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拨乱反正的成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2.“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 ,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党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自此逐步形成。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2.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深刻的主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提
3、高学生阐释历史的能力。3.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文革结束后中国应向何处去?”提高他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教学要点一、在徘徊中前进1.“文革”后,在徘徊中前进2.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三、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本课难点:“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如何正确
4、认识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二、讲述本节内容之前,应概述本章的知识结构和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说明本章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纠正“文革”的错误对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人生观。三、 “在徘徊中前进”一目,要讲清以下问题。1.“文革”结束后,我国政治经济的形势都十分严峻,长期以来极“左”路线的影响,使是非颠倒,思想混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几近崩溃的边缘。而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错误,干扰着前进的方向。中国向何处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思考,这是徘徊的原因,也是十一届三中
5、全会召开的深刻背景。2.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仅从理论上澄清了文革中的极“左”影响,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这也是在徘徊中能够前进的重要动力,为以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创造了条件。3.讲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就是要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冲破理论禁区。引发这场讨论的直接原因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的实质在于利用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实质仍在坚持“文化大革命” “左”的错误。课文中小字
6、介绍了这场大讨论的经过,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有助于理解这场讨论的意义,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这场讨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冲破了极“左”思想禁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4.讲述此目时,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文革”后为什么会出现徘徊的局面?扭转徘徊的关键是什么?大讨论的结果为什么说“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文革”中为什么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目,需注意三个问题。1.全会的重大决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7、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里要让学生弄清“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区别。第二,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要让学生回顾党史上前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内容和意义,深刻认识这次重心转移形成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意义。第三,全会决定拨乱反正,为冤假错案平反,是从组织上纠正“文革”的错误。2.关于三中全会的意义,应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特别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新时期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源始于此。还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着重说明邓小平在闭幕式上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8、指导思想。3.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变化明显的农村城镇或工矿企业,也可以请学生家长用生动的事实来校讲述三中全会以来本地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以深刻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意义。五、 “拨乱反正”一目,要讲清三个问题。1.拨乱反正是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拨乱反正才得以实现。2.拨乱反正的主要工作包括: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错误处理平反。为刘少奇、彭德怀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平反昭雪,推翻林彪、 “四人帮”强加给他们的罪名,恢复他们的名
9、誉。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使长期以来因此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干部、知识分子及其受株连的家属子女政治上、精神上得到解脱,心情舒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调整和落实在“文革”中被搞乱的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有效地调动各阶层各方面的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是对建国32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科学的客观的总结和评价。 “决议”对“文化大革命”做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做了科学的分析和客观的批评, “决议”在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功过后,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
10、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讲述此目时,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要使学生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功过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要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革命实践中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前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附一:练习题答案提示一、1.B2.A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建国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的“两个凡是”方针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前进的方向。对“文化大
11、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也没有纠正,反而加以肯定。中国向何处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还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在这次会议后开始逐渐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阅读与思考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做出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又做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决议,
12、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遗憾的是,自1957年开始, “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此起彼伏,到“文化大革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政治运动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使思想混乱,是非颠倒,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做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是非常英明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然要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必然要触及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附二:本节参考书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
13、1年版)中共党史(何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胡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讲座(王淇主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顾梦红) 资料和注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1978年开展的一场全国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出现了徘徊。1977年2月7日以人民日报 、 红旗杂志、 解放军报社论名义发表的学好文件抓住纲 ,首次公开提出了“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
14、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在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在讲话中继续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所谓“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他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申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 ,认为“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正确的,从而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这就为全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会上,陈云、王震等勇敢起来抵制华国锋的错误,郑重提出恢复邓小平领导工作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问题。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他在1977年4月10日给中共中央并
15、华国锋的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显然,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是针对着“两个凡是”这个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方针而提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在这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拨乱反正的好文章。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 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这篇文章,后来,全国各大报刊陆续转载。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
16、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我们要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的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逐步前进。文章还阐明了革命导
17、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因而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热烈支持和拥护文章的观点,而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华国锋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 、 “不卷入” ;当时分管宣传工作的汪东兴在不少场合指责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主席思想的” ,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汪东兴提出:一不要砍旗,二不要弄刀子,三不要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场关系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展开了。邓小平等多数领导人积极领导和支持这一讨论。6月2日
18、,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针对当时的形势再次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他说: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邓小平还指出,那种只许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不许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就被认为是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奇谈怪论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一种思潮。它反映了林彪、 “四人帮”把我们党、我们军队
19、的思想搞乱到什么程度,把我们的革命学风败坏到什么程度。据此,他说: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 “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6月24日, 解放军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这篇文章得到了当时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亲自作了多次修改,并审查定稿。文章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回答了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所提出的种种责难,批判了林彪、 “四人帮”对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颠倒;论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检验真理,理论得到补充、纠正、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对不可知论、怀疑论及其他哲学怪论
20、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文章还指出尊重实践、尊重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我们就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获得新的真理。这篇文章的发表,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有力的推动,终于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在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为历时近一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于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就中央政
21、治局根据邓小平建议提出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会同志热烈拥护工作重点转移的提议。11月12日,陈云在东北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要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一大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党的工作重点胜利转移。到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就这些问题和真理标准讨论,以及华国锋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年来领导工作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12月31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个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举行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2、。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华国锋主持了会议。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
23、续革命”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着重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任务,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全会增选陈云为党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以
24、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并强调平反冤假错案的任务还要抓紧完成。全会还讨论了经济建设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下发讨论试行,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