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的编制张 环 1(芜湖教育学院 信息管理系,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青年学生;社交能力;结构;问卷;因素分析摘 要:重新阐述了社交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提出研究青年学生社交能力的结构模型。采用自陈量表编制方法和因素分析技术,编制了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的“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社交能力结构由自我监控能力、社交态度、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社会洞察能力、人际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6 个因素构成,与原有理论构想的 5 维度有较大的契合之处。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3-
2、0362-05Means to the Questionnaire on Social Competence of AdolescentsZHANG Hua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Wuh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Wuhu 241000, China)Key wor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dolescent students; social competence; structure; questionnaire;
3、 factor analytic techniquesAbstract: To figure out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competence of adolescent students. Thus, Questionnaire on Social Competence of Adolescents is designed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multidimensional model. Through the use of factor analytic techniques, six separate domains of soc
4、ial competence are identified: self-supervision, pro-social attitude, problem-solving skills, social perception skills, interpersonal administrat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青年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一直颇受理论界的重视,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社交能力研究还很少。直到目前为止,关于社交能力概念的内涵仍然未能达成共识,社交能力的结构的模糊性使得社交能力的发展训练始终处于自发自为的状态。青年期正是社交能力逐渐形成并得到实
5、质性发展的时期,澄清社交能力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的工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社交能力的结构,为社交能力评定、开展个性教育并指导青年学生开展社交能力训练等提供依据。一、关于社交能力的界定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对社交能力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据此提出了不同的结构模型,由于研究视角过于褊狭且多将社交活动过程中的各有机成分割裂开来,难以真实描述社交能力,相应的社交能力测验也大都缺乏信度和效度 1。对能力进行分析, “必须在该能力的有关活动中,并在分析这种活动的基础上来研究能力” 2。社交能力的本质与内涵只有结合社交活动的实际过程分析才有可能被揭示出来。社交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
6、心理(行为)上的自我管理 3,是对个体表现于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并影响其社交实际效果的各有关能力的总称。它指个体在社交活动的准备、发动、坚持直至完成、反馈等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交对象的影响能力以及推动活动完成和目的实现的自我监控能力。它包括在特定情境中建立并评估社交目标、为实现该目标积极运用自身的人际影响,最终达成个人或集体的目标。此间,当主体面临社交新异问题时则需要调用各种资源、制定和执行策略,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在社交活动的各个环节,主体的自我监控始终审时度势地帮助主体调整自身社交行为或社交态度以达到交往过程的最优化。良好社交能力的行为结果最终表现为个体社交目标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
7、维持或增进。二、社交能力评定问卷的编制过程收稿日期:2006-01-02;修回日期:2006-02-26基金项目:芜湖教育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04XQN14)作者简介:张环(1974- ) ,男,安徽广德人,讲师。2(一)编制方法本研究根据编制自陈量表的经验准则记分法,以本文所界定的社交能力概念为基础,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大连市区普通学校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采集数据后,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不合格问卷,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使用 SPSS FOR WINDOWS(7.5) ,在 PC-CR300 微机上完成。(二)编制预测题项1. 建立社交能力经验结构。(1)
8、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就两道开放式问题请大中学生回答。这两道问题分别是:“您所认识的交往能力强的人有哪些长处?”和“您感到自己在交往方面有什么困难?” 。研究者从学生的回答和描述中概括出与社会交往效果有关的一些心理(行为)特征,并根据答卷中修饰词(形容词或副词)的性质将这些特征划为 4 种等级。如将“和任何人交谈都能找到合适的话题,很快地熟识”列入“很好”等级;将“能主动与人交谈”列入“较好”等级;将“不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列入“较差”等级;将“难于与他人进行交谈,感到不自在”列入“很差”等级。根据上述描述研究者将这一特征概括为“易与人接近” 。调查发现:第一,就某些心理(行为)特征而
9、言,社交能力强者所处等级明显高于社交困难者所处等级。第二,有些心理(行为)特征常常见于社交能力强者,而很少在社交困难者那里见到。第三,主体的个性特别是其在交往中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交往的效果。按照定性分析的方法, “如果能力强的学生所具有的那些心理特征,正是能力差的学生所不具备,那么,这些心理特征必将在能力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4。而对于同种心理特征,如果能力强的学生比起能力差的学生在速度、强度或巩固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也可以将这些心理特征纳入能力结构之中。根据上述思想,研究者从本次调查结果中遴选出有关心理特征并从中进一步概括出社交能力的部分特质。(2)理论建构和日常经验观察相结合 为使本项
10、研究不受开放式调查取样的局限,研究者还通过理论建构和日常经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以详尽社交能力的全部内涵,一方面深入社交生活实际,对日常社交活动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并着重考察当前社交过程分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从本文对社交能力的界定出发,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5-7,全面深入考察社交能力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工作,研究者在前述开放式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将人际影响能力分为人际沟通能力、人际管理能力和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等。总结上述成果,研究者初步设想,社交能力具有社交自我监控能力(A,本维度代号,下同) 、社会认知能力(B ) 、人际沟通能力(C) 、人际管理能力(D ) 、解决社交问题能力(E)等 5 大基本维度
11、,每个维度又分别包括若干特质,具体是:制定计划(A1 ) 、执行控制( A2) 、检查结果(A3) 、采取补救措施(A4) 、明确目标(B1) 、澄清资源( B2) 、人际环境评估(B3) 、社交情境辨析(B4) 、洞察他人(B5 ) 、理解信息(B6 ) 、相互作用洞察(B7) 、表达信息:(C1) 、情感交流(C2) 、控制(D1) 、指挥协调(D2) 、合作(D3) 、任用(D4) 、实现目标(D5) 、消除距离感(E1) 、交友(E2) 、消除窘境(E3) 、疏通障碍(E4)等 22 项特质,其下属隶 72 个行为特征。2. 问卷项目的构成确立理论结构后,需进一步编制出反映不同能力特质
12、的具体项目,以便将各级成分转变为测量语言。以上得到的社交能力结构的 5 个维度、22 项特质和 72 个行为特征,正是编制社交能力评定问卷的内容依据,5 个维度即为本问卷的 5 个分测验,22 项特质则为本问卷的各内容分测验。根据本文对社交能力概念的界定及社交能力各维度的理论定义并结合社交生活实际,编制出 188 题项。随后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研究生对其合理性、表面效度等作出评估。经过多方筛选、修改后共保留 158 项,此为初始问卷。该问卷采用自陈式、4 等级评定、1-4 分记分。其中自我监控分测验 28 项、社会认知分测验 48 项、人际沟通分测验 22 项、人际管理分测验 28 项、解决社交
13、问题分测验 32 项。(三)确定问卷题项选取大连市区普通大中学生共 113 人参加初始问卷的测试,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删除题总相关不显著的题项 80 项,从保留的 78 题项中选出内容效度较好,区分度较高(以 0.30 以上为标准)的项目,构成新的问卷项目 68 项。经过再次计算后,更换仍不理想的项目。对 68 题项的得分进行因素分析,根据结果拆分应当分化的特质,同时将相关较高的分测验进行合并。这样就改变了一些特质的名称。经过上述调整,最后确定的问卷包括 52 题项,由 5 个维度 20 项特质 46 个行为特征构成。具体分布如下:自我监控维度 11 项,社会认知维度 11 项,人际沟通维度 10
14、 项,人际管理维度 9 项,解决社交问题维度 11 项。3将这些题项重新随机编排后得到正式问卷,各因素题项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恕不赘言。正式问卷仍采用自陈式、4 等级评定、1-4 分记分,其中一部分题项采用反向记分。例如对正向题“向陌生人打听些事情我并不觉得困难” ,若选择“从不如此” ,记 1 分;选择“很少如此” ,记 2 分;选择“经常如此” ,记3 分;选择“总是如此” ,记 4 分。而对反向题“我周围总有一些令我很头疼的难伺候的人” ,若选择“从不如此” ,记 4 分;选择“很少如此” ,记 3 分;选择“经常如此” ,记 2 分;选择“总是如此” ,记1 分。(四)问卷的正式施测在
15、大连市区选取普通大中学生 285 人,其中高一、高二学生共 104 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共 181人;男生 138 人,女生 147 人。由研究者主持测试,并当场回收试卷。同时施测“社会距离量表”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一)信度经计算,问卷的 Alpha 系数为 .9146,经校正后的分半信度为 .8690。2 个星期后对部分班级进行重测,计算得出重测信度为 .8847。表明本问卷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各分测验与总问卷的信度系数见(表 1) 。表 1 分测验与总问卷的信度系数(n = 263)Alpha 系数 分半信度自我监控 .8766 .8700社会认知 .7851 .7
16、421人际沟通 .5238 .4425人际管理 .7814 .7452解决社交问题 .6535 .5959总问卷 .9146 .8690(二)效度1. 内容效度根据心理测验理论,问卷总分与各分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问卷内容效度的衡量指标。表 2是各分测验之间及其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2 各分测验之间及其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自我监控 社会认知 人际沟通 人际管理 解决问题社会认知 .506*人际沟通 .447* .452*人际管理 .537* .465* .420*解决问题 .416* .398* .506* .574*问卷总分 .768* .758* .722* .776* .75
17、0*注:*p .05 *p .01表 2 表明,问卷总分和 5 个分测验之间以及 5 个分测验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也说明,能力结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彼此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界限分明的 8。2. 效标效度以被试的社会距离量表得分(团体社会距离分数)作为社交能力水平的效标。经计算得出本问卷的效标效度为 .7884,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3. 结构效度选用上述 285 人数据对本问卷的结构效度作分析,用 SPSS 软件求得变量的相关矩阵。因素计算后,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主要因素,图 1 是以“碎石图”的方式显示各因素的的特征值得
18、分布状况。根据 Cattell 的陡阶检验法和 Promax 斜交旋转发现,抽取 6 个因素比较合适。根据有关原则,将旋转后的因素分别命名为:自我监控能力、社交态度、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社会洞察能力、人际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经因素分析后确证的青年社交能力结构 6 因素与理论构想 5 个维度的对应见表 3。由表中所见,除了4因素 2(社交态度)是经因素分析后出现的新因素之外,其它因素结构大体保持完整。而社交态度也是由原人际沟通中的开放性、主体性、策略性,解决社交问题中的接近、交友时机、融入陌生场合,自我监控中的坚持交往、积极补救,人际管理中的自主行事,社会认知中的识别伪误言论等行为特征组成。
19、表 3 理论构想 5 个维度与因素分析所得 6 因素的对应因素 题 项自我监控社交态度解决社交问题社会洞察人际管理人际沟通19A、1 A、26 A、30 A、35 A、15 A、23 A、41 A、27 C、29 D、3 A、11 B32C、 14E、49 A、7 C、9 E、38 E、42 A、50 D、52 B、37 C、28 E4E、10 E、44 E、17 E、40 E、24 D、51 C、46 C5B、 36B、 6E、2 B、39 B、21 B、25 B、8 B45D、13 D、20 D、16 E、22 C、18 D34D、47 C、33 C、 12D、31 C注:题号上标是指该题
20、在理论构想中原属的维度代号表 4 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 20 个内容量表的相关矩阵(n= 285,P.01)内容 A1 A2 A3 A4 B1 B2 B3 C1 C2 C3 C4 D1 D2 D3 E1 E2 E3 E4 F1A2 .21A3 .13 .15A4 .27 .25 .16B1 .34 .45 .09 .35B2 .33 .40 .16 .44 .49B3 .42 .34 .10 .35 .28 .30C1 .28 .27 .12 .31 .24 .28 .31C2 .28 .07 .18 .22 .17 .20 .30 .24C3 .29 .40 .16 .44 .42 .4
21、7 .29 .22 .19C4 .30 .35 .11 .45 .46 .42 .31 .21 .20 .46D1 .22 .17 .08 .29 .35 .23 .21 .29 .38 .34 .27D2 .22 .21 .13 .16 .21 .17 .21 .24 .31 .29 .19 .38Component Number( 因 素 ) 49 40 37 34 31 28 25 22 19 16 13 10 7 1 Eigenvalue(特征值)12 8 6 2 0 4 46 52 14 10 43 4 图 1 社交能力评定问卷因素分析特征值图(碎石图)5D3 .38 .21 .19
22、 .37 .23 .29 .45 .31 .41 .28 .25 .31 .21E1 .33 .21 .03 .29 .23 .34 .55 .30 .27 .27 .22 .20 .23 .47E2 .25 .17 .05 .30 .25 .28 .18 .21 .28 .19 .23 .35 .28 .21 .13E3 .26 .38 .11 .41 .37 .51 .42 .31 .15 .41 .33 .16 .26 .25 .31 .27E4 .22 .24 .09 .27 .29 .21 .24 .31 .38 .29 .33 .28 .31 .28 .25 .19 .33F1 .
23、25 .34 .11 .31 .42 .37 .29 .22 .38 .31 .35 .34 .29 .25 .19 .31 .18 .40F2 .22 .34 .06 .27 .21 .20 .18 .32 .34 .25 .11 .09 .31 .21 .32 .21 .19 .32 .37四、小结与展望本研究从动态的、主体性的社交活动过程模型出发,自编的“青年社交能力评定问卷”可以初步用于广大青年学生对其社交能力进行自我评定。由于人力物力所限,本研究的样本数仅能满足因素分析要求的样本容量,样本的地区分布也很有限,问卷结果尚不足以形成为量表。研究者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以争取早日编制出“青
24、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量表” 。青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内省力,并开始学会区分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自我,这是促使本问卷采用自陈方式作答的主要原因。但自陈式作答难免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在个别题项上的作答可能受自身的期望值影响,以及不同被试对同一题项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标准等。因此,如果将此问卷作一他评格式的备份,在被试自评的同时,发放给与被试相处一年以上的班主任老师,并以此互为效标,将会使对青年的社交能力评定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本问卷在“反映社会资源的深刻影响” 9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研究者在编制问卷时考虑到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差异,将人际管理(以组织协调和合作为其重要特征)列为社交能力的
25、一个维度加以研究并最终得到证实。研究者还根据我国的社会风情编制了一些题项如人情(交往规则) 、面子和阿 Q 精神(情绪管理)等。但这些题项最终没能得到保留,也许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渗入到当今的社会交往领域。至于我国青年学生究竟是已在社交行为中摒弃了人情、面子和阿 Q 精神的影响,或仅仅是出于自身的期望它必然包含了个体所在社会文化的期待成分甚至本身就是当今青年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而导致他们在作答时淡化了该影响,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由于在假设的情境中评价社交能力经常随情境而变化,研究结论很难概化到一般交往情境中 10。为此,本研究主要以一般交往过程中个体的反应为测量指标,较之前者
26、有较好的外推效度。但问题在于,如果仅仅关注一般交往过程中个体的反应则又很难进一步“将注意力从社交技能自身移到考察社交情境中个体如何组织其社交技能” 5。因此,如果在编制问卷时对部分行为样组的具体题项进行适量改造,使其成为能反映出个体在特定社交情境中如何组织其社交技能的“拟情境测验” ,将会更好地揭示出独立的社交能力维度。参考文献:1 谢宝珍,金盛华.社会智力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社会心理研究,1999, (1):59-64.2 莫雷.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方法论问题J.心理学报,1988, (3):305-311.3 STERNBERG R J. 人类智力:模式的启示J. 魏彬,译.心理学动态
27、,1987, (2):1-8.4 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M. 赵裕春,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5.5 MARTIN E. Ford,Marie S T. A further search for so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S0160-7383) ,1983,75(2):196-206.6 HERBERT A. Marlowe,Jr. Social intelligence:evidence for multidimensionality and construct indepen
28、den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S0160-7383) ,1986,78(1):52-58.7 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2-32,40.8 莫雷.论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变革J.心理科学通讯,1989,(2):33-36.9 EDWARD,ZIGLER,et al. IQ,social competence,and evalu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s programs M/ Socialization &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 邹泓,林崇德.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1-6.图 1 社 交 能 力 评 定 问 卷 因 素 分 析 特 征 值 图 ( 碎 石 图 ) Component Number( 因 素 ) 49 40 37 34 31 28 25 2 19 16 13 10 7 1 Eigenvalue(特征值) 12 8 6 2 0 4 46 52 14 10 4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