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眼中的小学美术欣赏课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 为目的者也。 ”美育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以及完善学生的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牧区,但孩子们爱美的天性是共通的,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
2、相互关系。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因此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比如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再如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瓢虫的花衣裳时,他们全被瓢虫身上色彩艳丽的花
3、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瓢虫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 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当然,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一年级动物、植物欣赏、 有趣的汉字、三年级的民间玩具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
4、脑袋,歪脖子,近大 远小, 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 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小学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五年级现代设计欣赏,六年级风景画欣赏等。其特点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三、把握欣赏课的特点,合理开展教学古人云:“好者为乐 。”有了兴趣和爱好,学生才能发挥潜在的智能,主动地探求学习,才能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地去探索直至成功。在美术欣
5、赏教学中,尽管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图片资料及简短的文字资料,但往往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前,教师应该认真准备好用于欣赏的图片、实物,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另外,还要收集一些针对欣赏内容的文字资料,包括介绍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轶闻故事等文章。上课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照所欣赏的作品,能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广的认识和理解。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阿柔大寺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当然,要使学生有欣赏力、感悟力,就要让他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各方面的艺术知识,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与美术欣赏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