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双球菌的宿主是人,仅人出现感染与发病,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播,与一般呼吸道传染病相同。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可呈散发、流行及大流行,儿童发病率高。二十世纪 70年代前该病的流行十分广泛,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周期性强,一直到 80年代后,由于采取以多糖菌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本病得到较好的控制,呈散发状态。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当地发生流脑流行或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史。2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
2、、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意识障碍、阳性脑膜刺激征。3实验室检查:31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至(1530)10 9L,中性粒细胞0.8,可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严重者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32 脑脊液检查:早期可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稍后外观变混浊或呈脓样,细胞数在 1109L 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显著减少,氯化物降低。败血症型患者脑脊液的改变可不明显。33 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沉淀涂片或皮肤瘀点涂片染色镜见可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时有诊断价值。脑脊液、血液培养分离出脑膜炎球菌有确诊依据。34 免疫学试验:用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等方法测定流脑患者脑脊液或血液或尿液中脑膜炎球菌特异多糖抗原
3、。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 4倍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疫情处理的主要措施:1针对疑似病人和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抗菌药物的应用要足量,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 G等。2切断传播途径:采用日晒、石炭酸及来苏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病室要经常湿式清扫和通风,进行终末消毒。3保护易感者:采取个人防护,如戴口罩、远离病人等;可采取应急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 病例编码1基本情况11 病例报告单位: 12 病例报告日期: 年 月 日13 县级接到报告日期: 年 月 日14 患者姓名: ,如是儿童,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联系电话 。15 患
4、者性别 男 女 16 患者年龄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阳历) ;如无,填下一行周岁(或月龄) 岁 月龄17 患者户口地点 省 市 县(区)18 患者现在详细住址: 省 市 县(区) 乡镇(街道) 村委会(居委会) 村民组(居民组)2发病基本情况21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阳历)22 发病地点: 省 市 县(区) 乡镇(街道) 村委会(居委会) 村民组(居民组)23 发病地点近期是否有同类病人: 有 无 不详 24 与同类病人接触:有 无 不详 25 如有接触,接触方式:同住 陪护 同校 同班级 其他 26 家庭内同样的病人:有 无 不详 27 如家庭内有同样的病人,填下表患者姓名 性别 年
5、龄 与患者关系 发病情况28 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史:接种次数 次 不详 29 首次就诊单位: ;医院属:省级 市级 县级 乡级 其他 210 首次就诊日期: 年 月 日3主要临床表现31 发病初期上呼吸道症状: 有 无 不详 32 突然高热: 有 无 不详 33 头痛: 有 无 不详 34 皮肤粘膜淤点、淤斑: 有 无 不详 35 皮肤如有粘膜淤点、淤斑,其部位:四肢 躯干 其他 36 意识障碍: 有 无 不详 37 脑膜刺激征: 有 无 不详 38 其他 4实验室检查41 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结果:白细胞 10 9/L 中性粒细胞 %42 脑脊液:采集时间 年 月 日结果:压力 kPAg
6、外观 浑浊 清 其他 白细胞 10 9/L蛋白 g/L糖 mmol/L氯化物 mmol/L43 细菌学431 脑脊液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 阳性 阴性 未检查 432 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 阳性 阴性 未检查 433 出血点(瘀点)脑脊液涂片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 阳性 阴性 未检查 培养 阳性 阴性 未检查 434 其他 5主要诊治情况51 病人隔离:是 否 52 如隔离,隔离地点:医院 在家 其他 53 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54 如住院,医院名称 55 医院级别:省给 市级 县级 乡级 其他 56 使用磺胺类药物:是 否 不详 57 使用其他抗生素:是 否 不详 58 其他药物 59 转归:痊愈 好转 未好转 恶化 死亡 510 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6小结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