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 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 、衰退 、萧条 、复苏 或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 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 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 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2003 年开始我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周期。下面以第四轮
2、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 1992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 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 78左右。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从 1990 年到 2002 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 年的 GDP 增长率为 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 2 年),长收缩(近 10 年) 的周期。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
3、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 2 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收缩区持续了大约 10 年。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但收效并不明显。 3经济周期由非对称性向对称性逐步恢复。在 1996 年之前,我国已经实现的经济周期大都是非对称性的,即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缓升陡降”或者“陡升缓降”的非对称过程。这些非对称性表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接近或没有稳定在自然增长率水平附近。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突发性较多,出现过“大跃进”和“急刹车”等奇异行为。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1995、1996、1997 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5、96、88,实现
4、了经济的“软着陆”。在 1996 年一 2000 年的经济周期当中,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水平的态势,这意味着经济周期的对称性正在逐步恢复,预示着未来经济周期将围绕着 8左右的增长速度进行对称性波动,这是宏观经济政策所能左右或者影响的正常波动范围。 4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轮周期,我国经济增长率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而这一轮周期收缩期相对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增幅较大幅度的回落。2000 年后,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全球经济的收缩尤其是与我
5、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急剧收缩,形成了与中国本轮周期收缩阶段的叠加状态,使得经济增长止降转升“拐点”出现时间相对延长。 5经济周期波动出现长尾特征。在经济周期态势的转变和形成过程中,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还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在 1996 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增长路径开始出现了一条拖长的尾部,这个增长型长尾在2000 年度曾一度出现上翘的迹象,但是进入 2002 年后逐渐平缓,构筑成为以后经济增长的基础平台。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 7-8的位置上出现了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抗跌能力充分显现的态势,这不仅:降低了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而且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空间,进而形
6、成了我国实现长期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 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与经济波动相伴而行。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经济的总供求受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很大,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和扭曲,经济增长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有着特殊的意义。 1经济增长势头猛,但平均落差下降,见下表:(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力度大,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落差明显下降,第四经济周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四个经济周期波动中增长最快的,但其波动的平均落差却不足第一次经济周期波动的50,与前三轮经济周期波
7、动相比振幅明显下降,而平均波动强度指数是稳步上升的,经济稳定增长趋势明显,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强劲势头。 2经济周期波动中收缩期大于扩张期的状况有所改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强劲,扩张力度大,很快到达顶峰,但这种高速增长都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则是更长时间的经济收缩。在前三轮经济周期波动中,平均周期长度为 50 个月,而平均回落时间长达 29个月。第四次经济周期波动与以往相比,这种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期长达 40 个月,自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后景气回落时间也长达 14个月。基本上实现了以“软着陆”的方式使国民经济从紧运行状态逐步趋向平
8、稳发展。 3经济波动的扩张与收缩机制发生了变动。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扩张动力由“中央计划扩张冲动”转变为“多元主体扩张冲动”,而收缩动力则由“数量短缺约束迫使宏观被动调整、微观积极响应”转变为“宏观积极调整、通货膨胀迫使微观被动调整“格局。这种变动,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激励机制强化、决策主体多元化、软约束竞争等变动相一致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调控的目标是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趋势,将发生以下变化:(1)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2)中国经济周期
9、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3)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与过去几轮周期相比,掀起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力量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场化特征,也更为有力和具有持续性。即使经历了非典、国际油价冲击和宏观调控,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 首先,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升级,在中国刚刚启动。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阶段将在中国延续更长的时间,可以认为不低于 30年。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基础的力量之
10、一。 其次,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已延续了近 8 年。受巨大的增长惯性驱使,这种态势在短期内是其他因素难以明显改变的。与此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可以预见,这一进程将继续推进,并通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更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这一态势在过去几年已初露端倪。在中国大市场和经济繁荣的吸引下,来华投资的 FDI 增势不减,一些新的领域如汽车、钢铁等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而且开始形成新的出口潜力。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
11、第三大力量。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中长期特征和巨大的推进惯性,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除此以外,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周期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 2005 年,虽然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日经济回落,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但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再者,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人,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
12、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目前,我国已进人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对之进口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 2001 年以来不断回升,近期除了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稍有回落外,原材料、金属和矿物价格指数仍未有明显的回落迹象。 总之,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这一良好势头必须倍加珍惜,通过完善宏观调控,使上升阶段得以延长,使良好势头得以巩固和持久。2007 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http:/ 2007 年 10月 23 日 02:4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07 年多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比上年有所加快,整体经济基本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率再创新高。
13、2003 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逐年小幅加速趋势,总体经济运行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预计 2007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243382 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11.5%,加快 0.4 个百分点。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物价增长明显回升。1-8 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 3.9%,比上年同期加快 2.6 个百分点(1-9 月累计增长 4.1%)。其中前8 个月累计食品价格同比增长 9.8%,比上年同期加快 8 个百分点,对 CPI 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80%以上(拉动 CPI 增长 3.2个百分点),即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食品类价格短期爆发性增长。预计全年 CPI 增长 4.3%
14、,超过年初预计的调控目标,但仍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就业增长形势良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 629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创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同期最好水平。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突破 1200 万人。城镇净增就业量将首次突破 1000 万人,达到 1011 万人,比上年增加 32 万人。这得力于经济增长的快速平稳增长,也与积极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密切相关。工业增长创十年来的新高,效益进一步提升。受出口和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带动,今年工业增长比前几年明显加快,1-8 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8.4%,比上年同期加快 1.1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四季度会有
15、所放慢,主要是受出口增长放慢的影响。企业效益继续好转,1-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 亿元,增长 42.1%,比上年同期加快 16.6 个百分点。三大需求继续强劲增长,内外需增长的不平衡与内需结构不平衡均有所改善。投资增长继续偏快,1-8 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6.7%,比上年同期回落 1.5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 120555 亿元,增长 29%,比上年有年加快。就内需增长讲,一个积极的变化是消费增长明显提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强。1-8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5.7%,比上年同期加快 2.1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6、 90006 亿元,同比增长 16.2%,比 2006 年加快 2.5 个百分点。出口继续高增长态势,受出口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8 月份以后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分别达 12050 亿美元和 9480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24.3%和 20%,外需放慢内需加快(主要是消费增长加快)有利于改善内外经济的不平衡。2007 年贸易顺差至少可达 2570 亿美元。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等数字,由国内生产总值、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以及生产率等要素计算而得。经济周期及对股市的影响 宏观经济变动,呈现复苏、高峰、衰退和谷底反复循环的周期性波动。 (1) 复苏
17、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经过最低谷之后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产出、就业、消费开始增加,企业业绩回稳,开始派发股利,投资者发觉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市缓缓回升。 (2) 高峰 经济增长加速,人们对前景预期乐观,消费欲望刺激物价和生产,企业盈利大增,股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3) 衰退 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利率提高,企业成本上升,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股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4) 谷底 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百业待兴的萧条局面,需求严重不足,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高,人们对预期悲观。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极低,股票持有者纷纷卖出手中的股
18、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 经济周期对股价变动影响明显,也受到人们对未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股价变动通常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尚处高峰阶段时,股价已有不小跌幅;经济仍处谷底末期,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这就是股市的“睛雨表作用“。 正所谓“选股不如选时“,根据经济循环周期,经济复苏至高峰期才是股票投资的最佳时机,而衰退期、谷底阶段的投资策略应以保本为主。另外,不同行业的股票在不同经济周期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能源、制造(机械、电子)业股票在股市上升初期往往涨幅领先;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的股票在下跌趋势的末期则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这是投
19、资者在确定投资组合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常见的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股市的影响 读者在新闻中常常会接触到一些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外贸形势等。这些指标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对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作用。(1) 国内生产总值( GDP)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般按年统计) ,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这些产品和劳务的界定以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为标准,举个例子说,康佳在俄罗斯设厂,其产值不予计入;可口可乐在中国设厂,其产值计入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速度,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程度。1998年在我国的一句流行口号:“
20、保八“,指的就是力争 1998 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 GDP 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则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内在含金量以及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股市走牛。 而经济结构不合理,高通胀下呈现的GDP 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有在矛盾激化中恶化的可能,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居民实际收入 下降,各种因素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 若在宏观调控下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减速增长,受政策收缩,增长减缓影响,股票价格有一个下跌的过程。随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显现
21、,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矛盾逐步缓解,股票市场也会体现对经济向好的预期而出现平稳渐升的态势。 (2) 物价指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物价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平均价格与基准期平均价格对比计算的相对数,用于说明两个不同时期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目前常用的有社会零售物价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物价指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大于 100,表示物价比基准期上升;小于 100,则表明物价比基准期下降。 当物价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则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则易发生通货紧缩。 过度的通货膨胀(幅度接近或超过10)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居民收入下降,经济环境恶化,对股票市场不利;而通货紧缩时,
22、物价持续走低,需求无法启动,企业经营困难,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这时股票市场同样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 失业率 失业率的变动与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同步。失业率低,也就是就业率高,居民生活稳定,消费、投资欲望强,对股市起强有利。过高的失业率不仅影响个人投资意愿,而且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股市因此震荡走低。 (4) 利率 利率体现了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资金借用报酬。利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繁荣之时,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市场疲软之时,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资金需求,经济发展降温;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
23、经济发展回暖。利率的变化反作用于资金供求,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利率的升降与股价的变化呈反向关系:当利率上升,公司财务费用上升,公司预期盈利下降,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上涨,资金流向银行储蓄和债券,股票价格相应下调;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上涨。从 1996 年 5 月1999 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 7 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从前 6 次降息消息出台时股市的表现看,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冲高回落的现象,这有利好见报前大市已经急速冲高的因素,也有国内股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原因,不能简单理解为利率与股价的反向关系不存在。在经过 7 次降息后,利率水平下降很
24、大,对刺激企业生产和居民投资倾向将起到深远的影响,也为动作规范,业绩稳步增长的上市公司股价上扬构成实质性的支撑作用。 (5)汇率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出来的价格。 汇率变动受到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的经济因素集中到一点,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国内经济结构合理,财政收支状况良好,物价稳定,经济实力强,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出口贸易增长,其货币汇率坚挺;反之,则货币汇率疲软,面临贬值压力。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本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也会导致资金外流,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
25、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稳中有升,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起始于泰铢贬值,外资抽离,股市狂泻,并迅速在周边国家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至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动。 现阶段我国股市、汇市仅保持适度有限的开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独善其身是很难做到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和吸引外资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纺织、外贸、开发区建设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股价随之出现滑落,如凯地丝绸、厦门国贸,赫赫有名的浦东“ 四大天王“中的陆家嘴、外高桥、浦东金桥,主营业务受到极大冲击。 (6)
26、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是指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财政收与支的平衡关系对社会供求的总平衡发生影响,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财政收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可以减少社会总需求,给过热的经济降温,股市应呈现下跌的趋势;财政收不抵支出为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需求,拉动经济的功效,股市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强势。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经济高涨时期要控制经济,用紧缩型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投资)+ 紧缩型货币政策(防止通胀)在经济萧条期反过来,用扩张型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扩张型货币政策(防止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