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一、知识题复习提要1、 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 “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区别: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2、科学的基本特征(含解释性特征)科学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达尔文曾经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
2、现规律,作出结论” 。可见科学有别于事实,科学来源于事实而高于事实。科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可证伪性。科学的可证伪性即科学可以用严格的客观证据以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或错误。科学之所以让这么多人着迷或者另外一些人为其付出一生,这点不能小觑。科学是通过观察假设总结验证的反复过程才得出的关于事物的规律或者说本质,往往不会一蹴而就。首科学的可证伪性也要求科学是客观的,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其对错的。比如说马克思的唯物历史主义,可能很多人描述历史的事实,但是不是很多人能够说出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而唯物历史主义却是根据这些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个规律有争议,那么就拿事实来证明,如果错就错,正确就正确
3、,科学通过这种可证伪性可以不断的进步。也可以说科学更接近于真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的科学是有范畴的,我们在寻找探索这个一定范畴中的真理。同时可证伪性也是区别科学与其他宗教之类的明显标志。中国的八字流传了这么多年,那么其究竟是否是科学呢,如果单从有效性来看,部分还是有效的,最起码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其不能证明,你不能证明八字是对还是错,同时单从这个论点的来源,其方法就是玄学,不是使用的科学方法,那么其得出来的必然不是科学。科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可重复验证。科学的可重复验证性即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空间由不同的主体用科学的方法可以重复自己的理论。这个在自然科学方面来的更真实,最
4、起码对于那些实验性科学,均要求具有可重复性,譬如我们平时做的一个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仪器由不同的人操作可以得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相同,这个实验才是科学的。对于中医来说可重复性就比较差了,准确的说并没有什么可重复性,病人本身不能重现相同的病症,而又没有科学的解释药物治疗的原理,那么其可重复性就可见而知了。当然科学的可重复性也是在某个范畴内可重复,这种可重复性也是驱使我们去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的科学的原因之一,在实用性来说,某些科学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譬如某些科学技术,不仅带来巨大的的财富,也极大的促进人类的进步。科学的第三个特征是发展变化的即可怀疑性。科学是在被怀疑中进步的。科学在探索事物
5、的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人们的认识总是不很正确,不很完善,以后逐渐慢慢趋于正确和完善。科学是神圣的,不是因为其不可侵犯不可更改,恰恰相反,全是因为他的敢于用于证明,敢于改进,使之神圣,胜于任何一门宗教。宗教是不能被怀疑的,尽管多年来很多人在怀疑耶稣的存在,可是在你一开始准备接受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被迫相信耶稣是存在的,因为你若不相信,你不能成为他的教徒。但是科学是使你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以及你所存在的社会,对你几乎没有要求,而且还时刻等待着你的批评,看一下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的确是更加科学了,我们也更真实的了解这个存在了
6、。科学的美诱使人去研究科学,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的第四个特征是抽象性和深刻性。如果单从某方面来说这个根本算不上什么特别的特征,能够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真理也有这样的特征,但是我依然认为这个是最基本也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根据科学的定义,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这个定义中看科学是种理论,从实践中来的理论,那么他必然是抽象的。科学要经过不断的检验也间接证明了其深刻性。科学的抽象性和深刻性要以客观为基础,因为抽象的不仅仅是科学,还有宗教神学之类。从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常识不是科学,常识从某方面来说就是一些既存的事实,譬如冬天会下雪,它是一种表象,如果非要说他是科学,那么他是最朴素的稍微经加
7、工就来的“科学” ,如果你去研究为什么常识是这样的,常识下又隐藏着什么,那么你得出的理论就是科学,科学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其不断发展,他会更接近正确。这也就是说科学是有别于真理的。科学的第五个特征是客观性。科学的客观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其来源于客观事物,所以他的本质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对于主题人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说某些科学是好的,而另一些是坏的,科学只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不能说因为你使用科学去办坏事就说这个科学不是好的,科学就在那里,你用与不用,都在那,不好不坏。这个特征也不是科学所独有的,却是最基本的特征。3、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形象
8、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细胞” 是意象。所谓意象是从印象、表象等感性阶段的认识中,经过形象分析和形象综合而形成的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意象与概念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形象化的形式,而不是抽象化的形式。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本质和规律;将意象通过再生或组合突破现实的局限性,以利于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新的技术关于对象的意象的创造构成了创造人工自然物的先决条件2.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和灵感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相联系的
9、。 直觉思维的特点:认识发生过程中的突发性 ;认识过程的突变性由感性认识跃迁到理性认识;认识成果的突破性创造过程。 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它是创造主体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得以集中利用的结果;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提出新概念、产生新思想、形成新假说、建立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 4、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一)什么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就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辨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
10、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二)逻辑思维的特征普遍性、严密性、稳定性、层次性(三)逻辑思维的作用1. 逻辑思维对创新目标的实现有引导和调控作用2. 创新结果的正确与否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检验3. 逻辑思维可以直接产生创新结果4. 逻辑思维可以准确表达创新成果进入科学体系5. 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需要逻辑思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判断出因果关系”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
11、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这些结论必须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在任何理论著作中,导出这些结论的逻辑演绎几乎占据了全部篇幅”爱因斯坦 各门独立科学的系统体系都是由逻辑概念、逻辑判断、逻辑推理、逻辑证明建立起来的。在学术交流、教学实践、认知原理中、在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中、在阐述各个学科的系统理论中,不难看出逻辑思维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 (四)逻辑思维的形式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辨证逻辑1形式逻辑抛开具体的思维内容,仅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联系的逻辑体系,就是形式逻辑(又叫普通逻辑,我们平常说的逻辑,一般也指的是形式逻辑)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
12、,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思维要保持确定性,就要符合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3数理逻辑(定量的数理分析)数理逻辑是在普通逻辑(形式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学科。数理逻辑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传统逻辑,使它更加精确和严密。由于数理逻辑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揭示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深化了传统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而且对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辨证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13、 ”列宁辨证逻辑就是按照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原则主要有: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具体性原则。(五)逻辑思维的方法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证伪法1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论的过程,就是演绎推理法例如:一切化学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惰性气体是化学元素,所以,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这里运用的就是演绎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法。三段论法就是从两个判断中进而得出第三个判断的一种推理方法。上面的例子就是包含着三个判断
14、。第一个判断是一切化学元素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提供了一般的原理原则,叫做三段论式的大前提。第二个判断是“惰性气体是化学元素“-指出了一种特殊情况,叫做小前提。联合这两种判断,说明一般原则和特殊情况间的联系,因而得出第三个判断:“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确定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结论。只要作为前提的判断是正确的,中间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规则的,那么,必然能够推出“隐藏”在前提中的知识,这种知识,尽管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但毕竟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对我们来说,往往也是新的,而且由于我们常常是为了某种实际需要才做这种推理,其结论很可能具有应用价值。这样演绎推理的结论就可能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实用性2
15、归纳推理法1)完全归纳推理2)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之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3)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之二-科学归纳推理1)完全归纳推理从一般性较小的知识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知识的推理,就是归纳推理。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果的过程,就是归纳推理法。1000 只大象都是灰色,第 1001 只大象为白色的可能性总是存在。所有的金属都有导电性,但电阻大小一样,使用场合与效果也不一样,用铁丝充当保险丝就难以胜任,强而为之,后患无穷。2)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列举某类事物中一部分对象的情况,根据没有遇到矛盾的情况,便做出关于这一类事
16、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花开的时间、天鹅的颜色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意义虽然它的结论是或然的,但不一定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也就可以提供新的知识在它的结论的基础上,可以继续研究,如果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到了新的知识。即使证明了是错误的,也从另一方面给了我们新的知识3)科学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是列举某类事物一部分的情况,并分析出制约此情况的原因,以此结果为根据,从而总结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两种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它们的根据不同,前者只要没有发现矛盾的情况就可以做出结论,后者要根据发现的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才能下结论前者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后者的结论要可靠的多提高前者结论的办法是多找
17、事实,提高后者的结论是对事实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找出因果关系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关系演绎法和归纳法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两种对立的认识方法的总结。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面,都无法认识真理。演绎法和归纳法,仿佛是相反的两种方法,实际上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因为演绎的出发点正是归纳的结果。演绎必须以可靠的归纳为基础。没有演绎同样也没有归纳。因为归纳总是在一般原理、原则或某种假说、猜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弗兰西斯培根在书中也写道:“我们不能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肚子中抽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培根强调的“ 既收集又整
18、理 “,指的就是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3实验法实验是为了某一目的,人为地安排现象发生的过程,据之研究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实验的特点是必须能重复,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地做同一个实验,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是一个实验成功的标志,不能重复的实验就不是成功的实验,其结果就没有可信度,就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这是符合逻辑思维原理的1)实验法研究的优点实验能够纯化研究对象实验能够人为地再现自然现象实验可改变现象的自然状态实验可以加速或延缓对象的变化速度实验可以节约费用,减少损失4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简称比较,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同和异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比较研究中,主要起作用的还是逻
19、辑思维中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以,比较研究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创新的一种方法1)比较的种类空间上的比较(横向比较)时间上的比较(纵向比较)直接比较间接比较2)比较的作用鉴定真伪,区分优劣明察秋毫,解决难题确定未知,发现新知取长补短,综合改进追踪索迹,建立序列5证伪法根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不能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的断定。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A 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是 B 又不是 B根据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对同一事物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A 或者 B,或者不是 B,二者
20、必居其一,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根据以上两个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在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同时,证明另一个结论是正确的。用这种方法来取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就是反证法,或证伪法。证伪法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取得创新结果。5、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1.自然价值:维塞尔继承和发展了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他和门格尔一样,以人对满足其需要的财物的效用的主观评价来说明价值。他最先提出“边际效用”一词,说明价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照维塞尔的解释,某一财物要具有价值,它必须既有效用,又有稀少性,效用和稀少性相结合是边际效用,从而是价值形成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他所谓的“边际效用”就是人们在消费某一
21、财物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一系列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的消费品的效用,即最小效用。该财物每一单位的价值都由边际效用来决定,其总价值等于边际效用与单位数的乘积。维塞尔把这种由边际效用决定的价值叫做“自然价值” 。维塞尔还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解释分配,并提出所谓“归属论” 。他认为生产财物即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他们所生产的消费财物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这价值应按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或“贡献”大小,以一定份额“归属”于各有关生产要素。2.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 natural) ,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或称为不可剥夺的权利,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信仰、习俗、文化或政府来赋
22、予或改变,自然权利是不证自明并有普遍性。自然的权利(或称生态权利)是属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生命物种及无生命体的权利。在环境主义者看来,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一旦存在,便有按照生态学规律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自然景观也有按照其原有的状态存在下去的权利。自然的权利是自然意志的体现,它源于自然运行的法则,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任何违抗自然意志,违抗自然运行法则的对自然权利的侵犯行为,最终会遭到自然力量的报复和打击。他们认为,所有自然物按照生态学规律的存在都是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任何生物和非生命体都具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存在权利,同时也具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义务。自然意志、自然法则、自然力量不允许任何生物以及非生命体
23、只行使存在权力不履行存在义务,也不要求任何生物只履行存在的义务而不行使存在的权利6、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科学不仅开始于问题,而且只能开始于科学的问题。在波普尔看来:第一、问题促使理论的产生,第二,问题促进科学的发展。波普尔正确指问题产生有各种类型,“有的产生于一个理论内部,有的产生于两种不同理论之间的产生于问题与观察的冲突之中“。波普尔明确地把“问题 “解释为矛盾并认为 “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24、这种观点对于马克思主认识论而言,当然毫无新奇之处,但出自一位西方哲学家之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假若科学研究始于观察,那么观察新的现象将会引发科学研究,如果观察的现象是不与当时现行理论构成矛盾,不构成问题或者说没有发现问题,那么将不能引发科学研究,或者对于所观察的现象不能提出问题,也不能引发科学研究。只有利用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找出了矛盾,才能引发科学研究,提出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得到新的理论来指导生产和生活。例如,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科学研究,大家都知道是由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引发的,但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个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从概率上讲牛顿也不是第一个看到的,但是就只有他观察到这个
25、现象后,才提出了问题,从而开始了科学研究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一则不是每一个观察都能够提出问题的,二则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被观察到,所以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假如科学研究始于假设,根据假设的定义,假设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有研究对象,二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如果要建立假设,那么是在研究对象确立之后,这就说明,此时问题已经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在进行中,提出假设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步骤。而一个事件的开始一点则是在这个点之前,事件并没有发生,而这个点之后,事件开始发生,是一个起始点,对于科学研究这个事件来说,显然在假设这个点之前已经发生了,所以说科学研究始于假设也是不准确的。综合以
26、上,可以得出结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观察和假设7、科学的评价和检验1)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首先要接受同行的评价。科学理论的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1.相容性评价(1)理论的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 T2 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 T1,或者从 T2 推不出与T1 相矛盾的推论,那么 T2 与 T1 就是相容的。 (2)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 T2 与公认的科学理论 T1
27、 进行比较,以确定 T2 是否与 T1 相容。如果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科学理论不相容,且该新理论得到确认,就将引起科学共同体抛弃相应的公认的理论或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对公认理论的修改或补充。2.自洽性评价(1)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2)一个理论 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 A 和非 A,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3.简单性评价(1)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 )(2)简单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
28、容: 第一、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第二、考察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 第三、考察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参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2)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实验检验的前提和基础,但科学理论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1.实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实验的验证。 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 第一,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 第二,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
29、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第三,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2.实验检验的复杂性 第一,一个全称命题所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是无限多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察事实相符,并不足以完全证实该假说,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 第二,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含的方法接受验证的。这是通过证实后件(即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假说)为真的方法,但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后件真,前件不一定真。 第三,证伪假说在逻辑上是简单的(后件假,前件必假) ,但实际证伪并不比证实容易。3.判决性实验与检验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理论
30、H1 和 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 C1 和 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 C1(或C2) ,不符合 C2(或 C1) ,那就可以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 H1(或 H2) ,否定了 H2(或H1) ,该实验就是关于理论 H1 和 H2 之间的判决性实验。借助判决性实验进行的科学理论检验就是判决性检验。8、科学家独有的精神气质默顿于 1942 年发表了“ 民主秩序下的科学技术 ”一文(收入 科学社会学一书时题目改为科学的规范结构 ) ,进一步强调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这篇论文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提出了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项规范(或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 ”) ,包括:普遍性
31、,即科学的评判标准是事先确定的,不受非科学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共有性,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合作的产物,归科学共同体所有;无私利性,即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科学发展,而不是获取个人私利;有理性的怀疑性,即科学家要敢于对科学发现提出质疑。当然,默顿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虽然科学家的行为应受此规范的约束,但并不能排除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的发生。9、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公众的层面上,工程师的活动对人类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这种影响又会给人类带来积极和消极两种趋势。一方面,应该看到工程师为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工程科技是工程师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手段。另一方面,几个世
32、纪以来,工程师的主要追求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的无情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程师应担负起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者的光荣使命。首先,工程师应担负一定的生态伦理责任, 即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工程师通常是技术的创造者, 这些技术不仅改善了环境, 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其次, 工程师应担负职业的伦理责任。一方面, 工程师要有追求真理、客观、求实、诚实、公平、公正的精神。一个合格工程师不应当只为一己私利, 在未经仔细核查和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 进行工程建设
33、或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 全球化趋势使得工程师之间的沟通更为方便。在一些对整个人类都有影响作用的全球性问题上, 工程师群体应更客观、更全面、更负责任。工程师依靠的不是权利、不是金钱, 他们依靠的是客观的研究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未来, 许多国际争议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以及人类长远的建设问题。最后, 工程师应具有美德, 即工程师具有保护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的职责。在经济活动中, 投资方是主要的责任承担者, 生产出的产品和建设完工的工程项目, 直接的受用者是大众消费者, 一旦产品或工程出现质量或安全问题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时, 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视为投资方的责任。工程师在活动中起
34、到的是“中介”作用, 他的权限范围限于产品设计和工程项目的执行。工程师还应担负起一定的科普责任。工程师作为生产技术的主体, 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帮助社会公众认识技术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传播技术知识, 教导公众科学、合理、健康、道德地使用技术产品。现代社会是一个用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社会, 科学和理性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指路明灯, 在现代社会中, 工程师不仅通过各种建设工程和技术产品来影响人类社会, 而且还应通过科普知识的传播来提高公民的素质。10、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1)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的特点:假说具有科学性:科
35、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在某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解释有关事实,并与引以为据的理论相一致。假说具有猜测性:假说的核心内容是靠推测、靠想象、靠逻辑的跳跃得到的,它已经超越了它所依据的经验事实的范围,包含尚未经验到的,或者在原则上不可能经验到的内容。科学假说的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提出假说。科学假说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假说是对蕴含在科学事实背后的本质规律的猜测,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所以,提出假说的能力,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其次,科学假说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
36、实验、发现新的事实,成为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有效手段。其三,不同假说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关于同一对象的多种不同假说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揭露各种假说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精确化。2)科学理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及其特征:科学假说经过严格的检验转化为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其逻辑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由此组成的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
37、概念、联系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言。科学理论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真理性、逻辑性、统一性、简单性。二、专题研究论述题1.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深圳与哈尔滨的比较 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 3 年来,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深圳市坚定不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格局。深圳市的探索,给人们带来了有益启示。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38、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转化周期日益缩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界限日益模糊,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深圳市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向创新链高端攀升的同时,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在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推行“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创新方式;必须提高源头基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从跟随发展到局部领先、部分超越的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为此,深圳市加快了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的布局。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部署的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四,华大基因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39、中心,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宽频隐身技术被认为是过去 10 年中的 10 大科技突破之一。这些领域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基础研发、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了引领式、超越式与裂变式的自主创新态势。把握企业创新规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圳市已进入要素高成本发展阶段,原有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弱化。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圳市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扶持和服务。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
40、投入的主体。2010 年,财政科技投入 70.2 亿元,占地方本级预算的 7%;全社会研发投入 346.2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64%,企业研发强度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创新动力强劲但实力较弱的特点,重点打造以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以提供检测、实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针对大企业创新实力雄厚的特点,重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发挥自主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新增创新平台 175 家,相当于以前年份组建数量的总和,大大提升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三是推进研
41、发专利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同步发展,增创竞争新优势。2010 年,全市企业国内专利申请量近万件,PCT (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连续 7 年居全国首位,主导或参与制订各类标准 1037 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61 件、中国名牌产品 80 个。知识产权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有力武器。四是打造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全球化创新优势。积极扶持企业建立跨国研发机构,深入实施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 ,融入全球科技创新分工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促进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整合集成,努力打造全球创新成本低、收益高的先进城市。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构建“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全球化
42、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着全球产业深刻变革。特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一方面加速了三次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使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服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这些为深圳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深圳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着力构建“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抓住“高端” ,抢占现代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球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价
43、值链整合规律,制定产业链配套发展政策,推动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二是扶持新兴产业,增强未来产业话语权。紧紧抓住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增长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着眼长远、及早布局,集中力量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动结构“软化” ,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加快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服务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四是坚持“优质”原则,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产业,造
44、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知名品牌。突破要素制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深圳市更早面临空间、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圳市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第一推动力,努力实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一是突破创新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促进发展空间向多维拓展。以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释放土地空间,以协调区域创新功能开拓合作空间,以开发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虚拟空间,以融合催生新业态创造产业空间。二是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
45、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环境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突破一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建筑、交通、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四是围绕改善民生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健康、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低成本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着眼事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之本,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一资源。深圳市高度重视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编制出台了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 ,提出建设“人才特区
46、”五大战略以及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的“1+6”政策体系、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等,着力打造人才政策新优势、搭建人才培育新载体、构建人才引进新机制、完善人才服务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服务力度。截至 2010 年底,全市拥有全职“两院”院士 7 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 22 人,深圳市领军人才 1796 人,研发人员 29 万多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近 4 万人。同时,主动参与国际创新人才竞争,大力引进国际一流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借鉴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运作模式,构建从科学发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整体运营模式,形成“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推动科技
47、单元发展成为科研产业混合体,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深圳市注重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在宏观上,一是完善创新科技决策机制。深化重大科技计划和决策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建立跨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加强与中央部委会商沟通,加强与各地和高校战略合作,搭建创新联动平台;加强与港澳台科技合作,建立与国际前沿技术对接的创新资源聚集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成。三是推进大部制改革。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
48、能,加强创新资源的规划和布局,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在微观上,一是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坚持政策引导扶持与企业自主相结合,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完善以应用为导向、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网络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金融与创新链、产
49、业链有机结合,形成从科学发明、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投融资体制机制。二是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新机制,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法规和政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运用;构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哈尔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科发体1015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企业需求转移高端适用技术和服务创新,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工程,提高企业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开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力度明显加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