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解答.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224539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解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解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解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解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解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观部分1、科学技术的负作用有哪些?答:(1)引发生态问题,如严重的环境问题。(2)科学可能导致人的异化。首先,科学具有人性的一面,可它又具有非人性的因素(如:见理不见情,见利不见义) ;其次,剥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真性、创造性;最后,造成人生活的无意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败坏。(3)虽然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握自然的终极规律;(4)总之,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2、人文文化在科学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答:人文文化能弥补科学文化的不足,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启发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特别是艺术解构现代科技理性;人文对科技的发展提

2、供良好的文化环境。3、古代、近代和现代自然观的演变。答:(1)古代自然观(本原问题)基本内容:探讨了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及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东西演变而来的;关于运动的一般认识,认为世界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个整体,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关于物质的构成,认为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水、火、气、土构成;对于天体的宇宙的认识,提出了宇宙的模型,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萌芽;关于生命的起源,提出了许多猜测性的很有见解的思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不是去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特征: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

3、有唯心的部分) 、辩证的、整体性、系统性、直观性、猜测性、思辨。(2)近代自然观(形而上学)基本内容: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认为自然界一旦存在就永远存在下去,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认为自然事物一旦存在,就永远存在;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原来如此并且从来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如果物体有所变化,这只是物体机械的运动,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外部。特征:机械性、决定性、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3)现代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批判黑格尔,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基本内容:a 世界是物质的。它指出了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和系统。在该系统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形成了一个无穷系列和层次。b 物质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的物体由于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c 运动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四种基本形式是:机械运动、生物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D 运动的规律性。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特征: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4、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如何理解。答:1)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揭示了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的内在联系,摆脱了空间、时间的均匀性观念,考虑了非

5、线性的空间关系,进一步证明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2)自然的构成性和生成性。3)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科学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众多因素呈现出非线性作用、不可还原性、非控制性、自主性。4)世界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现代科学证明了许多统计规律,如量子力学展现的规律为统计规律,具有概率性、统计性,非人们认识造成的,自然界本来就已存在的(如混沌学) ,彻底消除了决定论这一幻想。5.系统的定义、形成系统的条件,对系统整体性的理解,层次结构。系统的定义:系统是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形成的条件要

6、素:(1)系统离不开要素,并且要素必须是两个以上。 (2)结构是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也可以是时空关系,更重要的则是相互制约关系。(3)功能:系统在内外关系中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影响系统功能的因素。 (4)环境:指与系统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整体性是非加和性的,它表征着新属性的出现,表征着系统与其构成之间的质的差别,其形成在于内部的相干性。系统各部分彼此约束、选择、协同、放大,共同导致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成。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个由组成元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再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结构关系。特点

7、:(1)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定是包含在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2)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6、系统演化有无方向性。答: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进化或退化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其中序是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演化过程性质的描述,它表征着系统的组织程度。度量参量:熵、序参量、信息量。并非所有有序程度提高的过程都能称为进化。有两种变化方式,一种变化是预先编好程序的,譬如象胚胎在母体子宫内的演变和生长,另外种类型的变化是创造性的推进” ,它标志着真正的进化。进化和退化的

8、统一性: 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进化与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进化与退化的相互交替,进化与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进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入进化。7、系统演化的条件。(1)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2)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即系统内外环境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并且必须使系统从外部输入的负熵流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从而使系统的熵逐步减小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

9、种相互作用使各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从而可以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使系统产生多个可能的分支;产生临界效应(4)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负反馈往往会使系统的变化衰减,而正反馈则会使系统的变化被放大和加剧,从而推动系统的质变,加速系统自复制自组织的过程,使要素微观协同产生出宏观秩序。(5)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的条件。小的涨落会被衰减,而在临界点附近,涨落则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会推动系统发生质变,跃迁到新的分支上去,形成有序结构。即在临界点处,涨落会使系统发生突变,导致有序。总之,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这些成果,对如何一般地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提供了有益启示。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10、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8、在不同时期,人和自然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如何阐述的?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演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漫长的自然界演化史中,自然界都是按其自在的规律,自发的演化着,既有进化,又有退化;进化中包含退化,退化中包含进化。人类的产生,在自然界引入了新的因素,自然界的演化进入新阶段:1、自然界产生了异己的力量。人类来自自然界,又区别于自然界;人类可以通过意识认识自然界,又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2、由于人类的出现,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有各自的演化规律,而又互相影响。同时

11、人类本身也不例外,也在演化,只是有了新的特征。马恩认为人和自然是对象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其主要表现为:人以自然为对象,人依赖于自然,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自然以人为对象,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其面貌。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实践为纽带,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作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以某种特定的受动性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在这个统一中得

12、到了充分体现。三.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作用的中介,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主要是指:(1)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生态环境);(2)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新材料、新工具、人工建筑乃至可以模拟思维功能的人工智能机,等等)。和天然自然一样,人工自然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部人类文明史,代表了人工自然发展史。远古石器时代人工自然的产生古代农业社会(第一次浪潮)人工自然的成长期近代工业社会(第二次浪潮)人工自然的成熟期当代信息社会(第三次浪

13、潮)人工自然新的飞跃人类介入自然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扩展 。四.大写的人与异化如影随形,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对象化,使自然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属人的自然,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活动结果摆脱人的控制,反过来成为控制人的异己的力量,人的自然也就变成了异己的自然异化原因:一方面是实践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分析到,分工与私有制产生后,自然的异化更复杂,有二种形式的异化,一种主要由社会关系造成,物化于自然界的社会力量对人的异化,一种主要由人对自然的改造引起,是自然力量对人滥用自然的报复。9、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如何反思人和自然的

14、关系?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生态价值观批判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以生态为中心的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即生态价值关系. 生态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那种把自然视为“聚宝盆” 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价值观把地球看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价值观最核心的观念是,把人类的发展和这种发展的条件(环境、资源等)放在平等地位上,把人类的发

15、展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发展也放在平等地位上考虑。不过其出发点是整体的平衡,因此并不妨害去消灭(除)那些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有害事物。也就是说,人与环境的自觉协调,而不是自发的,依靠自然界自在的演化。实际上,那也是不可能的。 10、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是将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增长模式;二是变革社会观念发展适度消费的新大众消费模式;三是开发同环境友善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同自然相容的产

16、业体系;四是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五是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方法论部分1、简述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科学认识活动的意义。一般指科学研究中的正式观察方法,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安排,有一定控制,有严格记录的观察。基本特点是: (1)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它具有客观性,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具有直接性; (4)可靠性,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是以有关理论为依据的; (5)科学观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6)系统性。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观察。它是在人为干预控制对象的条

17、件下进行的观察。 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观察对象。科学实验通过严格的控制,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和外界的干扰,使人们得到在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现象和条件,从而使我们能够通过实验认识在简单条件下不可能认识到的各种现象的特性和规律性。 ()通过人工控制和人为地创造备件,就有可能通过实验来加速或延缓自然现象的进程,使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自然界中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千百万年才能完成的某些变化的全过程;或者通过延缓某一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的发展进程或节律,而使人们能够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它可以通过条件控制使某一现象重复出现。 ()实验方法

18、能够强化观察对象。寻找非常态下属性与特征,如超高温,超低温等。 ()实验可以模拟、复制某一自然现象,如模型等。 意义: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经验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物、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的手段: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观察和实验两者相依存,观察是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两者密不可分。2、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答:科学研究中的机遇:是指科学实践中由于意外的偶然事件而导致科学上的新

19、发现。机遇的最大特点是意外性。机遇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存在两种情况:(1)意外的偶然发现使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从而加快了科研进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本来为了探索某一现象,但在实验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和目的,意外地得到了新的发现。机遇导致科学发现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对待机遇的正确态度:(1)重视意外事件提供的机遇;(2)不能把机遇看作一种独立的方法;(3)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要有思想准备。观察者对所进行的观察的背景知识要有彻底的理解,观察实验要细致认真,不放弃任何一点一滴的可疑之处;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要有正确理解:在观察中确实存在偶然的失误,那种属于非本质,无规律性的现

20、象当然应当剔除,但是在偶然性寓有必然性,就看观察着能否有预感,能否抓住。3、简述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和解决的基本途径。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提出的途径: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不同理论或假说之间的对立。3、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新的事实时,便产生了矛盾,也产生了需要探讨的问题。4、从科学理论内部矛盾中产生问题。一种理论或一个概念,如果能从中推出逻辑矛盾,那就表明其中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5、为满足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简单性的需求而出

21、现的问题6、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7、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1)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问题;(2)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3)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4、结合自然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谈谈你对科学假说的认识。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倒出的预言和预见。特征:(1)假说是科学与假设、根据与猜测的辨证统一;(2)假说是对背景知识的辨证否定;(3)假说应具有可检验性;(4)假说应具有简单性;(5)假说应具有逻辑

22、协调性、一致性、无矛盾性。假说的形成:(1)三个基本阶段:依据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性作出初步的假定。从初步的假定出发,利用有关的理论和尽可能多的材料,进行广泛的论证,不断充实假说内容,使初步假说发展为结构比较完整的科学假说。对形成的科学假说,必须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 (2)假说形成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有正确的理论思维的指导;从事实出发,并对尚未出现的事态作出判断;既坚持科学真理又不断冲破传统束缚。科学假说的作用:首先,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其次,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再次,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23、科学与社会部分1、简述科学活动的内涵及其特点。答:科学活动及其特点(1)含义:狭义,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广义,还包括围绕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科学知识贮存、传播、科学人才培养、科学教育、科学的应用和科学政策制定等。(2)特点探索性和尝试性:目的、方法、应用方面进行探索;继承性和创造性:理论、方法均有创造性,站在巨人肩膀上;可重复性:研究结果可重复再现;严密性:态度严肃认真、行为一丝不苟、选题严格典型、结果无懈可击。2、简述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 R.K.默顿(R.K.Merton)提出的科学共同体制度性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 R.K.默顿(R.K.Merton)率先对科学社会规范进行了深刻

24、研究,并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1942,他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了四类制度性的必须规范,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他说:“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prescriptions) ”、赞许(preferences) 、许可(permissions)和禁止(proscriptions)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告诫和范例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属于说,形成了他的超我(super-ego) 。提出

25、了四类制度性的必须规范(1)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无阶级性。(2)公有主义(communism):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3)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sm):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科学不是永恒的真理,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时刻接受检验。后来,其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研究的基础上,把竞争性也作为科学精神气质之一,强调科学社会建制要鼓励知识创新中的优先权竞争。3、简述技术生命周期模式理论。答:(1)技术生命周期的概念:单个技术而言,任何技术都具有

26、产生、发展和衰退的历史,技术的这种由萌发阶段直到停止发展的饱和阶段的全过程,称为技术的生命周期。开始期:一项新技术的萌发、问世到逐渐进入生产和经济领域的时期。加速期: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经营领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转变期:技术增长的加速度减慢,进到加速度为零,开始转为减速度增长。减速期:技增长速度减慢,并开始进入稳定状态。饱和期:技术发展进入稳定的平稳发展时期,此时该技术已失去生命的活力,开始接近技术增长的极限,意味着将被新兴技术所取代。(2)技术增长的数量特征其中,Y 为技术增长量,t 为时间, a、b、K 为常数。当 t=0 时, 当时, (技术趋于定值,即饱和状态)整个过程近似于一条

27、 S 形曲线,称为技术生命周期的 S 曲线。4、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答:(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1.科学技术是第一物质生产力;2.科学技术与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技术成的答幅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科技全球化,其表现:科研问题的全球化;科研活动的全球化;科研体制的全球化;科研影响的全球化。3.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兴起(1)新经济现象(2)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

28、的发展(3)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力量,其表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1.科学技术是精神生产力,作为认识现象,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方法的运用,科学精神的弘扬,利于人们破除陈旧观念、风俗习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2. 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科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 3.科学技术与教育普及,科技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使教育效率和效益不断

29、提高;科技进步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科技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劳动者素质不断得以提高;科技进步使教育科学生发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动教育体制改革。4.科学技术与道德进化,科技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三)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1.科学技术与民主变革(1)科学的理性与民主精神体现文化学意义上的民主在当代的三层含义:对国家,是一种治理形式;对某种组织或共同体,是一种决策方式;对个人,是一种工作或生活作风。科学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一种民主精神。 (科学技术体现着民主精神)(2)科学技术与民主:科学精神对民主内在气质的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

30、;科学技术为民主政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不能保证民主必然实现。2.科学技术与制度变迁)1(te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科技属于生产力范畴,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技术的变迁导致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就会促使制度变迁。3.科学技术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直接作用于国际经济而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较量,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 ;科技发展导致国际政治由区域化向全球化发展;科技使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结构发生了巨大变

31、化。5、试述科学技术的价值。1.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1)价值:一般来说是现实的人与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涉及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得失、善恶、美丑、利弊等的共同涵义和本质。(2)价值观:中国古代哲学-“仁义”; 古希腊哲学-真善美;基督教神学-“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人性理性、人类社会的进步”价值的客观基础和源泉在于客体的属性,但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人类的价值标准是使社会历史条件制约随历史发展而变化。(3)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科学技术活动渗透着人类价值:首先,科学技术活动的动机目的蕴涵个人的价值观念(

32、科学探索是人类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活动) 。人类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去从事科学活动呢?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在科学的历史一书中所说:“好奇心(人类最深刻的品质之一,的确远比人类本身还要古老)在过去如同今天一样也许是科学知识的主要动力。需要称之为技术(发明)之母,而好奇心则是科学之母”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渗透人类价值:科学系统的内在目标主要在于真实地认识世界、接近真理,那么技术系统的内在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有效性,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表现为精确性、耐久性和低成本。从技术的运用后果来看,人们对技术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价值是中性的、有价值负荷的、与价值无关的。人们常用斧

33、头能劈柴又能杀人的例子来说明技术是一种中性的工具。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科学作为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释、预见和认知的价值。科学通过其技术应用体现的使用价值,是科学技术的另一重大的社会目标。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认识远远超出以人为尺度的世界而深入到 10-8cm 以内微观世界和 100 多亿光年之远的宇观世界。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17 世纪和 18 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6、如何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问

34、题。1.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正效应的一面,也有负效应的一面。历史上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后果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福音;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灾祸的根源;第三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看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2.科学技术负效应的产生,既有认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的根源。如 DDT 杀虫技术的推广,曾被认为是农业技术的巨大成就,开始人们并不清楚此类技术的应用带来的长远危害,直到一些环境公害的出现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才认识到该项技术的严重后果,并加以制止。1962 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寂静的春天 ,对杀虫剂 DDT 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进行了尖锐谴责,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3.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我们面临的许多科技应用造成的自然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管理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造成的,而不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单方面因素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