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总论-中药学史.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26807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论-中药学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总论-中药学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总论-中药学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总论-中药学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总论-中药学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 用 中 药,1,总 论,绪言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中药学:研究有关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古时药学著作的别称。,2,绪言,3个概念,3,什么是中药?,什么是本草?,“药”字与药物,“药”字的出现,已见于周朝的典籍。如书经云:“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chou病愈);易经云:“无妄之疾,勿药有喜”;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云:“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等等。生理活性较猛烈的药物,往往最容易被人们认识到,但由于对这些药物的使用还缺乏精确的控制用量,所以“药

2、”与“毒”往往极为接近,中毒的事常有发生。 早期典箱中有不少用药唯慎的记载,就是当时用药情况的反映。论语记曰:“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礼记中也有君、亲服药而臣子先尝的记载。,4,“本草”一词的出现,在汉书中,本草二字凡三见。 汉书卷25郊祀志记载:“侯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颜师古注曰:“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可见本草家已进宫廷。朝廷以本草而待诏这一史实本身,无可怀疑地表明它的学术地位已经稳固。,5,“本草”一词的出现,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五年(公元5年),“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

3、、尔雅教授考,在所为驾,一封轺(yao)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这段记载把本草与天文、历算等学科和经典著作并列,无可争议地说明本草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在当时已占有重要地位。至于数干人中,有多少人是通知本草的,已无可考,但决不会是个别人。 本草的学者已经形成了一支队伍,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以成立的。,6,“本草”一词的出现,西汉学者楼护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楼护的事迹见于汉书卷92游侠传:“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重之。”如果说前面的二段记载中,本草还有可能是医药学的泛称的话,那么这条记载则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个

4、事实:即在医学领域中,本草已和理论性的医经、治疗方法概称的方术明显分离开来,它完全是作为整个医学中一门独立学科存在。 诚然,我们已不可得知楼护习诵的数十万言医药书中,本草占多大的份量,可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使用的是已成书的本草著作,而不会是散见于医方中的药物资科。 综上三条文料,“本草”一词出现大约在公元前31年或更早。,7,本草二字为何作为中药学的代称,后蜀韩保异解择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他只解释了草是药物多见的草类,寓以草为本的意思。 明代人谢肇浙说:“神农尝百草以治病,故书亦调之本草”。达不过是根据神话立论,也只解释了草字。此说颇有知音考。日本玲木素行

5、在神农本草经解故中表元 “肇浙此说,颇为近理”。他还列举了几种说法,如有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这个“本”字可以解释本草的本,而说文曰:“药,治病草也。”说明草即是药。这种说法的“本”是作动词用的,用来解释本草不无牵强之嫌。,8,本草二字为何作为中药学的代称,我们认为,古人取名大都是质朴无华的,当时的科学水平还不到凭精确的学科定义来命名的程度,因此,为古人圆说倘过于复杂,反而可能有失原义。“本”的原始意义就是根,草则被泛指植物。植物的根、枝、叶都是药用部分。择取本、草组合成词,最简单的意义就是根根、草草。取药物中最常见的种类作为整体的代称,这是合乎当时的

6、习惯和认识水平的。 例如现在所说的方剂学,古代就常用“汤液”来代称,汉书艺文志就有汤液经法一书,它当然不会是现在的汤剂专著而不涉及其它剂型。“按摩”也只是手法治病的两种主要形式,自古至今被作为此类疗法的总称,按摩在后世形成专科之后,又有“推拿”一称,其实推拿也不过是另外两种常用手法而已。如果从这一个角度来解释“本草”,也许更接近古人原义。,9,第一章 中药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1、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实践 2、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实践 3、远古时代人们的初级医疗实践 4、后世的人工制品,10,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医药起源的神话传说,它们只能部分地反映远古先民们发

7、明医药的艰难和医药发明的某些形式(如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等等)。 文字出现以后,药物发展的进程才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11,第二节 古本草学时期,一、先秦时期 本草知识散乱而不系统。 二、秦汉时期 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本经):成书朝代(东汉),载药(365种),分类(上、中、下三品),学术价值(1、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2、汉以前本草大总结),12,神农本草经-上卷,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

8、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药,13,神农本草经-中卷,玉石部上品玉泉 味甘平。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玉石部中品石钟乳 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生山谷。玉石部下品石膏 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14,神农本草经-中卷 (玉石部)(草部)(木部),玉石部上品玉泉 味甘平。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

9、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玉石部中品石钟乳 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生山谷。玉石部下品石膏 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15,神农本草经-下卷 (虫兽部)、(果菜部)、(米谷部),虫兽部上品龙骨 味甘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虫兽部中品犀角 味苦寒。主治百毒蛊注,邪鬼瘴气,杀钩吻鸠羽蛇

10、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生川谷。虫兽部下品六畜毛蹄甲 味咸平。主治鬼注蛊毒,寒热,惊痫,癫痓狂走。骆驼毛尤良。,16,神农本草经之贡献1,单味药叙述体例和内容范围的确立。 每一药物物之下,依次有药名、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等项目的内容,少数药条还有炮炙、质量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中又是以功效主治为主。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时有“不饥延年”、“久服延年神仙”之类的不经之论,但总体来说,这些功效主治乃是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它质朴无华,绝大多数记载是可靠的,这一点经受便了两千多年的用药实践反复验证。,17,神农本草经之贡献2,众多药品的分类 。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11、种(按传统说法)药物,约200余种至今沿用不替。它不是杂乱无章地罗列药品,而是以养命、养性、治病三种功效将药物归并为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是粗糙古拙的,但它却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18,神农本草经之贡献3,序录和具体药物各自分立,形成总论与各论的书籍形式 。 这一形式一直到今天,仍被绝大多数药物书籍所采用。序录的13条理论原则,涉及到分类原则、配伍、七情、四气五味、采收、鉴别、调剂、用药及服药法等。它虽然只不过是些简单的条文,但却是中药理论的精髓。,19,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20,本草经集注之贡献1,

12、按统体例整编了混乱的早期重要本草 。 他能见到的神农本经四卷,当时已有多种前人损益过的传本。在药品数目和内容上均相当混乱。陶氏描述其情景时说:“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热舛(chuan)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这些困难,都需要陶氏去解决。他选定神农本经药365种,又进名医别录药365种,采用整齐划一的各药条文书写体例,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定本。,21,本草经集注之贡献2,使本经原有的理论纲领变得丰满,并创设了一些新的项目。 在序例中,他逐条补充内容和进行阐释,使本经的理论原则落实到具体用药上来。一般认为由他首创的

13、“诸病通用药”,“七情表”等,都是针对临床实际归纳的专篇,给后世本草以深远的影响。,22,本草经集注之贡献3,把药物的自然属性用于分类药物。 周礼中尽管提到了药有“草木虫石谷”,但未见直接作为药书分类纲领,而陶弘景却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23,本草经集注之贡献4,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 这种严谨的出处标注体例,成为一个优良传统,一直被后世继承。中国本草脉络如此明晰,与陶氏确定的体例有很大关系。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陶氏发明,当时儒家注经,就道照“注不破经,疏不破注

14、”的原则。朱墨分书在他以前的非医书中也有运用,陶氏的功劳在于把这些方法引进本草中来。,24,本草经集注之贡献5,注重对药物形态和产地等问题 。 此举为确定药材品种,保证用药安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后一千多年间,药物品种的确定一直是主流本草的重点内容。,25,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26,三、隋唐时期,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 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50种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 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27,新修本草 (唐本草),1.进一步完善了本草编篆体例,使正文、药图、图经三部

15、分各自成册,相辅而行的作法,仍属首创,从此综合性本草附图几乎成了一定之规。 2对药物品种和其他内容进行了全面订正,这是该书在内容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它不仅纠正了陶弘景注说中的许多错误,也对本经的某些阙误予以补正。 3精选了新药114种。更有意义的是增补了当时的许多外来药、丰富了我国药物的品种和内容。,28,三、隋唐时期,本草拾遗,陈藏器著,补充唐本草之不足,并首创十剂。,29,三、隋唐时期,唐代李珣海药本草为外来药专著。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为唐代的食疗专著。 后蜀韩保升蜀本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官修本草。,30,四、宋金元时期,印刷业在宋代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它为医药书籍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北宋帝

16、王和高级官员中,许多人对医药文献的整理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整理了一批最重要的医药典籍,这对此后的中医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医药书籍逐渐从士大夫阶层转向一般的医生。 医学教育的面不断扩大,对医学理论的钻研风气日趋浓烈。尤其是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也对医学理论产生影响。但是,北宋的医学理论探讨还未来得及掀起高潮,金兵就迫使宋室南迁。由此肇始,金元时期兴起了医学争鸣,出现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历史现象。 北宋时期的医药功绩主要是书籍校勘整理。本草学著作在北宋百余年的时间内,就已由中央政府进行了三次编修。与整理其它前代医学著作不同的是,除了校勘之外,还

17、增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用药经验总结,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官修本草的高潮。这些工作结束了本草书全靠手抄流传的历史。直到今天,除了少数出土药书和类书中散存的药学资料之外,我们所能见到的北宋以前的绝大部分本草文献都集中在这一时期的证类本草之中。因此,北宋本草实际上成为整个本草史上的枢纽和主焦点。我们把宋代称作校刊汇总期,主要是指北宋的业绩。 南宋时期,本草与国运同衰。此时私人所撰本草增多,对北宋主要本草进行节篆、改编,简化本草以将实用,成为此时本草发展的潮流。,31,四、宋金元时期,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108年 载药:1558种,32,四、

18、宋金元时期,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 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33,四、宋金元时期,宋本草图经,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药剂学专著。 金元珍珠囊、药类法象等丰富了药性理论如归经、升降浮沉等。 元饮膳正要,元代的食疗专著。,34,五、明朝时期,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 本草纲目(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1578年 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35,五、明朝时期,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 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19、36,五、明朝时期,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封建时代最后一部官修本草。,37,六、清朝时期,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765年 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38,六、清朝时期,植物名实图考,清代水平很高的药用植物学专著。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为纲目的节略本,简明实用。 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创双目法的本草编写体例。 清代郑肖岩伪药条辨为该时期优秀的中药鉴定专著。,39,七、民国时期,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有词条4300余条,为第一部中药辞书。 张山雷本草正义讲授中药功能精辟中肯。,40,八、共和国时期,南京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1977年出版,收载药物5767种,按笔划编排,阅读方便,内容丰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课堂重点,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 唐本草的历史意义及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及中华本草的载药数量及各自的编写特色,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