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语文 2019 高考一轮选练编题(11)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寄外舅郭大夫 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岳父。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 ,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 “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
2、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诗人的内心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诗人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诗人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诗人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参考答案】1DE D 项“设问”应为“反问” 。E 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2表达了
3、诗人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信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抒发了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子儿女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子儿女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二、文言文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_文学,迁中庶子_。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
4、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_乃著治论 ,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正始中,转_任徐州,封_武观亭侯,迁_征南将军,假节_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崇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
5、章,上下有序,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 ”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节
6、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 ,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B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C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D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
7、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解析 正确的标点为: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3A “太子”指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有些皇子虽不是嫡长子,但经皇帝选定册立也可以成为太子。B “中庶子”为官名,是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太傅、太师、太保在周代为辅弼天子治理天下之官,称为“三公” 。C在第二段文字中, “转”表示调动官职;“封”表示授予官职;“迁”既表示升职,有时也表示贬职;“假节”表示授予官职
8、。D “太学”指中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自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到明清,虽然名称不一,但都以传授儒家经典为要务。解析 “假节”是授给符节的意思,而不是授予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王昶有责任感。他发现官军驻守在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赶到,于是上表请求迁移治所到新野。B王昶有治政才能。司马宣王诛曹爽后,王昶主动从尊道崇学、实行考试制度、官员凭政绩升迁、精兵简政、根除奢侈等方面提出了建议。C王昶忠于魏国朝廷。他得到孙权流放贤良的大臣、嫡子庶子相互争斗的消息后,立即上奏皇上,建议乘机用偷袭的办法制服吴国和蜀国。D王昶
9、具有军事指挥才能。他在与贼敌大将施绩的交战中,采用诱敌深入之计,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待贼敌出来,一举将其打败。解析 “主动从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在“乃奏博问大臣得失”的前提下提出的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5 分)译文:_当时京都附近地区树木成林,王昶伐树开垦荒地,辛劳地勉励百姓,开垦出的田地特别多。_(2)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序,储谷畜帛,反民于朴。(5 分)译文:_让人们衣服上有着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上上下下有着明确的等级,储存粮食积蓄布帛,让老百姓回归淳朴的风俗习尚。_解析 (1)
10、“畿” “斫开” “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2)“章”“序” “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译文 王昶字文舒,是太原晋阳人。文帝在东宫作太子时,王昶任太子文学,又升任中庶子。文帝即位,他转任散骑侍郎,又任洛阳典农。当时京都附近地区树木成林,王昶伐树开垦荒地,辛劳地勉励百姓,开垦出的田地特别多。升任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授为扬烈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王昶虽然在外地任职,心里想着朝廷,认为魏国沿袭了秦朝、汉朝的弊端,法律制度苛刻琐碎,不大力改革国家的典章制度来效法先王的风范,而希望国4家的治理、百姓的教化重新兴盛,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撰写了治
11、论 ,又撰写兵书十多篇,谈作战时对阵交锋、埋伏突袭等战术的运用。正始年间,转任徐州刺史,封为武观亭侯,升任为征南将军,授给符节都督荆州、豫州各军军务。王昶认为国家有常备的军队,但打仗却没有常胜不败的;地形有固有的险要,但防守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现在驻守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战船却在宣池,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赶到,于是上表请求迁移治所到新野,在两地训练水军,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生产,仓库里的粮食非常充盈。嘉平初年,太傅司马宣王杀了曹爽以后,于是上奏广泛向大臣们征询有关政事得失的意见。王昶陈述了治理方略的五件事:第一,希望尊崇道义重视学问,抑制杜绝浮华的风气,让公卿大夫的子弟进入太学并
12、办好学校;第二,希望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好比是准绳,没有舍弃准绳而凭主观臆断来确定是非曲直,废除罢免升迁的制度来空谈官员能否称职的;第三,希望让担任官职的人长期留在他的职位上,有了政绩就提升官职赐给爵位;第四,希望精简官员人数增加官员的俸禄,用廉洁知耻来激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夺利益;第五,希望根除奢侈浪费,大力推崇勤俭节约,让人们衣服上有着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上上下下有着明确的等级,储存粮食积蓄布帛,让老百姓回归淳朴的风俗习尚。皇帝下诏书褒扬称赞王昶。于是让他撰写百官考核的制度。嘉平二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流放贤良的大臣,嫡子庶子相互争斗,可以乘机制服吴国、蜀国,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
13、归、房陵等地都在长江以北,可用偷袭的办法占取。 ”于是派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出兵到夷陵,王昶出兵到江陵,在河两岸拉起竹索作为桥梁,渡过长江去攻打贼敌。贼敌逃奔到南岸,开通七条道路一齐来进攻。这时王昶命令连弩同时一齐发射,贼敌大将施绩连夜逃入江陵城,王昶带兵追击杀死数百人。王昶想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顺着大路撤回,让贼敌看到感到高兴,派人披着缴获的鞍甲骑着缴获的战马挂着斩杀的贼敌首级,围着江陵城奔驰以此来激怒贼敌,布置好伏兵来等待贼敌出来。施绩果然出来追击魏军,王昶和他交战,把他打败了。施绩逃走,魏军斩杀了他的将领钟离茂、许旻,收缴了敌人的士兵首级、
14、军旗战鼓、珍宝器械,整顿好军队胜利返回。于是升迁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为京陵侯。王昶于甘露四年去世,谥号穆侯。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莫言喜欢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丰富的,精
15、致只是其中一种。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那他5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有些作品由于过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有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莫言显然属于后者。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民间大量的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方言写作。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譬如锋利说
16、成“风快” ,漂亮说成“奇俊” ,天气很热说成“怪热” ,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雅而有趣。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祺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噪的色彩
17、,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 ,就是这个意思。这不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
18、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
19、读者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解析 “令人不快”夸大其辞,原文说“有时也会令人不快” 。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一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
20、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解析 “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理解不当,本文主要阐明了莫言作品的语言特点,重点不是论证其语言的形成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驳杂也是一种。解析 “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因果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