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公共政策与国民经济调节,1、公共政策与总需求调控 2、公共政策与国民经济总供给 3、财政赤字与国债 4、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次宏观调控,1. 公共政策与总需求调控,1.1 补充知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与短期经济均衡 1.2 政府对经济失衡的干预:调控总需求 对失业均衡(衰退)的总需求干预; 对经济过热的总需求干预; 1.3 公共政策调控经济的具体作用机制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与相机抉择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效应影响总需求 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1.4公共政策调控总需求的实际效果:受两个方面的反制约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滞; 经济学家的争论:要不要干预总需求?,1
2、.1 补充知识:AD-AS模型与宏观经济均衡,总需求AD: 总需求的涵义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的影响因素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供给AS 总供给的涵义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的影响因素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宏观经济的均衡:AD=AS 均衡的条件与含义 均衡的三种类型: 充分就业均衡、失业均衡、高于充分就来均衡,总需求的涵义,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也即整个经济社会对实际产出(或收入)的需求总量,用AD表示。 由四个部门的需求构成: 消费需求C,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与消费倾向,有:C=C0+aY,其中,C0自发消费,a为系数,即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需求 I , 主要取决于利率水平,有: i
3、=i0 dr,其中: i0 为自主投资, d为投资的利率系数,“-”表示投资与利率负相关。 政府的购买需求 G:由政治过程决定; 外国对本国产品的净需求 NX:NX=EX-IM 等于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出口EX)减去本国对外国产品需求(表现为进口IM)后的差额; 取决于汇率、本国收入、他国收入、技术与比较优势。 即有:AD=C+I+G+NX,总需求曲线(AD曲线),一条表示总需求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假定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既定);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物价与需求总量负相关,即随着物价水平下降,整个经济社会对产出的需求越多,反之则需求越少; 与物价水平负相关的原因:
4、 (1), (2)。,物价AD0 总产出(总收入),总需求量与物价负相关(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1):,A、庇古的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物价水平的下降使消费者感觉更富裕,这会鼓励他们更多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意味着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更大,即若:P感觉更富裕消费支出 总需求量。反之 则感觉更贫穷,从而减少消费导致总需求量下降 B、凯恩斯的利率效应时际替代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投资支出,从而增加了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即若:P 交易货币需求 利率 投资需求 AD 。反之,物价上升,则利率升,投资升,总需求量升; C、蒙代尔弗来明的汇率效应空际替代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引起利
5、率下降,从而导致汇率下降本币贬值,刺激出口减少进口,从而增加国外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P 利率 外汇市场本币供给 本币贬值 出口增加净出口增加总需求量增加。反之,则总需求量减少。,总需求量与物价负相关(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2),原因小结: 上述三种原因同时起作用,分别影响C、I、NX,从而导致总需求AD随物价下降而增加; 其中: 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应最大 而庇古的财富效应最不重要,因为货币持有量只占家庭财富的一小部分。,总需求的影响因素与AD曲线的移动:(任何价格之外的影响因素),利率变动: 利率 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 ,AD左移;反之则反; 预期通胀变化: 预期通胀 更多现期消
6、费 更多投资 总需求增加,AD右移 汇率变动: 汇率 本币升值 本国物品相对价格上升 出口下降 净出口 总需求减少 ,AD左移 预期未来利率变动: 利润预期 投资需求增加 总需求增加,AD右移 货币供给量变动 MS 总需求增加 利率降 投资升 总需求增加,AD右移 结论:如右图示 凡价格之外因素所引起的AD增加,均表现为曲线的右移; 凡价格之外因素所引起的AD减少,均表现为曲线的左移;,物价总收入(a) 总需求增加,AD右移物价总收入 (b) 总需求减少,AD左移,总供给AS,含义: 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对物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也用产量或收入来表示。 表示企业有生产能力的供给意愿,即计划(意愿)总
7、产出、总产量; 影响因素: 资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价格、劳动;,总供给曲线(AS曲线),一条表示物价水平与企业愿意的总产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 (假定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既定); 短期总供给曲线(SAS)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表明物价与供给总量正相关,即随着物价水平上升,整个经济社会对产出的供给越多,但达到的供给的极限时,则不再增加。反之则越少,; 原因(1)、(2); 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是条垂线: 表示:长期中,经济的供给即为经济的生产能力,与物价水平无关。,物价LAS SAS 0 总产出(总收入),短期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正相关的原因,原因:短期中,货币中性不成立,价格变化导
8、致企业生产意愿变化: A、相对价格错觉(弗里德曼): 低物价会引起相对价格错觉,这些错觉导致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和劳务的生产; B、凯思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 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迅速调整,较低的物价水平使就业对生产不利,从而企业减少物品和劳务的供给; C、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理论: 并非所有价格都能根据物价变动迅速调整,未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会使一些企业产品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生产其物品和劳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原因(2),三种不同的解释强调的都是暂时的情形: 相对价格错觉、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都不会持久,最终人们会调整
9、其预期,使上述三个方面得到调整,从而恢复到长期供给水平。 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企业会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与劳务,但这种供给增加不是无限制的,最终会受制于其极限的生产能力,从而变成垂直线。,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是条垂线,原因: 长期中,总供给受制于经济的总生产能力资本、劳务的供给与生产技术等因素而与物价水平无关,即遵循货币中性假设; 有生产函数:Y= A f (N,K,L,H) LAS曲线的位置: 与资本、劳动力的供给及生产技术水平有关,资配与劳动力供给越多,技术水平越高,LAS越靠右 处于资本与劳动力都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即只有自然失业时的产量水平)。,物价LAS1 LAS2Y低 Y高 总收入
10、 说明: LAS2代表着更高的生产能力与自然产出率。,总供给曲线的移动:非物价因素对总供给的影响,长期总供给线LAS 的移动: 任何改变经济生产能力的非物价因素变化,都可改变自然产量水平,因而都可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的移动: A、生产能力的变化:引起SAS水平移动; 凡能引起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也会引起SAS的水平移动; 右上图示; B、投入品价格变动,引起SAS上下垂直移动; 主要有工资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右下图示。,物价 SAS1 SAS2总收入 物价总收入 投入品价格变化引起SAS上下移动,AD-AS模型与宏观经济短期均衡:实际Y与物价水平的决定,条件:AD
11、= SAS; 短期均衡的含义: 均衡收入YE,表示在PE 这一物价水平下,对实际收入(产出)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 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若有: PPE,则有:YSYD, 供给过剩,价格会自动下降,直到PE; PPE,则有: YSYD,供不应求,价格会自动上涨,直到PE。,物价AD0 YE总收入(总产出),SAS,PE E,充分就业的均衡,条件: 三线相交,即:AD=SAS=LAS; 此时: 经济(生产)处于其长期总供给曲线上,也即处于其长期生产能力水平; 经济中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既无衰退,也无过热。 无需干预。,物价水平LAS SASPEAD自然生产能力Y* 总收
12、入,失业均衡(经济失衡之一:不足),条件:AD=SASLAS 经济意涵:衰退状态 均衡收入YE也即现实产量低于长期供给时的产量水平; 经济中有非自愿的周期性失 ; 一种需要改善的经济情; 原因: 总需求AD不足(I、C、NX降); 投入品价格上升至SAS减少(上移); 改进途径: 增加总需求; 增加总供给;,物价LAS SASAD YE Y* 总收入,高于充分就业均衡(经济失衡之二:过热),条件:AD=SAS LAS 经济意涵:过热 均衡收入YE即现实产量高于长期供给(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Y*; 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 ; 高物价高通胀; 一种难以持续且物价过高的情形,需要加以控制。 原因:
13、 总需求过多(I、C旺盛); 改进途径: 抑制总需求过快增长; 增加总供给;,物价LAS SASAD Y* YE总收入,政府对失业均衡的干预:增加总需求,干预途径:增加总需求; 可选措施: 增加政府购买; 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减税; 增加货币供给: 降低法定准备率; 降低利率(贴现率); 公开市场买进公债; 短期影响与结果: 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至AD2; 均衡右移,物价上升; 产出增加,就业增加,经济恢复;,物价LAS SASAD2AD1 YE Y* 总收入,政府对经济过热的干预:抑制总需求,干预途径:抑制总需求; 可选措施: 减少政府购买; 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增税; 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法
14、定准备率; 提高利率(贴现率); 公开市场卖出公债; 短期影响与结果: 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至AD2; 均衡左移,物价降; 产出和失业率都回落到自然水平。,物价LAS SASAD0AD2Y* YE总收入,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与自决的财政政策,补充概念知识 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含义 类型: 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 税收的乘数效应; 财政乘数效应的经济意涵: 政府可以有意识地根据经济形势变动其财政指标量,从而达到干预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 现实中各国政府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这种乘数效应机制,来实现对宏观经济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干预的。这种财政政策,通常也叫做自决的财政政策。,补充
15、知识,国民收入: 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作为最终产品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扣除为生产这些产品的资本耗费后的净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 指的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往往是居民收入在纳税之后的剩余。 Yd=消费C+储蓄S 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带来的消费增加量。有:MPC=C/Y 通常地,有: C=C0+MPC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储蓄增加量; 有 1-MPC;,财政乘数效应的含义,乘数效应: 指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影响总需求,能够引起国民收入数倍于财政变动量的效应。
16、乘数: 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乘数值越大,说明财政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含义: 政府支出的变动能够引起国民收入数倍于支出变动量的变动. 作用机制: G AD1 Y1 C 1 AD2 Y2 C2 AD3 Y3 C3 AD4 无限循环下去 有 Y= Y1+ Y2+ Y3 + 政府支出乘数的计算: 定义公式:kg=Y/ G 计算公式:kg=1/(1-MPC)=1/MPS1, (计算举例) 其中: MPC: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之间;MPS:边际储蓄倾向,MPS+MPC=1 结论: 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
17、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相反,则减少国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含义: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能够引起国民收入数倍于这种转移支付变动量的变动. 作用机制: Yd(居民可支配收入) C 1 AD1 Y1 AD2 Y2 C AD3 Y3 C3 AD4 Y4 C4 无限循环 有 Y= Y1+ Y2+ Y3 + 乘数的计算: 定义公式:ktr=Y/ TR 计算公式:ktr=MPC/(1-MPC)=MPC/MPS1,(计算举例) 结论: 政府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也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相反,则减少国民收入。,政府税收的乘数效应,含义:指政府税收的变化能够引起国
18、民收入数倍于该税收变动量的反方向变化。 作用机制: Yd C 1 AD1 Y1 AD2 Y2 C AD3 Y3 无限循环 有 Y= Y1+ Y2+ Y3 +(红色表示变动方向与税收变动方向相反) 乘数的计算 定义公式:kt=Y/ T 计算公式: 定额税kt=-MPC/(1-MPC)=-MPC/MPS-1; 比例税kt= -MPC/1-MPC(1-t) ,(计算举例) 结论: 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增加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供给通过利率效应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量是指经济中的货币量,包括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和所有的银行存款,有: M=C+银行存
19、款准备金/准备率; 这个货币量通过三个机制受政府的中央银行控制; 法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 通过改变再贴现率调控银行存款准备金; 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调控银行存款准备金; 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短期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如右图(蓝)示;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短期货币市场均衡变化,从而引起利率的变化,如右红图; 利率的变化会影响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影响总需求。,利率 货币供给MS1 MS0r1 r0货币需求MDM1 M0货币量短期货币市场均衡图,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与非自决的财政政策,含义: 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
20、 税收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在累进的所得税制度上。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在公共支出中的各种转移性支出项目上。 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 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就越强,稳定的作用也就越大。 转移性支付的规定条件:取得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支出水平越高,稳定的作用就越大。,税收的自动变化,个人所得税:课征有一定的起征点,并采用一定的累进税率。 经济萧条时期:经济衰退个人收入减少符合纳税规定的人数减少适用较高税率的税基缩小税收减少税收减少幅度个人收入减少幅度税收产
21、生推力防止消费与投资需求过度紧缩减缓经济萎缩程度刺激经济复苏。 经济膨胀时期:经济高涨个人收入增加符合纳税规定的人数增多适用较高税率的税基扩大税收增加税收增加幅度个人收入增加幅度税收产生拉力防止消费与投资需求过度膨胀防止经济过度繁荣抑制通货膨胀。 公司所得税:课征有一定的起征点,并采用一定的累进税率。 经济萧条时期:经济衰退厂商利润减少符合纳税规定的厂商减少适用较高税率的税基缩小税收减少税收减少幅度厂商利润减少幅度税收产生推力防止厂商投资需求过度减少减缓经济萎缩程度反经济衰退。 经济膨胀时期经济高涨厂商利润增加符合纳税规定的厂商增多适用较高税率的税基扩大税收增加税收增加幅度厂商利润增加幅度税收
22、产生拉力防止厂商投资需求过度膨胀防止经济过度繁荣反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失业救济金:发放金额主要取决于失业人数的多少。 经济萧条时期:国民收入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增加转移性支出增加抑制消费支出下降防止经济衰退的进一步严重化; 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上升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减少转移性支出减少抑制消费支出增加消除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 各种福利支出:发放金额取决于就业与收入状况。 经济萧条时期:就业减少个人收入下降符合接受福利支出条件的人数增加福利支出增加抑制私人消费支出下降防止经济衰退的进一步加剧; 经济繁荣时期:就业增加个人收入上升符合接受福利支出条件的人数减少福利
23、支出减少抑制私人消费支出增加防止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 农产品维持价格:政府把农产品价格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经济萧条时期:经济衰退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政府支出增加农场主收入增加维持既定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经济繁荣时期: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抛出农产品抑制农场主收入和消费的增加、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通货膨胀。,相机抉择(自决的财政政策),含义: 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目标。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适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衰退时期,刺激需求,主要内容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 增加政府支出,
24、包括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政府采购,增加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减少政府税收,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和实行免税、退税。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适用于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减少总需求,主要内容是: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的开支,减少政府采购,减少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增加政府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含义: 指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引起的私人消费和投资的降低之效果。 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作用; 形成机理: 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增加投资和消费减少; 即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挤出效应的大小: 边际
25、消费倾向大小(即乘数作用的大小),正相关 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不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政策意涵: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能完全达到其乘数效应的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滞,政策形成时滞: 财政政策要走立法程序,时间很长; 货币政策不需走立法程序,形成时滞相对较短; 政策效果时滞: 从政府支出变动到消费变动有一定时滞; 从货币供给变动,到利率变动,再到投资和消费需求变动,最后到总需求和收入变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挤出效应也有时滞:AD r ID 政策时滞的经济意涵: 从预测、判断经
26、济状况到采取政策措施并政策发生效果之间有相当长一段时滞,因此到政策效果显现时,经济状况也许早已发生变化,当初制定的政策不再有意义,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的波动。,经济学家的争议:要不要调控总需求?,凯恩斯主义积极的国家干预论; 货币主义的自由放任与货币稳定观; 中间主义的观点。,积极的国家干预论,基本主张:政府应对经济中的变动作出反应以稳定总需求: 理由: 由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有其固有的不稳定性,因此,要由政策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财政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有非常好的效果; 政策主张: 相机抉择与斟酌使用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思想: 财政预算不应以预算平衡为目标,而应以充分
27、就业和物价稳定为目标;不应以预算平衡防碍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赤字、公债并不可怕,很有必要; 代表流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的自由放任论与货币稳定观,基本观点:不干预(近似自由放任论)。 理由: 经济本身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因此,国家无需干预经济,只要在一个物价稳定的环境中市场机制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经济就可以自动地实现稳定和增长。 政策主张:不干预或货币干预; 因为挤出效应的存在,财政政策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如果非得要干预,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能刺激总需求。 应以货币政策为工具致力于保持物价稳定。,中间主义的观点,(1) 政府应避免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 政府不应对财政
28、、货币政策作大而突然的变动,以避免引起总需求的波动。 (2) 充分利用经济的自动稳定机制,缓解经济波动; 累进所得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 (3) 必要的微调和干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松财政紧货币:不太严重的经济萧条时; 双紧:经济过热严重通胀时; 紧财政松货币:有通胀但不太严重时; 双松: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2. 公共政策与国民经济总供给,2.1 税收影响劳动供给 2.2 税收影响储蓄 2.3 税收影响投资 2.4 结论: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2.1 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税收对劳动和休闲选择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收入效应:征税可支配收入减少减少休闲,
29、增加劳动维持原有的收入或消费水平; 替代效应:征税劳动相对于休闲的价格降低以闲暇代替劳动。 影响决定因素:消费者对收入的需求弹性 富有弹性:征税削弱劳动投入愿望税收对劳动供给起反激励作用(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缺乏弹性征税增加劳动投入税收对劳动供给起激励作用(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个人所得税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激励作用由大到小(或阻碍作用由小到大)的顺序: 人头税(或总额税)累退税比例税累进税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的不同影响: 平均税率的变动产生收入效应; 边际税率的变动产生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人头税和比例所得锐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AB为税前纳税人
30、对劳动和闲暇的选择组合线; CB为课征比例所得税条件下纳税人对劳动和闲暇的选择组合线; DE则代表课征人头税条件下纳税人对劳动和闲暇的选择组合线。 Pl、P2和P3点分别为纳税人在税前、课征比例所得税和课征人头税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最佳抉择点。 政府课征两种税的税额相同,DE线经过P2。,2.2 税收对储蓄的影响,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它通常可以写出:S=f(Y,r,W,X) S为储蓄;Y为收入,包括现期和预期的收入;r为储蓄利率或税后收益率;W为净财富;X为其他因素。 决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人、利息率和净财富。 收入是指税后的可支配收人,而
31、不是税前的总收入; 利息率是指税后的利息率或实际收益率,而不是税前的名义利息率。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 通过税收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利息率的影响来实现,分别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消费和储蓄(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选择的影响: 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 收入效应:课税可支配收入减少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维持原有的储蓄水平。(取决于平均税率水平) 替代效应:课税实际利息收入减少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降低以消费替代储蓄。(取决于边际税率水平) 影响决定因素: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边际储蓄倾向高:增加当期消费,减少储蓄; 边际储蓄倾向低: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利息税对高收入
32、者储蓄的抑制作用比对低收入者大。 利息所得税结构对储蓄的影响: 累进税制较之比例税制,对私人储蓄的阻碍作用更大。,2.3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的纳税人会一直投资到其资本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为止。 投资行为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投资收益,另一个是投资成本。 投资收益是税后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税前的投资收益; 投资成本包括折旧因素,而折旧的多少是受税收制度影响的。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效应 通过税收对纳税入的投资收益率和折旧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税收影响私人投资收益率与资本折旧率,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得税的课征上: 替代效应:
33、征税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降低以其他行为如消费来替代投资; 收入效应:征税投资收益率下降纳税人的可支配收益减少增加投资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晌,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I1、I2、I3:纳税人无差异曲线。 AB:征税前,纳税人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 DB:征税后,纳税人倾向于减少投资,而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 V2C1: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替代效应,即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 AE:征税后,纳税人倾向于再增加投资,而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 V3Vl,C3C1: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收入效应,即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增加了私人投资。,税收对私
34、人资本折旧率的影晌,私人资本折旧,可以区分为实际折旧和税收折旧。 实际折旧:根据固定资本的实际损耗情况而计提的折旧。 税收折旧:由税收制度根据经济政策的需要而规定的可以计提的折旧。 通常情况: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加速折旧) 折旧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投资成本,直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从而减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这被称为“税收挡避”); 作为一项基金,由纳税人积筹起来,用于再投资或将来的固定资产重置。 折旧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中性的; 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刺激性的增加私人投资; 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抑制性的减少私人投资。,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
35、期“滞胀”。 理论基础:萨伊定律(供给能创造自身的需求) 理论观点: 形成“滞胀”的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摆脱“滞胀”的根本出路在于供给管理政策; 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厂商产品的供给; 财政政策只需要刺激生产的增长,排除对生产的障碍,对产品的需求就会自行解决。 政策主张: 减税 在刺激产品增长的同时不会减少税收; 减税的重点是企业所得税。 削减政府支出 减少转移性支出 政策目标:扩大总供给提高经济增长率。,3. 财政赤字与国债,3.1 财政赤字的衡量 3.2 财政赤字的弥补 3.3 国债运行机制 公债的定义和种类、公债理论、 国债的发行、偿还、交易,3.1 财政赤字的衡量,财
36、政赤字(按国际惯例): 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 基本赤字 =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硬赤字 (财政一般收入财政债务收入)(财政一般支出财政债务支出) 软赤字 (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财政债务支出,3.2 财政赤字的弥补,国内债务弥补:扩张性很小,经济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发行债券融资 财政部向私人部门(个人或企业)出售债券; 财政部向没有超额存款储备的商业银行出售债券。 货币发行弥补:具有扩张性作用,货币供给增长 。公债货币化 财政部向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出售债券; 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 财政部直接发行货币。 国外债务弥补应用较少 本币升值,不利
37、于出口鼓励进口,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甚至引发对外债务危机。 出售国家资产应用较少 国家资产存量下降,公众对国家失去信心。,公债的定义,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手段。 公债发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财政确有需要; 社会上有闲置资金。,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说:代表人物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 政府举债使公共部门占有民间资金,妨碍工商业发展; 用公债弥补赤字使政府支出无度; 公债需还本付息,浪费人力和财力; 公债发行会引起利率上升; 公债大量增加造成国力衰败。 负债无害说:代表人物为功能财政的提倡者凯恩斯和萨缪尔森。 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可扩大有
38、效需求,消除失业和危机; 公债是经济危机时刺激经济的必需条件; 公债具有生产性,公债不是政府债务而是国家资产; 公债的还本付息不会增加下一代负担; 公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等价理论:代表人物为大卫李嘉图。 举债和课税的作用一样。,公债种类,按发行区域分类: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 按发行时间分类:短期公债、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 按发行主体分类:国家公债与地方公债; 按流通与否分类:可转让公债与不可转让公债; 按举债方式分类:强制公债与自由公债。,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 由财政部直接向社会发行; 优点:发行面广,普遍吸收社会闲置资金; 缺点:推行时间长,发行成本高。 公募拍卖:在金融市场通过公开
39、招标发行。 拍卖方式:价格拍卖、收益(利率)拍卖 认购形式:竞争性出价、非竞争性出价 公卖法:委托经纪人在证券市场代为销售。 优点:便于随时筹集资金,吸收大量社会游资,调节货币流通; 缺点:国债价格随证券市场时涨时落,国债收入不稳定。 承购包销法:由金融机构承购后再向税后推销。 优点:手续简单,发行时间短,便于资金及时入库; 缺点:金融机构承担推销不出去的差额,会助于信用膨胀。,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按票面价值出售,到期按票面值还本。 市场利率等于国债利率; 政府信用良好。 折价发行: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按票面值还本。 鼓励投资者踊跃认购; 市场利率高于国债利率。 溢价发行:以高于
40、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按票面值还本。 市场利率低于国债利率。,国债的偿还,分期逐步偿还; 抽签轮流偿还; 到期一次性偿还; 市场购销偿还; 以新债抵旧债。,国债交易,国债交易: 政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国债交易活动。 按国债交易的层次划分: 国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财政部与承销机构之间的交易; 国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国债市场的功能: 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调节社会资金运行。,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次宏观调控,第一次:1979-1981年:紧缩型调控 第二次:1985-1986年:紧缩型调控 第三次:1989-1990年:紧缩型调控 前三次的共同点:非市
41、场的行政调控。 第四次:1993下-1996年:紧缩型调控 前四次调控的共同点:每次都是经济的 “大起”达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时,政府才被迫进行调整的。 第五次:1998-2002年:扩张型调控 第六次:2003下-2004年:紧缩型调控 第七次:2006下-2008年末:紧缩型调控 第八次:2008末2009:扩张型,1979-1981年:紧缩型调控,经济态势:经济全面过热,投资和消费双膨胀 经济增长率高,1978年达117 ; 投资过热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财政消费支出大幅增加,大量财政赤字致国民收入超分配; 通货膨胀高。 1980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6,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
42、的第一个高峰,也是自1962年到当时的最大涨幅。 调控手段:行政手段 执行行政性财政政策,强制控制财政支出(削减投资支出和控制消费支出); 执行行政性货币政策,强制控制信贷投放; 紧缩面与效果:全面紧缩 对投资和消费实行了力度较大的全面紧缩,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地迅速回落,1981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52。,1985-1986年:紧缩型调控,经济态势:经济全面过热。 经济增长率高,如1984年达到15.2 ; 投资过热和消费过热,双膨胀,经济全面过热; 通货膨胀高。 1985年达到8.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二个高峰; 调控手段:行政手段 针对1984年的经济过热,同年11月,国务院发出通
43、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控制信贷投放。转年,1985年3月,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 效果: 由于受到各种压力,1986年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没有到位,潜伏下进一步引发新的经济过热的可能性。,1989-1990年:紧缩型调控,经济态热:全面过热或者总量过热 经济增长过快,1987、1988年分别达到11.6和ll.3, 当时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得到一定控制,但是预算外投资规模的膨胀远远没有得到控制,而且愈演愈烈。 通货膨胀高。1988年达到1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三个高峰; 调控手段:行政手
44、段 执行行政性财政政策,强制控制财政支出(削减投资支出和控制消费支出); 执行行政性货币政策,强制控制信贷投放; 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停止银行贷款;对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并转等。 紧缩面与效果:全面紧缩 对投资和消费实行了力度较大的全面紧缩,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地迅速回落,1990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3.8 。,1993下-1996年:紧缩型调控,经济态热:全面过热或者总量过热 经济增长过快,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4.2。 通货膨胀最高,1994年达21.7,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四个高峰,也是建国以来物价上涨的最高峰。 调控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改变
45、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开始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例如开始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性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紧缩面与效果:适度从紧 对投资和消费实行全面紧缩,但称为“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为“适度从紧”。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使经济增长率从两位数的高峰平稳地、逐步地回落到10以下的适度增长区间,到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为抵御随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预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8-2002年:扩张型调控,经济态势: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放慢 1997年始,需求不足、物价下降甚至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慢; 原因:1993年以来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体制
46、改革深化致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预算约束不断硬化;各地长期重复投资导致的供求结构失调矛盾显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调控手段:经济+行政+法律 扩张性货币政策:自1996年连续六次降息,但效果有限;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国债,除少数用于科教、养老金等外,其余均用基本建设投资; 其它拉动内需措施:如黄金周的设立, 调控效果: 较好地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8%左右的增长,并逐年回升; 带来高国债、高赤字。,1997-2003GDP与物价增长状况,2003下-2004年:紧缩型调控,经济态势:并面全面过热,但有这种趋势 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1,物价也相对平衡; 故此时调控不是
47、针对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11的大起,而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导致经济的“大落”。 调控手段: 注重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也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逐步转向“中性”。 渐进式的,由冷静观察、温和预警,到逐步加大力度。 调控面与结果: 非全面紧缩,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810)运行。,2006下-2008年:紧缩型调控,经济态势:全面过热 GDP、CPI、投资、消费、进出口以货币都快速增长; 调控手段: 主要是货币政策 发行定向票据; 加息(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提高银行存款法定准备率 公开市场操作:在二级市场公开买卖国债对贷币供给进行微调。 调控效果:不理想 GDP、投资、CPI、货币供给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见上述各图。 效果不理想原因:,06年及07年前三季经济运行态势,截图 物价指数上升,通胀率攀高,图1、2; GDP增长过快,全年超11%,图1、2; 投资增长过快,图1、 2、3; 消费增长快,图1、 2; 进出口总额增长快,图1、 2; 货币增长过快:,07年前三季经济运行态势截图,07前三季CPI指数与通胀率图,06-07年CPI指数趋势图,05-07年前三季GDP增长矩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