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原深处的背影第一章 危巢垒卵在卫藏的重曲河畔,有一座著名的寺院,这便是萨迦寺。 萨迦寺举天接地,终日白云缠绕,是藏传佛教举足轻重的寺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西藏的历史发展与走向,曾起过重要作用。 走入萨迦寺似箭楼的大门,你实际上就进入了藏传佛教的历史。那浓浓的酥油味,被高原清冽洁净的风儿吹向游人的肺腑,你最初的感觉是不适,随后会觉得那便是浓浓的宗教味,很神秘,也很新鲜;若闻不到这种气息,那你定是走错了地方。萨迦寺的大门和外围建筑与其它寺院不同,高耸的箭楼,是阗寂的高原在历史的某一个瞬间遗留下的整合、割据的痕迹。这些建筑,看似与佛教寺宇不太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在激烈的政治分化与严酷的武力占有中
2、,自然形成的。萨迦寺成为当时藏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寺院,是与它的创立者,以及后来的偶然因素有关。萨迦在藏语中意为红灰白三色。它高高的院墙涂有红、白、灰三色线条,其含意是:红色代表文殊;白色代表观音;灰色代表金刚手。萨迦派的僧人头戴红帽,可娶妻生子,这些都是权势的延伸。喇嘛们在寺院里匆匆来去,他们的形迹透出宗教的神秘与莫测来。这座寺院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位耀眼的高僧。被称为一祖的是衮噶宁波1034-1102,他学到了显、密教法和“道果法”口诀,从此便成为萨迦派的主要修法。二祖是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是扎巴坚赞1147-1216,四祖是衮噶坚赞1182-1251 。据史料记载,印度高人卓杰
3、噶瓦听说四祖衮噶坚赞学识过人,便带了六个人非常傲慢地来到萨迦城,执意要和德高望众的衮噶坚赞大师辨经。衮噶坚赞大师为了萨迦的荣誉,迎接了挑战,他们在萨迦寺前摆坛论经,双方唇枪舌剑,直辩得昏天黑地。众多听经的喇嘛阻塞了萨迦城,他们听到精彩处掌声与喝彩声响彻了山谷,连藏羚羊都惊疑地驻足凝望。辩论足足持续了十三天,印度高人终于理屈词穷认输了;卓杰噶瓦当即削发为僧,拜智慧雄辩的衮噶坚赞为师。衮噶坚赞因此声名远播,被称为这片高原上的萨迦班智达印度称通达“五明”的人为班智达。但真正使萨迦派走向巅峰的人物是八思巴1235-1280,世称萨迦五祖。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或神童。传说,他三岁能念咒语,八岁为众僧讲经
4、,九岁讲喜金刚根本经,十岁随伯父衮噶坚赞赴凉州,去晋见铁木真的孙子阔端。后来他为元帝忽必烈讲经灌顶。藏传佛教终于在他的手上走上了与政治联姻的道路,从而也揭开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历史;萨迦寺也因此在这片浑黄苍凉的高原上,有了特殊的地位。 八思巴与元朝统治者政治上的契合,使他,以及萨迦派的所有僧人都高人一等;而忽必烈也自然将萨迦寺作为元朝统治高原的基石。于是,八思巴春风得意,很从容地占据了雪域高原的精神高地。他精心地在重曲河畔营造着萨迦寺,他要用他的宗教理论和这座举天接地的寺院所蕴藏的威严,修正那些有待拯救的灵魂。八思巴的权势与威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他第一次使萨迦派的僧人走出蛮荒无极的高山大漠
5、,有些僧人甚至脱去袈裟从经坛走上元朝的政坛,在内地享有非常显赫的权势。1280 年,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他获得了藏传佛教历史上高僧们从未有过的殊荣。元世祖忽必烈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这样一个至高至上又神圣无比的封号,让后来者永难企及。 行文到此,该推出一个孤独的背影了。这个背影是在八思巴圆寂八年之后,才出现在萨迦寺的。八思巴,以及众多的喇嘛们曾抬头瞩望着这个面孔。那时的高原,还处于混乱无序,各宗派创法立教之时。在他们眼里,大宋王朝是天经地义的东方大片富遮土地的统治者,帝王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历史在某一时刻的忽然逆转,让人们看
6、到了偶然与必然间形成的不可抗拒的结局。尽管当时的战乱已使华夏民众苦不堪言,尽管那时这个身影很幼小,是带着哭声坐上龙椅的;而偏安一隅的王朝已是危巢垒卵,快要被草原上袭卷而来的风暴掀翻。人们透过历史厚重的帷幕,看到在“暧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的杭城西子湖畔,仍有无数美女在丝竹管弦之音的伴随下临风而舞,权臣们仍在争权夺利,前方将士与金人、与西部的蒙古人在激烈的厮杀征战,而重臣贾似道却弃朝而逃。然而,那个孤寡的女人和这个可怜的背影,已无法控制局面。于是有人写诗戏言:“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这个苟延残喘的朝廷注定是要倾覆的,这便是行将毁灭的南宋王朝。那
7、个孤独的背影,就是南宋皇帝恭宗赵显。我们透过历史,看到他由皇帝到囚徒,从囚徒到喇嘛,最后被元帝赐死的悲剧人生。但很少有人了解赵显在萨迦寺,伴着昏黄的酥油灯,守着经卷苦读,为藏传佛教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二章 胜利者的微笑如果我们将时光倒流,就会看到这样的历史画面:一个在草原上崛起的马背民族,如狂飙卷席,直荡北方的金王朝。而此时,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似乎并未感到危险已经来到眼前,甚至有些得意,反到长长地舒出一口浊气。北方的女真族使大宋王朝吃尽了苦头,他的疆域被金人步步茧食,最后只能偏安一隅。南宋曾试图抵抗过,可是已无力抗争,为求苟且安宁,只得向大金朝议和纳贡。其实,在此之前北宋的官场已是腐败透顶。
8、但奇怪的是,宋朝的经济却很富裕,文化相当发达。奢靡的市风;腐败坠落的政局,就像一个从里烂到外的西红柿,外表虽好看,却已不中用了。在与金人的厮杀中,大宋的一些将士贪图安乐,不战而逃。穷困得连饭都吃不饱的金兵却能忍饥耐寒,不畏死亡与宋兵较量,结果是金鞑子步步为营,而宋王朝却无可奈何。公元 1126 年金兵围攻汴京,宋徽宗赵佶传位给太子赵桓,嗣后金人灭掉北宋,是年四月掳走二帝和皇室、宫女、工匠三千余人。可滑稽的是,史藉上却说成是“二帝北狩”。金人看到宋朝是软弱的,于是贪婪的目光便直盯着大宋的全部江山。只可惜,这个游牧王朝的底气不足,一口吞不下南宋这只烂西红柿。这时,金鞑子们自己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9、他们似乎把赶跑的那个蒙古游牧部落遗忘了。这个游牧部落在西部辽阔丰美的大草甸上,经过组合拼杀,东征西战,已渐渐成为一只不可阻挡的草原雄狮了。南宋小朝廷的一些人,在困境中忽然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于是,他们想借助可汗的铁骑踏平胡人的领地,其结果是引狼入室,反丢了身家性命。蒙古人一股作气消灭了金兵,但也看到了南宋的虚弱和兵力不强的弱点。忽必烈不失时机地调兵遣将,他要给南宋小朝廷以致命的一击。他派伯颜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淮南,取扬州;咸淳十年底,又逼鄂州、安庆,所到之处风卷残云,南宋的守将相继献城投降。在伯颜克池州时,人们在一片逃亡声里,看到通判赵卯誓死抗敌,在城破前写下“国不可背,城不可降。夫妇同死,节
10、义成双”的悲壮诗句,他与妻子双双殉国。然而,少数将士的殉国之躯,又怎能挽救这个已经倾覆的王朝呢? 在国难当头,幼小的少帝赵显,哪知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更不知在大敌当前该干什么,又怎能理得清朝政,又怎能判明是非呢?奸臣贾似道被解职后,后任宰相陈宜中仍是他的同党。他没有治国之策,却有一套专司蒙骗太后和幼主的本领。直到有一天,伯颜兵临城下,谢太后清醒之后,只得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传国玉玺,递上降表,哀求元帅伯颜网开三面,以延续宋朝国祚。儿皇帝赵显见谢太后哭泣,他自己也吓得瑟瑟发抖,尿湿了裤子。忽必烈在征服了大宋的版图后,脸上终于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他对南宋的降表看了又看,“臣显正值幼年,不幸国家多难
11、,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以致贵国兴师问罪。我并非不打算趋告避凶以求苟全,怎奈天命有归,我又能逃往何处!现在谨奉太皇太后谢太后之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地现存州郡,悉数送给圣朝,为宗社生灵哀乞请命.” 看到这里,忽必烈放下降表,露出胜利者的微笑拂袖而去,南宋小朝廷终于到了谢幕的时候了。第三章 走向高原翻开中国的历史,在改朝换代的重大历史时刻,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些有骨气、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出现。他们的形象经历代典籍和民众的口碑相传,是那样的崇高伟大,那样的感人至深。在南宋倾覆的最后时刻,文天祥被加封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与伯颜进行议降。文天祥大义凛然,威武
12、不屈,他对蒙古人的蛮横无理据理反击,最后被伯颜扣押。我们在他被羁押的牢狱生涯中,看到了这样铁骨铮铮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样的气节和忠诚,古往今来,不知打动了多少爱国者的心啊! 元帅伯颜如期在临安城举行了受降仪式,少帝赵显从此脱下黄袍,走进囚徒般的生活。 公元 1276 年,赵显按元世祖的诏书要求,一路凄凄惶惶北上,五月,一行人等到达元大都,而在此时,南宋仍有部分抵抗力量在活动。忽必烈清醒地看到,要彻底的肃清残部,须利用这个落难的少帝潜在的感召力,以让南宋的臣民们归附。忽必烈显得很大度,封赵显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赵显睁着
13、迷乱的眼睛看着忽必烈,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因为,赵显知道自己的处境,虽然由皇帝变成了忽必烈的瀛国公,至少眼下不会有生命危险。 元大都的五月,不象临安城此时的季节,湖光潋滟,花红柳绿,气候宜人,而是乍暖还寒,垂柳和碧波被高墙深院挡在了外面。赵显只能和母亲、随从们在墙内感受依依的春光。百无聊赖的岁月里,他只能看书写字,以缓解巨大的精神压力。困守一隅的赵显,渐渐懂得现实是多么残酷,曾跟随全太后身边的宫女陈氏、朱氏不堪凌辱自缢身亡,朱氏临死前写下这样悲怆的诗句,“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一死,死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忽必烈得知,赵显的身边还有这样效命南宋朝廷的女子,不禁勃
14、然大怒,他命人砍下她们的头颅,悬在赵显的院内,要给赵显以巨大的精神压力,彻底摧毁他的精神。赵显被这血淋淋的现实吓得整日心惊肉跳,精神几欲崩溃。他只能心惊胆颤地与全太后一起,忍辱含垢,负羞偷生。 公元 1282 年,忽必烈突然下诏,命赵显和宋朝宗室赵与粟离开元大都,迁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原来,传言有人要劫取恭宗赵显和文天祥,夺回大宋江山。忽必烈听这个风声后,感到赵显和文天祥的存在,构成了对自己政权的威胁,便决定遣送赵显,除掉文天祥。赵显只得孤身西行,因为他身边的亲人和宫女,被忽必烈纷纷迫害致死。剩下全太后,最后也被忽必烈下令,命她削发为尼,住进了正智寺. 至元二十五年的隆冬时节
15、,忽必烈不知因何龙颜大悦,派人给孤寂中的赵显送来许多钱财。赵显睁着惊恐不安的双眼,说不清是感激,还是另有预感,他长久地跪在地上,受宠若惊,直到他们离去。幼帝赵显从七岁被掳北上元大都,一晃,现在已是十九岁的英俊小伙子了,但他在压抑的氛围里,人格被严重扭曲,已失去了一个青年的风发之气,更无帝王之气了。环境的改变,使他这个少不识人生滋味,青年时代倍感忧伤的亡国之君,心灵上的创痛永难弥合。因此,他唯一的发泄情感的方式,便是苦读诗书,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 几天以后,在赵显的住处又来了一拨人,他们中间还有喇嘛。赵显又是惊惶不安,他不知又将是什么样的不幸降临在他身上。但来人并没有害他之意,只是传
16、旨,忽必烈要他立即启程,去吐蕃学习佛法,实际上就是将他流放蛮荒之地。赵显知道,他只有从命,只得随着喇嘛和随从向浑黄苍凉的雪域高原走去.第四章 风雪路漫漫风雪弥漫的高原,一派苍冷凄清,瀛国公赵显随着喇嘛们艰难地行进着。他们翻日月山,过倒淌河,这些地方,都是文成公主当年进藏时留下美好传说的地方。在伸手可触云天的高原古道上,赵显丝毫感受不到文成公主当年进藏时的那种史命感,就连青海湖在他眼里也是那么凄冷;传说文成公主安放佛像的纳赤台,在赵显的眼里没有一丝诗意,只有千年不息的昆仑泉在汩汩地奔涌着;庞大无匹的高原,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他们走过西大滩,走过五道梁,赵显感到胸闷气短,头痛欲裂。望着寥廓的藏北
17、无人区,他真想死在这里,让苍天和雪山陪伴着自己的灵魂,从此摆脱尘世的困扰,摆脱这忧虑的人生。 翻越绵延的雪山,走着牦牛踏出的羊肠小道,只见数不清的黄羊和野驴在悠然地游荡着。这些壮美雄浑的景色,丝毫不能引起赵显的美感,反到让他触景生情:人还不如动物。因为那些动物是自由无羁的,在大自然面前,它们自己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可自己却没有自由,只能任人摆布;没有说话的权力,见不到一个亲人,命运像杂耍一般任人抛来抛去。他甚至痛恨自己的身世,为何不降生在一个平民家庭,哪怕穷愁潦倒,流浪四方.在翻越唐古拉山时,那从未经过的海拔高度,让赵显难以承受了。他只觉得头重脚轻,呼吸困难,连眼皮都抬不起来。回首来路,雪野茫茫
18、,千年不化的雪山矗立在天边,大朵大朵的白云在脚下飘浮着,他好像也在随风飘荡着,只觉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不由得眼前一黑,从牦牛背上滚了下来。 随行的喇嘛央宗加措慌忙把赵显抱了起来。他伸手触摸着赵显的面颊,高烧已让他失去了知觉,乌黑的嘴唇表明他严重缺氧,更为可怕的是,在高原感冒会得脑水肿和肺水肿疾病,一旦得了这种病,就会死亡。央宗加措摇着经筒,大声地念着经语,乞求神灵保佑他。另几名喇嘛去采摘雪莲和草药,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赵显,因为忽必烈曾嘱托过,一定要瀛国公赵显到萨迦寺去当喇嘛,他要看着这个被他推翻的皇帝走向寺院。 说来也很奇怪,赵显本已垂危的生命在央宗加措等人的照料下,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他们
19、一路蹒跚走来,到了逻些今拉萨,赵显老远就看到红山上的红宫即布达拉宫是那样的雄伟,他第一次感受到在雪域高原上,仍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央宗加措向他详细介绍着布达拉宫的来历,介绍大昭寺、小昭寺,赵显的心反被藏传佛教深深地吸引住了。由于当时萨迦派的僧人在元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赵显受到大昭寺喇嘛们的盛情接待。赵显的心似乎被这种热情熨平了,他感到在这片雪域高上,比在大都和上都都要自由,至少,他暂时摆脱了忽必烈对他精神与人格的控制和压抑。 赵显在拉萨休整了数日,身体也得到了恢复,不久,又启程向着神谲壮伟的高原深处走去,一直走到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萨迦寺。第五章 剃度佛门赵显经过数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在第
20、二年的四月到达萨迦城。萨迦寺的春天仍裹在寒冷之中,这是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要高于拉萨和日喀则。 萨迦城从四祖萨班之后,一直倍受世人瞩目;到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萨迦派在雪域高原上的声威更是达到了顶峰。在阔端掌管西藏时期,萨迦派就被选定为统治西藏的支柱,此后有过暂短的沉寂。元朝从忽必烈开始,几乎每任帝王都要从萨迦派的高僧中选任帝师。忽必烈时代更是对萨迦寺高度重视,从而使藏传佛教在萨迦寺衍变为青藏高原的政治、宗教中心。小小的萨迦城也因此,热闹非凡。在重曲河畔渐渐地形成了南寺和北寺,背面的山上小寺院如蜂巢一般密布,有近千家之多,讲经辨法的僧人随处可见。在民间,也都愿意将男孩送入寺院当喇嘛,凡有在萨迦
21、寺当喇嘛的家庭,都显得高人一等,还可免去一些税赋。 赵显跟在央宗加措的身后。萨迦的街道尘土飞扬。举目遥望,见不到一点绿色植物,整个小城弥漫在浓浓的香火之中。这与他在拉萨时的感觉不同,拉萨显得开阔而富有生气,萨迦却显得凝重而富有政治气息。他似乎对拉萨的感觉要好一些,在这里他觉得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加上荒漠的山峦,除了浑黄的土地便是满目的苍凉。赵显的到来,引起众人的广泛关注,这到不是他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而是他的仪表。人们一眼便认出他是汉人,他性格内向,且略显拘谨的气质,让人感到他与众不同。他衣着华贵,举止文雅,加之白皙的肤色,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央宗加措领着瀛国公赵显来到萨迦北寺。这里在当时,
22、是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机关的所在地。1265 年,八思巴从元大都回萨迦时,对北寺进行了扩建。现在,寺院外已有数千名头戴红帽,身着袈裟的喇嘛站立两旁了。数十把长约五、六米的法号,架在僧人的肩上,吹出“嘟嘟”的低沉的声音。清脆的法钹,悠长的的大锣,让赵显不知所措。原来这是座主绛央仁钦坚赞和扎巴斡色为他的到来准备的欢迎仪式。 仁钦坚赞是八思巴的东院弟子,1286 年答麻八刺死去以后,元世祖下诏书任命他继任座主。此刻,朝廷的驻藏官员也坐在旁边,仁钦坚赞坐在高高的经坛上,喇嘛们不敢正视座主。他们都闭目诵经,千人一音在天地间回旋,雄浑而深厚,形成了一种阵势;在法号声,大钹声里让人肃然沉静。赵显对这种氛围很陌生
23、,有些惶惶然不知所措。他紧跟在央宗加措的身后,怯生生地望着坐在经坛上主持仪式的仁钦坚赞。座主慈眉善目,露出一脸的微笑。他见到赵显说了许多美好的祝词,然而,赵显一句也听不懂。央宗加措此时成了翻译,他附在赵显耳边一句句地翻译着,赵显不时地点头,又不时地表白些什么。 央宗加措从怀里掏出忽必烈的诏书,仁钦坚赞座主看了又看,然后仔细审视着眼前这位疲惫而又有些文质彬彬的瀛国公,他好像明白了元帝的意思,他用藏语笑着对赵显说,“欢迎你成为萨迦弟子。神是宽大为怀,同情弱者的。” 赵显得知元帝忽必烈的真实目的后,他的心如燃尽的炭灰,感到缥缈而无望了。 仁钦坚赞座主望着呆若木鸡的赵显,和蔼地说:“瀛国公,我们佛家有
24、句话,是种子,就得生根发芽。你不必悲观,神看出你是聪慧的。” 赵显似有许多话要说,又无从说起。这是因为他沦为阶下囚以来,心扉从来都是紧闭的。他不敢声张,忍气吞声地苦度着时光。而今天,他来到萨迦寺,喇嘛们很友善地对待他,竟让他止不住热泪横流。一颗冷却的心灵,一遇到点滴温暖,便被融化了。 仁钦坚赞座主是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他曾多次去过内地,到过五台山,去过元大都,见多识广。他对元朝推翻南宋小朝廷,掳走少帝之事早有耳闻,但他没想到昔日的南宋皇帝,竟落魄到他的领地。仁钦坚赞走下经坛,对身边的一名小喇嘛嘱咐几句后,来到瀛国公面前,央宗加措拉着他的手说:“跪下吧,接受神给你的受戒。” 赵显望着碧蓝如洗的天空
25、,任泪水横流,最后,他跪在座主面前,接受了比丘戒。他那一头浓密的黑发随着剪刀的移动,如雨丝纷纷飘落,这位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荣大辱的南宋皇帝,从元朝的瀛国公,又变城了一名寺院的喇嘛。绛红的袈裟穿上赵显的躯体,显得有些不自然,特别是裸露的右臂让他感到凉溲溲的。他学着喇嘛们的样子,匐匍在地行着大礼,双眼止不住又一次流出热泪,他说不清自己的感觉,更不知此刻在想什么,只是失声痛哭着,久久不肯起来。 喇嘛们再一次念着经文,法号声再一次响彻阗寂的高原,赵显被仁钦坚赞扶起身来,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喇嘛背影,走进萨迦寺的大门.第六章 梵语经歌高大肃然的佛殿,精美绝伦的壁画,以及造像生动的佛像和供奉
26、的高僧佛塔,令赵显惊叹不已。他没有想到,在这片荒漠的高原深处,还有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更没想到萨迦寺的万佛殿里竟藏有十多万册经卷,珍贵的贝叶经,诸多的法器以及数不清的珍宝,简直如一座宝库。高原的藏传佛教与西子湖畔的灵隐寺,南方的寺院等佛教文化,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藏传佛教显得更神秘,更令人肃然起敬,更有某种潜入心灵深处撞击灵魂的感觉。那些精美的酥油花,唐卡,堆绣,色彩艳丽的经幡和造型精美灵巧的法器,以及在听经堂里绘制的大型壁画,都让赵显闻所未闻,见都没见过,大开眼界。这些壁画主要是表现一祖创教立派,四祖萨班携八思巴去凉州拜会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奠定萨迦派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以及元世祖忽必烈封八
27、思巴为国师等内容的。最让赵显惊叹的是:主殿收藏的经卷,浩繁不已,难穷其尽。那些经卷文字都是梵文或藏文,赵显既看不懂,又听不懂,这使他陷入了新的困境。 人在逆境中,潜在能力往往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正像燧石只有在碰撞中才能闪烁出绚丽的火花一样。赵显忘掉了昔日的一切痛苦。他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克服语言和文字障碍;他要在这片陌生而又极具诱惑力的生存区域里,摆脱在过去的岁月里所承受的苦难和精神桎梏。因为,那种苦难和桎梏可能来自于征服者的兵器的撞击声,可能来自于一个难看的脸色和眼神;但不论是哪一种,他都会心惊肉跳,寝食难安。现在不同了,这片远离元大都的雪域高原,没有这种直接的威胁了。这里的喇嘛们只有
28、在想要获取某种权势时,他们才会设法走出高原,才去领略忽必烈的恩惠,而这些,又非一般的喇嘛所能办到。赵显到觉得,喇嘛们并没有把他当成流放者,而是很友善,很尊敬他。所以,他那颗曾如死灰,破灭了的心灵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 他要闯的第一关是语言。不懂藏语使他无法交流思想情感,更无法了解寺院里的规矩。他向跟随他,并照顾他起居生活的喇嘛顿珠学习藏语。顿珠入寺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他在喇嘛中,学识较好,尤其是对喜则金刚经有较深的研究。他在与赵显的日常接触中,渐渐了解到,这位瀛国公的汉文化知识非常深厚,那种对学问的理解能力和领悟性极强。他觉得跟随赵显在一起,让他的眼界开阔了许多,而且这种知识是从未听说过的。
29、如孔子、孟子的学说,老子与墨子的思想,经赵显娓娓道来,让他认识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高原以外的世界是那么精彩。而赵显在顿珠的热情帮助下,一点一滴地学习藏语。顿珠每讲一句,赵显就用汉字写下来,“浪”,天也。“尼玛”日也。“札巴”和尚也,“葱巴”百姓也,“甲本”汉官也,“沙加兔巴”释迦也. 顿珠一字字一句句耐心地教着,赵显一个字一个字耐心地学着,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他终于能用藏语交流,用藏文和梵文书写和阅读书籍了。赵显学会了藏语,廓尔喀语,藏文和梵文,他又开始学习喇嘛入门时学习的基础佛教知识,那些佛教词汇往往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而那些哲理,又常常与他曲折多变的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也正是因此,
30、赵显进入了一种超脱一切而专心痴迷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念经睡觉吃饭做法事。除此而外,他似乎忘掉了一切。 藏传佛教有很多教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等,他们学习佛经的方法各有不同。一般初学者要学“因明”,这是藏传佛教的基础哲学理论。萨班时代要学现观庄严论、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以及诗词“小五明”。而这些内容要全部学完,得用二十年的时间。除此而外,萨迦寺常举办讨论会,辩经会。像这样的场合,只有那些熟读经文,能言善辩的喇嘛们才有资格参加。赵显在喇嘛们的辩经中,渐渐掌握萨迦派的佛教理论体系。他发现这是一个复杂多变,交叉着许多藏传佛教宗派理论,交融着尼泊尔廓尔喀人和印度僧人关于佛教的各种认识;并在萨迦一
31、祖衮噶宁波的实践与总结中,得到升华与提纯,从而形成了萨迦派的显、密教法和“道果法”的修身方法。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让赵显感到宗教竟也是如此精彩,如此让人眼花缭乱,他因此感到自己因祸得福,寻到了最佳的精神栖泊之地。 高原的季节是跳跃式的,春的感觉尚未来临,夏季便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来到了萨迦城。遥望四野,稀疏的浅草迅速地发芽生长,山坡上的嫩绿与浊黄的底色交融着,钢青色的雪山,白白的云朵,湛蓝澄彻的天空,这一切都如诗如画般的映入赵显的眼帘。他也是第一次仔细地了望着这片神谲壮伟的原野。温暖的阳光让他不再感到寒冷,而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平日里,僧人的生活是枯燥而又清苦的。他每天要与顿珠六点起床,
32、然后打扫殿堂,供奉香火。数千名喇嘛的忙碌声,让寺院里充满了生机。清晨六点,相当于内地的半夜四点。他在幽暗肃穆的殿堂里,望着飘拂的经幡和经幌,望着慈善中透着威严的佛像,他的思绪总是飘向遥远的西子湖畔,那无忧无虑的宫廷生活,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他甚至想起了失去自由的元大都生活。那些寝食难安的日子,至今还让他有些惊恐不安,但他有亲人陪伴在身旁,她们会抚慰他的惶恐与不安;如今,死的死,逃的逃,只有自己一人流放在这阗寂荒漠的高原上苦度着时光。过去的岁月,几乎是在没有感知的情况下悄然离去。但埋藏在心里的孤独感,总是在瞬间的感触之中来到心头。 按照寺里的规定,在夏季喇嘛们是不准随意离开寺院的,而是要集中学习
33、经文,开研讨会,考试学习经文成绩的。喇嘛们通过一定程序考试,再经答辩,可获得高一级的资格。据说这一做法是从释迦佛开始的,一直延续至今。赵显学会藏语后,很快进入研习经文阶段,这与他有着良好的汉文化修养有关。在夏安居即将结束时,他通过了“因明”的答辩,寺里的喇嘛们羡慕不已,纷纷向他询问学习方法,同时,人们对他也开始尊敬起来。人们料定他,定将成为了不起的佛学大师的。 赵显已经渐渐地适应了僧人的生活,并开始向藏传佛教更高深的层次奔去,他要破译这些精神密码。第七章 畅游佛海萨迦寺的南寺与北寺遥遥相对,而南寺的建筑结构,也就是本文开头所描绘的,像城堡似的,四周有箭楼,墙体上涂有红、白、灰三色,高墙外还有护
34、城河,显得森严壁垒。萨迦南寺兴建于 1268 年,是由本钦释迦桑布根据八思巴的旨意修建的。 一天,护送赵显来萨迦寺的央宗加措来到北寺,他邀请赵显到南寺去游玩。这是赵显第一次走出北寺,他们穿过数不清的小寺院,越过重曲河,来到了南寺。只见朝圣的人流一拨一拨的,牧民们从很遥远的地方来,饱经风霜的脸上虽然满是污垢,却非常虔诚。他们行着大礼,三步一叩首,见到了萨迦寺宇精神是那样振奋,特别是见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兴奋得泪流满面,他们将自己节俭下的钱币,毫无保留地投向佛的脚下。 赵显跟在央宗加措的身后,他们一起走进拉康钦莫,这是南寺的主体建筑,回字形的大殿可容纳一万多名喇嘛念经,那尊释迦佛高大威严,雕塑精美,
35、你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会让你感到神威无限,又慈祥万般。央宗加措将寺里的瑰宝一一介绍着,赵显发觉南寺比北寺珍藏的文物更丰富,寺宇的建筑更精美。央宗加措指着大殿四十根罕见的大立柱,说,“这也是镇寺之宝。中间的四根立柱须数人合抱。当年五祖八思巴在元大都任国师的时候,世祖忽必烈得知他想回萨迦修建庙宇,他便亲自选了一根直径四尺的大柱赐给八思巴。可那柱子太大,无法运回到萨迦,八思巴在无限惋惜中只得放弃了。后来八思巴回到了萨迦,而那根令他十分惋惜的柱子,竟然奇迹般的漂浮在重曲河上。” 赵显仔细地审视着这根柱子,他惊奇地发现,柱子的中间有一个海螺状的结疤,外旋的螺口中还有一尊天然生成的佛像,而且是十分逼真。央
36、宗加措告诉他,珍贵的东西多着哪!这里收藏的经卷和各种书籍,比北寺要丰富得多,包括了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典藉,还有朱砂抄录的甘珠尔、丹珠尔和贝叶经,各种封诰、印玺、冠戴. 赵显随着央宗加措浏览着,在万佛殿里他又看到,那些如蜂巢般密布的佛龛里竟有数万个装金佛像,且每尊佛像都造像不同,雕塑得都是那么完美。他感到像走入幻境,进入了一座宝库,令他眼花缭乱。央宗加措又领着他登上四十一级台阶,那铁铸的阶梯,象征着从人间到地狱的四十一个过程,陡峭的阶梯被人们踏得光可鉴人。赵显一步步登上顶层,他也似乎正感到自己从最底层在步步攀登。那是在佛学上的攀登,是躲避世俗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快慰。
37、 央宗加措领着赵显在殿堂和经院里走动着,这里的喇嘛们第一次见到他,眼神里流露出十分崇敬的目光。他们听说了赵显的身世,知道他曾是宋朝的皇帝,后来又沦为阶下囚。来到萨迦后,他刻苦学习藏语的故事,几乎传遍了萨迦城。萨迦寺的喇嘛都知道,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了“因明”的答辩。人们都传诵着,这个汉族喇嘛,辩词新鲜,语锋尖锐,立论严谨,让寺院里所有的人都大开眼界。赵显十分谦虚地与他们打着招呼,并诚恳地希望他们帮助他,这些都让喇嘛们非常感动。在以往,寺里的高层喇嘛对下层喇嘛,从来都不苟言笑。他们也从来都是低着头,迎送他们的。而赵显却和蔼可亲,没有半点高贵的架子。 赵显的学问在萨迦寺渐渐为喇嘛们称道,这是因为
38、,赵显不只是学会了藏文,他还学会了梵文、廓尔喀语。一些梵文经卷从刻经的喇嘛那里拿来放入寺院,几乎没人看过,既便有些高僧认识梵文,但那些艰涩的宗教名词,难以准确表述的语意,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赵显在经文的翻译中,准确生动地将这些难题解决了。同时,他还把大量的汉语著作翻成藏文,又把藏文佛经翻成汉文,这些经卷很快流传到内地的五台山。赵显的这些举动,使萨迦的喇嘛们学习经文的兴趣更浓了。 这次来南寺,实际上是央宗加措特意邀请的。他要在喇嘛面前炫耀一下,赵显不仅是他护送来萨迦的,而且,他们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赵显的到来,确实给央宗加措带来了面子,人们都围着他问这问那,让赵显有些应接不暇。赵显在南寺的感觉是
39、心旷神怡的。他感受出这里的宗教氛围比北寺还要浓厚,因为北寺是当时西藏的行政中心,那种衙门式的作风在喇嘛身上也有所表现。一些高层喇嘛设法巴结驻藏官员,以图到内地做官,或谋取某种好处,这让他难免唤起对往事的不愉快的感想. 游览南寺赵显看到了很多闻所未闻,难得一见的珍宝,他的内心似乎离佛更近了,离痛苦更远了。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天生的宗教信徒。 过去他在学习“因明”时,似乎也有这种感觉,那些梵语经歌,那些经卷与他仿佛有着精神上的感应,一旦接触,就沉湎其中。世间很多事都是阴错阳差的。如果此时将他与历史上的南唐李后主,北宋皇帝赵佶等人相比较,应该说,他们都不是做帝王的材料,他们都是富有才子之气的人!李煜的
40、才气凝结在词上,那“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的感受,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慨叹,已是千古绝唱!北宋的皇帝赵佶,也是文才一个。他被金人掳去的时光,成就了他的诗文书画,其“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与李后主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该是同样的词风与心境啊!而赵显则与他们稍有不同,他的一切都是被动的,被迫坐上了龙椅;在无可感知的情况下,被迫成了囚徒;最后,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当了喇嘛。但他后来成为佛经翻译大师,是自己灵性超凡的感悟与潜心钻研而得来的。他不象前者声名那么响亮,这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淹没了赵显在佛教界的地位,以致于我们很难在汉语的典籍里
41、,找到赵显后来当喇嘛时的详细记载,但我们若撩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就会发现,他也是大师级的人物!第八章 行走嘉措拉山萨迦寺的喇嘛们有着相当自由的生活空间,他们既是梵语经歌相伴的僧人,也有儿女情长,娶妻生子的凡人俗事。因此,有人称萨迦派为“花教”。 平时陪伴赵显的顿珠,已是有家有口的人了。他的家原在拉孜,只因顿珠入寺当喇嘛,父亲便到萨迦来陪伴儿子。母亲给顿珠娶了个媳妇,因此,顿珠常回家去看望母亲和妻子。顿珠的妻子叫卓玛,平时在家围着帐篷转,打酥油,做酸奶,梳理牦牛绒,编织帐篷、地毯,心灵手巧。而顿珠在萨迦寺也总是思念着妻子,他告诉赵显,说他妻子爱唱山歌,那歌声如高山流水,空谷鸟鸣,在激昂与高亢的歌声
42、中,你会感受高原灿烂的阳光,是那样美好;雪山下盛开的花儿,是那样的芬芳;就连羊群听到妻子的歌唱都会忘记吃草. 赵显常被顿珠讲叙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这种情感也正是他最缺少的。在他记忆中,曾有过许多女人围绕在他的身边,而当他成长为一名青年,需要这份情感时,这一切都被当权者剥夺了,失去了。特别是他离开元大都的最后几年,他目睹了身边如花似玉的女仆,一个个被逼死去。这些女人在他柔弱的灵魂深处,都留下了无垢的美丽倩影,时至今日,眼前仍常显现出她们娇弱美好的面孔。顿珠的描述,激起赵显内心一股莫名的欲望,就是很想见到他的妻子,他想听顿珠妻子的歌儿,他想象着那嘹亮悠长的声音,一定很动听,一定会唤起他深藏在心里
43、的许多秘密,而这秘密与感受只有他一人知道。 在萨迦寺,赵显也见过不少藏族女性,但那些心怀虔诚,远道来拜佛的女性,似乎都缺少女人味。她们蓬头垢面,显得粗犷,身躯被臃重的藏袍包裹着,失去了女性的娇媚。因此,他在寺院里无论是诵经,或是扫地,遇到了这些朝敬者他都低着头,静待她们从身边走过而很少抬眼观望。高墙与厚重神秘的宗教氛围,以及他特殊的身世,将赵显春心蒙动的意念紧紧地禁锢着,这就像一颗放在容器里的种子,失去了发芽的条件,因此变得没有半点生机。然而,这颗种子一旦被播在湿润的土地上,便会产生强烈的生长欲望. 夏天来临了,灿亮的阳光直射到寺院冷轻神秘的院中,墙角的那棵菩提树似感知到时光的宝贵,在抓紧时间
44、伸展着绿叶,几只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忙碌着,对于高原来说,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生长的季节. 顿珠对着拉康羡莫大殿高喊着赵显,那声音在大殿里似被经幡吸住了,只有一丝丝微音在飘荡,赵显在摇曳的酥油灯前看着经文,并未听到。顿珠来到他面前,兴冲冲地邀请赵显一道去拉孜,到家中做客。赵显凝视着他,半晌没有做声。顿珠以为他不高兴,便目不转睛地望着赵显,“你不早就想去拉孜听藏歌么?现在正是最好的季节,我带你看嘉措拉山的草场,那儿能挖到虫草,看到美丽的花儿,我让卓玛唱藏歌给你听.”赵显感激地笑了。他多么想出去散散心,用毫无羁绊的双眼看看壮美的高原啊!赵显因他的学识,在寺院已渐渐确立了地位,并得到高层喇嘛绛
45、央仁钦坚赞座主和札巴斡巴的赏识;同时,那些驻藏大臣看到他潜心学佛,没有丝毫不满的心迹表露,对他渐渐放下心来。因此,他不仅可以自由地行动,还渐入高僧的行列受到喇嘛们的尊崇。 赵显和顿珠终于成行,他们行走在高原夏日的风光里,因为,他们那身猩红的袈裟就是一道风景。 嘉措拉山虽然海拔五千多米,但并不显得雄奇绝险,舒缓的山峦上长着嫩绿的鲜草,羊群自由自在地在山坡上觅食;而大朵大朵洁白的云儿缠绕在山间;极目四野,远处的雪山与蓝天在尽头相连,空气透明纯净,凉爽的风儿轻拂着草地,阵阵花香沁入心脾。赵显有些陶醉了。卓玛在帐篷前,用牛粪烧着酥油茶,牛粪的酸腐味与奶茶的芳香在烟雾里弥漫着;她油亮的黑发编成无数个小辫
46、,然后在辫梢坠上一串精美的银器饰品,每一个举动都会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卓玛身材匀称,肤色像古铜般润泽健康,那双黑亮的眼晴总似在笑;她洁白的牙齿,红润的嘴唇让赵显看得有些心慌意乱。顿珠显得极为开心,他竭力叫卓玛唱山歌。而卓玛一看到赵显那张白净英俊的面孔,就含羞地底下了头。 山上为啥飘白云, 路上为啥有人行, 蜂儿为啥绕花飞, 鸟儿为啥林中鸣, . 卓玛的歌声激越高亢,余音似百灵鸟在草原上穿行,赵显被感动了,他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美妙的歌声了,他凝神静听,还击打着节拍,顿珠也随之跳起了踢踏舞。并应着卓玛的调式对唱起来: 雪山有云哟,才壮美; 人行千遍哟,路才成; 花儿盛开蜂蝶来哎, 鸟在林中哟,为爱鸣。
47、 . 风儿轻轻,小草在低吟,酥油茶在壶中叹息. 赵显深藏在心底的回忆,渐渐占居了心灵,那曾经有过的歌声和舞蹈,曾经有过的笑语与欢乐,像虫子一样在心灵上蠕动着,纠缠着。顿珠却发现赵显涕泪横流,伤心地哭了。顿珠不知所措,他示意妻子不要唱了,慌忙给赵显端来酥油茶。赵显久久地凝视着卓玛说:“你的歌儿让我想到我的过去,我很悲伤,但我又无法不想。我在元大都被关押时,在我身边有位宫女叫朱氏,她就很会唱歌。她的嗓音像黄莺般婉转甜润,似江南水乡的山泉,叮叮,咚咚,直飞进你心里,可惜她被逼死去了。你的歌儿跟她不同,你的歌声里有雪山,草原,有羊群,有奶茶,还有欢乐. 噢!我是不是太激动了?”卓玛不知所以的也落泪了,
48、她听顿珠说过赵显的身世,她知道赵显曾有过的荣华和遭遇,因此,她安慰赵显,说“神会保佑您的,萨迦的五祖会降福给您的。”说着将食指伸到赵显的碗里,沾着酥油茶对天弹了一下,对地弹了一下,以示苍天保佑,然后又念了一遍六字真言。卓玛又满含深情地唱道: 珠穆朗玛峰再高也高不过蓝天, 辽阔的纳木措湖再宽也有边, 善良的人啊,你不要哭泣, 神会降福在你的心田。 这就像花儿开在草原, 鱼儿游在湖里边, 风儿总要拂过山野哟, 白云总是离不开蓝天。 . 卓玛十分同情赵显,她对他说,“一切都过去了,你要想到快乐,神就会给你快乐;你看草原上哪儿没有风,哪儿又没有花呢?”卓玛滚动的泪花似乎滴落到他的心里。赵显自从来到西藏
49、以来,第一次得到女人的安慰,心灵更加感到不安。 高原的夜晚是非常宁静的。风儿息了,蓝色的夜,像淡蓝的大海如梦似幻;星辰似乎很近,很明亮,仿佛伸手可摘,远处的雪山泛着幽光。赵显睡在帐篷外面,深吸着草原清新的气息,他在想这灿亮的星光可曾照到在正觉寺中修行的全氏?可曾照到我梦牵魂萦的西子湖畔?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今人。赵显第一次从佛教的境界中回到了现实之中。在这个现实世界,他看到了什么是生活,看到了平民们自由自在的人生,也看到自己的不幸,因为他特殊的身世注定了自己不会得到这一切。 顿珠与卓玛在帐篷里进入忘我境界的声响和窃窃私语,在静谧的夜晚打乱了赵显的宁静,这种声音让他想得很多,很神秘,甚至心慌意乱,意游他方. 当高原的太阳升起时,赵显含蓄地说,他不习惯在野外过夜,失眠了.第九章 奇情难续赵显从拉孜回来后,心情总难平静,他眼前总是浮现出草原,还有卓玛的身影。尤其是卓玛的笑容,坦诚、灿烂、像草原上盛开的马兰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当然,这些都只是他对女性最表层的印象,女性的柔美带给他的是愉悦,是在寺院里找不到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