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6 页(11)一、填空题 1、50%;2、60 0、联接;3、摩擦防松、 机械防松、永久防松;4、拉应力、弯曲应力、离心应力、最大应力发生在带刚刚绕如小带轮的位置;5、偶数、奇数、小;6、软齿面、硬齿面;7 相等、不相等;8、内圈、外圈、滚动体;9、弹性联轴器;10、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11、轴向。二选择1、A; 2、B; 3、A; 4、D; 5、C; 6、B; 7、B; 8、A; 9、D; 10 、D三、简述题1、 答:因为蜗杆传动中,有很大的相对滑动速度,所以,在传动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所以需要进行热平衡计算。1 分散热方法:1.加装散热片。2.风扇吹
2、冷。3.内置冷却水管。4.压力喷油润滑。2、答:模数对接触疲劳强度没有影响。1分减小模数,齿轮轮齿变小,这样弯曲疲劳强度会降低。1 分在闭式齿轮传动中,如果减小模数增大齿数,这样可以提高齿轮传动的重合度,提高传动的平稳性,降低齿高,减轻齿轮重量,并减小金属切削量,对于高速传动,还可以减少齿面相对滑动,提高抗胶合能力。1 分3、答:普通温度下宜采用两端固定。2 分细长轴宜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游动。1分四、结构设计与分析题(共 10 分)固定轴肩端面与轴承盖的轴向间距太小。轴承盖与轴之间应有间隙。轴承内环和套简装不上,也拆不下来。轴承安装方向不对。轴承外圈内与壳体内壁间应有5-8mm 间距。与轮毂相
3、配的轴段长度应小于轮毂长。轴承内圈拆不下来。第 2 页 共 26 页五、答:(1)在图中啮合处齿轮 1 和齿轮 2 所受轴向力Fa1 和 Fa2 的方向如图(2 分)。(2)蜗杆 3 轮齿的螺旋线方向,蜗轮 4 轮齿的螺旋线方向及其转动方向如图(2 分)。(3)蜗杆和蜗轮所受各分力的方向。(6 分)六、解 7208C 轴承的 150,内部轴向力 Fd0.4Fr,Fd104Fr10.41000=400N (2 分)方向如解所示向左Fd20.4Fr20.42060=824N (2 分)方向如图所示向右Fd2 十 FA824 十 8801704Fd1故轴承 1 为压紧端,轴承 2 为放松端。 (4
4、分)Fa1Fd2 十 FA=1704N (3 分)Fa2Fd2824N (3 分)七、答:八、解:解:依 P=FeV 有:Fe=8/15KN2 分依据公式: 2 分12F依据题意: 2 分23联立得:F1=0.8KN1 分第 3 页 共 26 页第 4 页 共 26 页12)一、填空题1、轴的跨距较大或 工作温度较高 2、 油, 润滑脂 3、心轴;传动轴和转轴 4、打滑和疲劳破坏。5、拉应力 ,弯曲应力 ,离心应力 6、相, 不相等 。7、 疲劳破坏 。二、1、 C 2、 A 3、 B 4、 D 5、 D 6、 B 7、 D 8、 B 三、1、答:齿轮传动失效形式有:轮齿折断;齿面磨损;齿面点
5、蚀;齿面胶合以 及塑性变形。闭式软齿面齿轮,其主要失效形式是齿面电蚀,因而,其设计准则是: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3 分2、答:6深沟球轴承;2尺寸系列代号,已略去宽度代号 0,故 2 仅为直径系列代号;15内径代号,d=155=75mm5 分3、答:齿数 Z 越多,可以是链传动更平稳,因为这样就可以减小多边形效应,但是齿数越多,链磨损以后产生跳链与脱链的可能性就月大,齿数月少,多边形效应越明显,链速越不均匀,冲击、振动就越大。因此,在选择链齿数时要综合考虑各因素。3 分链节距越大,链的传动能力增加,但是多边 形效应越明显,链速越不均匀,冲击、振动就越大,反之,链节距 P 越小
6、,传动 过程就越平稳。通常选用小的链节距,多排链传动。 2 分四、1. 螺栓预紧后,接合面所产生的最大摩擦力必须大于或等于横向载荷,假设各螺栓所需预紧力均为 F0则由平衡条件 可得0SfZiKFA螺栓危险截面的强度条件为于是得 (4 分)0214.3d2. Fd10.7F r10.71650=1155N (2 分)方向向右Fd20.7F r20.73500=2450N (2 分) 方向向左Fd1十 Fae1155 十 10202175 Fd20SKFfZiA第 5 页 共 26 页故轴承 1 为压紧端,轴承 2 为放松端。Fa1 Fd2-Fae=2450-1020N =1430 (2 分)Fa
7、2 Fd22450N (2 分)(3 分)(3 分)五、结构题(10 分)1、 .无垫片; 无间隙、无密封 键太长 无定位轴肩 无轴肩 1 2 3 4 5套筒高于内圈高度 轴和轮毂一样长,起不到定位作用; 6 7无定位; 无垫片 采用反装。 8 9 10六、解 (1)电机转向箭头向上;(1 分) (2)蜗杆受各力方向如图(3 分)(3 分)Fa212984530.98456tTiFNmz第 6 页 共 26 页(3 分)Fr2 Ft2tan 9845tan203583N (3 分)七、总传动比:i=n/n D=1440/30=48 (2 分)方案:电动机 带传动(i=3) 蜗杆传动(i=16)
8、 (4 分)画出方案图(4 分)121、电动机 2、搅拌机图 4-2第 7 页 共 26 页(13)一、填空题1、 大 ,中 。 。 2、 心轴 ;传动 ;转轴 3、 60 , 联接 , 30 , 传动 v4、 摩擦 、 机械 和 永久。5、 轴径, 侧面 6、 小带轮的包角 7、 变化 , 恒定 。 8、 相等 , 不等 , 不等 , 不等 。9、 P , PV 10、 无弹性元件 和 有弹性元件。11、 疲劳点蚀 、 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二、1、A 。 2、D 。 3、D。 4、B 。 5、D 。 6、D 。 7、B 8、 B 。9、 B 。 10、A。 三、1、轮齿
9、折断、点蚀、胶合、磨损和塑性变形。 按弯曲疲劳强度设计,按接触疲劳强度校核。2、答:传动比 i=14.4 1 分按着传动比范围知道:可以采用带与齿轮传动配合;带与链传动配合;二级齿轮传动,每画出一种传动方案得 1 分。3、答:链速与传动比均呈周期性变化;2 分原因是链的多边形效应引起的。2 分4、答:P=Fe*vFe=533N2 分F1/F2=3/1 F1=3 F2F1F2= Fe=5332 分 F2 F2=266N2 分F1=3266=798N1 分四、解 画出的正确结构图如图。轴的右端面应缩到联轴器端面内 12mm,轴端挡圈压到联轴器端面上,与轴端面留有间隙;联轴器与透盖不能接触,联轴器应
10、右移;联轴器与轴配合直径应小一点,形成轴肩定位;联轴器处联接平键与蜗轮处联接平键应在一条线上;键与毂孔键槽底面间应有间隙;右轴承内圈左端面只能与套筒端面接触,与轴肩端面应有间隙,所以套筒内轴颈右端面应左移12mm;与蜗轮轮毂配合轴颈长度应比轮毂长短 12mm,轴颈右端面缩进去;左轴承内圈不能被轴环全挡住,轴环左部轴径减小至内圈厚度的 23 左右;第 8 页 共 26 页透盖和闷盖外圆外侧应倒角,与箱体间均应有调整垫片。轴的左端伸出轴承内圈过长,应缩短一点。每指出一处错误 1 分,说明原因 1 分,指出五个错误算满分 10 分; 五、答:(1)在图中啮合处齿轮 1 和齿轮 2 所受轴向力 Fa1
11、 和 Fa2 的方向如图(2 分)。(2)蜗杆 3 轮齿的螺旋线方向,蜗轮 4 轮齿的螺旋线方向及其转动方向如图(2 分)。(3)蜗杆和蜗轮所受各分力的方向。(6 分)六、 FYS1r/(2010 N2 )65FAS28,2 轴承压紧。所以, a1S , a86 ear/.04PfXFYf11140 dra1dr().a2r .8603,X 2=0.4,Y 2=22867 N. )应按 2 轴承校核,因 P1LnCh 5034171647 h2()()/七、解:1.求 F : NRlMvi 15024350)2(43412max 第 9 页 共 26 页2求 F: vfsRk4NRkFsvf
12、37504.214 3求 F0: Nc379501.21 4求 d1: 4.21dFmF28043795.3.0第 10 页 共 26 页(14)一、1、 初期磨损 、 稳定磨损 和正常磨损 三个阶段。 2、 疲劳破坏 。3、 等腰梯形 ,两侧面 4、 相对滑动速度 , 效率 。5、 减小 或 增大。 6、 轮齿折断、 疲劳点蚀 、胶合 、 磨损 和 塑性变形 。7、 强度准则 。 8、 齿面硬 、 齿芯韧 。 9、 转轴 。 10、 整体式 。二、1、A 2、 D 。3、 D 4、 D 5、D 6、A 7、B 8、 A 。 9、 A 10、 C。三、1、 ( ) 2、 ( ) 3、 ( )
13、4、 ( ) 5、( )6、 ( ) 7、 ( ) 8、( ) 9、 ( ) 10、 ( )四、1、答:轴和装在轴上的零件要有准确的工作位置;(1 分)轴上零件要便于装拆和调整;(1 分) 轴应具有良好的制造工艺性。 (1 分2、答: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是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与带轮间的滑动,是带传动正常工时固有的特性,不能避免;(2 分)打滑是因为工作载荷过大而引起的带与带轮之间发生的显著的相对滑动,打滑是可以避免的。 (2 分)3、答:滚动轴承的寿命即滚动轴承中内、外圈滚道以及滚动体,任一元件出现疲劳点蚀之前,两套圈之间的相对运转总转数。也可用恒定转速下的运转小时数表示;(3 分)基本额
14、定动载荷即基本额定寿命为 106 转时,轴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2 分)4、答:机械防松;(1 分) 摩擦防松;(1 分) 破坏螺旋副运动关系防松。 (1 分)5、答:闭式齿轮传动一般以齿数多一些好,小齿轮齿数 Z12040,开式齿轮传动不宜选用过多的齿数,一般可取 Z11720。 (2 分)对于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应取 Z117。 (2 分)Z 2u Z 1 五、解:(1)轴承端盖与轴接触,两者不应接触,中间要有毡圈起到密封作用。(2)套筒与轴承的外圈相接触,套筒的高度应小于轴承内圈的高度,否则轴承将无法运转。(3)齿轮轮毂与轴联接不正确,齿轮的宽度应大于与之接触的轴的长度,两边用套筒来固
15、定。(4)联轴器没有轴向定位,此段轴应做成阶梯。(5)联轴器没有周向定位,应采用键进行周向定位。(6)此处的弹性挡圈多余,应去掉。(7)轴的右部分过长,轴承的装拆不方便。(8)联轴器没有打通(9)箱体的加工面和非加工面没有分开。(10)轴肩高度超过了轴承内圈。 (11)键过长。(12)端盖与箱体之间没有调整垫片。 (13)缺少润滑装置。 六、受力分析题 (共 10 分)解:电动机的转向用箭头表示:向上 。 (3 分)1 齿轮的螺旋线方向为右,2 齿轮的螺旋线方向为左。 (4 分)第 11 页 共 26 页七、 F d1、F d2 方向如图所示。 (1 分) Fr1 =1/3Fre=1/3 45
16、00=1500 N (0.5 分)F r2 =2/3Fre=2/3 4500=3000N (0.5)Fd1=Fr1/(2Y) =1500/(21.6)=468.75N (0.5 分)F d2=Fr2/(2Y) =3000/(21.6)=937.5N (0.5因为 Fd2+Fae=937.5+2600=3537.5N Fd1=468.75N 所以,轴承 1 被压紧,轴承 2 被放松。Fa1= Fd2+Fae=937.5+2600=3537.5N (1 分)Fa2=Fd2=937.5N (1 分)又, Fa1/Fr1=3537.5/1500=2.36e=0.37,所以,X 1=0.4,Y1=1.6
17、(0.5 分)Fa2/Fr2=937.5/3000= 0.313 S1A1= S2 Fa=1150NA2= S2=650N2) eR36.051X1=0.4,Y 1=1.6 (1 分) eA.208X2=1, Y2=0 (1 分)3) NARP312056.13204.11 822七、解:螺栓组受到的总外载荷 (2 分)pDQ48422每个螺栓受到的总载荷 NzF608530螺栓的最小尺寸八、解: 带速 (2 分)smnDv /7.106401最大有效拉力 (2 分)NPFec 5.由 (2 分)C21及 (2 分)vfe得紧边拉力值 (1 分)NeeFfvecC 879)1/(654)1/(
18、 0265.1 d5.83.14(3 分)(5 分)(2 分)(2 分)(1 分)(1 分)(1 分)(1 分)(1 分)(1 分)第 18 页 共 26 页(17)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高速级 2 圆锥滚子轴承 、角接触轴承 3、 静载拉断 , 静 4、双头螺柱 ; 紧定螺钉 。2、 5、 1800 。6、F ca=FK, 计算。7、 轴上零件定位及装拆方便 。8、 静止 、 离合器 。9、 轮齿折断 、齿面点蚀 、 胶合 、 磨损 、 塑性变形 。 10、 拉应力 、 弯曲应力 。二、1、C 2、B 3、 B 4、D 5、 D 6、: A 。7、B。8、C 9、 C
19、 。10、D 。三、1 、( ) 2、 ( ) 3、 ( ) 4、 ( ) 5、 ( )6、 ( ) 7、 ( ) 8、 ( ) 9、 ( ) 10、 ( )四、简述题(共 14 分) 解:1) mzma 160)24()602(4)(21 两种方案的接触强度相同。 因为方案 a 的齿轮模数不同于方案 b 齿轮模数,所以两种方案的弯曲强度不相同。2)在满足弯曲强度的前提下,方案 b 较好。因为方案 b 齿轮模数小,齿高小,磨损小,抗胶合能力强,还可节省加工费用。2、答:应力集中、绝对尺寸、表 面状态(6 分)五、结构分析与改错(10 分)轴肩过高?无轴向定位不能准确定位套筒定位轴承不合理 静止
20、件和活动件相碰 5 分 画图 5 分六、解:如图所示七、(2 分)(4 分)(2 分)Fr1 Fr2Fr3 Fr4Fa1Fa2 Fa3Fa4Ft1Ft2Ft3Ft4第 19 页 共 26 页解: S1R 1/(2Y)=2400/(21.7)705.8N (0.5 分)S2R 2/(2Y)=5000/(21.7)=1470.6N (0.5 分)因 FA + S2=800+1470.6=2270.6 S1 (1 分)所以 A1= Fa+ S2=2270.6N (1 分)A2= S2=1470.6N (1 分)取 ft1,f p1.5A1/R1=2270.6/2400=0.94e (1 分)X1=0
21、.4 Y1=1.7 (1 分)A2/R2=1470.6/5000=0.094e (1 分)X2=1 Y2=0 (1 分)(2 分)NAyxfPp 78)6.207.240.(51)(11 (2 分)5)222 取 P=P2 hLh 10389)750981(60/10(2 分)满足寿命要求八、解:由结合面不滑移得: (4 分)QKFmzffs0由螺栓强度得: (5 分)3.142d其中 m=2, z=2 (1 分)解得 (2 分)NQ97第 20 页 共 26 页第 21 页 共 26 页(18)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10 6 。2、前者是摩擦传动后者是啮合传动。3、齿
22、宽中点的当量直齿圆柱齿轮。4、接触疲劳,齿根弯曲疲劳。5、链号, 链节数 。6、 混合摩擦 , 摩擦 , 流体。7、 非稳定的脉动循环应力 。8、单齿对啮合高点。9、 模数 。10、小;大。11、_初期磨损 _、稳定磨损和_剧烈磨损。12、 小于。13、 提高承载能力、增加旋转精度。二、1、B 2、 B 3、_B _ 4、 C 5、 A 6、C 7、 A 8、C 9、 C 10、B 三、1、 ( ) 2、 ( ) 3、 ( ) 4、 ( ) 5、 ( )6、 ( ) 7、 ( ) 8、 ( ) 9、 ( ) 10、 ( )四、分析与简述题(共 16 分) 1、解:2、答: 过小,则小轮包角 过
23、小,小轮易打滑,承载能力下降。 (分)另 过小,则单位时间内应力循环次数增加,带的疲劳寿命下降。 (2 分)3、答:如果链轮齿数过少,则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越严重,动载冲击加大。 (2 分)而链轮齿数过多,则又容易造成脱链。 (2 分)五、 答: 1)左边轴肩高于轴承内圈 2)与齿轮配轴段太长,齿轮轴向未定位 3)齿轮与轴承间缺套筒4)右边轴肩过高超过轴承内圈 5)右端盖与轴接触 6)右端盖处缺密封圈 7)皮带轮周向定位缺键槽 8)皮带轮孔未通 指出并改正 6 个以上错误得满分六、解:V D1n1/(601000)2501200/(601000)15.7 m/s , (2 分)Fe1000P/V
24、 100015.7/15.71000 N , (2 分)fv(172/180)0.3330.99965, (2 分)由 F1/F2e fv12.717,根据 FeF 1F 21.717 F 2,得 F2582 N, (2 分)于是 F12. 717 F 22.7175821581 N 。 (2 分)七、解:1) 由派生轴向力 S0.7R 得 S10.7R 10.71000700 N,S 20.7R 20.720001400 N。2) S2F A14009002300 N ,大于轴承 1 上产生的 S1(700 N),第 22 页 共 26 页为 此 , 轴 承 1 上 的 轴 向 力 A1 2
25、300 N;轴 承 2 上 的 轴 向 力 A2S 21400 N 。轴 承 1 上 的 x1,y 1:A 1/R12300/1000 2.3e,x 10.41,y 10.87;轴 承 2 上 的 x2,y 2:A 2/R21400/2000 0.7e,x 20.41,y 20.87。(1) 轴承 1 上的当量载荷 P1P1f P(x1R1y 1A1)1.35(0.4110000.872300)3255 N(2) 轴承 2 上的当量载荷 P2P2f P(x2R2y 2A2)1.35(0.4120000.871400)2751 N八、解:(1) 已知 C1C 2/3,F1040KN,F 1F C
26、 1/(C1+C2),于是得F1F C 1/(C1+C2)10(1/3)/( 1/3+1)2.5 KN, (2 分)F2F C 1/(C1+C2)40(1/3)/( 1/3+1)10 KN, (2 分)螺栓上的拉力变化的幅值为 2.5 KN 至 10 KN。(2) 已知 F020 KN,F F 0+F,得F1 20+2.522.5 KN , (2 分)F2 20+1030 KN 。 (2 分)(3) mm (4 分)38.1403.13.1421 d第 23 页 共 26 页(19)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紧 。 2、变化的 。3、_弯曲应力_ 。4、 调节一对直齿圆锥齿
27、轮的锥顶到重合 。5、_周向, _扭矩_ 。 6、 降低应力集中 。 7、_防止内外螺纹之间的相对转动 。8、 离合器能在两轴运动的情况下,完成两轴的连接 。9、_齿轮的制造精度_、_齿轮的线速度_。10、内圈 、 外圈 、 滚动体。11、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2、 成对 。13、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轴承内圈相对外圈转数达到 106 转时,所能承受的载荷 。14、 初期磨损 、 稳定磨损 。二、1、_C_. 2、_A_. 3、A 4、 A 5 C 6、A 7、_B_. 8、_B_ 9 A 10、_A_。三、1、答:由于带的弹性引起的带与轮之间部分接触弧的相对滑动现象 (
28、2 分) 2、答: 胶合、点蚀;2 分按接触强度设计及热平衡计算(防胶合)2 分3、答: 应力不变部分 应力变动部分 应力不对称程度 :最大应力, :最小应力 4、4、答:原动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以及操纵控制部分(各 1 分)四、左边轴肩高于轴承内圈 2)与齿轮配轴段太长,齿轮轴向未定位 3)齿轮与轴承间缺套筒4)右边轴肩过高超过轴承内圈 5)右端盖与轴接触 6)右端盖处缺密封圈 7)皮带轮周向定位缺键槽 8)皮带轮孔未通指出并改正 6 个以上错误得满 分五、受力分析题 (共 10 分)第 24 页 共 26 页S1 S2Fr1 Fr2六、解:如下图所示:s1、s 2 方向如图所示 NFR
29、r360;NFRr18032Y8.15)/(1;sr4922;s, 轴承 2 受压, sa82.51; NsAa8.37512;eFra .036/.0/1,x 1=1,y1=0NxfPrp1ra 9.8/.75/2,x 2=0.4,y 2=1.7Fyfarp 9.710)82.357.804.()(22 9.0; hCnLrh .19.7150616/3/100 七、解:(1) 已知 Cb Cm/4, F525 KN, F1 F Cb/(Cb+Cm),于是得F1F C b/(Cb+Cm)5(1/4)/( 1/4+1)5 KN (3 分)F2F C b/(Cb+Cm)40(1/4)/( 1/4
30、+1)8 KN (3 分)螺栓上的拉力变化的幅值为 5 KN 至 8 KN (2 分)(2) 已知 F010 KN,F F 0+F,得F1 10+515 KN (2 分)F2 10+818 KN (2 分)八、解: (2 分)10evP(2 分)7.5 =0NeFv=e12(2 分)12F= =750N (2 分)2e所以 =2x750=1500N (2 分12第 25 页 共 26 页题 6 图124323 n1124323 n1F21aF12a F32aF23aF43a 右旋蜗 杆右旋蜗 轮右旋左旋(20)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3 分)1、 强度准则 、 刚度准则 、 寿命准则。
31、2、 静 和 变。3、应力集中 、 绝对尺寸。4、 大 。5、侧面被压溃,中部被剪断 。6、低。 7、低;差。8、内圈、 外圈 、 滚动体。9、 弹性联轴器。10、 转轴 、 心轴 和 传动轴 。11、 减小 。12、 点蚀 、 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13、 模数 。二、1、 ( ) 2、 ( ) 3、 ( ) 4、 ( ) 5、 ( )6、 ( ) 7、 ( ) 8、 ( ) 9、 ( ) 10、 ( )三、1、答:不相等(2 分)因为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影响的(2 分)2、答:支承作用并传递扭矩(3 分)四、答:() 零件 1 的主要作用是对两个轴承进行定位并传递圆锥齿轮的
32、轴向力; 零件 2 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圆锥齿轮的中心位置,实现两个圆锥齿轮的正确啮合。 (4 分)(2) 螺栓组 3 承受圆锥齿轮上的轴向作用力 Fa。 (2 分)(3) 轴承 A 的滚子承受圆锥齿轮上的轴向力 Fa。 (2 分)(4) 套筒 4 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圆锥齿轮上的轴向力 Fa 并实现轴承的定位。(2 分)五、由斜 齿轮 1 的转向确定斜 齿 轮 2 的转向,由圆 锥 齿 轮 2的轴向受力向左知斜 齿 轮 2 的轴向受力应向右,为此得齿轮 1 为左旋、齿 轮 2 为 右 旋 。由圆 锥 齿 轮 3 的轴向受力向下知蜗 杆 3的轴向受力向上,由蜗 杆 3的转向与轴向受力方向知 蜗 杆 3
33、为 右 旋 , 由 啮 合 原 理 知 蜗 轮 4 为 右 旋 。(3) F12a Ft1tan1 (2T1/d1)tan1, T2 T1 i12, 2 arctan(1/ i23) 24.444F32a (2T2/dm2 )tansin2 (2T1 i12/dm2 )tansin2,(2T1/d1)tan1 (2T1 i12/dm2 )tansin21 arctan(d1i12/dm2 )tansin2 arctan(0.73.6tan20sin24.444) 20.784。六、解:每一个配合螺栓上的剪力 FT/(Z r)600 Nm(6 0.050m)2 000 N,每一个配合螺栓的剪应力
34、 F/(9 2/4)2000/( 92/4)31.438 N/mm 2, ,安全。 (5 分)每一个螺栓上应施加的预紧力 F0F0k fT/(6rf)1.25600(60.0500.16 ) 15 625 N (2 分)螺纹危险截面上的当量应力 e第 26 页 共 26 页e41.3F 0/(d12)41.3 15625/(6.6472)585 N/mm 2。 (2 分) 安全性判断 S/ e615/5851.05,安全。 (2 分)p 4T/(dhl)4600000/ 509(75 14)87.4 N/mm 2。 ( 4 分)七、F e1000P/V10007.5/15500 N (5 分)
35、由于 F1F 21.2F 2F e,所以,F2F e/1.2500/1.2416.667 N ,F 12.2 F 2916.667 N (5 分)八、解:每一个配合螺栓上的剪力 FT/(Z r)600 Nm(6 0.050m)2 000 N,每一个配合螺栓的剪应力 F/(9 2/4)2000/( 92/4)31.438 N/mm 2, ,安全。 (5 分)3-2-1:每一个螺栓上应施加的预紧力 F0F0k fT/(6rf)1.25600(60.0500.16 ) 15 625 N (2 分)3-2-2:螺纹危险截面上的当量应力 ee41.3F 0/(d12)41.3 15625/(6.6472)585 N/mm 2。 (2 分) 3-2-3:安全性判断 S / e615/585 1.05,安全。 (2 分)3-3: p4T/(dhl)4600000/ 509(7514)87.4 N/mm 2。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