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 12:文言文阅读(课内)真题回顾明确考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例 1】【2014 中考湖北省襄阳卷】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二章【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3、,汝其勉之!录自三国志蜀书 向朗传注引【注释】传:左传。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诱:教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答案】(1)以:凭价。(2)克:战胜取胜。【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 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 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A 项中的“利”解释为:有利的;好处。B 项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C 项中的“而”解释为:译为“却”,表转折;表顺承。D 项中的的“生”解释为:生命;生长。(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5、兵革之利。【答案】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 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4)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答案】和 天地 君臣 九族【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 2
6、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乙文从“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从天地,君臣,九族三个方面论述的“和”字。(5)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 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
7、既可作为答案。【例 2】【2014 中考山东省滨州卷】文言文阅读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8、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西蜀之去南海 B不以物喜/以其境过清 C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辍耕之垄上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 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虚词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B,译为“因为”;A前者译为“离开”,后者译为“距离”;C 前者译为“全”,后者译为“第一次”;D前者为助词,译为“的”,后者为“到”。(2)请将文
9、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案】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 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中“浮”“沉”的含义。(3)“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 “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1 分)。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1 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 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
10、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能够把握全文大意,然后结合文中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即可。技巧点拨能力培训【技巧点拨】【考点一】文学词语解释 1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其中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
11、;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考点二】语句翻译 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
12、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 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 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态度、思想、情感限时训练夯实基础1【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13、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才通人 屋舍俨然 延至其家 庶竭驽钝 夙夜忧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14、分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甲】【乙】两文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请根据两文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作者 政治理想 人生态度陶渊明社会安定,百姓和乐诸葛亮 积极入世2阅读下面文言文。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15、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选自出师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宜开张圣听B皆以美于徐公 以光先帝遗德C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由此观之 恢弘志士之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盖追先帝之殊
16、遇,欲报之于陛下也。(3)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邹忌和诸葛亮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他们想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阅读下面文言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7、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 渔人甚异之( )便要还家( ) 处处志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是 ( )A 忘路之远近 辍耕之垄上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 后遂无问津者 风烟望五津D 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
18、扶苏(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请简要概括桃花源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桃花源内的生活特点。 (5)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其中一些词句在今天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请说出划线词语的意思。 我渴望那种简单的男耕女织的古老生活,渴望那种不问世事的悠闲安逸,渴望那么一个地方,会是我的世外桃源。 一个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解;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发生后,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想,你或许就会豁然开朗!最新模拟直击中考1(15 届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812 题。
1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人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夙夜忧叹 斟酌损益 以伤先帝之明 以彰其咎 (2)翻译下面句子: A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20、(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 /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 D进尽 /忠言 (4)用选段的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5)刘备“白帝托孤” 时对诸葛亮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不才,君可自取。 ”但诸葛亮却从没有称帝的念头,忠心耿耿的辅佐那个黯弱昏庸的“阿斗”。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一行为的? 2(15 届河南省三门峡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21、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录自三国志 蜀书向朗传注引【注释】传:左传。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天:指所依
22、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诱:教导。(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深C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国教育出#&版*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和”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 , ”;乙文则从 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4)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 3(15 届湖南省耒阳市冠湘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
23、读出师表,解答后面问题。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深入不毛 ( ) (4)北定中原 ( )(2)翻译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第二段有一个成语,请找出:_ (4)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