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 1981 年至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至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拓展】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
2、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三步走的关系:其实新“三步走”也可以称之为小“三步走”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按照新的“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将分为 2010 年、2020 年和 2050 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2、总体小康水平: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成就表现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表现:国家整
3、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3)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低水平总量已达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拓展】1、全面小康的特点(要求/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4、民生活更加殷实2、对比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3、全面小康的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城镇人口的比
5、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4)为什么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要性:我们现在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成就,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我国在本世纪头 20 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重要性: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综合国力,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二)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
6、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注意】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必要性:(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2)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7、一要务。(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4、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拓展】1、发展社会生产力(1)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8、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如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加
9、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刺激消费,扩大消费市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
10、社会的本质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4、统筹兼顾(十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六届三中全会)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十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