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论英语阅读理解的障碍与对策摘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不是简单地记住了大量的单词和掌握了基本语法就能顺利进行阅读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义、词法、句法、习语与文章的主要思想有机的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和熟悉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次意思。关键词:英语阅读;英语教师;文化背景一、前言英语阅读,不仅是在第一语言国家学习第二语言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吸收书面信息,了解第二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人也纷纷涌入中国,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越来
2、越频繁,英语阅读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阅读实际上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美国心理学家 goodman(1967)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这一猜测游戏的过程的完成要求读者要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语域知识及储存于头脑中各种非直观信息的相互作用,才能深刻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制约英语阅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这是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的课题。二、语言方面的因素这一方面的因素要求读者对语言符号的视
3、觉刺激做出语言信息组成单位的区别视觉反应,如:单词、词组的理解,句子、语法结构的理解,标点符号等语码的理解。从而达到对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次意思的理解。1 词汇意义的理解在通过言语知觉形成语言表象后,进行言语理解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词的意义,既调动工作记忆寻找、发现储存在这个表象下面的关于词的语法和语义信息。可是有的英语教师在教阅读课时,还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简单地去记忆大量的词汇,当然,要提高阅读的水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无可非议的,是否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阅读水平就提高了呢?答案肯定是“否” 。尽管一个人拥有了大量的词汇,如果他对词汇的意义不甚了解也不懂得如何应用,不能根据文章的主要思想和上下文具体
4、情景来推断该词在句子中的实际意义,那么他还是无法做到准确无误地理解该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汉语和英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如: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like”一词在这是形容词,意思是“相同的”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 “like”还有几个不同的词类,例如: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动词)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 ”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5、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介词)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闪闪发亮。 ”like knows like. (名词) “英雄识英雄。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也有不同含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词的搭配关系或句型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具有的词义。例如“last”这个形容词: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他是最后来的。 ”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他决不会干那件事。 ”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6、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怎么也不该怪他。 ”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地方见到你。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课时,不能仅仅只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去提高判断并掌握和运用同一词的不同词类或同一词类的不同词义等的方法和技巧,来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的目的
7、。2 习惯用语的理解习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时间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和短句。习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在习语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在该句子中的意义。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a lucky dog.“幸运儿。 ” 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 ” pull a pearl harbor on somebody.“对某人进行突然袭击。 ”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
8、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诚实又正直” 。这些习语都是英国和美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宗教的信仰中所产生的习语。再如一些词的搭配: we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doing experiments.“我们做实验要尽可能小心。 ” it is anything but a new?鄄 type machine.“这决不是一台新型机器。 ” we once took him for an experienced worker. in reality, he was a student.“我们一度把他当作有经验的工人。其实他是个
9、学生。 ”又如一些成语: cheer the cockles of one?蒺 s heart“使人从心眼里高兴” ,give a lick and a promise“马马虎虎地做一下,以后再说” 。又如谚语:the fire which lights us at a distance will burn us when near.“火在远处是明灯,火在近处烧灼人。 ” 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a hedge.“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上述这些常用的习语作为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的一部分都有其深
10、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文章时,不能将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比较困难。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3 句子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时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文章中长句的理解。长句的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棘手的难题,长句的理解问题常常使许多学生望长句而却步。英语中的长句不仅限于并列句和复合句,简单句有时也很长,它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修饰语较长,而这些较长的修饰语一般都是短语和从句,它们或是位于名词后面的定语或从句,或是位于动词后面的状语短语或句子。这些修饰语在句子中还可以一个套一个,甚至一连套
11、上好几个。于是,英语阅读文章中尤其是科普类文章出现的长句少则四、五行,多则十余行,甚至整个一段就是长句。注意到了英语长句的特点,在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中长句的句法结构,先找出句中的主要成分,即主语和谓语动词。长句中有许多动词,要区别其中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然后再分清句中的宾语、状语、定语等,分析出成分之间的语言逻辑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想就能对一个长句有较清晰的理解。例如:just advanced by the russians and later picked up and made much of by certain american writers, was the claim
12、 that u-2 pilots were worried that if the device had to be used the cia had rigged it in such a way that it would explode prematurely, thus eliminating, in one great blast, all incriminating evidence, planes and pilot.分析: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主句的主语是 the claim,谓语是 was just advanced by russians and。但主语有个同位语,比较长而
13、复杂,由第一个 that 引导。第二个 that 是连接 worried 后的状语从句,其中有个插入的条件句;第三个 that 是引导一个表示结果的状语从句。这句话可理解为:“u-2 飞机驾驶员感到担心的是:中央情报局已在 u-2 飞机上安上了一种装置,这种装置在必要时能提前爆炸,把包括飞机和驾驶员在内的一切罪证一下子都消灭干净。这种说法原是俄国人提出来的,后来又被美国一些写文章的人接过来大肆宣扬。 ”要达到这样高的理解水平,决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扎实的英语语法知识和广泛的阅读实践才可习得。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材料时,要注重英语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讲解。尤其对这些在第一语言国家学
14、习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掌握扎实的英语语法和句子结构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 提高本族语言的水平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经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与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听力相比,阅读虽然有可以反复琢磨、仔细推敲文字等有利方面,但它不能借助于说话情景、说话人面对面的语言、手势与体态语等外界因素,从对话的“意义谈判”中得到启示,而全靠读者自己的思维、语言能力与知识水平理解语言。作为一个外国人阅读英语文章时是无法做到像英、美人士那样可以直接运用母语来思维,他必须通过一种心译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定水平的本族语言知识,首先在他的大脑中必须分别建立一个本族语言和一
15、个所学语言的词法知识库、句法知识库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库,然后把视觉捕抓到的语言信号在大脑中进行词法知识、句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分析加工,生成本族语言的信号。否则,即使他对一篇英语文章阅读了数百遍,在他的大脑里也无法形成较清晰的本族语言信号。例如: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imperialists.本句应理解为:“帝国主义者的性格既残暴,又狡猾。 ”如果把这里的“tiger” 、 “ape”理解成原词的意思“老虎” 、 “猿” ,这句话就不知所云了。every life has its
16、 roses and thorns.这句话可理解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 ”,如果把这里的“rose”和“thorn”单纯的理解为“玫瑰花”和“刺” ,这就令人费解了。由此可见,本族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制约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材料时,不仅要注重英语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词汇在文章中的运用,而且要注重本族语言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要求学生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践。三、非语言方面的因素非语言方面的因素指的是与语言学习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然而又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为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
17、素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 跨文化知识因素文化知识的干扰对英语阅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纯语言障碍与不良的阅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很容易就克服了。但是文化知识方面的障碍则不然。所谓文化知识障碍,指的是影响学习者正确理解英语词义、句义、比喻意义、委婉语、习语等语言现象的文化因素。学习英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单词是不认识的,也没有哪个语法结构是不理解的,但就是不解其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读者不了解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涵义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也就是跨文化知识的干扰。例如:“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令人恐怖的怪物,
18、常常使人联想到残忍、暴力,但中国人却历来把龙看作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 “suburban inhabitants”这一词,如果在阅读中按照中国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把其简单的理解为“郊区居民” ,就完全曲解了原文的意义。因为这一词往往表示那些贫穷、落后的农村人口。然而,这一词在西方国家却指“有钱人”或“阔佬” ,因为现在的都市污染严重,有钱人纷纷搬迁到郊区,因此“suburban inhabitants”一词便成了富豪的代称。又如: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比喻、成语无不带有贬义,如“狗急跳墙” , “狗仗人势” , “狗眼看人低” , “走狗” , “看家狗”等等。但在英语国家狗一直被视为人类
19、忠实的伙伴,所以大部分带有“狗”字的英语成语都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op dog” (最重要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来说确实影响很大,这值得英语教师的重视和研究。英语教师在教授阅读材料时,应结合阅读材料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社会、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心理因素众所周知阅读是人们获取各方面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与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往往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心理因
20、素,不喜欢阅读原文材料,对阅读缺乏主动力和自信心,一看到阅读文章特别是长篇的阅读文章心理充满了紧张和焦虑。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确实制约了阅读。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法通过视觉准确、迅速与自动地认出关键词,在一些不认识的词,实际上也不是重要的词上停留时间过长,结果也无法破译,因此达不到对全文的理解目的。2)无法准确地将词的语义、词法、句法等方面联系起来。有时不得不在某个句子或某段上反复阅读,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3)无法将单词连接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短语或句子,给全文的理解带来了障碍。4)缺乏与所阅读的单词、短语或句子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社会、文化、以及阅读材料的题材
21、、体裁、风格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这一体系薄弱,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动机,另一方面不仅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记忆大量的词汇,也要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会如何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出词、短语、句子在该篇文章中的意义,学会如何根据文章的主要意义将语义、词法和句法有机的联系起来,达到对全文更加准确的理解。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教授阅读同样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只有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两种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运用中的具体影响,突出所学语言的实际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四、结束语阅读不是一项简单的译码工
22、作,不是拥有了大量的单词和基本的语法结构知识后就能顺利的进行阅读,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果读者不能领悟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与作者产生这种互动作用。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掌握大量的单词和基本的语法结构而且要帮助学生了解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这样作者和读者就能产生和谐的共鸣。参考文献:1黄成洲、席西利,习语的文化背景与翻译技巧,外国语言研究第 3 辑c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8,387-388 页。2天津大学化工精仪系外语教研组编,科技英语阅读手册m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1979。3王少杰,阅读中的文化干扰,外国语言研究第 3 辑c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8,532-533 页。4厦门大学外语系编译, 英语成语词典 m商务印书馆1980。5张培基、俞云根等编, 英汉翻译教程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6钟启泉主编, 外语教育展望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