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贵阳市清华中学 2018届高三月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 ,从唐诗风云会到最爱是中华 ,近来,多档主打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热播,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正在勃兴。为什么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文化节目就火起来了?其实,这些节目并不是最近开播的,不少都播出一些年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产品供给,可以说一直都在持续。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电视剧里,变着花样杀掉成千上万日本鬼子的抗战
2、雷剧, “玛丽苏”女主角与“霸道总裁”男主角谈情说爱的戏码,打打闹闹纷纷扰扰的婆媳育儿剧,打着魔幻主义旗号扎堆出现的古装玄幻剧,已经开始让大家厌倦了,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综艺节目也如此,要么音乐选秀扎堆,要么明星真人秀扎堆,真正有文化内涵的节目也是少之又少。被乌七八糟的事物包围太久,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成为一种强制储蓄,一直在寻找突破口。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在这种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套用“文青”的话就是,谁的内心没有诗和远方?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3、公厅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从实践上看,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武亦姝的学校复旦附中,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她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 ,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在看惯了网红脸、听多了鸡汤话的当下,恰如其分地出现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 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诗词储备丰富,写得一手好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 ,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的武亦姝这样的人物,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怎能不火?与其让播放
4、平台被庸俗节目占据,不如用充满诗香的节目占据。所以,我们感谢武亦姝,我们感谢这些传统文化节目。他们的坚持,终于等来了社会需求的转向,终于等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2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播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莫过于古诗词。而唐诗宋词,我们从小就背,接受面广。所以,传统文化节目的落脚点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学数学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学英语要从 ABC开始。古诗词的鉴赏,有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才有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不过,我们不会忘记,几年前, 百家讲坛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让传统文化红火了一阵子,但接下来就恢复平寂了
5、。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没人看。这次古诗词节目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能否持续?能否带动更多人去翻阅我们的文化经典?还是会成为新闻热点事件一样,没两天就被人们抛诸脑后?这是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的。(节编自慕松传统文化为何成当代热需品2017 年 02月 16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说明传统文化正全面复兴。B. 一夜之间突然就火起来的传统文化节目,并不是最近才开播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产品供给其实一直都在持续。C. 由于大家对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中国诗词
6、大会就成了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突破口。D. 这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使传统文化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文化经典得到了持续地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地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例如充斥荧屏的各类电视剧和综艺节目。B. “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的武亦姝的走红,表明了人们宁愿用充满诗香的传统文化节目占据播放平台的意愿。C. 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像诗经七月这样的诗歌,学生都能随口吟诵,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D.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
7、是最有传统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是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战神剧,都市爱情剧、婆媳育儿剧、古装玄幻剧等电视剧和音乐选秀、明星真人秀扎- 3 -堆的综艺节目,由于大多缺乏文化内涵,观众已经开始厌倦了。B. 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古词的鉴赏是基础础,有了它就有了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C. 百家讲坛让传统文化火了一阵子,是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之后恢复平寂,因为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D. 被古诗词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潮能否具有续性、带动性,持久性,还有待于继续观察和讨论。【答案】1. C 2. C 3. B【解
8、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全面复兴”与原文论述不相符,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正在勃兴” 。B 项, “一夜之间突然就火起来”不准确,原文是“为什么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文化节日就火起来了” 。D 项, “传统文化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文化经典得到了持续发展”错误,原文是“这次古诗词节目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能否持续?能否带动更多人去翻阅我们的文化经典?”故选 C。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9、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 项, “像诗经七月这样的诗歌,学生都能随口吟诵,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己成风习”与原文论述不同,原文有“武亦姝的母校复旦附中”的限制。故选 C。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 “古词的鉴赏是基础础
10、,有了它就有了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中“有了它”张冠李戴, “它”在原文中是“基础” ,应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有了热爱和兴趣的基础,再以古诗词鉴赏为凭借,才有“向探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就有了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错误, “就(充分条件)”应该为“才(必要条件)” 。故选 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4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11、)、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
12、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最后一次告别胡发平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他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这事儿太简单不过了,可是女人意外地没有来。司机心里忐忑不安,对女人似乎有了某种牵挂。翌日,司机便打的直奔女人家。他坐在的士上,沉淀下去的回忆无意间被翻开,零散的洒落在街道。几年了,每周末女人都上班到很晚,下班时正好赶上末班车,她坐车一直坐到终点。终点在一条街的尽头,而她家就在正对着街的一条深巷里。她最后一个
13、下车,司机也不忙把车开走,依然亮着前灯,照着通向她家的深巷子。女人呢,一点也不害怕了,踩着那一地明亮的灯光走到家门。之后,女人向司机挥手致意,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是时,司机也闪烁两下车灯回敬,然后欣慰地才调头开走。司机已在公交车驾驶员这个岗位上熬到了年纪,满头如雪的白发。他驾驶着大班车,载着芸芸众生的欢乐或悲哀,往返穿梭在这个城市上万次,也饱经风霜雨雪,现已经安全“着陆”了。然而,不论司机见识到什么危险或悲剧,那女人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却已经牢牢地铭记在他的心里,融入在了他的生活。所以他一定要告知女人,他不能“照亮”她了。- 5 -的士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他的心忽然被回忆撞了一下。他走进了巷子
14、,觉得巷子窄小,两旁房屋破旧潦倒,仿佛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似的。他一路走去,惶恐和慌乱之感愈来愈强。难道这是他无数次照亮的巷子吗?难道这是她黑暗中要通过的巷道吗?他一路走去,精神上的担忧有增无减。他看见屋前的花坛和爬墙的紫腾,立刻就知道他找对了地方。于是,他站定在女人家门口。咚咚咚,司机敲了三下门。迷迷糊糊中,他听到屋里传出一个苍老懦弱的声音。咚咚咚,谁呀?门“吱”的一声开了。一位老奶奶怯怯地立在门口,看上去好像是腿脚不大利索,摇摇晃晃的。司机上前跟老人打了招呼,但他没了先前的喜色。老人两眼闪着陌生的光,不安地在他身上搜索了好一阵。忽然一甩手,晃荡着自顾地往屋里走。司机赶忙搀扶着老人进屋,让她坐
15、在沙发上。他打量着她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简单的陈设,但墙上却挂满了各种奖牌,还有出席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的留影天哪,老人原是本市棉纺厂的厂长。那时候,她多么的荣耀啊。一张照片上,老人笑容可掬地与五个大学生在一起,其中一个女孩老人还用长长的胳膊搂着她的肩膀。司机仔细辨认,女孩就是他要找的女人。不错,是她,肯定是她。女人原是老人捐资助学的学生。司机的心被撞击,仿佛是寒冬里起了一盆火,立刻让他在小小屋里捡拾到许多温暖。老人欣喜地告诉司机,女孩来自山区农村,大学毕业后分在医院当了大夫。昨晚,她有手术,没有来。稍息会儿,老人又款款而谈,说,她周末抽空就来,帮我擦洗身子,整理家务。你瞧,这不争气的腿脚,拖累
16、孩子啦。从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她没有过多抱怨过去,却热诚对待自己时下的生活。司机思绪万千,隐约看到了老人炫耀的过去,一段温馨感人的后来。他的心再次被撞击,眼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最后,他结结巴巴地说句笨拙的话,告别老人。老人硬是起身相送,她在屋里走动很慢,很吃力。司机已走出小巷,老人还立在门口招手,喊着明儿再来一类的话儿。从巷口往里看,老人变得很矮小,伸出的右臂像一只细弱而又竭力摇动着的翅膀。就在司机离开小巷那时,他慢慢地向深巷微微弯腰,在心底里深深地向老人和女人祈福。(选自百花园2013 年 3期,有改动)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
17、,她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但“女人意外地没有来”让他心生- 6 -牵挂,设置了悬念,引出了后文“家访”的故事。B. 文中说公交司机往返穿梭城市之中,但已经安全“着陆”了,不仅赞美了司机的敬业精神,而且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敬业精神的敬意。C. 文中多次写到司机的心被撞击,听完老人的讲述后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写出了司机对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D. 小说开头先写司机坐在的士上翻开回忆,后写“的土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回到现实,交代背景故事,情节安排富有匠心。5. 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请至少理出两条线素,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4. C 5. 勤悬
18、踏实,乐于奉献,她的家挂满了各种奖牌以及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留影;生活节约、质朴,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及简单的陈设。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她捐资帮助了五个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坦荡热忱、心态平和。与司机对话中看出老人不抱怨过去,却热忱对待当下生活, 6. 线索:司机照亮女人回家的路,退休后向她作别;棉纺厂的老厂长资助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毕业后当了医生,回报老人,帮助、照料老人。作用:使小说情节紧凑,加大了故事的容量,在有限的幅中展示无限的内容;画人物形象,多线交织让司机、老人、女人的善良,真诚的形象更加丰满:用司机的告别引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互助、心手相连的人间真情。【解析】4.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对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表述有误。根据前后文内容,此处司机流泪应该是对善良人性的感动。故选 C。5. 试题分析:题干是“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根据文中她的家挂满了各种奖牌以及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留影,说明老人勤悬踏实,乐
20、于奉献;司机看到老人家小小的,家具及陈设都及其简单,说明老人生活节约、质朴;老人生活如此简朴,却资助了五个贫困大学生,说明老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从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她没有过多抱怨过去,却热诚对待自己时下的生活” ,说明老人坦荡热忱、心态平和。- 7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
21、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请至少理出两条线素,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是考查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作用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线索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
22、展的脉络。情节往往是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而线索则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在小说中往往会起到连贯的作用,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小说中的人、事、物等都可以作为故事情节的线索,本文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三个人物就是三条线索。从司机的角度,文章的线索是:司机照亮女人回家的路,退休后向她作别。从女人的角度:女大学生毕业后当了医生,回报老人,帮助、照料老人。从棉纺厂老厂长的角度:纺厂的老厂长支助贫困大学生。线索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如情节方面:线索分明,故事紧凑等;人物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题表达方面:更深刻揭示文章主题,是文章主旨表达
23、更突出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 8 -
24、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0月 13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竟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关国将其称之为“关键素养” ,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 ,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材料三: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
25、展的支柱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 年 12月,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 iament)和欧盟理事会( European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
26、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选编自胡升平核心素养. 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9 -材料四: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
27、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选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
28、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B. 材料二图中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多方面多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C.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描述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这与我国界定不同。D. 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内层是最本质特点,结构中富有综合性、包容性。E.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容界定和价值取向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7. D 8. BC 9. 界定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要的必备品格
29、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 10 -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须的一系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结合。价值取向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国际争力的迫切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梳理材料相关内容能力。答题时
30、,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本项内容梳理不符合原文,由材料三可知,说的应是“更强的综合性、迁移性等新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的关系。对应的信息在材料三,原文为“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故选 D。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
31、两项是” ,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要点能力。A 项,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说法错误,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D 项, “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内层是最本质特点,结构中富有综合性、包容性”说法错误,应为“材料四从结构和成分两个方面,论述素养在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E 项,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说法不正确,应是“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盟研究,以及素养本
32、质特点”。故选 BC。- 11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的信息筛选属于局部信息筛选。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范纯粹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
33、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 12 -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因,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始后悔。 ”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 ”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
34、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 ”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 ”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 ”疏上,
35、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注: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B.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C.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D.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36、/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B. 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 “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C. 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13 -D. 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B. 范纯粹体恤百姓。神
37、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拔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致。C. 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D. 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怪罪)我(失职) ,我不忍心
38、默默无言而留下以后的后悔。(2)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 (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遵裕(人名) ”“昌祚(人名) ”“期” “麾下” “纯粹(人名) ”“军” “疾” ,虚词“之”“其” “焉” ,再结合本句意思:高遵裕对刘昌祚未按约定的日期到达感到愤怒,想要追究责任处死他。刘昌祚
39、又忧又怒卧病在床,他的手下都对此感到愤怒。范纯粹担心两军不和,以致于生出其它变故,劝高遵裕前往问候刘昌祚的病,那可能产生的祸端才会消弭。句子可以断开为: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故选 B。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 14 -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B项, “表明当地非常富裕”错。从下文范纯粹“忍复取此膏血之余?” “尽革其苛政”看,羡赋应是吴
40、居厚横征暴敛所得,不能“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故选 B。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范纯粹有大局意识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说法错误,其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不属于有大局意识。故选 A。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
41、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异时” ,以后;“职臣是咎” ,宾语前置,责备(怪罪)我(失职) ;“贻”:留下。 (2)句中:“义” ,道理;“徇” ,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这里是为国家而死;“无谓” ,不要认为;“被” ,遭受;“非我职也” ,判断句,不是我们的职责。参考译文:范纯粹字德孺,凭借父荫升官到赞善大夫。元丰年间,担任陕西转运判官。当时五路兵马出发讨伐西夏,高遵裕从环庆出兵,刘昌祚从泾原出兵。高遵裕对刘昌祚未按约定的日期到达感到愤怒,想要追究责任处死他。刘昌祚又忧又怒卧病在床,他的手下都对此感到愤怒。范纯粹担心两军不和,以致于生出其它变故,劝高遵
42、裕前往问候刘昌祚的病,那可能产生的祸端才会消弭。宋神宗责备各将没有功勋,打算第二次出征。范纯粹上奏说:“关陕的事情,我们的军力物资单薄匮乏,公私都非常困窘,如果再次行动,国家的根本就值得忧虑。 (如果我不进言, )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我(失职) ,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以后的后悔。”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任他作副使。吴居厚担任京东转运使,多次献上剩余的赋税。神宗将要把徐州大钱二十万缗用来支持陕西。范纯粹对僚属们说:“我所管辖的地方虽然情况紧急,但怎么忍心取用这种老百姓用血汗钱交纳的多余的税款?”立刻上奏说:“我们地区得到这些钱确实有好处,但从徐州到边境, (运送这些钱)耗费的人力财力也太大了
43、。 ”诚恳地推辞,不肯接受。哲宗继位,吴居厚身败名裂,朝廷命范纯粹以直龙图阁的身份前往代替他,范纯粹把吴居厚的苛刻法令全都废除。当时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来,范纯粹与苏轼一同提出募议的主张,苏轼认为范纯粹讲述此事尤其精当详细。当时与西夏商议划分疆界,范纯粹请求放弃所取得的西夏土地,说:“争来的土地不放弃,那么边疆的战事就没有时候停止。- 15 -比如河东的葭芦、吴堡,深处于西夏境内,对于我们的边界,在地利形势上,一点益处也没有。而兰、会那些地方,耗费国力太多,不可不放弃。 ”他所说的大致都得到了施行。范纯粹又说:“如今应当制订和明确作战、守卫、救援的方法。 ”朝廷认为他说得对。等到夏人侵犯泾原,范纯
44、粹派遣将领曲珍前往救援,说:“我第一个提出应援牵制的策略,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是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 (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 ”曲珍当天就快马奔驰三百里,在曲律打败了西夏军队,又攻打横山。西夏军队逃走。元祐年间,召他担任户部侍郎。宋徽宗继位后,任命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改任掌管永兴军。去世时,七十多岁。范纯粹沉着坚毅,有才干和谋略,他的才能适合时代需要。他曾经论述卖官太滥的危害,认为:“国法固然允许交纳钱财取得官位,但不曾考察他的治理才能与德行。天下的士大夫们勤劳供职一直到去世,也沾不到朝廷的恩典,那些富有之人、狡猾的商人,捐钱千万,就能使三个孩子得到
45、任用,我私下里为朝廷感到可惜。 ”奏章呈上去,皇帝不予采纳。他的议论都像这样切中事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池州弄水亭张舜民清溪望处思悠悠,不独今人古亦愁。借尔碧波明似镜,照予白发萤如鸥。江山自美骚人宅,铙鼓常催过客舟。惟有角声吹不断,斜阳横起九峰楼。【注】池州弄水亭:杜牧在池州为官时所创,亭上有杜牧诗歌石刻。铙鼓:乐器,鼓的一种。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漫步于池州弄水亭,远眺山川美景,思绪万千,引发万古愁情。B. 诗人登上池州弄水亭,望见清溪清澈如镜,暂时忘却了刚生的愁绪。C. 第五句运用屈原的
46、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却依然心系朝廷。D. 诗人所乘的客船停靠在清溪,铙鼓的敲击声传来,催促着诗人启程。E. 夕阳斜照,远处传来接连不断的号角声,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C 15.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忧愁;对杜牧的仰慕;美景不能久赏- 16 -的惆怅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 “暂时忘却了刚生的愁绪”理解错误,颔联写清溪清澈明亮,是为了写自己萤白如鸥的白发,借以表
47、达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惆怅之情。C 项, “骚人”即诗人,不宜理解为用典。第五句是说美丽的风景装点着杜牧的住宅,而自己却要离开。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诗歌情感的多样性,可逐句分析,涉及到情感的语句可重点分析。此诗是诗人在游览池州弄水亭时所写,记录了
48、他的所见、所思、所感。首联是说诗人漫步弄水亭,看到了美丽的清溪,从而产生联想,引发了他的愁思。颔联交代“愁”的内容:正由于清溪清澈明亮,如镜子一样,才照见了诗人的满头白发,令诗人有年华易逝、人生易老之感。颈联写美丽的景色装点着杜牧的住宅,但自己已没有时间在此处欣赏,鼓声已在催促着客船出发了。尾联以景结情,夕阳的余晖斜照在九峰楼上,远处又接连不断地传来号角之声,淡淡的愁绪弥漫其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5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 ”(2)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山中雾气和空中尘埃形成的原因是:“_,_。
49、 ”(3) 马说中写到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悲惨的句子是:“_,_。 ”【答案】 (1). 管弦呕哑 (2).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野马也,尘埃也 (4).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 骈死于槽枥之间【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 17 -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呕哑、市、埃、息、祗辱、骈、槽枥。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 上半年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最高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只能望其项背。由于暴力伤医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我国急需出台相关法律,扬汤止沸,遇制这种暴力伤医事件的苗头,为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