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181969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淮北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卷分值: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共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 ,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

2、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 莺莺传 李娃传 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 ,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

3、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 ,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鲁迅语,下同) ,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

4、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 ,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 。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 ,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 。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 2 -叫“拟话本” 。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 ,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

5、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柳毅传 莺莺传就是由左传 史记中的故事演化而来。B. 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唐代传奇,还是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C

6、. 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的传统的影响,刻画人物力求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D. 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稗官野史,继承史学和民间说唱文艺,经文人加工,发展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2. 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读小说既要注意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和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又要注意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之间的差异。B. 在施耐庵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若干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C. 中国古典小说是运用传统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如西游记连缀若干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头有尾。D. 中国古典小

7、说,如聊斋志异中,可以找到作者在诙谐中表现悲戚,在委婉中予以鞭挞的具体例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致、详备,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已经能达到无一贬词却又针砭透彻的艺术水平了。- 3 -B. 继承唐宋以来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之后,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C. “说话人”讲话的底本叫“话本” ,用“话本”的方式写成的短篇故事叫“话本小说” ,“拟话本”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 正因为汲取了说唱文学的丰富营养,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等一流的小说才能长久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答

8、案】1. A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如柳毅传 莺莺传就是由左传 史记中的故事演化而来”有误;原文第二段的原句是“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 莺莺传 李娃传 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 ,未提及故事演化。B项,源自第二段;C 项,源自第二段;D 项,源自第二、三段,这三项内容与文本一致。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

9、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 “中国古典小说是运用传统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错误,并非全都如此。原文第二段原句是“西游记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故选 C。A 项,源自第一段;B 项,源自第二段;D 项,源自第二段,这三项信息与文本一致。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10、,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 “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理解错误,因为三国演义并非“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 。文章最后一段原句是“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 ,故选 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4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

11、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12、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13、比如本题的 B项,选项中说“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 ,而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 ,其中并无三国演义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 3小题,共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陈小手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

14、腰的” ,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 ,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 5 -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 。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

15、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 ,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 ,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

16、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 ,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 ,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 ;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 ,他的部队就被

17、称为“联军” 。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 20块大洋,往陈小- 6 -手

18、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 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不送你了!”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注】老娘:接生婆。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4. 下列句子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文章全文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通过写陈小手一辈子认真从事接生这一事,赞美陈小手技艺的高超,描绘了人生的美好,彰显了和谐社会这一小说的主题

19、。B. 小说开场交代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 ,是为了引出下文,为陈小手的出场做铺垫;同时展示社会环境,为陈小手的悲剧命运做铺垫。C. 同行的男性医生见了陈小手就嗤之以鼻是因为他们的能力都不及陈小手,嫉妒他的才能。D. 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开头,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E. 文本中团长是个狭隘自私的人,那些众多大户人家以及中小户人家的男主人与他不同,他们对陈小手充满了感激。5. 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6. 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

20、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析。【答案】4. BD 5. 陈小手是旧社会一个男性产科医生的形象。他身上有许多令人尊敬的品质:特立独行。他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以一名男性的身份学习医生们都不屑为之的产科,做只有女人才做的接生工作。医术高超。他有着高超的接生技术,救活了很多产妇和婴儿。正直敬业。为了不耽误接生,他特意养了一匹白马,争分夺秒、救人于危难,对自己的职业怀着一颗虔敬的心。 品德高尚。他不计酬劳,也从不以人家救命恩人的身份自- 7 -居,对人谦恭有礼。 6. 不同意,陈小手的死有其必然性。陈小手自己运气不好,死在一个恩将仇报、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的手下,似乎

21、有其偶然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陈小手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以团长为代表的男人们骨子里的封建男权思想。把女人当成是男人的附属品。男女之大防,即使医生和病人也不能逾越。这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仅团长这样,那些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和中小户人家的男主人以及同行的男性医生们莫不这样。陈小手在这些男人心中早就应该死无数次了。只不过最后动手的是团长罢了。传统文化中狭隘愚昧的男权思想容纳不下陈小手这样的“异端” ,他的死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句子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 “

22、彰显了和谐社会这一小说的主题” ,错误。陈小手为团长太太接生,结果却死在团长枪下,理由是“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 ,表现出以团长为代表的男人们骨子里的封建男权思想,他们把女人当成是男人的附属品,男女之大防,即使医生和病人也不能逾越,这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狭隘愚昧的男权思想容纳不下陈小手这样的“异端” ,他的死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 “和谐之说”纯属无稽之谈。C 项, “是因为他们的能力都不及陈小手,嫉妒他的才能”错误,文中原句是“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 ,可见是瞧不起他。E 项, “他们对陈小手充满了感激”错误,从文中

23、来看,他们未必是感激,他们也因男女大妨,对陈小手不满,因此陈小手才道“得罪”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 ,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 “陈小手”是旧社会一个男性产科医生的代表行象;然后找出描写“陈小手”的内容。文中陈小手,作为一个社会低层的普通的妇产医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的工作着,不怕工作的辛苦,也不怕当时封建社会由于观念守旧的言论,坚持不懈的追求着自己的接生事业,更是不惧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给团长的太太接生,这充分显示了陈小手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如“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

24、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 ,这表现出陈小手的“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对这项职业的热爱;“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 ,说明他接生的技艺高超;“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 ,这说明他的敬业。- 8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描写,即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如写陈小手对待“接生”这一职业的态度,陈小手有一颗济危救困的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当地唯一的男性产科医生,他既有高明的艺术,又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更有高尚的医德;二是间接描写,即借助他人或环境对主要人物进行衬托,如文中写

25、到其他医生“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 ,还有写到产妇和接生的“老娘” “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这些都是对人物的侧面衬托。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答题。

26、如文中,虽然接生和碰团长的女人是一回事,但是团长心里存有两笔账:一桌酒席,二十块现大洋,是给陈小手接生的报酬;转过来又给他吃枪子,是他“罪”有应得,他碰了自己的女人,这正是以德报德,以冤报冤,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团长的虚伪和残暴,更暴露了其男权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团长的恩将仇报、草菅人命,固然是陈小手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根源却是封建男权思想;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大环境注定了陈小手的命运悲剧。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共 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羊富室有郤,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榜我矣。 ”俄而身赤肿,号

27、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神冤气矣。 ”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写状。趁城隍早衙,喊冤投之。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愤气无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诸郡词。迟至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赴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谴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 9 -席不肯入

28、,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 ”席犹未信。席状告甚急,亦尽罹刑罚苦难矣。然不改初心,遂欲告之于玉帝。会逢二郎,席从二郎至一官廨,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又谓席廉:“念尔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 ”因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同,途中父子共读之。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又索抄词,则已

29、无矣。自此,家道日丰,三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节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 ,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羊某今贿嘱冥使榜我矣 榜:杖击,捶打B. 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 隙:同“隙” ,嫌隙,仇恨C. 席不肯入,遁赴冥府 遁:回避D. 而羊氏子孙微矣 微:衰落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B. 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C. 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

30、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D. 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陷害,方平魂入城庙为父亲申冤。那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没有道理,不准他的状。B. 席方平偷偷跑到阎王府,控告郡司、城隍的贪赃枉法。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因此受尽了各种刑罚,吃尽了苦难。- 10 -C. 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那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D. 席

31、方平的申冤并不单纯是一般意义的报复报仇,而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他这种反抗精神,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反抗封建腐朽的统治阶级。10.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矣。 ”(2)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候之终日,渐温而活。【答案】7. C 8. C 9. B 10. (1)席方平悲痛得吃不下饭,说:“我父亲老实嘴笨,现在被强鬼欺侮,我要到阴间去,替父亲申冤。 ”(2)到家后,席方平先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

32、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席不肯入,遁赴冥府” , “遁”如解释为“回避” ,则与语境不合;文中说“城隍恐其再讼,谴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 ,这句话是说“城隍怕他再控告,便派衙役押送他回家衙役送到门口就走了。席方平不肯进屋,他偷偷跑到阎王府” ,可见“遁”应解释为“逃,悄悄溜走”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

33、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这句话的含义是“他到监狱门口探望,远远看见父亲睡在屋檐下,看上去很狼狈父亲睁开眼睛看到儿子,泪流满面地说:“狱里的官吏都接受了贿赂,没日没夜地打我,我的两条腿都被打坏了” ,这句话属于叙事,先抓

34、名词,如“狱门” “檐下” “子” “狱吏”等;然后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狱门”为名词,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11 -A、B;“赇嘱”为名词,作“受”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D。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 项, “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可知,席方平受尽苦难、刑罚不是因为告状太急迫,而是阎王受了“函进” ,与郡司、城隍沆瀣一气。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35、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项对应的内容,可以根据选项中“跑到阎王府”确定设题的区域,如第二段“席不肯入,遁赴冥府” ,可见从第二段开始写席方平到阎王府,从旅店主人对席方平说的话“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可以得知,他们每个人都给阎王送礼。1

36、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惨怛” ,悲痛;“讷” ,嘴笨;“见凌于强鬼” ,被动句,“见于”表被动。第二句中, “既” ,已经,之后;“候” ,等候;“终日” ,整天。参考译文: 席方平,是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戆直席廉与同乡姓羊的富人结了怨,后来,姓羊的先死了;过了几年,席廉也病危了,临死时对家人说:“姓羊的现在贿赂请托阴问的差役拷打我。 ”一会儿果真见他身上红肿,惨叫了几声就死去了。席方平悲痛得吃不下饭,说:“我父

37、亲老实嘴笨,现在被强鬼欺侮。我要到阴间去,替父亲申冤。 ”从此他不再说话,忽坐忽站,样子像痴呆,因他的“魂魄”已经离身。席方平自己觉得刚走出家门,不知朝哪里走,只要看到路上有行人,便打听县城的去处不多久,他就到了城里他的父亲已经被关在牢里他到监狱门口探望,远远看见父亲睡在屋檐下,看上去很狼狈父亲睁开眼睛看到儿子,泪流满面地说:“狱里的官吏都接受了贿赂,没日没夜地打我,我的两条腿都被打坏了!”席方平十分愤怒,天骂狱中的官吏:“我父亲就是有罪,自然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些死鬼来摆布!”出了牢房便写状子。趁- 12 -着城隍坐早堂,席方平便喊冤呈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买通了,才敢出面对质。城隍

38、借口控告没有根据,认为席方平完全没道理席方平的怨忿没有地方申诉,在阴间走了一百多里,到了郡里,把官府衙役徇私的情况,告诉了郡司。郡司把这事拖延了半个月,才对质审理郡司拷打席乎,仍旧批示城隍重新审理此案席方平到了县里,同样受尽各种刑罚,冤屈依旧不能申辩。城隍怕他再控告,便派衙役押送他回家衙役送到门口就走了。席方平不肯进屋,他偷偷跑到阎王府,控诉郡司和城隍残酷贪婪阎王马上逮捕他们 来对质两个官吏悄悄派遣亲信来向席方平说情,答应给一千两银子席方平不答应。过了几天,旅店的主人告诉他说:“你赌气太过分了,官府来求和却坚持不同意,现在听说他们每个人都给阎王送礼,恐怕事情危险了 ”席方平还不相信。席方平告状

39、告得很紧,也受尽了刑罚苦难,但他初心不改,于是打算到玉帝那儿去告状恰好遇到二郎神,就跟着二郎神来到一处官署,他的父亲和姓羊的以及衙门的官差都在那里。一会儿,从囚车中出来几个犯人,他们就是阎王和郡司、城隍当堂对质,席方平说的句句是真。三个官吏战战兢兢,样子像被逮住的老鼠。二郎神拿起笔立即判决。一会儿,传下判词,叫案中人一齐来看。二郎神又对席方平的父亲说:“考虑你的儿子孝顺仁义,你性情善良懦弱,可再赐你三十六岁的阳寿 ”派两个人送他们回家乡席方平便抄下那个判词,父子在路上一起读到家后,席方平先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到处寻找抄回的判词,却无

40、论如何也找不到。从此,席方平家里一天比一天富,三年的时间,良田遍野;羊氏的后代却衰败了,楼阁田产,全部为席家所有。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2小题,共 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各题。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大历三年(768 年)冬,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此时距作者生命终结仅有两年。拆(ch):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13 -11. 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是对句,写诗人过去只是听说过洞庭水的美景,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岳阳楼,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

41、悦之情。B. 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把吴楚两地连成一体,天地、日月星辰像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C. 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叶孤舟。D. 尾联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E.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丧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1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1. AB 12.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

42、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亲朋无一字”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 ,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表达了诗人伤时忧世的感情。【解析】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 “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错误;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

43、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 “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B 项“把吴楚两地连成一体”错。颔联这两句

44、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 14 -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前两联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

45、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 ,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

46、,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

47、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思考景物的特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还可以结合写自己境遇或表达情感的诗句分析情感, “老病有孤舟” ,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

48、,萦绕心头;“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 15 -可奈何。五、默写(本大题共 5小题,共 8分)13.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 。(2)苏轼的定风波中,“_”一句表现了词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仍然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和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祖国河山,不禁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_,_”两句极力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气概之豪迈。(4)李清照声声慢以叠词强调凸显了自己生活境遇的凄凉、孤独的句子是:“寻寻觅觅,_,_。 ”(5)雨霖铃中的“_,_”两句将即将离别的两人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因气结声阻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答案】 (1). 一尊还酹江月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3). 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冷冷清清 (6). 凄凄惨惨戚戚 (7). 执手相看泪眼 (8). 竟无语凝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