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分音在乐曲中,音的强弱对比构成了节奏的基本基础,没有强弱音变化的曲子是难以想象的,而音的强弱出现又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简单地说就是以单纵线(即小节线) 为标记的纵线的左边为弱声音符,右边为强声音符(以下简称为强音和弱音) 。强音和弱音是相对的,所谓强音,就是说这个音在演奏时,要相对响亮和有力,弱音与强音相比则表现得较为暗弱一些,打个比喻,如果用“咚-”来表示强音的话,那么弱音就可表示为“哒- ”。再以“二拍子(每小节有两拍) ”为例,它的两拍强弱变化就可以表示为“咚-哒- ”;在四拍子中就是“咚-哒-咚- 哒-” 。可见,无论是二拍子或是在四拍子型节奏中,强拍和弱拍是交替出现的(三拍子的稍有
2、不同,为强、弱、次弱型) ,而且四拍子每小节中后边的强拍要比前边的稍弱一些,叫做“次强拍” ,依此,后边的弱拍叫做“次弱拍” ,这就是乐曲中强弱变化的基本规律。 切分音的出现,使这种强弱规律发生了一些改变,使得音的强弱变化规律不再按照原来“咚- 哒” (二拍子)这样的节奏进行,而是改为 “哒咚 -哒”这样的节奏,即将原来在小节线右边的强音“弱化” ,形成了“切分节奏” ,其概念的基本含义为:把一个音符切成两个部分,强音占有第一拍的后半拍和第二拍的前半拍,即把强音挪到两个“半弱音”的中间(仅体现在两拍中) ,也即你所说的“从弱音到强音,弱音强唱”的意思,这样一来,在音乐表现上则毫无疑义地突出了这个强音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音的强弱和音的高低是纯粹的两个概念,如不严格区分,则容易产生误解而错把强弱音与高低音混为一谈,影响对节奏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