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里三贤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弟子守墓三年。时逢战国,为躲避战乱,闵子、樊子、宓子自今曲阜迁移至鱼台。闵子定居于今武台大闵村,樊子定居于武台樊村,而宓子则定居于武台侯堂村宓家堆。武台昔为鲁隐公观鱼处,古称棠。闵子、樊子、宓子三人同来棠设教,从学者数百人,这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实属难得,足见他们当时办学的兴盛。后人因他们三人居所相距不过五里,称美其事曰“五里三贤 ”闵子、宓子、樊子均为孔子的弟子。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西南人) ,四科十二哲之一,以贤、仁、孝闻名。相传闵子早年丧母,后母虐待他,冬天以芦花为其棉絮。偶被父亲鞭打后发现,即欲休妻。闵子劝阻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从
2、而感动了后母和家人。这就是著名的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这种仁和孝的本性,使得他的物质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是个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的人。季孙氏曾使闵子为费宰,闵子却百般推辞。宓子,名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年。生于鲁昭公21年,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排位十四。宓子“仁民、举贤、孝亲、尊师“ ,被赞为君子。宓子曾为单父宰,弹鸣琴,而单父治。此其能。 吕氏春秋具备载: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於单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 巫马旗归,告孔子曰: “宓子之德至矣!使民行,若有严刑于旁。“且不
3、说宓子的令行禁止,但这不涸泽而渔的深谋远虑和不急功近利的为官心态,就值得大书一笔。孔子曾谓子贱曰: “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怀抱远大理想治理天下,不汲汲于功利,不计较个人物质得失,不贪婪天下,这就是宓子为政的大贤啊!樊子,名须,亦称迟。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鲁定公五年,丙申春任北樊(今济宁任城区南张镇) 。樊子比孔子少46岁,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论语中关于樊子的事迹记载较少。他曾向孔子请教种田种菜的知识,被孔子贬为“小人“ 。也曾多次向孔子问仁、知、孝,但都显得鲁钝粗笨。他为人所能称道的似乎就是作战勇猛,为鲁国立下赫赫战功。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丁亥秋九月,樊迟在
4、去曲阜祭奠孔子的途中暴卒于陶,终年52岁。年长的闵子、宓子携其幼子绳及弟子,将他葬于棠地,即原故居西南一里许的济水北岸武棠亭下。此时距三贤定居武台已二十五年之久。此后,闵子、宓子分别去了汶上、高原(今济南) 、单父等地。至此,三贤聚居的时光就结束了。但后世为祭祀先贤,分别在其故居兴建庙、府,世代祭奠。明时,宓子庙与东邻的闵子庙、府,北面的武棠亭遗址上的超化寺,及比邻的樊子庙、府、墓、林,左右衬托,上下呼应,既是朝拜佛祖,祭祀先贤的场所,又是文人墨客观光旅游的圣地,而当时的武台也已升为镇,商贾云集,水路辐辏,已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颗明珠,故彼时五里三贤“的故事流传颇盛。闵子骞的故事闵子
5、骞(前536-前447) ,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今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德行与颜回媲美,孝行与曾子并称,为七十二贤中人,十二哲之首。尤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孝行,是在孝行方面唯一受到孔子称赞的人(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 ,闵子骞位列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孝贤人物。芦衣顺母闵子骞幼年丧母,闵父再娶,又生二子。后母用芦花给他做“棉衣”,用棉花给他的两个弟弟做棉衣。一个冬天他与父亲赶车,由于天冷手没牵住牛缰绳,父亲举鞭抽之,打中后母为他做的“棉衣” ,芦花飘散,父亲惊悟,非常生气,决定休妻。骞跪父力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
6、子单!”闵子骞一片孝心感动了后母,她痛悔不已,从此视子骞如亲生,悉心养育。子骞不仅聪慧,而且好学,学业进步很快,对父母也愈加孝敬,终致一家和睦。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拒修长府鲁国有仓库名曰长府,修建时间虽久,但尚能使用。执政大夫为了谋取私利,主张拆了另修,众臣附和。闵子骞看到国力匮乏,大兴土木与民无益,就直言不讳地说:“原库房还能用,为什么非要劳民伤财另修呢?”国君接受了闵子骞的建议,没有另修长府。孔子得知此事后说:“闵损平时不多说话,但他只要一开口就很中肯,正确”(“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闵子骞提倡节俭的优秀品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任费宰闵子
7、骞有治国之才,鲁国权臣季孙氏向鲁君举荐他任费邑宰。闵子骞看不惯季氏的骄横,不愿出任,对来人说:“如果非叫我去,我就隐居到汶水之上。 ”孔子闻听此事,劝子骞为国效力,闵子骞听从师言,才出任了费宰。闵子骞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政通人和,物阜民丰。是年秋天,庄稼刚开始收获,季氏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闵子骞告诉他等收齐后亲自送交国库。阳虎却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赋税应直接送到季家。闵子骞闻此,生气的说:“我原以为是为国效力,却不知是在为私人卖命!”愤而辞官。孔子听说后,赞其刚直不阿:“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闵子敬师闵子骞辞官后,回到故里,耕读度日,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孔子牵挂爱徒便带着弟
8、子公冶长到棠邑(今鱼台县)看望闵子骞,闵子骞闻听尊师来访,非常高兴,马上带领全家出门迎接。孔子在屋里坐着,听到屋外有两只鹅叫个不停,就问通鸟语的公冶长。公冶长说:“是闵贤弟要杀鹅款待咱师徒。小鹅对大鹅说:我死后,你别哭坏了身子,主人对咱们那么好,咱要知恩图报,好好给主人看家;大鹅说: 还是让主人杀我吧!你早要提防黄鼠狼,晚要小心花狐狸,专心给主人看好家。 ”孔子听后深为感动,对闵子骞说,两只鹅你都不要杀,我给他们头上点个红疙瘩,让他们只吃青草,不吃鱼虾。鲁隐公的故事鲁隐公(前722年-前712年在位) ,姬姓,名息姑,鲁惠公之庶子。其弟公子允是鲁惠公之嫡子,允生母仲子受宠于惠公,被立为鲁国夫人
9、。惠公在位46年病逝,公子允尚幼,群臣以公子息姑年长而贤,欲奉之为君,公子息姑坚持不受,群臣力劝,才答应摄政。其间,内修邦政、善察民情;外睦友邻、屡签和约;联合诸侯,赈灾东周。棠邑(今山东省鱼台县)观鱼,传为佳话。 摄政让位鲁惠公病逝,嫡子允年幼,尚无力处理国政,群臣建议立庶子息姑为国君。公子息姑为人谦让宽柔,认为这样做违背父亲意愿,且与礼不符,拒不接受。群臣再三劝说,才答应摄政。在隐公的精心治理下,没过多久,鲁国就呈现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他也因此受到鲁国人的拥护和爱戴。这时的隐公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在替弟弟处理国政,并多次对大臣说, “国乃允之国也,因其年幼,寡人暂时
10、居摄耳”。崇尚和平惠公在位期间,鲁曾在黄地打败过宋,两国由此交恶多年。隐公摄政后,不计前嫌,主动示好。隐公元年(前722年)九月,鲁隐公邀请宋国国君在宿地会盟,并订立盟约。此后,两国来往密切。鲁隐公还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往,隐公二年(前721年)秋天,与戎人在棠(今山东鱼台)会盟,签订和约。隐公在位期间,鲁还与周边许多国家订立了盟约,使鲁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和平时期。棠邑观鱼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夏天,隐公风尘仆仆来到棠邑(今鱼台县)体察民情,他发现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富裕,荷花娇艳,风景秀丽,水清鱼美,甚感欣慰。鲁隐公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事先筑好的观鱼台,他放眼望去,只见水天一色,满目美景,顿感赏心悦目,车马劳顿全无踪影。因此地是赏荷观鱼的绝佳去处,后人亦纷纷慕名前来,赏荷观鱼。秦统一天下,棠邑改称“方与”。唐宝应元年(762年) ,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始称“鱼台” ,这就是“ 鱼台”县名的由来。齐赞棠邑棠邑近湖,丰水,百姓多以打鱼为业。鲁隐公带领大臣乘船入湖。只见水清荷秀,游鱼成群,草色青翠,大小船只往来如梭,少女在荷丛中采莲,菱芡在湖面上飘浮,棠邑美景使隐公流连忘返。日过中天,饭菜已经备齐,他们返回棠邑住地,把酒高歌,尽情享用当地美味佳肴。心情舒畅的鲁隐公席间高举酒杯,赞曰:“棠邑水清荷美,盛产鱼虾,百姓生活富足,实在是鲁国最美的地方!”众大臣皆齐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