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糖代谢分析章宜武 詹祖亮 肖宝玉【摘要】: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与血糖异常情况。方法 86 例行颈总动脉检查患者根据颈动脉硬化程度分组,并行空腹血糖、糖耐量异常及血脂检查。结果 糖耐量异常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正常糖耐量硬化程度高,*p5.1mmol/l, TG1.7mmol/l, HDL-C3.37mmol/l,为血脂异常,并根据血脂异常情况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 5。 1.2.3 颈部动脉超声检测 使用超声波诊断仪,测定左右两侧颈总动脉指标,包括(1)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取距离颈总动脉窦口
2、下 1cm 处为检测点,测定 IMT,平均 IMT 为左右两侧颈总动脉 IMT 的平均值。 (2)斑块:指血管壁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厚度1.2mm。 (3)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测量狭窄残腔直径,应用以下公式计算狭窄程度:狭窄程度=(1-A/B)x100%,A 为最狭窄处残腔的直径,B 为颈动脉狭窄远端正常管腔的直径。颈动脉狭窄的标准:狭窄50%为中度狭窄; 70%为重度狭窄。 (5)颈总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和(或)有动脉狭窄视为CAS。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0.0 统计软件,对定量资料采用 t 检验、定性资料资料采用 X2 检验,P0.0
3、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患者血糖情况 见表 12.2 患者血脂情况 见表 2 表 1 86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糖情况组别 NGTn(%) I-IFGn(%) I-IGT n(%) CGIn(%) DMn(%) TIA 9(25) 5(13.9) 7(19.5) 8(22.2) 7(19.5)脑梗死 13(26.0) 8(16.0) 9(18.0) 11(22.0) 9(18.0)注:TIA 与脑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频率情况比较,p0.052.3 颈动脉 B 超检查结果 本组 86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 CAS, ,其中稳定斑块 56 例(65.1%) ,不稳定斑块 30 例(3
4、4.9%) ,38 例(44.2%)斑块出现在双侧颈动脉,25 例(29.1%)出现在单侧颈动脉,60 例(69.7%)斑块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28 例(32.5%)发生于颈总动脉主干;50 例(58.1%)颈总动脉 IMT增加,10 例(11.6%)有颈总动脉中重度狭窄。表 2 86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情况组别 TCn(%) TGn(%) LDL-Cn(%) HDL-Cn(%) 混合性高脂血症n(%)TIA 9(25.0) 5(13.9) 11(30.5) 3(8.3) 2(5.5)脑梗死 12(24.0) 7(14.0) 14(28.0) 6(12.0) 3(6.0)注:TIA 与
5、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频率情况比较,p0.053 讨论从表 1 可以发现 TIA 与脑梗死患者糖耐量异常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明确诊断糖尿病比例低,但糖尿病前期所占比例高,文献报道:糖尿病前期提示潜在的糖尿病危险,IGT 每年以 6%-10%的速度向糖尿病转化,同时有 IGT 和 IFG则 6 年累计糖尿病发生率可以高达 65%。事实上 IGT 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高于IFG5。从表 2 可以发现 TIA 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血脂异常比例高,是 TIA 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表 3 不同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xs)组别 例数 IMT(mm) 斑块检出率n(%) 内膜连续性
6、中重度狭窄n(%) 糖尿病组 16 1.010.51 * 12(75.0)* 1.270.70* 3(18.8)*糖调节受损组 48 0.980.41* 33(68.7)* 1.040.53* 8(16.6)*正常糖耐量组 21 0.860.14 6 (28.5) 0.640.38 2(9.5)注:与正常糖耐量比较,*p0.05) 。糖尿病是明确的卒中危险因素,能够增加卒中风险 2-5 倍,卒中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在 30%左右,糖尿病也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约有 10%的脑卒中复发可归因于糖尿病。高血糖促进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血管细胞
7、黏附因子 1(sICAM-1)等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6。TIA 及脑梗死发生与颈部动脉病变有密切关系,在 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若血管狭窄或因斑块形成致血管部分闭塞,斑块表面的微栓子被血流冲击下来,均可造成 TIA 或缺血性卒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 ,通常被视为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RIAD 研究显示,餐后 2h 血糖与IMT 的关系强于空腹血糖,另一项研究亦证实,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餐后高血糖是 IMT 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与 IMT 之间仅存在微弱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受其他因素介导。餐后高血糖是卒中危险因素,餐后 2h 血糖预测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优于空腹血糖 8
8、。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多,2002 年全国营养和糖尿病学调查发现,我国 18 岁以上人口中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为 4.5%,农村为 1.8%。我国城市 40 岁以上人群 IFG、IGT 及糖尿病与心、脑事件风险的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CAS 主要表现为斑块形成,颈动脉 IMT 增加及动脉狭窄,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余发生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颈部动脉病变是全身动脉病变的窗口,与高血糖、脂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DM 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糖代谢异常可引起 AS,微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参与及加重 TIA 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在 DM 发生之前
9、,大血管病变进程已经开始启动。餐后高血糖是卒中明确危险因素,卒中患者存在普遍高血糖。单侧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大量餐后高血糖患者,因此卒中患者要常规行 OGTT 实验,以避免漏诊。参考文献1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 2茹小娟,王文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卒中J.中国卒中杂志,2010,5,770-774. 3中华神经科杂志J,1996,29:381-382。4World Health Oranizanion: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mellitus an intermediate hyerglycemia:Report of a WHO/IDF consulatationR.Geneva,World Health Org,2006.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实用简明版)2008,4.6王乃东,阎胜利,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进展J,糖尿病药品评价,2011,1:37-40.7郑华光,贾茜,王春雪,等.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高危:糖调节异常与脑卒中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0,4:332-337.8张国华,章成国,餐后高血糖与卒中J.中国卒中杂志,2010,4:31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