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1.古希腊时期的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等;索福克里斯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等;幼里庇底斯美狄亚和特洛伊妇女等。 2古希腊代表乐器及象征 里拉琴(太阳神) 、阿夫洛斯管(酒神) 。3古希腊时期的音阶调式 四音音列、完整音列体系。4荷马史诗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5和谐论观点“和谐论”是由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 580前 550 年)提出的,他是第一个以理论的方式向人们解释音乐现象的人。古希腊人崇尚宇宙,因此对天文关注较多,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和天体的运动存在相似性,并且提出了“和谐论” ,这个理论对西方后来的音乐观念
2、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观点如下:以弦长为基础产生音阶中的音程关系,当弦长比为 2:1 时,两音的音程关系为八度;当弦长比为 4:3 时,两音为四度关系;当弦长比为 3:2 时,两音为五度关系。只有四、五、八度才是和谐的音程,其余的音程都是不和谐音程。 6古希腊罗马音乐对西方的贡献古希腊音乐是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古希腊艺术中所提倡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悲剧” )为后世歌剧、舞剧等综合艺术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蓝本。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奠定了音乐美学发展的基础。古希腊时期创立的音乐理论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西方音乐的主体正是在“和谐论”的影响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创立的各种调式
3、成为中世纪教会音乐调式的前身公元 313 年罗马皇帝颁布 “米兰赦令” ,使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西方音乐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7音乐主要伴随着以下几种形式而出现: 伴随着对神的祭祀仪式而出现:如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节庆中,人们为了表达对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伴随着祭祀仪式,还举行载歌载舞的音乐庆典。 伴随着诗歌的吟诵而出现:如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 伴随着悲剧的表演而出现:如三大悲剧作家和他们的悲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以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第二章1格里高利之前的圣咏 罗马圣咏、米兰安布罗斯
4、圣咏、法国和比利时高卢圣咏、西班牙和葡萄牙莫扎拉比克圣咏。2格里高利圣咏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它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为前提。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礼拜仪式中的咏唱分为两类: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形式,旋律平淡;二是礼拜歌曲,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圣咏歌曲,它旋律性强,风格肃穆神圣,按照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四大类: a.音节式(syllabic style):一字对一音,音域一般较窄。 b.圣咏式(psalmodic style):在同一高
5、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 c.音团式或纽姆式(neumatic style):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中常使用的方式,旋律比音节式流动。 d.花唱式(melismatic):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alleluia)中。 3圭多的贡献四线谱:大约在 10 世纪,为更准确地记录音高,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 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 C 音。 约 11 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Guido dArezzo,约 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
6、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六声音阶: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和唱名如下: 全音 全音 半音 全音 全音 ut re mi fa sol la 从 G、C、F 开始分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 F 六声音阶必须将 B 降低半音。不同高度的六声音阶都采用相同的六个唱名,实际上这就是现在首调唱名法的由来。 “圭多手” (Guidonian hand):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从音符 G 到 e1的唱名) ,这种方式叫“圭多手” ,它适用于六
7、声音阶。 4弗朗克有量记谱法记谱法发展到 13 世纪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在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标明音的长短的设想,促成了“有量乐谱”的产生。 “有量乐谱”使纽姆谱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现了长短不同的四种黑头音符,即长方形的倍长音符( ) 、旗形的长音符( ) 、方形的短音符( ) 、菱形的倍短音符( ) 。15 世纪时,线谱逐步定型为五线谱,并变黑符头为白符头( 、 、 、 ) ,增加了三种有符杆和符尾的短音符:小音符( ) 、倍小音符( )和微音符( )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五线谱的 、 、 、 就是由这些音符的形式转换而来。5奥尔加农9 世纪后,格里高利圣咏中出现了“附加
8、段”和“继叙咏”等形式,它们的意义不在于单纯地对圣咏进行修饰和扩展,而在于打破了圣咏音乐固有的模式,这个划时代的举措表明封闭的圣咏音乐是可以扩张发展的。为了追求和谐的声音,9 世纪时在法国北部的教会学校里,人们把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定旋律,在它的上方或者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旋律,与它作对应,从此多声部复调音乐就产生了,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称为“奥尔加农”孔杜克图斯在 11-12 世纪出现的孔特克图斯是单声部的抒情歌曲,它促进了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作为单声部歌曲的孔特克图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音乐不借助于圣咏创作,旋律与歌词的关系是音节式的,旋律因反复而具有分节歌的样式特点。在
9、13 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 ,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卡农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proposta) ,模仿的声部称作“答句” (risposta) 。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
10、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 、狩猎曲(caccia)和追赶曲(catch) ,1417 世纪赋格(fuge)成为卡农的称谓。 6巴黎圣母乐派及代表人物圣母院乐派是指 12、13 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中产生的乐派。该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其一,它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精致。 其二,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善,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 其三,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的特点,上方第二声部花唱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中每一个音被无限拖长,演唱
11、中需要几个人轮番换气演唱。下方厚实的支撑与上方流动飘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空旷感,似乎与耸入云天的哥特塔顶形成呼应,这种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 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复调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他们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中世纪作曲家。莱奥南(Leoninus,约 1135-1200 年)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作有奥尔加农大全 ,华丽奥尔加农体裁在他手中发展到了顶峰。佩罗坦(Perotinus,约 1160-1205 或 1225)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狄斯康特方面,创作了一批三和四个声部的复调作品,在发展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7马肖马肖(Guillau
12、me de Machaut,13001377)是法国新艺术时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作品保存最为完整的音乐家,也是中世纪晚期法国音乐的集大成者。马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经文歌的创作:马肖创作了 23 首经文歌,以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常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为人声。在创作上,马肖常采用法文歌词,用法国歌谣曲调代替圣咏旋律,重视等节奏经文歌技术的运用。 弥撒曲的创作:马肖仅创作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 (Messe de Notre Dame) ,这部弥撒同样具有礼拜功能,但更须关注的是它对于大型弥撒曲体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为他第一次将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
13、圣哉经、羔羊经)的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乐章之间有明显的对比,而且出现了当时少见的四声部织体。 世俗歌曲的创作:世俗歌曲的创作是马肖创作的重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他的世俗歌曲主要有重复诗歌(virelai)、回旋曲(rondeau)以及叙事歌(ballata)等,主张音乐应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重视对歌曲表现力的挖掘。兰迪尼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13251397)是 14 世纪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盲人音乐家,他在音乐理论、天文以及哲学上的造诣都很深。音乐上,他精通管风琴的制造、演奏及调律,在音乐创作上也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全部是世俗音乐,共 154 首
14、,占意大利留存下来的新艺术时期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叙事歌(Ballata) ,创作风格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的技巧。 他创有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 (Landini cadence) ,即一种旋律格式,也被人称为 si la do 终止式。 8新艺术时期音乐特点及代表家音乐史上把 13001450 年这一百五十年间,称为“新艺术”时期。 “新艺术”主要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展开,它与以往的艺术“古艺术”产生对峙,反映了当时人们要在音乐上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用新的手段表达音乐内容的需要。它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体裁中,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在理论、作曲技巧、音乐风格
15、上呈现出新的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从记谱法上看,出现了新的节奏记谱原则,增加了更小的音符时值,强调二分不完整拍(二拍子)的使用,使之逐渐取代完整拍(三拍子)的地位。 从节拍节奏上看,时值节拍的结构日趋规律化,力求节奏的简明与匀称。 从旋律上看,出现了兰迪尼终止式的旋律格式。 从和声理论上看,三度和六度被作为协和音程处理,并禁止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的连续进行。 从调式运用上看,古代的调式由于导音的引入而发生变化,并逐步向现在的大小调过渡(最终在 16 世纪完成) 。 在创作上,较少运用固定调(定旋律)形式,多采用自由创作方式。 第三章1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 改革后的新教音乐特点
16、:核心体裁是众赞歌,德语演唱常选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为曲调,简单易唱吸取尼德兰乐派的复调艺术,旋律在高声部反宗教改革特兰托会议-促成了严肃的罗马乐派代表家; 帕勒斯特里那 代表作;马尔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创始人天使走向牧羊人2勃艮第乐派形成:勃艮第公国 11 世纪时处于法国管辖之下,14 世纪脱离法国,随后势力扩张,领土包括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一带,约 1477 年,法国又占领了这块地域。勃艮第乐派形成、发展在 14001450 年间,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
17、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风格特点: a.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四声部自下而上为:低音对应声部、固定声部、高音对应声部和旋律声部。 b.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 c.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 d.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 代表作曲家:杜费(G.Dufay,约 14001474),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 14001460) 杜费:天主教神父,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涉
18、猎当时各种世俗和宗教音乐体裁。在世俗方面涉及一些歌谣曲;在宗教方面有大量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他的经文歌被人称为“来自天堂的乐声”,弥撒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低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班舒瓦:天主教神父,与杜费同为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年轻时从军,后致力于勃艮第王朝。在他简朴的音乐中,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还呈现出三和弦轮廓。弗兰德乐派含义:佛兰德斯乐派是指 1450-1600 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
19、音乐流派。据史书记载,这一地区在当时又被称为尼德兰区域。20 世纪初,史学家们为了使历史上政治、文化、地理的名称更加吻合,常把尼德兰第一乐派称为勃艮第乐派,把尼德兰第二乐派、第三乐派称为佛兰德斯乐派,即狭义上的尼德兰乐派 Nelher Lands School。佛兰德斯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 贡献:15 世纪中期以后,佛兰德斯乐派进一步发展了复调音乐,表现在:a. 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题的功能。 b. 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声结构(三和弦形式完整
20、出现) ,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取代。 c. 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也常把四声部拆为二重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 代表人物: 佛兰德斯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按年代顺序可分为三类: a. 早期(约 1450-1490 年)代表:奥克冈(J.Ockeghem,约 14251497) ,是佛兰德斯乐派第一代作曲家,他历经法国三代君王,长期在皇家小教堂供职。他的音乐深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现存的宗教作品有 13 部弥撒曲,1 首安魂曲,1 首信经和 10
21、 首经文歌等;世俗音乐主要有26 首尚松。常被人提及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经文歌感谢上主 ,这是一首三十六个声部的卡农曲,主题在不同声部回旋 9 次之多。 b. 中期(约 1480-1520 年)代表:若斯坎( Josquin des Pres,约14401521) ,佛兰德斯乐派第二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他致力于复调技术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成就反映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同时音乐不再像数学模式那样进行,而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若斯坎留存下来的作品有 18 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 70 余首尚松等。c. 晚期(约 1520-1550
22、 以后)代表:拉索(Orlando di Lasso,约15321594) ,佛兰德斯乐派第三代作曲家,是继若斯坎之后佛兰德斯乐派的又一个重要作曲家。他精通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作品涉猎弥撒曲、经文歌、意大利“牧歌” 、法国“尚松”和德国“里德” ,重要的代表作为无伴奏合唱回声等。如果我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看成是中世纪以来声乐复调艺术发展的顶点,那么拉索就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特点是: 1)初步建立了 T-D D-T 的和声功能圈。 2)在弥撒曲的写作中,定旋律 tenor 声部的圣咏旋律被世俗曲调取代。 3)奠定了复调艺术的两种写作类型:一是对位化写作,它以模仿原则为主,各声
23、部连绵不断地独立发展,少用终止式,前后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代表形式是卡农曲与双重卡农曲;二是对位和声化写作,它在复调织体中使用和弦进行,多用终止式,段落分明,有明显的收束感。 4)创作风格:明净、质朴而又含有一种动态的情感美。 罗马乐派含义:16 世纪中叶,宗教音乐日益世俗化,天主教认为过于华丽繁复的音响破坏了人们虔诚的信仰,因此,规定举行弥撒时必须忠实地配以清晰的音乐,禁用一切世俗曲调。当时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中心,聚集了一批从事声乐复调创作的作曲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乐派,创作出一种受佛兰德斯乐派影响同时又具有安详性格的声乐复调音乐。这个乐派被称为“罗马乐派” ,其代表人物是帕勒斯特里那。 代表人
24、物:帕勒斯特里那(G.P.de Palestrina,约 1525-1594)是一位宗教音乐天才,他把法国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并以他的去世结束了这个辉煌的时代。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乐方面的 105 首弥撒曲、250余首经文歌、35 首圣母赞主曲以及其他的宗教性歌曲;世俗音乐方面的 83 首牧歌。帕勒斯特里那一生最钟爱弥撒曲,他的弥撒曲既有四声部形式,也有六、八、九声部形式;经文歌也是他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作有四、六、八、九和十二声部的经文歌,其中以五声部的居多;其贡献主要在合唱领域。他的音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各声部清晰,歌词不被复杂的声部掩盖,一般采用一字对一音的音
25、节式处理。 b. 较少使用半音,不协和音的运用大都有准备,和弦运用以三和弦及其第一转位为主,低音多为四、五度跳进,终止式时五度跳进尤为明显,音乐具有清澈宁静的特质。 c. 从整体而言,他的音乐虽较保守,但是它的冷静、清新与朴素,避免不谐和音的戏剧性碰撞和追求理性崇高境界的特点却成为罗马乐派的典范风格,他所创作的弥撒曲马尔切里斯教皇弥撒曲有力地证明了复调音乐能清楚唱出人们对上帝虔诚的爱,也因此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3拉索代表作成就(见以上弗兰德乐派)拉索是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希腊罗马和当代诗人的著作,并采用其诗词进行创作。拉索是为音乐神童,热情幽默,富于才智,很早便出
26、版经文歌、牧歌及尚松专辑。他的作品有 2000 首以上。他的大型弥撒曲有 57 首(多数无伴奏),大多采用民间曲调,富于戏剧性,色彩华丽浓郁。同时写有经文歌 1200 余首,其中 516 首编入歌集音乐巨著 。又创作为数甚多的世俗音乐如牧歌、村歌、法国歌谣曲、德国歌曲,鲜明地表现出世态风俗的场景。他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音调,运用音量层次和音色的变化,形成一定的造型效果(如最受听众欢迎的回声无伴奏合唱) 。他的法国歌谣曲、意大利村歌、德国歌曲等都极富民族色彩。4 意大利牧歌代表作曲家特点意大利 16 世纪的牧歌,是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是一种复调歌曲,歌词多为诗人所作。特点:一般为四个声部的主调风
27、格织体,高声部一般由人声演唱,其它声部由乐器伴奏,歌词多是爱情和讽刺内容,节奏鲜明。后来的作曲家在弗罗托拉的基础上加入经文歌式的对位手法结束形式,一种通过复调得以生动化的主调音乐,后来发展为牧歌。代表作曲家: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第四章1巴洛克音乐风格代表作家巴罗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向主调音乐转型的时期,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奏低音 (thoroughbass,basso continuo,又称数字低音):它的产生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和声体系的形成又促使大小调体系的产生,从而结束了教会调式时代。 协奏风格(Stile concertato):“协奏”原
28、指独唱与合唱团之间的对比效果,后来它被运用到器乐作品中,一个乐器与一组乐器、一组乐器与乐队时而独立演奏,时而共同演奏,形成了特殊的对比效果。这种风格是巴罗克时期管弦乐作品的常见特征。 即兴处理: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鲜明特点体现在它的即兴风格上,主要表现在和弦的填充性处理,装饰处理,主题变化和终止式运用等方面。 情感因素:17 世纪的作曲家希望在音乐中更多地注入情感,因此从音乐的各种素材着手,进行探索和试验,寻求音乐表现各种情绪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于是音乐史上首次出现了表示作品速度和情感的标记,如:adagio、allegro、piano、forte 等。不过,当时的这种情感与后来浪漫派音乐家表达的
29、情感是不同的,一种普遍意义的情感因素,一种整体意义的情感形式。它是代表家:蒙特维尔第、吕利、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2意大利歌剧?第一部?佛罗伦萨歌剧 第一部歌剧:是 1597 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Dafne),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 1600 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 (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罗马歌剧 代表人物及作品:
30、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 15501602)创作的灵魂与肉体的体现 (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1600 年 2 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 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 1637 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 年,威尼斯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
31、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 16 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特点: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 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 ,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 19 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
32、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 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 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a.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b.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 。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
33、舞蹈。 c.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d.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 ABA 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 A 段写出,而只在 B 段的结尾处标记 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 Fine(意为结束) 。 3. 协奏曲、组曲特点含义:协奏曲(Concerto) 有竞赛、协同合作的含义,最早产生于 17 世纪末,是巴罗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a、协奏曲特点:分为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它是巴洛克
34、时期产生的大型合奏的新体裁含义: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b、组曲特点:它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节奏速度上形成对比;四种分别是阿雷曼德、库郎特、萨拉班德、吉格。4清唱剧内容形式,第一部?第一部清唱剧:名称:灵与肉的体现 作者:卡瓦里埃里 时间:1600年 地域:意大利。A 清唱剧又称神剧产生于意大利,只唱不演。B第一部清唱剧于意大利 1600 年卡瓦里埃里的灵与肉的体现C清唱剧分为两种;一是以经文歌为题材,用拉丁文演唱,属宗教音乐,称为拉丁清唱剧 ;二是意大利文的,取材自由,称为通俗清唱剧 。D巴洛克中期
35、;代表家,卡里西米 作品所罗门的审判E巴洛克晚期;清唱剧这种题材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作品弥赛亚 。5蒙特威尔第代表作成就人物简介 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 ,他是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之间的人物。 创作分期与代表作品 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写了八册牧歌,如亚利安那的悲歌 、 战争与爱情牧歌集等,前四册牧歌集的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而后四册牧歌集则具有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他还创作了三部歌剧:奥菲欧 (LOrfeo,1607) ,尤里西斯的返国 (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 1640)以及波佩亚
36、的加冕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1642) 。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的表现手段,对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82-1607 年古风格(prima prattica)时期,创作了前四册牧歌和两首弥撒曲。 第二阶段:1607-1614 年现代风格(seconda prattica)时期,创作了第五、六册牧歌,不仅采用单纯的对位法,还以数字低音为基础;歌剧奥菲欧也写于这个时期。 第三阶段:1614-1643 年激情风格(stile concitato)时期,创作了第七、八册牧歌,这时的牧歌带有伴奏,重视旋律、乐器和情感的表现。 艺术成就
37、 a. 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b. 是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的新音乐倡导者。 c. 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他在 1605 年第五册牧歌集的前言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 ,可称为“第一常规” (prima prattica) ,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称为“第二常规”( second prattica)。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 “和声(指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 ,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而在“第二常规”中则相反, “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 ,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d. 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
38、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6那不勒斯乐派【那不勒斯乐派】Neapolitan Music School 音乐流派之一。属欧洲的一种歌乐派。十七世纪末起,形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十八世纪初,其歌剧风格传遍德、奥、英、法等国。代表作曲家为斯卡拉蒂(16591725) 。早期那不勒斯歌曲都为正歌剧,戏剧表演与乐队伴奏等均属于从属地位,不用合唱及芭蕾舞场面。特别注意声乐技巧,使独唱艺术达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提倡和雇用阉割歌手,选拔音色、乐感最佳的男孩,施行阉割手术,使其永葆女高音的音色与音域,但同时又有男子宽阔的胸腔和呼吸,使声乐技巧和效果达到了“完美无疵”的最高峰。以后,法国最先反对这种
39、犯罪的行为。后期那不勒斯歌剧,则出现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情诙谐、音乐质朴、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喜歌剧,与正歌剧并存。代表作曲家有裴格雷西(17101736) ,主要歌剧有女佣做主妇等。博洛尼亚乐派7法国歌剧代表人物特点代表人物:吕利特点:题材取自于历史、神话由意大利序曲快慢快发展为慢快慢结构宣叙调带有歌唱性,咏叹调带有叙述性,两者对比较弱加入芭蕾舞场面,是歌剧和芭蕾艺术融为一体歌剧旋律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较窄,音响华丽不用阉人歌手 法国的悲剧8亨德尔及代表作人物简介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是德国出生的作曲家、管风琴家(1726 年入英国籍) ,
40、在歌剧和清唱剧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巴罗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音乐家。 代表作品 与巴赫一样,他的作品数量庞大,采用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进行创作,其中歌剧和清唱剧最著名。 (1)歌剧方面:亨德尔是巴罗克后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毕生著有 40 多部歌剧,有 36 部在英国演出,其中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 、 塔梅拉诺 、 罗德琳达 、 奥兰多等较重要。 (2)清唱剧方面:清唱剧是代表亨德尔最高音乐成就的体裁,他写过 23 部清唱剧,取材于圣经和教义内容,用英文创作,广受英国民众的欢迎,其中以色列人在埃及 、 弥赛亚 、 参孙最著名。 (3)器乐方面:他的器乐作品的重要性不如歌剧和清唱剧,创作了
41、管风琴协奏曲、两卷古钢琴组曲、大协奏曲等,最重要的器乐作品是两部乐队组曲水上音乐和皇家烟火音乐 。 艺术成就 (1) 他的歌剧和清唱剧达到了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巅峰,歌剧中的咏叹调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1742 年首演于都柏林的清唱剧弥赛亚 (Messiah)使他蜚声世界,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水上音乐 、 皇家烟火音乐是巴罗克时期器乐的杰作,为世人传颂。 亨德尔音乐的特征和意义 他的音乐常常注重戏剧效果,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少用转调,强调节奏重音,以渲染气氛,旋律富有歌唱性,具有宽广庄严的特点。他虽然处在复调音乐发展的盛期,但在写作中十分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这种创作方式预示了主调音乐
42、风格的到来。 9巴赫代表作成就人物简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创作分期 一般而言,巴赫的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 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 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如勃兰登堡协奏曲 、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等。1720 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
43、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 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 27 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 、 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代表作品 巴赫作品浩如烟海,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 (1) 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创作的近300 部教堂康塔塔现存 195 部,5 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 (2)器乐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
44、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 法国组曲 (6 首) 、 英国组曲(6 首) 、 帕蒂塔 (6 首) 、 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 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 部乐队组曲和 6 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 、 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 300 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 艺术成就 (1) 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
45、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2) 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3) 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4) 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 (5) 使巴罗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 、 英国组曲 、 帕蒂塔 ,小提琴作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巴赫音乐的意义 巴赫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表现的是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恩赐的,音乐也是上帝赐予的圣物,因此音乐是与上帝对话,通往天堂的云梯,所以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上帝的赞美、感恩,通过这种隐蔽的理性方式来感觉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