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工具书,中医工具书的用途,提供研究线索 指引读书门径 解决疑难问题 汇集专题资料,中医工具书的类别,医学丛书在“子集”中书目: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 范行准的私人藏书目录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目录 索引: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排列,供人们查找。 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 字典、辞典 手册:汇集某一方面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工具书。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针灸治疗手册,中医工具书的类别,年表、历表: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的工具书。 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历史纪年表 图录:用图象表示事物的工具书。 中国历史地图集 类书:辑录古代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集圣济总录
2、 丛书:又称“丛刊”“丛刻”,多种独立完整单行本书的汇编。 珍本医书集成 文摘:报刊杂志中文章的摘要。 中医文摘,中医工具书举要,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奉敕编。 该书部首与单字,按笔划多少顺序排列,每个单字之下先注音,后训释字义,再列别音别义,再次列古音。一般都用古书证释。每字必载古体,其重文、别体、俗书、讹字则附在注后。 全书分十二集,按地支顺序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奉敕编。 该书是查找生僻字的工具书,优点: 收字丰富:47035字 引证详尽:每字每义后都举命名,几乎全部引用“始见”的古书。 搜罗齐备:差不多把每个字的不同意义都
3、列举出来了。 缺点: 字与字间互相注意、互相诠释,给查阅者无所适从 有的书名、篇名错误或妄改,有的引文失真或脱漏 错字多,注音错误也不少,康熙字典,成书于众手,校勘疏忽,故错误很多,但对我们阅读古医书仍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中华大字典,徐元诰、欧阳溥存等编,1918年中华书局重印。 在康熙字典基础上完成,体例基本相同。其特点: 收字较多:48200余字。 眉目清晰:同形而异训、异音的字,不混在一起,分别注音,逐条解说。 多列韵部:每字注音后,即列入韵部。 绘有图形:多用图形辅助解说字意。 该书虽纠正康熙字典诸多错误,编排更为简明,更仍未突破之,不能取而代之。二书可互参。,辞源(修订本),广东
4、、广西、湖南、河南修订组修订。商务印书馆编。1979年起,商务印书馆分册出版。 该书是在解放前旧版辞源基础上,删去新辞条目,专收古代汉语词汇和成语,以及有关文史方面的百科性条目,成为一部专门供研究古典书籍用的大型词典。,辞源(修订本),特点: 注音精确、解释详细明确、引证准确、繁体排印。 该书单字仍按十二集214部首排列,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附四角号码索引。,辞海(1979年版),三卷本,其特点: 内容丰富:收单字14872字,选收词目91706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释文简洁、通俗易懂、附有插图。 该书按部首排列,书首有部首
5、表、部首查字法说明、笔划查字表等,书末有附录十三种以及所收单字的汉语拼音索引。,辞通,朱起凤编,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现有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二册。 该书从声音的通假上去寻求文字训诂,专收古书中的连语、联绵词,用同声假借的原则排比整理,以常见的词列于前,注明音义,把和这个词义相同而形体相异的词一一排列于后,对误 字作了校勘。,辞通,特点: 搜罗古籍中的通假词和词组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作。 引证详密,举例基多,有助于深刻理解词义。 每条末尾大多有作者自己的按语,或折衷旧说,或独抒己见。 本书卷首有韵检,书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笔划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编,1940年商务
6、印书馆第8版印刷。 收录上古至清末名人四万多个。一些著名的医家以及为医著作序、校勘者也可查出。 人名按姓氏笔划排列,书前有笔划检字表,书后有姓氏考略、异名表、四角号码索引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谢寿昌、臧励和等编,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上起远古,下迄现代,收录我国古今地名四万余条,对其地理位置、古今 名称变化等加以解释,按地名首字笔划多少为序排列。卷首有笔划检字表,卷末有四角号码地名索引,后附各县异名表。,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收录全国41个图书馆所藏的古代丛书2797部,包括38891种古籍,大约为我国全部古籍的一半左右。有关中医学方面的丛书,收
7、在第二册子部医家类(808-866页)。 每书收录其名称、著者和所属丛书名称。,阳海清 编撰,蒋孝达 校订,二十六史医史资料汇编,陈邦贤辑录,1982年3月,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室铅印本。 辑录了26史中的医药学资料,分别按医史制度、医学人物、医学文献、胎产、养生、疾病、治疗、药品、兽医等项分类。,陈邦贤,医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史、疾病史、医学家传记、二十六史医学史料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系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和 医史教育的倡导者。他的努力,为中国医学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医大辞典(试用本),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人卫出。 共收中基、临床针灸、中药、方剂、人物
8、、文献、推拿、气功等词目45,000余条。全书共分八个分册出版。,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等编,192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民国初年,谢观任上海中医大学校长时所编,全收按首字的笔划多少排列。,谢观(1880-1950年)近代医学家。字利恒,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人。两度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在医界影响很大。还担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学总会所设中医大学校长。1929年发起组织中医协会,发表宣言反对“废止中医案”,主持过上海市国医公会、中央国医馆等医学团体工作。著有中国医学源流论(1935年),编有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澄斋验方、澄斋年谱等。,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
9、仁等编,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社,1956年重新修订,由人卫出版。 共270万字,内容分为药学、医学、植物学、矿物学、动物学及化学中有关的中药材料。分条撰述,内容丰富,时有插图。 对常用药品的解释首先说明名称意义,次述处方名称,再次是古籍别名和外文名词等,同时还指出药物的科属、药用部分、产地、形态、种植、性质、效能、成分、主治、用量及历代记述考证等。是一部较好的中药辞典。,陈存仁(1908-1990),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1964年,编撰出
10、版中国医学史。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1977年人卫出版,2006修订。这是一部巨型中药学辞典,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收罗甚为详备。有附编一册,载中药名称索引、药用植物学名索引、疾病防治索引、成分、药理、临床报导、参考文献、古今度量衡对照等。,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 (1950-1980),朱俊奎、梁茂新、郝学
11、军编,1983年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印。 本书分三十六类,分十个分册。其特点分类细致、收录详尽。,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分录,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后经蒋廷锡等重为编校,于雍正四年(1726年)以活字本印行面世。清代蒋廷锡于1923年编。今有人卫1962年版,全12册。 该书为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最后一部分,共520卷,辑录了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一百余种,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医学类书。,中国医史年表,郭霭春编,197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按年代顺序编排了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几千年的主要医史事件,提示了中国医学发展 的概况。,三十年来医学文献累积索引 (
12、1949-1979),南京医学图书馆排辑。 分9个分册,其中有中医学分册。 此可为查找解放后的医学期刊论文提供极大的方便。,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余云岫编。1953年人卫。 书中将我国古代五种较早的词书和字书(包括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中的名加以考证和解释,并与现代医学的病名作了一些对照。,余云岫(18791954),名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191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1917年出版灵素商兑,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由此成为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的中坚人物,亦有推进医学进步的诸多学术努力。曾编写内科全书、外科疗法、饮食防毒法、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有余氏医述存世。,中
13、国分省医籍考,郭霭春等编,天津科技出版社。 分上、下两册,共著录医籍八千余种,约二百万字。书中按行政区划编写,在每省中又分为医经、伤寒、诊法、本草、针灸、方论、医史、医案、医话、养生、法医等若干门类。每类以年代为序。 每种书目下标明卷数、著者朝代、作者姓名,并分别附录作者小传。 上始先秦,下至清末,内容宏富,独具特色。,几种常用的检字法,音序查检法,即已经能够正确读出一个字的字音时使用的。 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 注音字母检字法 韵部检字法,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注音字母检字法,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前所编的字典,不少都用注音字母标明字的读音,如同音字典汉语词典等。 注音字母制定于1913年,1918
14、年公布推行,至1958年间一直是汉字的重要注音方法。,韵部检字法,汉字按韵部次序排列,即把汉字按韵部分成 类别,同一个韵部的字排在一起。现在一般所谓“诗韵”,又叫“平水韵”,指的是106韵。辞通经籍纂诂等就是以106韵目排列分卷的。 “诗韵”共分五部,上平、下平、上、去、入。如果对韵部不熟悉,可先查旧本辞源辞海,检出单字所属的韵部,再查韵部检字的工具书。,诗韵,上平声十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廿
15、九韵: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麋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潜 十六铣 十七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敢 廿八琰 廿九 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部首检字法,确定部首的方法 部首的一般位置:上下左右外 一般位置没有的,查中座,中座没有部首的查左上角。 夹(大) 办(力) 乘(禾) 弱(弓)赣(立) 一个字有几个部首的,按下列次序确定部首: 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中、取外不以内、取中座不取左
16、上角(坐土头大)、取下取右不取左上角(渠木凯几)、同一部位取多笔部首不取少笔部首(章竟意立磨糜靡麻)、取复笔部首不取单笔部首(灭火旧日)。 部首无从采取和所在位置不合规定的,按起先笔查单笔部首。 东(一) 凸() 长() 叛(丶) 也( ),四角号码检字法,每字的四角归纳为十种笔形,用0-9作为代号,再按字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角取号,连起来成为四角号码。 用这种方法编排的工具书有四角号友新词典,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书前有四角号码检字表,中国医学大辞典辞源(修订本)四部总录医药编等书末附有此检字表。 这种方法的优点:各书所编号码相同,不像部首那样混乱。,方法,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 叉四插五方框
17、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 点下有横变零头颜0128 烙9786,取角的规则,字的上部或下部,只有一笔或一复笔时,无论在何位,都作左角,它的右角作0(宣) 每笔用过后,如再充他角,也作0 由“口门行”所成的字,它们的下角改取内部的笔形,但上下左右有其他的笔形时,不在此例。因6043 闭7724 茵4460 衡2143 荇4422,取笔取角注意事项,宀户等字,凡点下有横,右方和他笔相连的,都作3,不作0 尸門等字,方形的笔头延长在外的,都作7,不作6 角笔起落的两头不作7。 笔形“八”和他笔交叉时,不作8,如“美” “业”中有二笔,“水小”旁有二笔都不作“小”形 独立或平行的笔,不问高低,一律以最左或最
18、右的笔形作角(非肯) 最左中最右的笔形,有他笔盖在上面或托在下面时,取盖在上面的一笔作上角,托在下面的一笔作下角(共宁) 有两复笔可取时,在上角应取较高的复笔,在下角取较低的复笔。 撇为下面他笔所托时,取他笔作下角 左上的撇作左角,它的右角取作右笔 四角同码字较多时,以右下角上方最贴近而露锋芒的一笔作附角,如该笔已经用过,便将附角作0(芒44710),笔划检字法,按汉字笔划数目的多少为排列次序的检字法,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均用此法。 先数笔划,按笔划数找到页码,再按起笔笔形的顺序先后,找出所查的字。,中医文献中生字僻词的查找 方法,查找字、词的一般常识,注音 异读:一字有两种或多种读音
19、而意义相同,其中常用的一个音叫正音,另外的读音叫“异读”。如“谁”shui shei 两读,又读:与上同 旧读:现在通行的读音同过去的传统读音不同,过去的读音叫“旧读”,如“文”,当“文字、修饰”现都读wn,但在古代当作后一种解释时读作wn。 直音:旧时的注音方法,即一个难认的字,用一个与它读音相同的、比较容易认的字注意,也就是同音字注音。如虢(国) 同音汉字:即直音 反切: 释义(训诂),一般字词的查找,辞源(修订本)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字词古意的查找,古意,有时也是该字的本义,可以使用: 尔雅 经籍纂诂 清阮元、臧镛堂等撰。编于1798年,收集了唐以前各种古书的文字训诂,包括以经传为
20、主的古经书、子史的本文与诸家注释,对每字只释字义,不注音切,按平水韵(106)分部,每韵一卷。每字下先列本训,后列转训。王引之赞此书“展一韵而众字皆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其书可识” 注意几种符号:代替所要查的本字;用来隔断上下两种不同的解释;用来代表书名或篇名。 说文解字 源流字典,专业字词的查找,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古医籍词义 古典医籍千字释 中医词释,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避讳字的查找,古今字、通假字 中医古籍通借字古今例释方文辉编,邓铁涛等审订。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出版。 异体字、繁简字 简化字总表,并附有39年异体字。 简化字总表检字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普通话异读词
21、审音表检字 避讳字查找 史讳举例,文言虚词、成语典故的查找,文言虚词的查找 词诠杨树达编,中华书局。 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中华书局。 文言虚词浅释何乐士等著,北京出版社。 成语典故的查找 利用综合性辞书查找,如辞海辞源等 利用成语词典查找,如成语典故等,中医古籍文献的查找,医藏书目明殷仲春著。 医学读书志清曹禾著。 医籍考(又名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1819年编,1956年人卫出版。 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1956年人卫出版。 中国医学书目日本黑田原次、冈西为人编,1931年奉天印刷所出版。 四部总录医药编丁福保、周云青编,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61年版,中
22、研院、北图合编。 现存本草书录,龙伯坚编,1957年人卫出版。 三百种医籍录贾维诚编,1982年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历法,推算天象用以定时的方法,即根据地球、太阳、月亮三者的相互运动,以判别季节、记载时日、确定计算时间标准的法则。世界各国历法不同,按其基本性质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 阳历,即太阳历。其基本周年是回归年,即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365.2422日)为这种历法的天文根据。 其特点:年的长短依据天象,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的,与月亮的盈亏无关。一年中分若干个月是人为规定的。现行的公历就属于阳历,是从古罗马历发展来的。公元年份是从“耶稣诞生”开始计算(汉孝平帝刘衎kan元始元年)
23、。我国于1912年改用公历,1949年9月27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历法,阴历,即太阴历。它是以塑望月为单位的历法,以月亮绕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作为天文依据。 特点: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伊斯兰教历(旧称“回历”)即是阴历的一种。它从公元622年7月16日开始使用,原来主要通行于阿拉伯国家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阴阳历,是兼顾阴历和阳历的一种历法。它的历月是根据朔望月订出来的,它的历年又是参照回归线的长短作了相应的调整。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又用十九年置七个闰月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值大致等于回归年。我国历代通行的历法都属于
24、阴阳历(除太平天国颁布的天历)。我国从夏代开始就采用这种阴阳历,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夏历”。历史上的古巴比伦历、古希腊历也都属此历。,纪年法,王位纪年法。这是我国使用最早的纪年法。周、春秋战国和秦朝多用此法。 如鲁孝公三十年、齐庄公十八年 帝王年号纪年法。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始创年号(元狩),用以纪年,此后,每一个帝王即位都建立年号,全国通用这个年号来纪年。但一个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并非只用一个年号,如汉武帝改了11次年号,唐高宗用了14个年号。到明清时代才改为一帝一元,这样就可以用年号来称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历史上的年号往往有重复,所以年号纪年必须与所属的帝王联系在一起,才
25、能确定历史上的年代。如“天祐”有十个帝王用过。,干支纪年法,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 干支本用以纪日,用它来纪年始见于南子天文训和汉书律历志,但正式采用是从东汉章帝(王莽)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以朝庭名义颁布后开始执行的。 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的六十组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优点:周期较长、符号简单 缺点:年移代革,单用干支纪年也易产生混乱,只有当干支和帝王的年号相配合,才能准确表达年代。,常用的年表和历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等补订,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1956年三联出版社。 中国历史纪年表
26、方诗铭编,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该书原为辞海的附录)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1973年文物出版社,历史年代,歌诀:,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相半战国争 秦汉三国魏蜀吴 西晋东晋南北朝 南朝是宋齐梁陈 北朝是北魏北齐北周 隋唐五代梁唐晋汉周 宋元明清,历史上行政区域名称的变化,古代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初步形成郡县制 秦:分天为36郡 汉:承秦制,地域区划已用“国”“郡”“县”的名称。 晋:分19州 南北朝:州成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划 隋:州郡合一,有时称州,有时称郡 唐:初与隋同,后疆土扩大,分国分三百多个州,“州”为行政区,增设了“道”(军区性质),作为监察区。有些交通要冲,则设都督府统辖几个州。其最下一级行政区域为“县”。 宋:把全国划为“路”(兼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统领“府”“州”“军”。 元:设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一,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简称为“省”。一省之下,有路、府(州)、县三级。 明:袭元制,仅改“路”为“府”。 清:亦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地、县三级。,古代地名查找,利用综合性辞典查找,如辞海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