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卷第2期2010年4月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V0127 No2Apr2010晋徽商子弟科举教育程度比较分析以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为例刘建生,李 宇(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太原030006)摘要:通过抽取明清时期山西教育发达的蒲州、太原与文风鼎沸的徽州在进士数量和分布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由于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量与晋徽商两大商帮教育程度的密切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阐明晋徽商两大商帮在科举教育方面的发展程度。关键词:晋徽商;进士数;科举教育;比较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2003304明
2、清时期晋徽商两大商帮共属十大商帮之列,论者普遍认为晋商就地域范同而言涉及山西全省,徽商则特指徽州境内。本文选取明晋南的蒲州和清晋中的太原府分别与明清时期的徽州就进士数量进行比较。一、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比较的原因第一,明朝蒲州、清朝太原与同时期徽州三地商业兴衰期相似。由于“徽州大商家族都集中在这一个州府,其兴盛大致从明中叶起到清道光年止。但晋商家族却不同,商人家族分布全省五府十六州百余县,而明代大商人家族又多分布在山西南部地区,如蒲州张氏、王氏,都是官商结合的大商人家族。从清代始,山西南部的大商人家族衰败,代之而起的是山西中部的大商人家族,大多在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介休、榆次等县。晋商中
3、一个家族兴盛时期很少有超过200年者,其盛衰在地区上呈现着此起彼伏状态,一直到清末民初,晋中各大商人家族才衰败。”【l】徽州商帮自形成至解体的400余年中,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15731620年)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发展阶段”,“从万历后期到康熙(16621722年)初年的近百年间是徽商发展遭受挫折的阶段”,“从康熙中叶到嘉庆(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从道光中叶至清末的近百年间是徽州商帮的衰落与解体阶段。”通过以上晋徽商兴衰时期的对比可知:当晋南商人走向低谷时,徽商也正遭受着挫折;当清朝晋中商人
4、从崛起走向辉煌之际,徽商也恰逢兴盛阶段。由此可见明朝的蒲州与清朝的太原府都是这两个时期晋商家族主要聚集地和商业活跃区域,同时其商业兴衰期具有同步性特点,故选取两地与徽州的进士数进行比较,满足了时间空间对比的需要。第二,明朝蒲州、清朝太原与同时期徽州三地都属于教育发达地区。地处内地的山西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虽然不及南方一些省份,但是明清时期其境内各地都设有相应的府、州、县学,不少地方也设立了书院。除此之外,还有社学和义学。可以说,全省所有府州县已经达到“无不有学”的程度。其中蒲州、太原两地学收稿日期201001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晋商与徽商之比较研究”(06JA790065
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建生(1956-),男,山西右玉人,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史及晋商;李 宇(1982一),男,内蒙古包头人,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史。33万方数据刘建生李宇 晋徽商子弟科举教育程度比较分析以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为例风尤盛。张四维条麓堂集卷27载:明代蒲州商人王瑶“行货而敦义,转输积而手不离简册”。蒲州商人杨光浦“生而秀慧,有立志,幼治周易,日夜考考,用心甚苦,以家累不获卒业,然志在是也,虽挟资远游,所到必以篇简自随,遇贤嘉则手录之,久久成贴,提之日日用录”。晋商还在山西河东盐池附近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盐商子弟学
6、校运学,这无论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还是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一大仓q举。从中也可以看出晋商为子弟能够接受教育而付出的努力。太原地处山两的中部,交通非常发达,成为东西文化、南北文化传播的纽带,而不同学术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又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嘉靖太原县志所载描述太原的诗句称:“一城春色富河东,万古中州悉听从。地贵自然芝草出,天高长是瑞之封。堤边翠带千株树,江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书楼朝夕几声钟。”地灵物丰,环境相对安静,自然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明清徽州文风鼎沸“科名最盛”。如清代徽州有q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说。三殿撰者合歙、休二县言之。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状元黄轩,休宁人;乾隆i十七年壬辰科状元金榜
7、,歙县人;乾隆四十年乙未状元吴锡龄,休宁人。四翰林者,同治十年辛未梁耀枢榜洪镔,岩镇人;郑成章,郑村人;黄家惺,潭渡人;汪运轮,西溪人。皆四乡,沿丰乐溪滨,所居相距十里,以同科得庶吉士,亦希有事也”f3335-336。二、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量比较分析从表1、2、3、4可见,蒲州清朝时期进士总数比明朝减少7人,下滑565。清朝平均每县进士数195人,相对于明朝平均每县进士数的207人减少1名进士,减少了483。可见蒲州科举教育水平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太原清朝时期进士总数比明朝进士总数增加70人,上升4430;清朝平均每县进士数19人,相对于明朝平均每县进士数的132人增加58名,增幅达到439
8、3,太原府地区的科举教育水平呈现大幅提高的局面。明朝时期的蒲州平均每县进士数相对太原多75名,而到了清朝,两地平均每县进士数则基本持平。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清朝时蒲州尽管教育整体基础好,但发展迟缓,基本上维持原状;2相对蒲州而言,清朝地处山西中部的太原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基本上代表了34山西教育的最高水平;3在看到太原教育强劲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承认的是山西整体科举教育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只是科举教育中心发生了向北迁移;4山西教育中心的北移与晋商商业经济中心的北移有着极其密切的相似性。表l明清蒲州迸士数统计表(t地区 明进士数 清进士数 合计数永济 76 30 106
9、虞乡 3 3万泉 7 7 14荣河 3 12 15临晋 12 22 34猗氏 26 43 69合计 124 117 24l表2明清太原府进士数统计表f 1地【)( 明进士数 清进士数 合计数太原 10 21 3l阳曲 72 37 109徐沟 2 8 10清源 9 8 17榆次 19 31 50太谷 5 34 39祁县 13 14 27交城 1l 13 24文水 10 38 48岢岚 2 2兴县 2 23 25岚县 3 l 4合计 158 228 386表3明清时期蒲州和太原两府进士总数比较表fI卷送蒲州府 太原府葡r明朝 124 158清朝 117 228比较情况 -7 +70表4明清蒲州、太
10、原两府各县平均进士数比较表平均进士N区蒲州府 太原府菥3,明朝 207 132清朝 195 19比较情况 一12 +58万方数据刘建生李宇 晋徽商子弟科举教育程度比较分析以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为例表5明清徽州六县进士数及相关比例一览表(2县名 明进上数 占全府百分比 清进士数 占全府百分比 明清合计进上数 占全府百分比歙县 188 4159 347 5073 535 4710休宁 68 1504 192 2807 260 2289婺源 110 2334 85 1243 195 1717祁门 52 1150 12 175 64 563绩溪 2l 465 29 424 50 440黟县 13 2
11、88 19 278 32 282合计 452 100 684 100 1136 100由表5可见,明徽州6县进士数中歙县、休宁、婺源三县,占全府8037,到了清朝这种趋势更甚,上升到9123。而祁门、绩溪、黟县的进士人数则较少,由明朝的1963下降到877,充分说明教育发达区域的科举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势头,教育重心进一步集中于教育基础好的地区。清朝时徽州六县每县平均进士数114,相对于明朝增加了387人,增幅达到5139,增幅强劲。可见:1徽州科举应试教育相比蒲州、太原保持了较高水平;2徽州在原有良好教育基础的前提下,教育保持了良性的发展态势,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表6明清太原、蒲州、徽州进士
12、总数及平均数一览表明平均每 清平均每地名 明进士数 清进士数县进士数 县进士数蒲州 124 2067 117 195太原 158 1317 228 19徽州 452 7533 684 114从表6数据可知:1无论迸士总数还是平均每县进士人数,明清两朝徽州都具有优势。明朝时,徽州进士总数超出蒲州进十总数328人。徽州平均每县进士数超出蒲州平均每县进士数546人,是其365倍。清朝时,徽州进士总数超出太原进士总数456人。徽州平均每县进士数超出太原平均每县进士数546人,是其365倍。2明清徽州科举教育水平处于前列,而山西整体科举教育发展水平则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准。3徽州教育事业并未停顿不前,仍旧保
13、持了迅猛的发展态势;山西整体教育则没有表现出长足发展的迹象。三、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量与晋徽商教育的关系传统社会结构主要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是社会的统治阶层,其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所占份额最低,却有着优厚的待遇和特权。理论上讲,其负担子弟的读书费用还是可以的。“农”指农民,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但农耕经济一直以来处于封闭式自足状态,加之农业生产力的落后,所以“农”辛苦终日,一年到头仅仅达到基本温饱,如碰上不好的年景,吃饭都成问题。传统社会的“工”指的是小手工业者,占社会相当比重,但没有“农”多,其生活境遇和农相差无几。若具体到山西和徽州则情况更糟
14、。山西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寒冷,自然灾害频繁,百姓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晋省天寒地瘠,地物鲜少人稠地狭,岁之年入,不过秫谷豆。此外,一切家常需要之物,皆从远省贩运而至。”(3p,j、狭人满,每挟赀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间,虽山陬海诬皆有邑人。”(4)阳邑(太谷)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读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土俗殷实,实由于此。”(5清代康基田在晋乘搜略中说:“山西土瘠天寒,生物鲜少,故禹贡冀州无贡物,诗云:好乐无荒,良土灌瞿。太原迤南多贾远方,或数年不归,非自有余而逐什一也。盖其土之所有不能给半,岁之食不能得,不得不贸迁有无,取给他乡;太原迤
15、35万方数据刘建生李宇 晋徽商子弟科举教育程度比较分析以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为例北岗陵邱阜,晓薄难耕,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坡,汗牛病仆,仰天待命,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鱼米之利,兼拙于远营,终岁不出里门,甘食蔬粝,亦势使之然。而或厌其嗜利,或病其节啬,皆未深悉西人之苦,原其不得已之初心也。”据五台新志:“晋俗倍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于耕也。太原、汾州所称饶沃之数大县及关北忻州,皆服贾于京畿、三江、两湖、岭表(五岭以南)、东两北三口(古北口、张家口、归化城),致富在数千里或万里外,不资地力。”(6徽商生存地的徽州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可供耕种的土地极其鲜少,极
16、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首歌谣反映的就是作为徽商发源地徽州的情况,旧时徽州府所辖共计六县,境内山地丘陵居多,古谚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可见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山西和徽州贫瘠的地理环境是不适于农业耕作的,以农业作为经济保障性比较低。至于“商”,即四民论的最后一位。从社会阶层看则处于最底层,但俟至明清时期,商的地位明显提高,商人群体已颇具规模。嘉靖时,内阁大学士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曾与人数说“天下富家”,其“积资满五十万以上,方居首等”,结果有十七家被列入,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二姓”(7)。明人沈思孝说:“平明、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
17、,非数十万不称富。”(8明人宋应星说:“(在扬州)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9)9在这一阶段,成功的商人家资已不是一般的“士”可比拟的了。这些商人可能出于种种动机轻易地通过捐纳获取官衔。随着明清商帮的兴起,商人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不断加入其中,使商的社会份额不断加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明朝后期,“功名兴盛,原因复杂,一旦经济条件是基础。科举考试,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4】342且用度颇为不菲。据明嘉靖万历时人王世贞在其觚不觚录中记载:“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令遂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货于人。盖贽见大小座主,会同年及乡里,官长酬酢,公
18、私宴酌,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比旧往往数倍。”可见,“清代物价持续上涨,各项费用大增,科考支出大概非千金不办”4343。如此高昂的费用,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支36持,一般的寒门士子是无法承受的。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教育和科举经费的来源“是不可以力耕得之也”(1,有赖于“以贾代耕”者的资助。明后期歙人汪道昆所说的,“夫养者非贾不饶,学者非饶不给”“元代以至明清的“河东运学”(1川,据雍正年河东盐法志卷8记载,“盖以郇瑕(山西猗氏县西南,泛指河东)为财赋之蔽,沃土之民逸则忘善,建有义学,则师道立而教化行,礼仪明而风俗美。是河东设有专学者,所以厚商也,志运学”。由此可见商业经济作为
19、教育和科举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四、结语可见,进士数量与晋徽商两大商帮的子弟的科举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既然晋徽商两大商帮在对子女的受教育方面不存在经济上的障碍,那么地区间进士数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晋徽商对科举应试态度存在差异。注释(1)数据引自王欣欣编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2)数据引自李琳琦编徽州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汾阳县志:卷十M咸丰(4)介休县志:卷四M嘉庆(5)太谷县志:卷三M乾隆(6)五台新志:卷二M同治(7)民国偏关志(8)沈思孝晋录;又见王士性广志泽。(9)宋应星野议,盐政议。(10)两准盐法志:卷55徽州紫阳书院岁贡资用记M
20、嘉庆(11)汗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12)河东运学,即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学,是一所盐商子弟学校,创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参考文献1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2张海鹏,王廷远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许承尧歇事闲潭卷一一科举故事-rM合肥:黄山书社,20014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下转第92页)万方数据崔昕平 构建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新观点、新发现和新认识,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参考文献1张勇,王国君谈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拓展与深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8):7273
21、2王淑莲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82843赵向华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6):192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8,(3):3156高慎英体验学习的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55-577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i种能力的本科时间教学体系J中阚大学教学,2008,(1):68-718马元方,谢峰,刘毅等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8,(8):10
22、6109Building Experiential Teaching Practicum Module for Chinese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iesCUI Xinping(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lling Normal Unwers妇,Beijingl00875,China)Abstract:Enhanc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critically importan
23、t for the improvement ofthe studentsoverall quMityTeaching practicum in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component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Theidea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practicum is to return the time and space of self-experiencing,serf-discovering and self-investigatingto the learners,to build
24、 multielement and systematic practicum like courses,and to develop more feasible formats and approachesof practiceThis will allow student8 to gain true and rich personal experience that may or may not be taught by telling,develop newideas,new discoveries and new knowledge and consequently render the
25、 teaching praeticum more effectiveKeywords:Chinese education,experiential,teaching practicum,and module(编辑郭继荣)(上接第36页)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Degree of the Descendants between ShanxiMerchants and Anhui Merchant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aking Example by the Number of Jinshis in
26、 Puzhou,Taiyuan and HuizhouLIU Jiansheng。LI Yu(Institute ofShanxi Merchants,Shanxi University。Tayuan 300071,China)Abstract:11le comparative analysis。made by extracting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Jinshis【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in the education-developed Puzhou a
27、nd Taiyuan of Shanxi and studypopular Huizhou。revealedthat the number of Jinshis in these口t1eas is closely rehted to the educational degrees of two merchant sects:Shanxi merchants andAIlIlui merchantsand to some extent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education for Shanxi merchants and Anhui m
28、erchants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Keywords:Shanxi merchants and Anhui merchants;the number of Jinshis;education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comparison92(编辑郭继荣)万方数据晋徽商子弟科举教育程度比较分析以蒲州、太原与徽州进士数为例作者: 刘建生, 李宇, LIU Jian-sheng, LI Yu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刊名: 晋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年,卷(期): 2010,27(2)参考文献(4条)1.范金民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19982.许承尧 歇事闲潭卷一一科举故事一 20013.张海鹏;王廷远 徽商研究 19954.张正明 晋商与经营文化 1995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