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 用 蜈 蚣 养 殖 技 术注明: 凡是 网上流传 水泥板 这种 立体养殖 均属我场 养殖户. 这是我场发明的立体养殖方法,非传统方法(瓦片养殖),该方法不仅专业,而且创新,一平方米可养大条蜈蚣500-800条, 对蜈蚣产卵和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密度养殖. 这是我场室外大棚内的图片.该图片展示了我场发明的室外养殖新方法:在养殖蜈蚣的同时还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或者是花,这些都可以.此图片为我场室外养殖大棚的三分之一. 这是我场发明的水泥板.用专用模具一次性完成.凡是我场养殖户均免费提供模具,干湿度表,抓蜈蚣的工具等,前来考察者均免费提供食宿群居的小蜈蚣们正在一起休息
2、蜈蚣妈妈带着一部分孩子出来吃饭了.小蜈蚣吃飞蛾(当时小蜈蚣在爬在墙上捕获了一只飞来的飞蛾)这是我场已经孵化出的小蜈蚣正在觅食的图片这是我场已经孵化出的小蜈蚣群居的图片,野生蜈蚣野性极大,群居在一起很容易攻击同类,从上图小蜈蚣群居可以看出,我场的人工养殖的蜈蚣不但没有攻击周围的同类.反而群群居在一起此图片是蜈蚣产下的卵(当时我场工作人员在管理蜈蚣时不小心惊动了正在产卵的蜈蚣妈妈,受到惊吓的蜈蚣妈妈弃卵逃跑)此图是蜈蚣在产卵时,我们给它的近身照,可以清晰的看到,蜈蚣妈妈抱着刚产下的卵蜷缩成一团此图是蜈蚣在我场发明的水泥板上产卵.该图片可以看出蜈蚣利用我们这种养殖方法蜈蚣的产卵率与孵化率有多高了!.
3、室外养殖池内的一角,一条母蜈蚣正在菜上面嬉戏这是我场在室外养殖池内照到的(当时晚上工作人员夜间巡视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蜈蚣在外面脱皮)蜈蚣蜕完皮后并迅速离开图中是油炸大蜈蚣(看了半天也累了吧,在这里打个小广告:蜈蚣主要用作中药材,现在在食品,比如市场上有人炸着吃;工艺品;金龙鱼的饲料,这些都需要蜈蚣.销售面广了.)好了.休息一下,接下来我们将展示我场的干品蜈蚣的图片.这可是很重要的哦!这些是我场部分干品蜈蚣图片尊敬的朋友:当你成为一名养殖蜈蚣专业户时,我基地全体员工替你们感到万份高兴,高兴的是你们抓住了养殖药用蜈蚣的机会,为自己开辟了一条简单而切实可行的发财之路。养殖药用蜈蚣投资少,成本低,收获大
4、,而且老,少,妇孺皆能养殖。它不受条件的限制,可家养,可户外养,可池养,可盆养。而且由于资源被破坏,药用蜈蚣减少,出口量加大,因而蜈蚣销路一直很好,所以,养殖药用蜈蚣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我基地是华中地区研究、 开发药用蜈蚣的一个老基地。现将我们十几年潜心学习、研究的一些养殖经验汇编成册,以供广大养殖爱好者借鉴。本基地常年培养养殖蜈蚣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提供优良的蜈蚣品种。如果你的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也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会竭诚为你服务。祝你们早日致富。目 录一、几种主要的养殖方式介绍 11几种主要的养殖方法 12引种 63种蜈蚣饲养管理 84种蜈蚣的繁殖 115幼蜈蚣的饲养管理 126育成期
5、蜈蚣的饲养管理 137冬眠期蜈蚣的管理 168蜈蚣的冬养 16二、天敌防除 171鼠类 172蚂蚁 17三、疾病防治 181绿僵菌病 182消化道炎症 203蜈蚣咽喉部溃疡病 214粉螨病 225寄生线虫病 23四、被蜈蚣咬伤的处理 231咬伤后的症状 232处理措施 23五、黄粉虫的养殖24一、蜈 蚣 的 人 工 养 殖1、几种主要的养殖方式介绍目前,养殖蜈蚣的主要饲养方式有箱养法、缸养法、池养法。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以蜈蚣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与经营目标而设计,下面是这几种养殖方式的介绍:1箱养法(1)箱的制作。简易的制作方法是用纤维板加1.5厘米厚的木条钉成长、宽、高分别为
6、100厘米、40厘米、 50厘米的板箱,箱的顶盖不用纤维板而是用方格的窗纱,既利通风透气,也利于防逃。另一种方式是:先钉一个高2030厘米,宽3040厘米、长度因地制宜得浅木槽,槽的上口四角及中间竖起多根长约10厘米的小木条,然后,用特定网眼的纱网围绕这些小木条在木槽的上方钉一个蚊帐式的网罩,在面向操作一面的网罩上留下多个操作门。将几个这种木槽放在长度与之匹配的多层木架上,组成立体多层养殖槽,这样既节省空间,充分利用养殖舍的面积,又利于蜈蚣栖息处的通风换气。同时,由于木料的吸湿作用,有利于维护饲养土的湿度。另外,这种结构还特别适用于冬季温室养殖。(2)饲养土堆放与内部布局。箱养法的饲养土堆积厚
7、度为难10厘米厚,同时,每个养殖箱配备若干块弧形瓦片,将瓦片洗干净并吸足水分,4-5片一叠地放置在箱内壁四周,并使叠放的瓦片每层之间用厚约2厘米的海绵条垫起,供蜈蚣栖息。箱的中间不放瓦片,这里是蜈蚣摄食与活动的场所。该养殖法的优点是:设备制作简单,布置方便,灵活性大,节省空间,而且可以搬动转移。缺点是:饲养土难以保持稳定的湿度,受环境影响大,很难维持蜈蚣所需最适宜生态环境,只适合养殖商品蜈蚣。2缸养法用于养殖蜈蚣的缸可以是玻璃的或是瓦缸。缸的体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以底面直径为首50厘米、高30厘米左右为宜。在缸底先铺上一层粗砂石,再在沙石上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饲养土,再地饲养土上缸内壁边
8、缘叠放弧形瓦片,中间则留出蜈蚣活动与摄食的空旷地。瓦片叠放的厚度不限,但以最上块瓦片的上层面低于缸口10-15厘米为宜。叠堆的瓦片层与层之间,垫以厚约2厘米的海绵条,缸口还要盖以纱网,防蜈蚣外逃。作为长远发展的蜈蚣养殖者,缸养法只应是权宜之计或因地制宜的小规模养殖。缸养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其通风透气差,底部易于积水,容易滋生霉菌,使蜈蚣发生绿僵菌病,应特别注意控制饲养土的温度,并适时更换饲养土。3池养法这是大多数蜈蚣养殖者所采用的一种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池养法从池的构造到池内布局都在不断改进。池养法:分室内池养与室外池养两种。室外池养无需建造房舍,成本低廉,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条件
9、,抓住蜈蚣的最佳生长发育季节,快速促进蜈蚣的生长繁殖。室内池养法则有利于管理,同时有利于人工营造蜈蚣最佳生态条件,延长蜈蚣的生长期,缩短冬眠非生产期,还有利于控制天敌与病害,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室内养殖应因地制宜利用简易房舍为主。但无室内、室外池养,池的构造与内部布局基本相公相似。(1)池的建造池的地点选择:养殖蜈蚣的池选择任何地势对室内养殖都有来说不是特别重要,而对于室内养殖者来说则很重要。在室外,建造蜈蚣养殖池的地点应在向阳的坡地,既可以避免雨水蓄积,又可以避免秋冬季节北风吹打。池的建筑:用于养殖蜈蚣的池为长方形水泥构造池,池的大小与排列,应根据养殖场地或房舍来合理布局,而且养殖种蜈蚣,
10、小蜈蚣与大蜈蚣的池应公别建造,以免在养殖过程中互相串扰而致大吃小。池的四周用砖侧立砌起,高约50厘米的围墙,围墙的内壁尽量用水泥抚平。在池内的上缘镶嵌一圈宽为1015厘米的玻璃,或贴上1015厘米的塑料透明胶,表面贴平整,保持光滑,以防蜈蚣外逃,防止蜈蚣用复杂的腹足攀爬逃跑。池底的铺设。池底可用水泥铺底抹平,也可用砖直接铺在池底土面上,然后砖与砖之间得接缝可用水泥灌浆封严。两者各有优缺点,水泥铺底建造比较方便,养殖后捕捉蜈蚣也较容易,但水泥铺底透水性较差,在给饲养土加湿时如操作不严格,易造成饲养土积水。另外,水泥铺底也不利于饲养土与池下土之间的水、气交流。用砖铺底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
11、砖地吸水性强,同时又能将其吸入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蒸发出来,因而对调节饲养土与环境湿度极有好处;另一方面,其渗入性与透气性很好,这有利于饲养土与池下土之间的水分交换与气体交换,使寒冷的季节地热能够上升,提高饲养土的温度,而炎热的季节,凉爽的地下可以吸收饲养土中地热量,使饲养土不至于温度过高。使用砖铺底也有其缺点:一方面,用水泥浆弥合砖缝时,易因疏忽而留下缝隙,蜈蚣可通过这些缝隙钻入池地下底土层中,这容易造成蜈蚣受害或捕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砖的透气性强,其内部的微小空间大,在长期湿润的条件下,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其中就包括病原微生物。蜈蚣栖息床的建造。池养法中常用的蜈蚣栖息床有两种:一种是堆土式
12、栖息床:另一种是砖码型栖息床。最简单的栖息床就是直接由饲养土堆积,因而又叫堆土式栖息床。即在养殖池底2/3的地面上铺一层厚10-15厘米饲养土,上面再放上瓦片,另1/3的地面则是蜈蚣的活动场所。瓦片为弧形瓦,并采取拱面朝上的方向,层层叠加,层与层之间的两边垫以厚约2厘米的海绵条。瓦片之间也可采用肩搭肩的方式排列,在它们的搭接处,垫以海绵条。使互相叠加的地方保持约2厘米的距离,以利蜈蚣栖息。瓦片的上表面高度应比池壁口缘低15厘米以上,不得超过内壁玻璃(或塑料透明胶)的下边缘。以免蜈蚣以此为梯逃逸。砖码型栖息床,是指用砖按一定的方式堆码构成的蜈蚣栖息床,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
13、通道。砖码型栖息床有三种形式:全卧式栖息床、卧-立式栖息床、屋顶型栖息床。a全卧式栖息床:该种栖息床由砖全部平卧放堆积,同层的砖与砖之间保持0.5-1.0厘米缝隙,层与层之间的砖缝呈交错状态码放,一般可码放6-7层,最上一层缝隙口,放上多片海绵,以供调节湿度与蜈蚣饮水,该种栖息床的优点是:能有效地保持蜈蚣周边小环境干净,减少病原菌侵袭,无需用饲养土,操作更为方便,管理更容易,但缺点则是,耗砖量大,成本高,由于砖的系水性差因而难于维持稳定的湿度环境。b卧-立式栖息床:该种栖息床是在池底平铺一层砖,砖与砖之间仍需保持1厘米左右的缝隙,然后在此层砖上再直立排放一层砖,直立的砖之间也保留1厘米左右的缝
14、隙,立砖顶上再盖一层卧砖,卧砖上再放些海绵。该种栖息床与全卧式栖息床相比,砖缝间的透风性相对好些。但缺点是,由于立砖间的缝隙过于高长,蜈蚣在其间栖居时没有安全感而常常龟缩不出,取食活动少,生长发育迟缓,而且栖息床的面积过小时,还有倒塌的危险。c屋顶型栖息床:该种栖息床的基本结构是外围用砖码成人字型阶梯,中间出饲养土填充,有的则用与砖的规格一致的土坯填码而成。其建造过程是,先在池的中心堆放饲养土,然后沿池的长轴方向,两边离池壁分别10厘米处,各码一排砖,砖的长轴与池的长轴垂直,然后修整饲养土,使第二层砖平放第一层砖上,且向池的中间错位半截,以后依此类推,直到两边的砖在中间会合。从而构成“八”形阶
15、梯就行。但需注意砖与砖之间、砖与土坯之间及土坯与土坯之间应保持1厘米左右的缝隙,以供蜈蚣栖息与活动。该种栖息床是现行用得较多的模式。其优点是保温。保湿性能较好,操作方便,蜈蚣在此种栖息床中生活舒适,活动正常。缺点是建造稍显麻烦。有时,室内养殖者为节省空间,或便于冬季升温养殖,常将蜈蚣养殖池建成立体多层结构。建造时应注意每两层间的间距应保持40-50厘米以上,且池面不宜过宽,尽量保证池内通风透气。透光性良好,以防止霉菌滋生。(2)饲养土的制作。饲养土既是蜈蚣栖居、生活、繁殖的场所,也是蜈蚣逃避各种不利因素的“避风巷” ,因而对蜈蚣非常重要。蜈蚣对饲养土的土质没有很高的特殊要求砂土、壤土都可以,但
16、饲养土必需疏松、潮湿,而且要保温、保湿性能好。所以饲养土最好是较为疏松的壤土,粘土最好不要用作饲养土,因其易于板结、喷水后湿度在土粒间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蜈蚣在其内的活动。常用的饲养土是反复耕作过的菜园地,其制作过程为:在长时期末喷洒过农药化肥的菜园内,挖取土质疏松、肥沃地段的表层土,将其打碎(一般质量较好的菜园土只需用锄、棒轻敲即可敲成颗状),捡出其中的烂叶、石块、瓦牌子等杂物,放于暴烈的太阳下,反复翻晒2-3天,直到晒干,这样既便于贮存,又能杀除土中可能含有的天敌卵或病原菌,晒干后即可贮存备用。临用前,根据所需用量与湿度要求,准备好相应重量的水和喷雾器,将土薄摊在地上,一边翻动一边用喷雾器
17、将水均匀地喷于土中,然后装池。在室内养殖的情况下,饲养土一经调节好湿度装池后,其湿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需要大幅调节已入池的饲养土的湿度,可以采用摊薄饲养土,对表层均匀喷水或开窗通风的办法来增减饲养土的湿度。正常情况下,一般每年春天,蜈蚣刚从冬眠中“苏醒”时更换饲养土一次,平时,若因清除粪便丢失了少量饲养土时,可适量补充,如遇发生疫病,蚁害或螨害时,应及时更换饲养土。饲养土在池中的铺垫厚度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春秋季节为10厘米左右,而夏天则减到5厘米,到冬季应加厚到15厘米。(3)饮水设施:饮水也是蜈蚣的生命活动之一,因此。蜈蚣养殖场内一定要设置供水设施,常用的供水设施为塑料浅盘或饮水
18、盘。饮水盘最好埋于饲养土中,或嵌于活动场的地面下,其盘口与饲养土表面或活动场所的地平面,于方便蜈蚣寻觅和饮水。有些饲养场的饮水设施,是在养殖池内沿池壁底部向下挖成一圈水沟,沟底与沟壁用水泥抹平,以防漏水,沟的上口与蜈蚣活动场地地平,沟宽为10-20厘米,沟深 10厘米,沟内经常保持有足够的清洁水。由于蜈蚣无法涉水过沟,因而这种沟既可满足蜈蚣饮水的需要,又可防止蜈蚣外逃。此外,还可用比较致密的海绵,吸足清水之后,放于蜈蚣的活动场或瓦片上供蜈蚣饮水。(4)投料设施:蜈蚣的饵料常常是一些活的小动物,而且饲喂时还要将其切断,这些饵料动物在被蜈蚣摄食前可能遗留下一些粘液、粪便及多汁的软组织等玷污饲养土或
19、运动场,而且这些东西很难清理,又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因此给蜈蚣投饵时常常要设置饵料盘,与饮水盘一样,蜈蚣的饵料盘也可以是塑料浅盘,可埋设于饲养土中或“镶嵌”于活动场内, ,其盘口与饲养土表面或活动场的地平面平,也可用薄木板或者硬而又压实的纸板作饵料盘。(5)供热保温设施:对于准备周年生产的养殖者来说,冬季升温是必需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建筑养殖设施时,应考虑给温设施。同时,为了节省空间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热量的供给效率,建议养殖池最好建成立体多层次结构,(如立体架多层饲养槽式结构等),这样,悬空的养殖池(槽)其饲养土与舍内空气的同步加热就变的更为容易。供热设施可采用地龙式、火龙式等。条件许可时还
20、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锅炉暖气等供热,如果采用地龙或火龙,最好在养殖池的两边,沿池的长轴方向各设置一条(套)或几条(套),以保持池内温度均匀。同时,饲养池的空中,饲养土中及饲养土的底部中心最好多设置一些温度计等。如用暖气片加热,最好暖气片放置在房舍的长轴两边墙壁旁,同时,房舍的保湿性能必顺好。(6)供湿设施:蜈蚣场地的供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空气供湿,一个土壤供湿,对于室外养殖者来说,土壤湿度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常常在场地建筑上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主要从饲养池底的渗水、饲养土的喷水与排水以及通风等几个方面来控制饲养土的湿度,而室内养殖者饲养土的湿度则可用喷水、洒水设施、渗水、排水设施等。这里特别需要
21、关注的冬季室内加温养殖者,由于室内室外温度差较大,室内空气与饲养土之间的温差也大,这使饲养土的水极易挥发,因此,保持饲养土的湿度就很难,在建筑室内立体养殖池时,最好在饲养池(槽)的底部增加供湿设施。2、引种1、引种蜈蚣所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1)根据医药部门有关药用蜈蚣的标准引种。不是所有的蜈蚣都具有药用开发价值,医药部门对蜈蚣的收购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我国古籍药典中就规定了少棘才是药用蜈蚣的正品,而且,还将少棘蜈蚣中“头足赤”的类群列为上品,对成材的蜈蚣的体尺也有一定的规定,如规定加工成药材的原动物,体长为100-110毫米,经加工过程中竹片的牵拉后,药材长度达到140毫米等。按照这个要求,
22、我们养殖药用蜈蚣的首选应该是少棘蜈蚣,而且还应该尽量选择其中头部,步足都呈红色或接近红色的类群,其成体体长至少达到100毫米以上。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后来的药典便将少棘蜈蚣、墨江蜈蚣等几个大体形各类的蜈蚣也列入药用蜈蚣种类中。随着人们对蜈蚣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药用价值的蜈蚣种类被发现或者被引进,同时,随着现代动物繁育技术在蜈蚣养殖中的应用。今后人们还可能培育出新的蜈蚣品种,在条件许可,能完全人工控制养殖小环境的情况下,养殖成功也是很有可能的,关于蜈蚣的异域引种养殖,目前正在开展广泛的研究已有成果,全国许多区域中都有成功的报导,因此,养殖者引种前,
23、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准备引种的蜈蚣对环境生态条件需求的严格程度,本地区气候生态特征以及自己能够创造养殖小生态的能力,同时还应掌握该种蜈蚣目前已养殖成功的区域等。另外,引种时应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当地有养殖成功者就在当地引种,实不得已才到远方去引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外,可能在其它方面有很强的优点,如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个体大等。但对于药用蜈蚣养殖者来说,首先应该考虑提这些种或品种的药用价值,要弄清它们是否已被医药部门接受或有无可能被医药部门接受。其次才能考虑它们的其它性能,如生长速度、生产周期、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饲养难度等。(2)根据本地域生态气候条件引种,每一种蜈蚣都只在一定的地理纬度区域
24、分布,也只能适应相应地域中的报导候条件,一旦被引入另一种生态区域,其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障碍,药用成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同时还应掌握该种蜈蚣目前已养殖成功的区域等。另外,引种时应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当地有养殖成功者就在当地引种。当然,如前所述,随着科技进步与现代育种技术在蜈蚣养殖中的应用,今后可能会有许多新的更优秀的蜈蚣种或品种被发现,对于这些新的品种不能错失机会。2引种季节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引种,立夏前后引种时种蜈蚣尚未产卵,而又到了临产的时期,雌蜈蚣是否怀卵容易看出,如果鉴别准确,种蜈蚣引回后较短时期内就可能产卵,这有利于加快养殖速度。秋冬时节引种,能掌握蜈蚣的过冬,恒温养
25、殖技术,开春前小蜈蚣产出,立夏则处于生长状态。3种蜈蚣的优劣鉴别鉴别种蜈蚣的优劣主要从其外观与行为上,外观上:作为种用的蜈蚣身体应完好无损,不得断肢,体节伤残等。体色要光亮鲜艳,不得粗糙暗淡无光泽。应符合种类的种质特征要求,如少棘蜈蚣的种质特征是:成体体长为11厘米左右,头部与第一体节背板为金黄色,步足黄色,尾足上只有2-3个棘等。引种少棘蜈蚣至少应该选择符合这些特征的个体。另外,最好还应该选择其中头部与步足颜色比较深,接近红色的个体。因为它们更符合药用要求。种用蜈蚣的年龄最好已达四足龄,进入成体。 ,既进入繁殖年龄,在繁殖季节将到时引种,应能看出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4种蜈蚣的年龄鉴别鉴别蜈蚣
26、的年龄对选种也非常重要,因为蜈蚣最适宜的繁殖胎次为头胎,过小的蜈蚣尚未性成熟,无法产卵,太大的蜈蚣有可能是已繁殖过一胎或二胎,以后便不再具有旺盛的繁殖力的一些老态龙钟的个体,因此,选择种蜈蚣一定要学会识别年龄,到目前为止蜈蚣的年龄鉴别还只能从体长大小来鉴别。因此,引种蜈蚣前,必须了解所要引入种类的生长发育年龄与体长体重水间的关系,由测定的体长数据反推其年龄。各种蜈蚣都有自己的年龄与体长对应关系的资料,如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一龄时体长为5厘米,二龄7厘米,三龄9厘米,四龄11厘米,五龄12厘米,六龄13厘米。四龄的蜈蚣即为成体蜈蚣,具有繁殖能力,因此,引种少棘蜈蚣的体长最好达到12厘米左右。5
27、种蜈蚣的雌雄鉴别达到性成熟后种蜈蚣的雌雄个体从外形上区别很小,只有细心反复观察才能作粗略判断。雌性头部扁圆呈饼状,雄性头部稍隆椭圆,雌性躯体较大,躯干部较宽,腹部肥厚。雄性体型小,躯干部窄,腹部紧缩薄瘦等。在临近繁殖时节,雌性蜈蚣活动量少,反应迟钝。而雄性蜈蚣活动频繁,动作灵活。当然鉴别蜈蚣性别最直接而又较准确的方法还是翻看其腹面的生殖孔,看有无生殖肢或几丁质化的阴茎,雌性蜈蚣无该两个器官,而雄性蜈蚣则有一对生殖肢或几丁质化的阴茎(多棘蜈蚣除外)。3、种蜈蚣的饲养管理1、种蜈蚣到场后饲养者必须准备好的工作(1)必须已经准备好了多个养殖池,以供引回的蜈蚣进行分级养殖。由于蜈蚣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尤
28、其当它们受到严重惊扰后更易发生互相袭击的情况,因此,应将它们大小分开养殖。(2)养殖池中,必须已经建好了蜈蚣的栖息床,种蜈蚣的栖息床最好由饲养土堆成,饲养土则已经经过暴晒消毒,并已调节好了含水量。(3)饲养土上的瓦片、海绵、活动场地等已经消毒,准备妥当。(4)种蜈蚣的饲料也已准备好。有些蜈蚣供种场同时配套养殖了饵料动物,如黄粉虫、蚯蚓、蝇蛆、蝌蚪等,并可以配套赠予引种者。引种者应要求其供给一定量的饵料动物,以保证种苗引回后能喂一段时间,并有部分留种扩繁。蜈蚣引回的第一夜,要用海绵吸足5%-10%的葡萄糖水放入暂养器具中,让蜈蚣吸吮,糖水中还可兑少量奶粉或搅成糜状的蛋黄等,以利蜈蚣恢复体力。(5
29、)在临产卵的季节引种蜈蚣最好还应先准备少量的“单间产房” , “单间产房”可以由罐头瓶或其他筒状物制成,具体制作方法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以便临产蜈蚣引回后即能安静、安全地产卵孵化。(6)万一以上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做好,刚引回的种苗,可放于多个缸、脸盆或其它容器中暂养,在这些容器底部铺上5-8厘米厚的饲养土,土上再放些湿海绵等。2、种蜈蚣的饲养管理要点(1)种蜈蚣的放养密度:处于交配期的种蜈蚣,尚未肯定雌蜈蚣已受精时,必须合群养殖,以便雌雄蜈蚣求偶交配,此时放养密度应为300-500条/平分米,确定一条,分出一条,单独养殖,此时密度就无多大意义了。(2)饵料与投饵,种蜈蚣一旦进入繁殖,就需消耗大
30、量的体能与营养物质,并且43天的时间内不食不饮。因此,在其繁殖产卵之前,必须供给质优量足的饵料,并且应多种鲜活饵料搭配,以便蜈蚣储备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生殖细胞的发育与孵卵期间的消耗。种蜈蚣常用的饵料有蚯蚓、蝇蛆、蝌蚪、黄粉虫等,这些饵料比较容易捕捉或比较易于饲养,投喂蚯蚓和蝇蛆时应将它们切断并用拍打的方式挤出肝中的食物、粪便等污物,用水稍稍清洗,蝌蚪则可整条饲喂。喂这些饵料量最好投放于饵料盘内,以免这些饵料体内的污物流入饲养土或活动场,长久积累而致养殖池滋生病原菌。投饵量应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因为每只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取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
31、-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只能根据经验确定,如见头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则第二天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则于第二天白天拿出,第二天晚上投料时略减一些,另外,蜈蚣的取食还与天气有很大关系,天气闷热、狂风、气温陡降等时,蜈蚣很少取食,此时应考虑减少投喂量。而微风习习、气湿宜人及下暴雨前夕或暴雨过后,种蜈蚣的摄食量都会增加,此时可考虑增加投饵量。(3)悉心观察。观察蜈蚣是一件较麻烦的事情,由于蜈蚣在有光线时很少外出活动或者立即逃向无光的地方,而且种蜈蚣又不能采用翻挖饲养土或者经常性揭开栖息床的办法观察,否则,对其造成突发性惊扰,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正在抱卵的雌蜈蚣会
32、吞食卵团,群起斗殴,还会引起消化不良等异常生理现象。比较有经验的养殖都有如下几种观察种蜈蚣的方式:一是用手电筒观察,尽量将手电筒的光圈缩小,在蜈蚣的活动期在其活动场地进行搜寻式观察,二是采用可调灯,其外涂以绿或蓝色,每晚定时开灯观察,且观察时间不得太长,每次5-10分钟,灯的亮度由小到大缓慢调节,调到能看清蜈蚣的活动既可。另外,白天也可偶尔翻一下饲养土的海绵、瓦片等栖居所,观察躲藏天该处的蜈蚣。观察蜈蚣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蜈蚣的健康状况,蜈蚣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其运动情况、体表色泽取食情况等判断出来。凡发现蜈蚣行动滞呆,体肢瘫软,身体僵硬或体表色泽异常或发生异常附着物等情况,则应立即捉出
33、来详细检查,以判断是否是病态或者是何种病态。二是蜈蚣的繁殖情况,蜈蚣的交配行为一般比较隐秘,如观察中发现交配的种蜈蚣,则待其交配完毕后,将雌蜈蚣捉出,放入专用“产房 ”中饲养,因为该蜈蚣此后一生中无需再与雄蜈蚣交配便可产出受精卵。另外,在观察中如发现腹部明显膨大,且厚的雌性蜈蚣也应立即捉检查,如腹部富有弹性、有力且精神正常,则预示着该雌蜈蚣巳进入临产状态,应将其放入专用“产房”饲养等待产卵。三是有无敌害惊扰,如养殖池中有无蚂蚁侵入、有无鼠害活动等。(4)注意调控温、湿度。种蜈蚣饲养舍的温度最好保持22-32度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 15%-20%.在温度变化
34、较剧烈的冬春及秋冬时节,要注意维持饲养舍的温度相对稳定,采用开关门窗。在栖息床上加盖稻草等方法,有条件时,还可开启供暖设施,以维持室温的稳定,夏季气候炎热时,应经常在饲养室内撒冷水降温,减少饲养土的厚度至5厘米厚,增加饲养土的湿度至20%左右。短时间空气湿度过高,对种蜈蚣似乎无太大影响,只是在气压较大而感觉闭闷时,蜈蚣外出活动才会减少。摄食减少,但如空气湿度长时间过大,则饲养土容易产生一种难闻的霉味,致使种蜈蚣逃跑欲望强烈,有时甚至白天都大量爬出饲养土外,而且此种上情况下蜈蚣也极易生病。此时应注意充分开启通风设施,但如温度过低,非得关闭门窗时,应在饲养室内放一些干燥剂,如堆放晒枯的松土,堆放硫酸钙等,但最好不要堆放石灰粉,以免造成弱性浮尘,加速病原菌的繁殖。(5)经常性检查饲养池,防止蜈蚣外逃。蜈蚣由于腹足较多,且其足尖的攀爬能力很强,只要饲养池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蜈蚣即可沿此划痕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