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4讲 .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160516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3.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4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4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4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4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4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

2、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1.秦朝统一 (1)条件 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

3、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2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至上,(2)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大夫,【教材补缺】 秦朝的内史 秦代内史是由国都咸阳附近的县组成的一个行政区的长官,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该行政区由朝廷直辖,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治所设在咸阳。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3)郡县制 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形成中央 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

4、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 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垂直,贵族,(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图示构史

5、】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千秋功过秦始皇(选修4) 1.秦统一六国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 、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2.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链接选修 ,3.暴政: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修筑万里长城,仿六国王室宫殿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 4.评价 (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失:暴政(加速秦朝灭亡)。,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6、(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 、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丞相,(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5.外戚宦官专权

7、(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推恩令,(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一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解读,1.官僚政治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

8、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针对练 (2018太原高三模拟,5)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 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 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 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解析 材料中“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说明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故A项正确。,2.朝议制度 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

9、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认知深化,(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唯物史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分散的小农经济不

10、利于抵御自然灾害。中央集权体制能够凝聚分散的人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素养感悟,考点二 汉代政治,概念解读,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该制度使分封制局部死灰复燃,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依然是中央集权制度。,1.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

11、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认知深化,(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2.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比较,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

12、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提炼材料观点,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

13、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材料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 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秦朝的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秦朝的监察全由中央统一领导。 思考:秦朝的御史大夫可否监察皇帝? 试答:_ _,不可以。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监察机构听命于皇帝,是为皇权

14、服务的。,史料一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史料三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宋宋敏求长安志 史料四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认识史料的价值,辨析史料:上面的四则史料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史料一出自史记,此史书成书时间离秦代最近,可信度很高,可作为第一手史料;史料二出自唐代杜牧的作品,是特

15、定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史料三出自宋代人的作品,作为史料也有参考价值。史料四是现代考古成就,可信度最高,可佐证文献史料的记载。,应用:(1)对以上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A.史料一年代最早最可信 B.史料二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史料四因属考古发现价值最大 D.都具有史料价值,应综合分析利用 (2)我们从以上四则史料中能认定的史实是什么? 试答:_,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全国卷考题统计,1.(2017课标全国,25)下表,真题感悟,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

16、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故C项正确。,2.(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 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17、),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 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 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 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3.(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18、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2018益阳高三调研,2)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模拟通关,解析 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

19、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2.(2019绵阳模拟)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解析 据材料“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得出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3.(2018吉林二模,3)读取下面的图示

20、,其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 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 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 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解析 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明太祖以后,与材料汉朝中外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逐渐以中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统领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相权的反抗,C项言过其实,故C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故D项错误。,解析 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

21、削弱,故B项正确。,4.(2018昆明高三摸底调研测试题,25)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5.(2018邹城高三期中,3)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解析 “范围比较固定”不符合史实,排

22、除A项; 举荐权在地方官吏而非“乡绅”,排除B项; 汉代选官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 来自贫寒之家的很少是因为其拥有的教育资源少,故选D项。,课时作业,1.(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 B.西汉的尚书令 C.北宋的枢密使 D.明朝的首辅,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2.(2018曲靖一中高考适应月考四,24)始皇二十六年(

23、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加强专制主义 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 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故B项错误; 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郡县制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故D项错误。,1,2,3

24、,4,5,6,7,8,9,10,11,12,13,14,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1,2,3,4,5,6,7,8,9,10,11,12,13,14,4.(2019桂林模拟,24)吕氏春秋

25、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 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

26、,12,13,14,5.(2018三明高三期末)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 三公之间的分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B项错误; 监察制度的本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6.(2018安徽皖智教育1号卷联盟高三11

27、月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军事上采取在咸阳销毁全国的兵器,同时规定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其目的在于实行军事集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7.(2018吉林一模,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

28、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 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8.(2018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

29、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 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9.(2018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

30、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解析 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0.(2018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

31、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解析 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解析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

32、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 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2.(2018潍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2)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 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 D.打击

33、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解析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A项错误; 这一规定是对被举荐者进行再次考核,并未否定德行,故B项错误; 这一规定可以减少官士勾结弊端,但不能根除,故C项错误; 这一规定可以对地方豪强举荐的人进行再次考核,改变了被举荐者直接做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

34、?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35、。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答案 内涵:遵

36、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准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答案 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14.(2019日照模拟,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经常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这就是星宿的分野。星宿分野,先按列国来分配(先秦),如左表,后来以州来分配(秦汉以后),如下表。,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示例1:信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日趋加强。说明:

37、星宿分野先按列国来分配,说明当时地方势力强大,这与分封制的推行密不可分。分封制下,诸侯国势力相对强大,其实质是贵族政治;星宿分野后来按州分配,州先是监察区后变为直辖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 示例2:信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由分封制的纵横管理向中央垂直管理转变。说明:星宿分野先按列国来分配,说明当时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势力强大,纵向的垂直管理服从于横向的宗法制度;星宿分野后来按州分配,说明中央直辖地方的垂直管理逐步建立,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从材料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此类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提取两项有关历史变迁的信息,如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变化等角度归纳,然后结合所学充分论证说明。,1,2,3,4,5,6,7,8,9,10,11,12,13,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