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灵公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晋灵公不君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经典原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指导学生理解“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和“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是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二、说学生:1、高二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2、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3、
2、“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4、454 班是高二文科班,有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语文素养较好,有一定合作和探究意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学习主动性不够强, 探究能力有待加强。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精神和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如下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与文化内涵。 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四、说教法和学法 此文是文言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所以第一课时教师用学案引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释疑,解决字
3、词句的理解。而作为新课改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内容,我们不能像必修那样去教,必须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适当运用选修教材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拓宽知识、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第二课时教师重点抓住“赵盾弑其君”所体现的春秋笔法。教学时,我在让学生诵读全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直奔“春秋笔法”。紧紧抓住最后一段中孔子的评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董狐的“书法不隐”和赵盾的“为法受恶”,通过对晋灵公和赵盾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儒家思想的探讨,引出对“春秋笔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深入理解史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归纳本文“详而博”的叙事艺术,从而探究“春秋笔法”的意义。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4、激趣导入,让学生了解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沉积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透过历代的史著,都可彰显出历代史官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二)学习目标展示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自学导航: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自学检测:完成学案上字词解释与翻译观其辟丸/寝门辟矣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三进及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
5、为公介3、请解释句中带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A、晋灵公不君 B、厚敛以雕墙C、寘诸畚 D、会请先E、善莫大焉 F、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G、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H、公患之 I、晋侯饮赵盾酒 J、提弥明死之K、食之,舍其半 L、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6、翻译下列句子。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其我之谓也 (四)合作探究,解决字词疑难。(五)板书展示,交流点评。(六)课堂检测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D使鉏麑贼之 贼:刺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
6、的一项是(D ) A晋灵公不君 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之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六)课后作业:自主阅读“相关读物” 直书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展示小篆“史”字,解说“史”字溯源, “史”会意字,从中从手。中,正也,记事者也。 (说文 ) ,就是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史官。而早在 2000 多年前,孔子著春秋时就创造了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春秋笔法。今天我们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感受“春秋笔法”的艺术魅力。(二)学习目标展示1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与文化内涵。 2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三)合作探究:体会“春秋笔法”的特
7、点及文化内涵。 1) 晋灵公不君是如何体现“春秋笔法”的?思路指导:1.思考董狐为何记载“赵盾弑其君”,而不是“杀”或“诛”。2.抓住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晋灵公、赵盾的人物形象特点来思考董狐的 记载是否合理。3.思考孔子对董狐和赵盾的评价。参考分析:1.文章从晋灵公厚敛饰墙,弹 人取乐, 滥杀厨师,敷衍士季,谋害赵盾这几件事刻画了他的贪婪、荒唐、残暴、狡猾、昏庸,可见晋灵公并不行君道。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昏君早就应该推翻。而赵盾按臣道,做到了“忠”。他直言敢 谏,尽了忠君之职。他也做到了“敬”。在职守上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
8、也不能不感 叹说, 赵盾是“不忘恭敬”。 还有就是遇到灵辄饿得不得了时给他吃的,得知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 时,就 让他吃完后 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是恩“惠”养民。再就是“ 恕” ,虽然“ 为法受 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 记载 ,难能可贵。所以孔子从事实出发,根据赵盾的行事,认为赵盾是“良大夫”。2.然而赵盾这样的“良大夫” 虽没有参与杀害晋灵公这一“ 犯上作乱 ”事件,史官董狐却堂而皇之地写下“ 赵盾弑其君” ,这里,表 现的是史官对历史人物的道德与礼法评价,是 “春秋笔法”的体现。赵 穿弑君被董狐认为 是赵盾弑君。 这看起来不公,但他是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
9、事件的 标准。他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评判赵盾作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 讨贼”的实质是“弑君”行为, 应对晋灵公的死承担责任。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3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往往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 权,以礼义为标准的历史叙述笔法,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有时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董狐的写法,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而孔子称赞董狐 为古之良史。4.综上所述, 晋灵公不君体现 了“ 春秋笔法”中“一字寓褒贬”“ 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 P24“阅读指南” ,进一步了解“春秋笔法” ,并归纳“春秋笔法”内涵。(主要思考为什么用“春秋笔法” ,怎么用的“春秋
10、笔法” )参考分析:“春秋笔法” ,来源于据传为孔子编撰的春秋,也叫做“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 例,通 过选择特定称谓或者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达 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 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以合乎礼法 为标准,既包括 不隐晦事实 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 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 教材 P28)教师小结提升: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
11、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 ;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 。一“详”一“博” ,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2)你认为史学家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请联系刘知几的直书谈谈。教师指导学生要学习史学家们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正直品质。刘 知 几 直 书 中 说 : “盖 烈 士 徇 名 , 壮 夫 重 气 ,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
12、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 ,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 ,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四)反馈检测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i )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13、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 ”原本是春秋 经的一句话, 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郑国发生的一场历史事件。请说说
14、春秋中对这件事的记载是怎样体现“春秋笔法” 的。参考分析: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思是: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 郑伯” (意为大哥) ,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 (结合 P28“阅读指南” )六、我的困惑1. 对于一部分连文言意思都难以看懂的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引导其理解本单元高层次的文学、文化内涵。 2. 选修教材的单元教学如何凸显其选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