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分别研制了两代轮式装甲输送车:以 WZ533为代表的第一代轮式装甲输送车,小批量装备部队;以 WZ551为代表的第二代轮式装甲输送车,目前是我国轻型机械化部队的主力装备。耐人寻味的是,两代轮式作战车辆都有66驱动和 88驱动两类底盘,但是最终装备部队的却只有6 6底盘。鉴于828底盘在新时期快反作战时机动能力和承载能力上的优势,新世纪初,国际上开始掀起了换装88轮式作战车辆的热潮,我国新型88 轮式装甲车的研制和装备也初现端倪。国产 VN1型88 轮式装甲车 幼豹啸谷我国在本世纪初也发展了若干种8 8轮式作战车辆,然而其明显的实验性质或外贸特征,很难让人相信它们会
2、走入我军装备行列,一直以来人民解放军新型轮式地面武器的发展笼罩着一层厚厚的迷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外军事观察家和爱好者众说纷纭。从2004年开始,军事爱好者不断发现有新型88 轮式作战车辆在我国各地进行跑路试验。从他们拍摄的图片来看,这些轮式作战车辆明显带有西方风格。2006年晚些时候,国内某媒体先后刊发了我国新研制6 6和8 8新型轮式作战车辆的报道。2008年伊始,北方工业公司向本刊提供了一种名为 VNl 型步兵战车的图片(本刊2008年第一期封面),而后国内其他媒体又刊登了相关报道,其配图中的轮式作战车辆和此前各种渠道拍摄的轮式作战车辆风格一致,可以看出这种包含有6 6和8 8两种驱
3、动方式的轮式作战车族,是在严谨有序的装备规划下发展的地面武器家族,绝非简单的实验性质或外贸需要。鉴于目前对新型轮式作战车族6 6驱动只有极为含蓄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而被命名为 VN1步兵战车的8 8驱动车型只有少量图片,在这里笔者根据公开信息和车辆工程的基础常识,对我国8 8驱动新型轮式作战车辆进行一个简单的解析。从 VNl 型轮式步兵战车的外形来看,其整体设计风格和西方新发展的8 8轮式作战车辆基本一致:动力舱和驾驶舱并列在车体前部,战斗舱居中,载员舱在车体后部。从布局来看,该车摒弃了驾驶舱居前、发动机中置的传统设计,采用能够充分利用车首空间的前置动力设计,同时又能确保并列设计的驾驶舱具有良
4、好的前向视角。该车驾驶舱采用串联双座,前部为驾驶员坐席,后部为车长坐席。有必要说明的是,驾驶舱串联双座的地面武器布局一直被认为是东方式的设计,事实上这是一种谬误。我军新型8 8轮式步战车电脑效果图西方轮式装甲输送车采用此种布局的比比皆是,既有传统西方国家加拿大通用汽车防务公司生产的“野牛” 88型装甲输送车( 根据瑞士莫瓦格“皮兰哈” II 许可生产),也有“新欧洲国家” 芬兰帕特里亚车辆公司研制的88型 AMV 轮式步兵战车。不过,鉴于西方大多数轮式战车习惯采用双人炮塔,这些车辆才将车长坐席由驾驶舱迁往炮塔,出现单人驾驶舱设计。采用单人驾驶舱后,驾驶员身后宽敞的空间往往也只能闲置,即便是结构
5、紧凑、空间利用率较高的美国“斯特瑞克”车族,也只能在这一空间上草草设置了发动机进气滤清器和涡轮增压设备。就车辆整体布局而言,VNl 型轮式步兵战车符合目前国际地面武器发展的潮流。从车辆外观来看,VN 1型轮式步兵战车采用箱形承载式车体。车体前端呈楔形,前下装甲板向内倾斜至前轮处。前上装甲板向内上方倾斜,与车顶相连,车顶水平延伸至车尾。车体两侧竖直,车体边线上部和轮仓口线以下车体向内微微倾斜,车尾几乎竖直,有一扇坡道板式下开尾舱门。从目前各方面透露的信息来看,VNl 车族并不是所有车型都采用坡道板式下开尾门,除步兵战车之外的同底盘其他车型依然采用传统单扇右开尾门。德国拳击手装甲战车和 VN1轮式
6、步兵战车的悬挂均为麦弗逊式悬挂,不过前者的减震弹性元件为独树一帜的双螺旋弹簧组这些微妙的变化显示出:中国的地面武器设计师已经接受了西方对坡道板式下开尾门缩短搭乘步兵进出载员舱时间的理念。车体的外观线条更接近西方轮式作战车辆的方正柔和,一改中国传统轮式装甲车外型线条生硬的风格,有益于车辆内部空间的整合和敷设车辆外部附加装甲。VNl 型轮式步兵战车的车首防浪板通常向上折叠,收于车体前端上部。车体前上装甲右侧后部有一面积较大的矩形动力舱顶板,其后缘和车体上部右侧的矩形散热器前缘 相连,也就是说只要将这块装甲板上的螺栓打开,把散热器向右上方掀开,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就可以实现整体吊装,整个过程在熟练的维
7、修人员手中恐十白连一刻钟都花费不了。从车辆设备陈列来看,VNl 车体顶部中央位置有小型炮塔,其外观和此前用于改装86式履带步兵战车和92轮式步兵战车的新型30 毫米炮塔基本一致,不难想象它应该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地面武器的标准炮塔之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车体侧面的设计和我国传统地面武器相比有了极大变化:VNl 车体两侧较为平滑,发动机废气排放消声器和车载空调外机采用内嵌式分列车体右侧的中后部,外有网式格栅防护罩。在车体左侧后部有两个圆型射击孔,同样的射击孔还出现在尾门上部。和我国老式同类型地面武器相比,该车载员舱的射击孔数量极少,甚至在同底盘的其他车型上干脆取消了射击孔,这也符合当前步兵战车发
8、展的主流趋势。车体尾部两侧各有一个带有防护罩的螺旋桨水上推进器,这说明我国地面武器的设计依然把南方水网作战和渡海登陆作战作为重要参量。“新型装甲车(6 6驱动)的发动机采用了功率为300千瓦的中冷增压 V 型水冷柴油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功率大、油耗低的特点”。基于笔者对内燃机行业的了解,我国能够生产300千瓦以上高速车载柴油机的企业有潍柴动力、重汽济动、重汽杭发、东风康明斯、重庆康明斯、西安康明斯、陕西渭阳、一汽大柴、一汽锡柴、玉柴集团、上柴股份和河北华柴等,其中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柴油机都是直列汽缸,只有河北华柴的柴油发动机采用 V 型汽缸。德国道依茨 BF8M1015柴油发动机在其
9、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司生产的 BFM413、BFM513DBFMl015等三大系列产品中,前两者都是风冷发动机,后者属于水冷发动机。无独有偶的是,根据该公司公布的数据,BF6M101 5C/MV 型柴油机的额定“车用功率” 和公开报道的数据完全一致。考虑到河北华柴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那么 VNl 轮式步兵战车采用 BF6M1015CMV 型柴油机作为标准配置也实属正常。不过,由于8 8驱动的 VN1轮式步兵战车对动力要求更高,不排除其发动机采用河北华柴 BFM1015系列的八汽缸型 BF8M1015型柴油机的可能。那么,BF6M1015型柴油机的技术水准究竟如何呢?根据官方
10、网站信息,BF6M101 5型柴油机是兵工集团和河北华柴按许可证引进德国道依茨1015柴油发动机技术生产的。后者是德国道依茨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研制的新一代柴油发动机,和美国卡特皮勒 C 系列(其中 C9型装配多种新型轮式作战车辆)、底特律 DDC60系列、德国奔驰 OM500900系列(相当于 MTU880)、MAN D2800系列、瑞典沃尔沃 D12D 系列(装备法国 VBCI 步兵战车)、斯堪尼亚 DI 12系列(装备芬兰 AMV 轮式装甲车)属于同一时期开发的车载柴油机。目前,道依茨1015 系列柴油发动机已经被多个国家的军用越野卡车和轮式装甲车选为标准配置,我国重型战略装备运
11、载车也采用这种发动机。国产新型88轮式战车底盘3D 效果图不过,BF6M1015型柴油机和上述几种主流柴油机相比,还存在着诸如单位功率不足等缺陷。即便是 BF6M1015型柴油机的最新型号BF6M101 5CP/MV 型,也不过是国际90年代中期水平,其最大功率330千瓦和排气量同为12升的斯堪尼亚 DI 12柴油机相比仍有10%的差距。至于德国荷兰联合研制的“拳击手” 轮式装甲输送车采用的 MTU890系列高密度功率柴油机,则代表了未来车载柴油机发展的方向。毫不讳言地讲,VNl 轮式步兵战车采用 BF6M1015CMV 型柴油机,在国际地面武器发动机中处于二流水准。尽管我们改革开放已经30年
12、,但是在机械工业领域军工和地方仍存在严重条块分割、缺少国家统筹战略以打破隔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联盟的问题,在对外合作中仍然依靠引进技术以保持产品的先进性,而我们引进的技术往往是别人已淘汰或者准备淘汰的。事实上,即便引进的是别人正在生产的产品,技术上却经常被外方刻意缺斤短两,更何况国外车载柴油机有军用型和民用型之别。以华柴 BF6M1015为例,依其技术水准而言在国内柴油发动机中可谓出类拔萃,和眼下国际民用车载机相比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有资料显示德国生产的 BF6M1015最大功率已经达 N400千瓦以上,高出国产机型功率30%以上,这种差距恰恰就是国外内燃机军民机型之间的差距。西方在新一代轮式作
13、战车辆上的设计诸多精妙之处置值得我们学习,红圈之处就是如此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国际内燃机行业在“寓军于民 ”、 “军民结合” 的同时, “以民养军、军反哺民”的趋势越加明显。更重要的是,国外柴油发,动机企业之间产业联合愈加紧密,这其中包括雷诺一沃尔沃,MAN 一奔驰和 MTU.DDC 等纵横捭阖的技术合作,特别是后者的联盟促使了.高功率柴油机的诞生,垄断了下一代柴油机发展的绝大多数技术专利。反观我国柴油机行业,不但军工和地方各行其道、技术标准不一,地方柴油机企业之间更是陷入纯粹的恶性竞争,相互之间的合作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车载柴油机行业大而不强,难以支撑我国轮式作战车辆的未来发展。该
14、是我们痛定思痛的时候了,只有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凝聚整个内燃机行业的合力,才能做到车载柴油机军用型和民用型齐头并进。莽原驰骛根据公开报道介绍,VNl 型轮式步兵战车采用的是“九进一倒” 带有同步器换档的机械式变速器和 H 型传动系统。那么,这究竟是一套怎样的传动系统呢?目前,国际轮式地面武器采用的变速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等。德国 MTU 发动机公司研制的 MTU890系列发动机手动机械式变速器(MT)又称手动齿轮式变速器,主要是通过驾驶员手动操纵系统,实现不同齿轮的啮合达到变速变扭目的。由于每挡齿轮组的齿数是固定的,所以各挡的变速比是定值。这种变速器输
15、入轴与输出轴的旋转速度并非天然匹配,变换档位时存在输入轴与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不同步的问题。两个旋转速度不一样的齿轮强行啮合必然会发生冲击碰撞损坏齿轮。因此,旧式变速器的换档要采用“两脚离合”的方式,升档在空档位置停留片刻,减档要在空档位置加油门,以减少齿轮的转速差。但这个操作比较复杂,难以掌握精确,因此设计师创造出“同步器”,通过同步器使将要啮合的齿轮达到一致的转速而顺利啮合。基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判定 VNl 步兵战车采用的变速器应该是这个类型的。采用这种变速器的车辆往往对驾驶员的操纵技术要求较高,不过基于其造价低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可维护性强的特点,它仍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大型轮式地面武器所
16、采用。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族采用 H 型发动机系统自动变速器(AT),也称之为全自动变速器。它是利用车速和负荷(油门踏板的行程) 进行双参数控制,挡位根据上面的两个参数进行自动升降,以实现变速变扭目的。整车技术欠缺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地面轮式武器时,即便采用了高性能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往往也会因为车辆数据总线(CAN)电路对全车传感控制信号的整合能力不足,出现各种难以消除的技术障碍降低战车的可靠性。而欧美地面武器供应商在技术发展上,掌握着动力一传动系统电子控制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加之其丰富的车辆制造经验,往往会采用全自动变速器作为标准配置,比如芬兰 AMV、法国 VBCI、德国 GTKf 和瑞士“
17、皮兰哈”IV 都采用了德国 ZF 公司的 ECOMAT 系列全自动变速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又称之为电控机械式变速器,在机械变速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主要改变手动换档操纵部分,即在总体传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装微机控制的自动操纵系统来实现换挡自动化。因此,AMT 实际上是由一个机器人系统来完成操作离合器和选档两个动作。其核心技术是微机控制,电子技术及质量将直接决定AMT 的性能与运行质量。与全自动变速器相比,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制造工艺,初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技术难度都要小一些。目前,我国在重型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新型战车也会实现操纵自动化。德国
18、 ZF 公司的 ECOMAT 系列全自动变速器根据公开报道介绍,VNl 型轮式步兵战车采用的是 H 型传动系统。与 I 型传动相比,H 型传动缩小了垂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了车辆的外形高度,增大了车内中部及后部的可用空间。动力从变速箱经第一根传动轴传到机械式分动箱,通过分动箱内的中央差速器把动力传递给二桥内的次级差速器,次级差速器将动力分成前后两路,向前的一路通过二桥内的另一差速器将动力传给二桥和一桥的减速器,向后的一路通入三桥,再经三桥内的差速器将动力传给三桥和四桥的减速器,各桥减速再通过半轴将动力传给车轮。H 型传动结构已在意大利依维柯 菲亚特和奥托梅莱拉公司生产的 “半人马座”系
19、列轮式装甲车上使用,技术成熟。不过,这种传动装置对车辆传动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要求较高,采购成本支出较多。更重要的是,采用该传动方式的车辆任何一个车轴受到破坏的话,将导致车辆丧失机动能力,因此目前并不是大型轮式地面武器的主流设计。新一代轮式装甲车网状格栅防护能力堪忧至此,我们对 VNl 型轮式步兵战车动力传动系统有了大概了解。如果用静止和苛刻的眼光评价其动力性能的话,显然我们和西方国家新一代步兵战车(诸如法国VBCI、德国 GTK)相比,差距是巨大的。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我国的重型汽车工业,尽管其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核心竞争力缺失,给我国的地面武器发展没有贡献应有的支持。(现代兵器杂志/李成轩 郭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