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410孙曼之老师分析医案思路03病例十三李辛:杨姓女士,38 岁,本地人,2013 年 3 月 22 日初诊。两手沉洪,心率是 84,舌红,苔白腻。主诉是长期的胃反酸,口臭,伴有头痛,有十几年,逐年加重,反复发作。发作时胃胀、反酸、呕吐,食辛辣加重,空腹也加重。每次发作时伴有头一侧,一般是同侧的眼睛和鼻子痛,或者是同侧的眼睛、鼻子先痛,然后出现胃不适。经医院检查为疣状溃疡,治疗较差,还是容易反复。胃口是想吃,但是吃了以后不舒服,总的来说吃的比较少,喝的也比较少。大便成形,头干,两三天一行,还通畅。小便在喝水以后稍频,冬天手脚冷,夏天手脚特别热。经行七天,量正,色暗,有血块。经行前渴,偶然
2、有腹冷、腹痛、寐差、多梦。午后时觉疲乏,清晨时候精神很好。手心潮热,唇红。处方:半夏 10g,橘红 10g,茯苓 10g,枳实 10g,川连 2g,杏仁 10g,紫苏10g,羌活 3 克,独活 3 克,川芎 5 克,防风 5 克,桑叶 10 克,5 副。2013 年 4 月 3 日复诊,脉双手小弦软,原来是洪,舌正、红,苔薄白润。孙老师摸出来双手还是沉洪(孙曼之:摸脉往往是不一致的,有时间的关系,也许有误差、轻重。),心率是 76,舌红,苔白腻。最近胃不适未犯,偶有轻微胃胀;头痛未犯;多食腹胀,纳食不香。舌上有异物感,发酸,口微苦;饮少,饮后小便,小便微黄,频;大便日一次,不利,黏。寐前梦多,
3、热时手足心热,出汗。近觉面色差。处方:上方去黄连、羌活、独活、川芎、防风、桑叶,加胡黄连 2g。另冲。2013 年 4 月 11 日,两手脉弦、软、滑,舌淡红、苔白腻。服上药感觉比较好。两腿怕冷,口唇干,鼻起痘,瘀血,寐差多梦,纳好,小便黄而不利,大便正,胃痛大减,偶然微痛,口干不欲饮水,晨起刷牙恶心,小便频急而少。处方:半夏 10 克,茯苓 10 克,枳壳 10 克,川连 2 克,杏仁 10 克,橘红10 克,木通 3 克,山栀 10 克,羌活 3 克,独活 3 克,防风 3 克,茵陈 10 克,七副。孙曼之:这个也是“茯苓饮”,是因为她是胃病。反胃,反酸,呕吐,头疼,那呕吐和反胃它起码是符
4、合阳明不降这样一个判断。反酸,他没有用辛热的药,治酸的药。没用治酸的药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反酸应该判断一下虚实、寒热。像她这个很显然是热,从总体来判断她是热,那么就不考虑用什么丁香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考虑热那是因为手心潮红,形体来看它纯红。再一个她脉沉稳,而且心率还 84,所以她这个热是无疑问的。我们知道“叶氏茯苓饮”是用于湿热的,或者他的本意是用于通降阳明,但是你通降了阳明又有黄连,它自然也就清热,湿热也就化了。这个方的应用为什么广泛?就是因为我们一见湿热的时候,往往把它作为基本方,然后再加药,因为它刚好方向是一致的。这个方里面,因为胀,反酸,只加了个紫苏。意思就是让它阳明一降,那个酸不往上
5、走了,自然就好了,阳明一降应该就好了。然后,因为大便头干,加了桑叶;又因为午后倦乏,清晨神健,加了风药,第一次。为什么倦乏就要加风药?当时的想法是,用风药来升阳,它又不能用黄芪又不能用人参,他用风药,给她吹一下,阳气就升起来。它午后又为阴嘛,午后身倦,她应该是阳气下陷的原因。第二次呢,已经隔了十几天了,胃没疼,但是大便不利,黏,这又成了主要矛盾了。把这个问了以后,这既然是主要矛盾,就黄连改为胡连,这样湿热就下得就快一点;她大便不利湿热在下焦,应该用胡连;然后呢,再改为去湿热为主,特别是去下焦湿热的时候,把那些风药去了。因为风药在我们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你清化湿热,不就是湿热分家了
6、,分离了嘛!温病他们都说,分消分消,湿热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分消。因为分消它就自然从大便移走,小便移走,把湿移走,她自然就好了。那分消的结果呢,就是湿往下行,火性炎上,原来浮着的那些湿热,那火就往上走了。所以一般来说,清了那个湿热以后,就表现为上火了,头脑不清晰,口干、口苦呀,这些症状就加重了。这个症状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就是分消以后,火性炎上,这必然有这么一个过程。李辛:或者是阳气通达起来了。孙曼之:对,其实也是好事,但是我们不希望反应过于强烈。去年那个湿热清了后,有的人牙疼,有的人口干舌燥。他回头又找来,说药吃错了吗?怎么成这样了?这个看法还不是我的,因为我开始并不注意这些事,我觉得清了
7、就是治好了嘛。后来咱们有一个学员,陈盈霖,他是聪明好学的人,很快地就总结了。他把那些案拍照下来以后做了对照,提出了他的解释,在清湿热的时候,尽量地避免用风药,万一要用风药,他建议把木通和山栀加上,这样显然可以减少这个问题。从这以后,如果考虑加风药就加这两样。这里面没有加,是因为药太多了,所以就特地把这去了,先让她下焦的湿热下去再说。这一诊,是湿热继续往下行,表现就是,原来小便不烧灼,现在小便烧灼,原来肛门不烧灼,现在烧灼,原来阴囊不潮湿,现在阴囊潮湿,这个可以理解。原来没有白带或者白带少,对于妇女来说,马上白带就多了。这是个正常的过程,但是我们加利尿药,加速痊愈的过程。所以最后一诊,按照前面的
8、原理把山栀和风药同时用了,然后又加了茵陈,阴药。茵陈,放到那个“茵陈蒿汤”上,它就是湿热。古人有选择,同样的很多的利尿药,为什么要用茵陈?湿热里面,尿黄、小便少,茵陈是首选药物。至于后来又用上风药,是因为调整以后,药味没有那么多了,风药可以加进去了,因为风药牵涉到她身倦不身倦的一个问题。现在我再说一下就关于身倦,咱们中医学的那个教材,都说身倦是气血不足,这个说法是基本上对,但是不完全符合传统的说法。因为传统的说法里面,你气不升当然就身倦,对吧?但血不升不一定就身倦,这从道理上是这样讲。血不升未必是身倦,但是气不升就,所以它不很确切。再一个,从身倦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临床观察,就是人体都有一个平
9、衡功能,自我调节功能,中医西医都要承认这一点。比方说,气虚不见得就不能上班,不见得就整天头昏脑胀。到那个程度当然要治,没到那个程度,那还是有很多人有气虚。那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自我调节了,他适应了他的工作,他的环境,也不一定就是很身倦。所以,身倦未必也是第一个症状。所以简单的就说,气血不足就身倦,这个程式化的解释就不太确切,和过去人的理解也不太符合。过去人怎么理解呢?过去人是这样理解,身倦就是气升不上来,如果气不光升不上来,而且还给拽下去,还不上来,连本位都不守了,还要往下拽,那这就叫阳陷于阴。阳陷于阴,才是真正的身倦,这是身倦里面最大的一项,也是我们临床里面最常见的一项。所以在叶氏医案里面经常
10、这样批“身倦欲寐,非阳陷而何?”那下面就不说了,光看见这个人糊里糊涂,神识提不起来,欲寐。但欲寐不等于嗜睡,欲寐就是老想睡觉,可是真正让他躺下来又未必睡得了,这就是阳陷的一个表现。为什么因为阳是热嘛,你陷在下面以后它就不光是个身倦了,它还有一个阳热,所以他就睡不着。阳热,你这个热还是林杰:劳神。孙曼之:对嘛,所以他就睡不着,终究还是睡不着。这种人在我们经常常见的,这才是身倦主要的大宗。至于阳陷于阴,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这个范围也很宽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拉肚子当然是最常见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是溏便,他经常坐到那眼睛都不想睁。仔细问他什么病都没有,吃喝都没事,就是经常溏便而已。长期的溏便,在
11、黄帝内经上说:“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在大小便上就牵扯到守与不守,长期慢慢地不守对人影响很大。另外,男的遗精,女的带下,都会慢慢引起阳气往下陷。再一个劳动过度,劳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连续作战,都会引起这个问题,这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在古代来说也应该是很常见的,因为我看他治的那么多的医案。阳陷的理论,在咱们传统中医里面没有人专门写这种文章,但是你看他医案,其实人家都懂,各家不管看汪石山、孙一奎,都是高手。对吧?叶天士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懂,人一见怎么治,他们认识得很清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理论和实践侧重面还是不一样的。说理论的时候它比较规范,和我们编课本一样,每一本书都是从中医的那些说理论,老
12、是从风开始,最后以肾虚结束,千篇一律,基本上都这一部分,翻起来挺烦人的。可是这是因为讲课的需要,编都要从头来。可是在阳陷这个问题上没有人专门写文章,在医案里面才能看到,这就印证了我说的,有一部分绝活儿,有一部分他们的规矩,入医门的规矩,这都师傅点的规矩,这些它都体现在医案里面,而不是体现堂而皇之的理论里面。所以我们要看医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过去长期把身倦欲寐分不清。身倦嗜睡是阳虚,身倦无力是气虚,午后身倦是气虚。但是身倦嗜睡,老想睡觉,睡就能睡着,就可以睡很长时间,这是阳虚,还不叫阳陷于阴。真正的阳陷于阴,就是叶氏说的“身倦欲寐”,这才是他的诊断标准。不过过去也有一些人,他们实践,也挺
13、能读书,挺能体会的。我看到清代有一个人注伤寒论,他把那个少阴病“但欲寐”解释为阳陷于阴了,虽然我觉得他解释的不是很全面,不过我觉得他还是挺有实践的基础,起码在实践上绝对得能认识那个病。李辛:孙老师这个病例我有一个问题,早上看病我也在,她是第一个病人。她会不会存在下焦精血亏虚的情况呢?孙曼之:你为什么觉得有这个判断呢?李辛:从外证来看,第一是她目无神采,而且脸黑,而且也有神疲的问题。还有问诊的时候问到,她有足寒的问题,会不会存在她确实有中焦的症,有痰热的症,但是也同时有下元不足的问题。孙曼之:应该这样解释。从下元不足来说,下焦的湿热应该是当务之急。清热以后才能谈得上虚不虚,再有,即使是你怀疑有虚
14、,她湿热重,还是应该先把拦路虎去掉。这是一个。再一个,从她精神的判断是“清晨神健,午后身倦。”清晨是阳气上升的时候,早上人一起床穿上衣服,那是神清气爽最好的时候,然后到午后呢气就降了。这个应该不和阳联系,应该直接和气联系,当然是阳气,但是主要还是气,不至于到那个阳虚。因为她没有别的方面的问题。比方说大便泄泻啊,那就应该和阳虚联系起来,像这个只需要和气虚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气虚呢,应该这样理解,这个气虚应该是湿性黏滞,气该升的都升不起来了,所以她午后就特别明显。午后是湿重的时候,是湿邪猖獗的时候,所以呢午后她就特别的身倦,气就升不上来。但不应该气虚理解,应该是作为气儿没上去,有气儿没上去,她有湿。
15、当然你如果治到最后,比方说下一诊,她别的都好了还是身倦,那就应该考虑补气了。在治疗湿热的情况下用黄芪也是很常见的,甚至用人参也说很常见的,但是你只要把比例弄清楚,它该用的时候应该用。不过优先用黄芪,因为湿气把那个,把气儿弄得上不去,所以黄芪它不是升嘛,人参只是补了中焦,升的力量有限。林杰:如果这时候用黄芪,用生的还是用炙的?孙曼之:那当然应该是炙的,不过张锡纯就不炙的。林杰:他们说生黄芪同时有利水作用。孙曼之:我想它可能是补了肺里面,我怀疑,未必是它的利。林杰:肺为水之上源,升极而降。孙曼之:近几十年来人们都说功能,不太从道理上说。李辛:那如果像这样的体质,她本身有这种湿热,这种情况如果要去稍
16、微补一下,不用黄芪也不用人参,用菟丝子这一类呢?孙曼之:应该说湿热它损耗的,除了组织气机之外,那热损耗的是气,这个气呢应该主要是中焦的气。你想那个道理,湿热是从中焦产生的。所以呢,从下焦一般来说先别考虑,除非他清热以后就看清形势了,云拨开了你看到后面确实是那么回事,该补就补,在这之前先别急着补,先祛邪为要。这个案例和下一个案例相似,基本上一看就明白了。病例十四李辛:女性,69 岁,双手沉弦滑,心律 72,舌红,苔白腻。主诉也是:胃痛、泛酸、胀满、嗳气,两月余。第一次来是 2013 年 3 月 5日。每次在食后,感觉以上症状,同时有肠鸣腹泻,每天一到三次,时发烘热汗出,时头晕,经常失眠,时汗出,
17、唇红,纳差。处方:茯苓饮茯苓 10 克,半夏 10 克,枳壳 10 克,川连 2 克,橘红、杏仁、紫苏各 10克,厚朴 10 克,羌活、独活、防风各 3 克,柴胡 10 克,10 副。十天以后复诊。脉两手沉洪大,心率 76,舌红苔白腻。服上药后,胃已经不痛,仍感腹胀,泛酸,时口苦头晕。难入眠,梦多易醒,打嗝,便溏又一次【疑为:便溏日一行,可查原案资料】。纳减,脚微感无力,时觉太阳穴疼,口眼干,小便正常。处方:上方去羌、独、防,加苍术 10 克。12 天以后复诊。脉,两手弦滑、舌红,苔薄白腻。服上方后,胃疼减轻,但仍胃疼,泛酸减轻,见口内有清水,寐中流口水;头昏沉,全身倦困乏力,继往低血压,现血
18、压时高时低,在 170100 之间,或者 12080 之间。每夜入寐两小时,梦多,醒后难寐;平时每次在右上眼皮跳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头昏沉。胃纳比原来增加,食后轻微腹胀,知饥,进食不香。大便一日 1 到 2 行,溏稀,利,无不尽感,溏便已经有半年余,伴肠鸣,小便正常。处方:半夏、茯苓、枳壳各 10 克,川连 2 克,橘红、杏仁、紫苏各 10 克,川朴 10 克,羌、独、防各 3 克,柴胡 10 克、苍术 10 克、生姜一片,10 副.14 天以后复诊。两手沉洪大,脉博 72 次;舌淡红,苔白腻。服上药后,胃不舒及胀痛已消,仍时打嗝,饭后甚,微有泛酸;头晕,头疼时做时休;失眠,梦多,纳呆,不知饥,
19、口酸,口已经不干,也不苦;饮多,汗少,大便溏,日一行,爽利,肠鸣消,小便正常。处方:半夏、杏仁各 10 克,川连 2 克,茯苓 10 克,枳壳、橘红各 10 克,苍术 10 克,建曲 3 克,夏枯草 30 克,川芎 5 克,10 副。孙曼之:她这个是胃的问题,胃疼、嗳气、胀,都是符合“茯苓饮”。但是她大便每天一到三次,腹泻,同时有这个问题。然后呢,她同时还有发热、烘热、汗出,那应该理解为,风邪附在里面。而风邪呢,它克的是脾胃。因为风为木,它一进到体内往往就直奔主题,它克的首先是脾胃,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大便一天好几次,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用风药。因为有烘热汗出,用柴胡来提出他的热,用这个来去它的风
20、。下面二诊还记了,有时候太阳穴还疼,可见还是风邪,这个分析对着呢。第二次因为大便一天一次,所以就把那个羌独防去了。风去了,应该是湿了,所以就换成苍术了,苍术它也健脾,张仲景时代的白术都是苍术,它不还是健脾用的。所以对这个药物的理解,就是苍术它本来就是健脾的药,它当然祛湿能力也强,可是正因为是它是健脾的药,我们正确的理解,它既然是个健脾的药,那么古人所说的” 术”治,唐宋以前说的其实就是苍术。所以,如果心下胀,就别用苍术。现在人说“平胃散”心下胀还用,其实不应该,就不应该用苍术。这就是现在人和宋元人的区别,宋元人他们对这个都有一定的误会,他们不知道古人解释这个不能用术治,都用的是苍术,不是不能用白术,那会儿没白术,不存在那个问题。到第三诊的时候,湿气还是不行,而且头还昏沉,这样一考虑还是得用风药,风还是没完,他头昏嘛。风到巅顶之上,能到巅顶的都是风。最后胃基本上没什么了,就是溏便没解决,所以最后把苍术用上。因为还有一个失眠梦频,有时头疼,考虑到这是有一定的痰火,所以用夏枯草清热散一下。病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