纳赋税。耕田的贡九谷;经商的贡货物;从事牧业的贡鸟兽;从事手工业的贡器物;连无职业的也要“出夫布 ”。 均平原则强调征税中应做到的均平合理。但各思想家强调的角度不同。一种认为,按负担能力征税才算均22平合理。 第二种认为,征税不分贵贱强弱,一律平等对待方算均平合理。第三种认为,征税既要坚持“横向均平”,又要坚持 “纵向均平 ”。即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能力不同的人纳不同的

15、税。 明确原则即强调让纳税人对征税的有关规定有明确的了解。 管子指出,让人民知道赋税征收的比重是合适的, “审其分,则民尽力也。 ”苏绰认为,贯彻明确的原则,对征纳双方都有利。刘晏在理财治税中,坚持了明确的原则,做到了“ 知所以取人不怨”(新唐书、刘晏传)。 23适时原则强调征税所规定的时间和时限要适当。很多思想家强调征税要适时。孔子提出“ 使民以时 ”。荀况提出“无夺农时”。 管子还认识到,纳税的时限规定应适当,时限越短,纳税人所受的损失越大。纳税人为了在规定的时限内完纳赋税,在出售产品中不得不接受商人压价的盘剥,时限越短,所受的降价损失越大。 便利原则强调定税应尽量给征纳双方以便利。 史记

16、载,夏禹时就注意定税中方便纳税人。 “禹乃行相地所24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而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税取代了实物税,又进一步给纳税人带来便利。杨炎推行的两税法,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除均平税负、增加财政收入等目标外,还考虑了征纳双方便利的需要,简化了税制。 为公为民的原则强调国家只能为公为民而征税。荀悦指出,国君应有“公赋而无私求”, “有公役而无私使 ”。丘浚强调,国家征税应“为民聚财 ”。凡所用度, “必以万民之安 ”不能 “私用”(大学衍义补) 。严复提出,赋 税收入不应只供少数统治者享受,应“取之25于民,还为其民”,为民兴公利、除公害( 原富 ) 。 增源养本原则强调国家治税中

17、要重视培养税源。荀况认为,生产是财富的本源,税收是财富的末流,国家应“节其流,开其源”。司马光 也强调要 “养其本而徐取之”。 税为民所急原则强调选择人民必需的生活、生产用品征税,以保证税收充沛、可靠。在战争年代或财政困难时,从组织财政收入的需要出发,统治者常采用这一原则。桑弘羊在汉武帝对外用兵时,为筹军费实行过盐26铁酒专卖,寓征税于价格之中,取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刘晏也认识到:“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 。第三,财政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自国家产生以来,税收一直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 美国供给

18、学派的著名代表拉弗教授,长期致力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他在对大量材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27函数关系:当税率为零时,市场经济活动或税基为最大,但税收为零,税率稍有提高后,税基会相应缩小,但其程度较小,故税收总额还会增加;当税率上升至某一最适度的点,税收极大化,找到最佳税率。如果超过这一点, 继续提高税率,就进入“拉弗禁区 ”,因税基以更大程度缩小,即市场活力或生产加速萎缩,反而导致税收下降;当税率处于禁区的末端,即税率为 100% 时,税收也相应降至零。 因此,财政原则并不意味着就是税率越高,税收收入就越大。28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

19、,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要求条件相同者缴纳相同的税(横向公平) ,而对条件不同者应加以区别对待(纵向公平) 。研究公平问题,必须要联系由市场决定的分配状态来看。倘若由市场决定的分配状态已经达到公平的要求,那么,税收就应对既有的分配状态作尽可能小的干扰;倘若市场决定的分配状态不符合公平要求,税收就应发挥其再分配的功29能,对既有的分配格局进行正向矫正,直到其符合公平要求。 公平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在亚当穧斯密的税收四原则中,公平原则列为首位。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有强调税收公平的论述。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则更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0、但税收怎样才算公平,在不同时期,往往标准不同,理解也不同。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公平经历了一个从绝对公平转变到相对公平,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经济公平的发展过程。 税收公平,首先是作为社30会公平问题而受到重视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问题历来是影响政权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税收本来就是政府向纳税人的无偿分配,虽然有种种应该征税的理由,但从利益的角度看,征税毕竟是纳税人利益的直接减少,因此,在征税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利益的对立和抵触,纳税人对征税是否公平、合理,自然就分外关注。如果政府征税不公,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很大,偷逃税收严重时还会引起社会矛盾乃至政权更迭。 税收的社会公平,最早指的是税额的绝对公平,即要求每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