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曲运作模式新旧比照一般人说起伶人的苦来,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意思是下足功夫,才有登台表演的资格。而一些描写戏曲名伶的影视剧,前场铺垫戏给得再足,也只是表现如何练功、撕腿、喊嗓、被师傅打骂,然后终于等到登台之日,初试啼声,一炮而红。但这其实是不确切的。戏班子可不同于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只要条件好悟性高,一出道就可以演主角,就像刘嘉玲在接受采访时夷然地说:“我没演过配角的。 ”演员也叫艺人。然而他们同从前戏班的艺人可完全不同,最幸运的戏子也没有林青霞那么星途平坦,走在大街上被星探相中了就可以演主角。角儿可不行。梨园行讲究的是童子功,小徒弟们五六岁就得进戏班子学艺,除
2、了练功之外,主要工作是给师傅跑腿打杂,替师兄们端茶递水拿衣包儿。大一些可以登台了,惯例是跑龙套, “站台”做活动布景;等到正式开唱了,也没有谁可以直接挂牌的,哪怕学的是青衣、小生,注定了要演主角的,也最多唱个“开场” 。从前梨园唱戏,越红的角儿的戏码就越往后排,在前面“垫场”的都是些新人。所以懂行的老戏迷们多半喜欢迟到,只听中场甚至“压轴” 。所以新人唱得再好,也很难一炮而红,想让更多的人听见并认可,就必须尽量多登台。不仅在自己的班子里唱,还要去别的戏班里唱,这叫“搭台” 。因为每个戏班子都得有人“垫场” ,但不是每个班子里都有合适齐全的生旦净墨丑五行新秀,所以就得向别的班子“借” 。新人们被
3、借的次数多了,就慢慢就有了身价儿,有了“挂牌”的资格,渐渐成了“角儿” 。所以说,伶人的“功” ,可不仅仅在台下十年,就算登了台,也仍然只是前戏。什么时候唱到头牌,唱成台柱,才真正算得上红,成为名伶。从前的梨园规矩讲究“傍角儿” ,有了角儿,就有了台柱,有了班底,其余的人全都靠这个人吃饭,梳头的,操琴的,管衣箱头面的,写本子编曲儿的,账房,跟包儿,以及所有的配角和龙套,都是惟角儿马首是瞻,又叫作“抓龙尾巴” 。角儿倒了,班子就垮了,宛如树倒猢狲散。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行规,才会有“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 ,有了不同的门派、唱腔,因为角儿就代表着戏曲的审美方向。一般伶人都是唱什么戏,穿什么衣裳,一
4、部戏一个戏箱,上面只写着戏名,谁穿了帔谁就是王宝钏,谁扎了靠谁就是穆桂英;但是角儿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衣箱,箱盖上贴的是自己的名儿,非但量身订作,而且独家设计。越红的角儿,头面就越闪亮、名贵,那是他们的身家、风范、命根儿,收着这位角儿的魂儿。但是解放以后,无论“角儿”还是“龙套” ,统一都改叫“演员”了,众生平等,取消了包银和份儿钱,只按等级拿固定工资。戏班子当然也没有了,只有表演单位,还有曲艺学校,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教出了整齐划一的唱腔和身段,表演亦如答考卷,基本功不重要,应试才是先决条件。于是,戏曲渐渐式微,再也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慢慢成为怀旧的标志。角儿不再由观众选出,而是由
5、相关单位考核并统一评定级别和职称,一级演员就够格称作“表演艺术家”了。但这个艺术家是活在自己的竞争圈子里的,与大众无关,因为大众都在看电影,只知道“腕儿” ,不知道“角儿” 。而且不管一级演员还是特级演员,再红也拿的是自己的工资与奖金,最多再拿点出场费,远远不够照顾别人的,本子和戏目由领导安排,连头面衣裳也都是公家财产,所以也不会有什么人“傍角儿” 。主角登台,常常要看配角的脸色,还要顾及乐队的情绪,甚至给检场的赔笑脸儿,生怕一个不合作,就落个骄傲耍大牌的罪名,影响了年终评奖。一个角儿的诞生需要不止十年功,但是一个行业的没落,却只需要一声口令。戏曲毕竟是传统艺术, “傍角儿”就和“养家班”一样,再古老腐朽,也自有它的道理,是产生梨园艺术的必要土壤。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虽然够平等,够和谐,可是把梨园行管理得如同车衣间,所有人只是站在不同岗位上的操作员,在共同完成一份流水作业,又怎么可能让戏曲再放奇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