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了文化--以赤壁赋 教学为例, 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名篇的文化味.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245569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了文化--以赤壁赋 教学为例, 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名篇的文化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了文化--以赤壁赋 教学为例, 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名篇的文化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了文化--以赤壁赋 教学为例, 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名篇的文化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了文化--以赤壁赋 教学为例, 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名篇的文化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了文化以赤壁赋教学为例,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名篇的文化味张 日2003 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性质的论述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性质中对人文性予以特别强调,置于与工具性相同的地位,这毫无疑问说明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性怎样突出,当然是强化课程和课堂的文化特性。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又具体阐述了语文课程“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 “塑造精神品格” 、 “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 “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些基本理

2、念。 (当然不是语文课的全部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中又特别强调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如“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及“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等这些理念,都把语文课置于文化背景下关照。在这样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念也应作出调整,应增强引领学生感悟文化的意识,不再是简单地进行的思想渗透。在文化的感悟渗透中,更应强化对中华固有文化的领悟、提升,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和品质意志。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篇目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芬芳的传统文化基因就散发这些篇章中,灌注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举不胜举。单以高中二年级

3、第三册的屈原的离骚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的登高 、 蜀相和第四册中的陈情表 、 赤壁赋 、 滕王阁序为例,这些篇目中华文化的养分十分丰厚,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教师只要引导得法,有意识在文化教育上巧加点拨,引领学生感悟、体味、提升,便是让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生命营养。一些好的营养,可以终身跟随学生。如陈情表的学习,对学生“尊老” “孝老”的教育,胜过百千次的耳提面命, 滕王阁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积极作为的人格品质,超过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品尝文化大餐,感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提升下做出语文教师应做出的贡献。下面以赤

4、壁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化、感悟文化,提升学生人格。一、拓展、积累在赤壁赋教学前,刻意为文化感悟作好拓展、积累工作。1、师生一起背诵了第三册学习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学案中又给学生准备了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叫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学案的延伸阅读中,又给予学生后赤壁赋和苏轼自题诗。 后赤壁赋略, 自题诗为“心似草木已灰,身如不系之舟。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教师还鼓励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对东坡评价的文章,推荐刘小川品中国文人苏轼一文,推荐在条件允许

5、的情况下可以翻翻苏东坡传 。以上这些拓展、积累,一些是教师指导学生统一完成的,一些是学生随机完成的。基于教学时数、学生差异,学生完成情况因各人学情而定,不必要也无必要彻底相通,彻底搞扎实,应留有余地。以上的工作既起到了拓展学习知识范围、积累学习内容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今后教学的感悟起铺垫作用。二、阅读、感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阅读,才能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 赤壁赋教学中,作为施教的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阅读感悟。在读时,首先是读准,之后是读顺,然后是指导读出情感读出思想来。在读顺读出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品悟文章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在品悟中,主要集中 3、4 自然段中。教师调动学

6、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的感悟,感受教师给予的背景知识,体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予以表述。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达成共识:1、文中写出了苏东坡两种思想的矛盾交织,即哀乐思想的矛盾斗争;2、乐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让苏东坡在苦闷中思想更趋超脱;3、文中教给了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做人应宠辱不惊,应有从容淡定的风度;4、怎样看待人生的短暂和人生的永恒这一辨证的哲学命题,苏东坡教给了我们人生应旷达飘逸;5、怎样认识事物的“变”与“不变”这一永恒的话题,苏东坡教给我们人生应洞明而豁达。以上便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的体悟。这些体悟有一些可能是不完善的,有一些可能是幼稚肤浅的,但这是学生最直觉的阅读体验,

7、是最鲜活的感悟,带有一种初原的状态,教师一定要珍视。三、交流、提升在课堂阅读、感悟,粗浅表述交流的基础上,针对本课具有强大文化意义的特点,让学生深层体悟苏轼。以赤壁赋为轴心,拓展知识面,对东坡作方方面面的感悟。具体的安排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出现,写出对苏轼感悟的文章。下面列举一些学生文章中感悟苏轼话语,管中窥豹,以见本次学习的成果。学生甲,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学生乙,“这一路的艰辛,这一路的坎坷,这一路的无奈,只有面对赤壁,苏轼才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安慰。 ”学生丙,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

8、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 ”学生丁, “只希望你能帮助我走过人生的曲曲折折,让我内心成为你思想种子的净土,你如果在天堂还为人间的是是非非而忙碌,没空的话,我会等你这个值得拥有的朋友。 ”学生戊, “我不知道当别人故意把你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之时,你是否心如死灰?我不知“乌台诗案”后的谪居时,你究竟怎样做到“成败任东西?” ;“我不知道幼儿夭折之后,为何依旧可以一心为民?我只知道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林芒鞋 ,在缺月挂疏桐之夜, 大江东去 ,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只知道你只愿沧海寄余生 ,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篇幅受限,不必多举,从中可看出学生在人格上受到了极大的

9、熏陶,文章的文化养分已深入学生肌体。以上是赤壁赋这一课中,如何进行文化育人的具体操作程序,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体的课例。当然,在进行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这个课例也可以作为参照。具体教学中,形式是多样的,但从语文课的本质来说,离不开阅读、感悟、表述、交流、内化,提升这些本质性的措施。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因课制宜、因文实施,并且要因生而异,规划出文化育人的空间和时间,实实在在凸现出语文课的文化味,引领学生品味文化大餐,这样,语文课的味就浓了厚了,语文课变得更厚重了,变得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长久坚持,必将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生境界,是真正的“教书” “育人”的完美结合。当然,在操作中,应避免泛化文化,即不阅读、不感悟,泛泛地大谈文化。语文课应以多种形式的阅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情,最后和作者的思想交融,达到文化育人之目标。另外,除读之外,感悟文化还应从品味语言中来,要引导学生多揣摩、多体悟,思想真情自当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