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715186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 58 班 杜升华沈阳二中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以一名普通的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回到母校,向大家介绍清华的历史与文化。今天我们不是来为清华大学招生作宣传的,至少主要目的不是这个。在清华大学八十周年校庆上,朱镕基为母校题词:“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九十多年来,清华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材,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精神。 “这种大学精神是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 大学精

2、神与清华精神 )今天我想结合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来展示清华的独特精神和光荣传统,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收获。无论你们能否考上清华大学,我希望今天来听我演讲的二中同学都能领悟到一些清华精神,或许对今后学习生活有所帮助,这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因为“情系母校”的主旨是回报母校。提到清华大学,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与“清”或“华”有关的名字,也显得似乎有些与众不同。我们学校附近有不少企业,都想沾上名校的光,比如什么“清华园宾馆” 、 “华清浴池” 、 “清雅华苑家园”其实它们都与清华大学无关。既然“清华”二字这么受人重视,那么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个名字的来历。晋朝一位叫谢混的诗人写了一首游西池诗,其

3、中四句比较精彩:“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尤其后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秀丽的景色:太阳将要落山,鸣禽停歇下来,池水是那么清澈,树木是那么繁茂。 “水木湛清华”一句更是广为传颂,这也是“水木清华”一语的出处。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清华大学校内一处叫做“水木清华”的景点,匾额上书“水木清华”四个大字。这里还有一副对联:“檻外山光曆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在这间房子对面,有一尊朱自清的雕像。提到朱自清,人们就会联想到他在清华园里写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但荷塘月色所描写的不是他的雕像所处的这片荷塘,而是另一片, “荒岛”周围的一片荷

4、塘。同学们如果将来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或者至少参观清华园,来拜谒名人足迹的时候,可不要“拜”错了。“清华”二字的另一个出处,在于唐太宗所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这是唐玄奘取经归来后,唐太宗为褒奖其功德而写的。其中有这两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前后对偶, “讵(j) ”是“怎么”的意思, “方”是“比得上”的意思。松风水月,也不足以比得上他那样的清新和华美;仙露明珠,又怎能比得上他那样的明朗和润泽。这真是极大的褒奖。那么,唐太宗是在夸玄奘这个人,还是夸他取来的书呢?原文是这样的:“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接下

5、来就是这两句名句。可见“清华” “朗润”原来是形容唐玄奘的。有趣的是,北大校内有个“朗润园” ,可见清代大学士们给这两座皇家园林命名时是引经据典、煞费苦心的。有人戏称,北京大学要是叫“朗润大学” ,或许更能体现我们两校兄弟般的关系。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分别出自易经的乾 坤两卦。或者简单说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风是“行胜于言” , “FAGTA NON VERBA”是其拉丁文译文。清华大学的学风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这一说法是 80 年代正式提出的。作为一个沈阳二中毕业生,每当看到清华学风的八个字,我就不禁想到二中校训:“团

6、结勤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有标必夺” 。如果把二中校训的前三句分开,分成六个词,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二中校训恰好包含了清华学风,而且是真包含!希望同学们发扬沈阳二中的优良传统,以清华大学的学风严格要求自己!清华大学现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它的前身清华学堂却是一所背负着民族耻辱的学校。为什么这样说呢?那要从庚子赔款说起。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白银 4.5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这就是“庚子赔款” 。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这就像八个强盗闯进你家来,洗劫了你家中的财物,还把你痛打一顿;打人之后居

7、然索要巨额赔偿,因为他们打你打累了。如果遇到这样蛮不讲理的强盗,谁能咽下这口气?可是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只好分期支付这笔赔款。其中一个强盗,美利坚合众国,觉得自己打人没花那么大的力气,分得的3200 万两赔款“实属过多” ,经谈判最终同意“退还”部分“额外”的赔款,但表示退款须用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用。这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只不过是一种试图控制中国的巧妙手段罢了。1906 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给总统的备忘录说得很明白,他们是想以这种方式“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

8、 。有一句有点隐晦的话道出了他们的根本目的:“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就是说,通过培养亲美的中国领袖的方式,比使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的门户更能给美国带来商业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1909 年 6 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开始培养留美预备生。1911 年 2 月,游美学务处迁入清华园, “清华学堂”建立。1911年 4 月 29 日,清华学堂开学,这是清华历史的开端。后来清华把每年 4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大家知道,1911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游美学务处撤销。1912 年 10

9、 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刚才提到清华园,这里不妨介绍一下。简单地说,清华园是清朝一座皇家园林。1913 年学校将近春园并入校园,两园合一,而今泛称清华园。遗憾的是,1860 年,近春园遭英法联军焚毁。他们不仅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而且也殃及附近的一些园林。后来,近春园逐渐沦落为一座荒岛;今日经过重修的近春园遗址公园也难以恢复昔日的盛景。清华本来就是一个“赔款学校” 、 “国耻纪念碑” ,而学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清华学子,恰恰是最具

10、有爱国精神的,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清华毕业生大都学成归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1914 年,清华学堂发生了一件大事:梁启超来做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据亲历这场演讲的清华校友回忆,梁启超走上讲台,打开讲稿,眼光向下一扫,很谦虚地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然后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演讲的内容来看,后一句话是比较符合事实的,梁启超其实很有学问。梁启超引经据典,对“君子”一词作了深刻的阐释:“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接着解释道:“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11、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梁启超勉励清华学子做真正的君子:“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他对清华学子寄予厚望:“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应该

12、说,这些话在今天仍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如果把“民国”两字用别的词语来代替的话。梁启超的演讲在清华学子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此后,人们就把“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作为清华的校训。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当晚,清华学校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连夜抄录了岳飞的满江红词,贴在高等科饭厅门口,以此表达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强烈愿望。 “五四”运动中高举的是“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为什么清华学生还要抄录如此悲壮的满江红 ,念念不忘雪耻呢?别忘了,我们是“背负着民族耻辱的学校” 。这张照片大家肯定已经看过,文科学生更为熟悉,这就是被收入历史教

13、科书的清华学生焚烧日货的照片。那是 1919 年 5 月 9 日,清华学生召开了“国耻纪念会” ,会后在西大操场上焚烧了日货。 “国耻纪念会”上,清华学生庄严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中岂忘心。 ”顺便问一句, “国耻纪念会”纪念的是什么国耻?是 1915 年 5 月 9 日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五九”国耻。1920 级学生毕业后给母校捐赠了一个纪念物日晷。上面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大字。这就是清华的校风。20 世纪 30 年代,朱自清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道出了清华传统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日晷的背面刻着“行胜于言”的拉丁文译文:FAGTA NON 匚 RBA。也许有人会

14、说,拉丁文中怎么会有我们不认识的字母?不是我数学学多了,故意弄了个“ ”符号在这儿,日晷背面确实是这样刻的,只是我没找到合适的图片。这是由于当时中国人民知识水平很低下,工匠不认识拉丁字母,不小心刻错了,把“E”中间的一横弄到“V”字上来,却也不知道对错。1916 至 1920 年间,学校修建了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四大建筑,这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这是大礼堂,建成时是全国高校中最大的礼堂,至今仍是校内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的重要场所。这座大礼堂,即使今天看来也是气势恢宏的。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在 1920 年以前修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建成时是全国建筑质量最好的图书馆,经过两次扩

15、建,如今更是最受清华学子欢迎的地方。几十年来,图书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1933 年夏天,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四年级学生曹禺就是在这里(见图)创作了话剧名篇雷雨 。科学馆曾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的系馆。科学馆“馆主”首任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是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在 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九位是他的学生,两位是他的学生的学生。从科学馆走出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有钱三强、钱伟长、周光召、何祚庥等,数学家有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等。注意“SCIENCE BVILDING”里的“U”被刻成了“V” 。这回工匠并没有弄错,因为据说在古英语中“U”和“V”是不分的,这样显得更古朴一些

16、。就像问别人“你从哪里来” ,很平常;要是改成“君自何方来” ,就显得文雅多了。体育馆也是当时设备很先进的建筑。1954 年冬,毛主席曾来这里游泳,因为当时人们找遍北京城,只有清华有室内游泳池。虽然有如此先进的设施,但 1925 年以前清华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直到1925 年成立大学部,正式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过渡,虽然此前早已有发展为大学的打算。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专升本” 。同年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了中外闻名的“四大导师” 。1926 年多个院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土木系、外语系)相继建立,这些院系去年(2006 年)都举行了 80 周年系庆典礼。1928 年 8 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

17、清华,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随着各个学院的建成,清华终于完成了向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梁启超就不必介绍了,太有名了。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多方面的学术巨子,大家可能听说过。他的人间词话尤为著名。陈寅恪虽然不如前面两位有名,不过也是学术大师。单从他通晓三十多种文字这一点来看,其水平之高就可略见一斑。赵元任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人物。顺便说一句,陈寅恪名字里的“恪”字本来应该读 k,字典上也只有 k这一个音,但对他略有一点了解的人一般把他的名字读作陈寅恪(qu) 。据说这可能是由于口音问题,国学大师说自

18、己叫陈寅恪(qu) ,谁能叫他陈寅恪(k)?关于这四大导师,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1925 年,国学研究院建立之初,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校长问:“陈先生是哪国的博士?”梁启超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他有何著作?” “他也没有著作。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这时梁启超说:“我梁某也不是博士硕士,著作倒可称等身,但加起来还不如陈先生数百字有价值。如果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给人家效力吧!”后来曹云祥终于请了陈寅恪,陈寅恪成为清华唯一的中文系和历史系合聘的教授。这是清华历史上任人唯贤的一段佳话。1927 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

19、长久的遗憾。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他立了一个纪念碑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的书写是个难题,因为人们很难说出王国维自杀的全部原因,一代大师的内心世界是十分复杂、难以揣测的;如果仅仅说王国维是为一个封建王朝殉葬,那未免太肤浅了。这样艰巨的任务只有由另一位大师陈寅恪来完成。 “其 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结尾点明主旨:“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三光:日、月、星)这种“独立之精神”

20、“自由之思想” ,正是陈寅恪先生所极力推崇的,也正是清华的传统精神之一。这块碑的样式也不同凡响,碑式为梁思成所拟。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我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他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可见梁思成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前是有过实践经验的。赵元任教授在讲课时讲了一个自编的单音故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 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为节省时间,这里就不读了。如果读出来,没有字幕的话,恐怕也没有人

21、听得懂;但看懂并不难。这真是一篇看得懂、听不懂的奇文!这奇文只是赵元任先生课上讲的一个小故事,其功底之深可见一斑。清华大学里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出自 1931 年梅贻琦校长的就职演说。广聘名师,教授治校,历来是清华的优良传统。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清华由大学“新军”迅速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以下是部分院系的名教授:中文系和外文系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王力、吴宓、俞平伯等历史系 陈寅恪、刘崇鋐、蒋廷黻、雷海宗、张荫麟等算学系 熊庆来、郑之蕃、杨武之、孙光远、陈省身、赵访熊等物理系 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萨本栋、任之恭等化学系 张子高、高崇

22、熙、黄子卿、萨本铁等生物系 钱崇澍、刘崇乐、陈桢、李继侗等土木系 施嘉炀、蔡方荫、陶葆楷等机械系 庄前鼎、刘仙洲、李辑祥等电机系 章名涛、倪俊、任之恭等说实话,这里有些名字我也不熟悉。不过对一个大学生而言,老清华相应学科的教授的名字可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我知道,物理系的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都是我国物理学界鼎鼎有名的前辈;算学系(即后来数学系)的陈省身是世界级的微分几何大师,杨武之也是一位名教授,不过他的儿子比他更有名,这将在后面介绍。同时,很多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到清华访问、讲学。真是应了老校歌中的一句话“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在清华学习的学生,能够得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然而国

23、难当头,他们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勇敢地投入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施滉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一员。在图书馆,有施滉烈士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施滉的简历和这样的诗句:“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施滉于 1916 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校组织“唯真学会” ,主张“政治救国” ;1924 年赴美留学;1927 年加入美国共产党,任中国局书记;1930 年回国;1934 年初牺牲于南京雨花台。1926 年 3 月 18 日,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

24、惨案。许多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被残忍枪杀。那一天,清华也有不少学生参加了请愿游行,二十多人被打伤。其中韦杰三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 23 岁。韦杰三生前是一位好学上进、温文尔雅的好学生。他的同学怀着万分悲愤的心情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作为纪念碑,寓意祖国的栋梁之材惨遭摧残;上面刻着烈士的临终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1935 年 12 月,一声爱国救亡的呐喊从清华园传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出自蒋南翔所写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这声呐喊表达了清华学子的共同心声,唤醒了千百万民众,并推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现

25、在每年“一二九”期间,各地学校都要搞纪念活动,清华对此尤为重视,因为清华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北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顺便说一句,蒋南翔是清华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久我们还会提到他。可是学生运动阻挡不了日寇侵略的铁蹄。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在湖南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战争的发展,长沙也不安全了,于是 1938 年 2 月,师生启程奔赴云南昆明。1938 年 5 月 4 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简称西南联大,校训为“刚毅坚卓”。当时的环境是十分艰苦的。有句顺口溜“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反映了教授

26、因领不到工资衣食没有保障的现实。还有个笑话:一个乞丐向一位教授讨钱,跟着他走过了好几条街;教授不耐烦了,就转身对乞丐说:“我是教授!”乞丐一听,就不跟着走了,还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害得我跟你白走了半天!”教授的生活尚且如此艰难,学生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毕业生 2522 人,师生中 118 人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更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所以,西南联大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当然,西南联大的优秀毕业生既是清华的校友,又是北大的校友、南开的校友,三种说法都是可以的。不过杨振宁先生对清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我几乎爬过清华园

27、里的每一棵树,研究过那里的每一棵草。 ”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是有道理的:杨先生 7 岁时就跟父亲杨武之来到了清华大学,可以说是在清华园里长大的。杨武之就是前面提到的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个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 ”每句首字连起来恰是“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中,许多清华校友纷纷从事与战争相关的科研或生产工作,更有人直接与敌作战,甚至为国捐躯。沈崇诲,是一位驾机撞敌舰的民族英雄;孙立人,任中国远征军师长,解放了缅甸全境,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将领;杨学诚,先后担任党、政、军多项职务,积劳成疾,年仅 29 岁就英年早逝。像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据统计

28、,19261950 年,清华校友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共 51 名。祖国儿女,清华英烈,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大家还记得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吧?严酷的现实早已促使这位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不问政治的学者转变为民主战士,发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怒斥。毛主席评价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清华大学师生为闻一多先生树立了雕像,旁边刻着他的名言:“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终于,1948 年 12 月 15 日,清华园迎来了解放。大家知道,北京城是和平解放的,但那仅限于北京城,郊区则是武力攻取的。清华大学所处的位置,

29、当时属于北京的郊区,附近有个村子,叫中关村。为了保护清华校园,解放军进攻时不允许使用重武器。这是毛主席的亲笔命令(见图) 。就这样,解放军战士用步枪、刺刀、手榴弹同敌人展开近战和肉搏,解放了清华园。说清华园的解放是解放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因为当时解放军为此牺牲了几百人,正常进攻的话根本不必死这么多人的。1952 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清华大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清华理科与文科师生心中永远的痛。因为这一年清华大学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被并入北京大学,使这些院系的历史中断了几十年之久。当然,也有外校的一些工科院系并入清华,使我校工科得到加强。不过清华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30、另有一些院系分别和其他院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了若干所学院。据说前些年北京某高校举行校庆典礼,邀请了许多院校领导参加,唯独不请清华人,因为它与清华有特殊的历史“渊源” ,如果让人知道当初是从清华的某某系演变而来的,那将是有点尴尬的事情。就这样,清华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变成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现在看来,院系调整是件弊大于利的事情,虽然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发展优势学科,但对各大学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使清华大学一度面临沦为普通的专业技术学校的危险。不过当时毕竟新中国刚刚成立,没有办教育的经验,只好全面学习苏联。“奉命于危难之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是蒋南翔。当年从清华走出去的爱国学生、青年革命者

31、又回到了他的母校。蒋南翔校长对院系调整颇有微词,说“工学院怎么可以离开理学院” ,但也只得照办。本来,图书馆的文理科书籍也是要搬到北大的,蒋校长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下令“截留”了这批书籍。这些书不仅丰富了工科学生的文化知识,也为后来文理科的恢复和再创辉煌埋下了伏笔。高瞻远瞩的蒋校长不顾苏联专家的反对,执意创办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专业(实验核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精密仪器、工程物理、工程化学) ,为清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现在的各项高新技术,除生物工程外,当时都有所涉及。在教学方法上,蒋校长有“猎枪”与“干粮”的比喻。教给学生具体知识,就像给人“干粮”

32、 ,吃完之后就没有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像给人“猎枪” ,随时可以打到猎物。这种教学理念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先进的。我个人认为,教人学会如何学习的主要场所固然是大学,但如果到了大学才开始培养自学能力的话,似乎晚了点;希望沈阳二中的同学们尽早找到一杆合适的“猎枪”!蒋校长很重视实践,提倡“真刀真枪”毕业设计,这一点一会儿再解释。还开创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员,鼓励政治与业务“双肩挑” 。清华大学开创的辅导员制度早已推广到全国,并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又红又专” 、全面发展的人才。胡锦涛、吴邦国等人当年都是清华大学的政治辅导员。清华历来有重视体育的传统,蒋南翔校长号召清华

33、学子积极锻炼, “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总之,清华大学形成了三支代表队:辅导员是政治工作代表队,业务尖子是科学登山队,体育运动队和文艺社团是文体代表队。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时期的清华大学被社会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所谓“真刀真枪”毕业设计,是指让临近毕业的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上大型工程的设计任务,以此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考核,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纸上谈兵。比如,1958 年,水利系师生承担密云水库的设计任务。40 多亿立方米库容的密云水库建成后解决了北京市的吃水问题,这才是“真刀真枪” 。又如,清华大学师生参与了中国第一座试验原子反应堆的设计建造,这也是“真刀真枪”毕业设

34、计的内容。设计者平均年龄为 23 岁。这一时期,校园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以前曾有一条铁路从校园中间穿过,即京张铁路,处于现在校内南北主干道的位置上(见图) 。当时教学楼大多在铁路西侧,学生宿舍在铁路东侧。早上 7 点多,学生上课时间,还恰好有一列火车经过。这给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蒋南翔校长报请上级有关部门,终于让铁路搬了家,东移 800 米。这是极不容易的,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资金,由此可见国家对清华的重视。铁路东移给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成了全国单个的、有围墙的大学中面积最大的。 (截至 2004 年占地总面积 4.04 平方公里)我

35、们每天上课,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最近的教学楼距离我们宿舍区大约一公里。但既然是自己的学校,再远、再累,我们也不觉得辛苦。既然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清华人就没有理由不为祖国服务。清华大学水利系馆附近的一座雕塑体现了清华学子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深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是水利系 1965 届校友送给母校的毕业纪念物。 “人”字形的雕塑用写意的手法勾画出山与水的样貌,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这座雕塑是没有基座的,寓意清华人永远扎根于祖国和人民的沃土。顺便说一句,1965 届是哪一届?就是我们的胡锦涛学长那一届。最值得清华人骄傲的,是 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 14 位曾在清华大学(

36、含西南联大)学习或工作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闪光的名字: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钱学森、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杨嘉墀、周光召。前些年,清华大学参与摄制了一部反映“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的纪录片,名叫我愿以身许国 。片名源于王淦昌先生的一句话,请看纪录片片段。王淦昌 192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 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不久归国,成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原子弹原理的教授;后来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进修期间发现反 -超子,这是第一个带电超子的反粒子。1961 年,王淦昌已是一位理论物理学界的著名科学家。现在看来,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一项很光荣的任务

37、。但你可知道,这意味着多大的牺牲!对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来说,这意味着他今后不能继续已获得突破的理论研究,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与国外同行交流,不能与家人团聚。王淦昌在大漠戈壁中隐姓埋名辛勤工作了整整 17 年。人们说, “一颗璀璨的科学明星突然从辉煌耀眼的科学星座中消失了” 。当时我国原子弹研究正处于关键时期,而苏联撤销了对华经济技术援助,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当时有些苏联专家说:“我们走了,中国人十年也别想搞出原子弹来。 ”不过也有人说:“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还有王淦昌。 ”这就是王淦昌“愿以身许国”的背景。事实证明,还是后一种说法有道理。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38、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但是,在欢乐的人群中,人们找不到王淦昌的身影。他本人抖落满身的尘埃,又平静地踏上了新的征程这就是科学家的胸怀。原子弹的尘埃还未落定,王淦昌又担任氢弹和地下核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又一次奉献了巨大的成功。彭桓武是又一颗从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灿烂星空中消失的科学明星。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过硬的数理基础的重要作用。 (播放纪录片片段)同王淦昌一样,彭桓武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立即转入氢弹研究。氢弹爆炸成功的那一天,彭桓武却心静如水。他说“爆炸成功是必然的,有什么好激动的!”又投入到繁忙的计算当中。这部纪录片拍摄期间,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员去北京医院看望彭老,发现“他还在那儿算

39、呢,拿了个算稿在那儿猛推公式” , “算了好几十页的东西” 。这就是这位笔耕不辍的科学老人的真实写照。2006 年 4 月 29 日,彭桓武出席清华大学物理系 80 周年系庆大会并发言。那一天,90 多岁高龄的彭老穿着红色上衣,显得格外精神抖搂。他深情地回顾了在清华的学习生活,说:“1931 年我受大礼堂前草坪的吸引考入清华,为对自然奥秘追求理解而入物理系”再介绍一位“两弹”功臣:邓稼先。1958 年 8 月,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请他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播放纪录片片断)于是,邓稼先把他的全部精力乃至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事业。不幸的是,在 70 年代一次事故

40、中,邓稼先遭受超剂量核辐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看到这样照片(杨振宁在医院探望病中的邓稼先) ,你也许很难相信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大学同班同学。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癌症逝世,年仅 62 岁。杨振宁先生的评价是:“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虽然听不到挚友对自己的赞誉,也未能参加“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大会,但祖国的富强让他感到自己一生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临终遗言是:“死而无憾。 ”再介绍一位数学系的校友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华罗庚。严格地说,华罗庚先生不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华老也曾幽默地说:“我不是清华毕业生,

41、没有清华文凭,但我是清华同学,不只是大学同学,也许还是清华中学同学。我是初中毕业后到清华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华罗庚刚上高中不久,就因贫困辍学在家,刻苦自学了许多高等数学的知识。后来发表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文章,受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欣赏,被破格请到清华来工作。这段“慧眼识英才”的故事,是中国数学史上有名的佳话。华罗庚先是担任图书馆助理,因数学造诣非凡,被破格调入教学系统,担任助教;后来又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跳过了副教授这一职称) 。清华大学在华罗庚先生的学术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华罗庚先生的奋斗历程中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因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讲了

42、。简而言之,1950 年,华罗庚已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这时,华罗庚听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决定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返回祖国。途经香港时,华罗庚发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段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游子的一片深情,也感动了不少留美学子回国效力。华罗庚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不久参与创建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院系调整后就一直在中科院工作。华罗庚为我国数学

43、界培养了大量人才,如陈景润、王元、潘承洞、万哲元、段学复等。1956 年华罗庚将陈景润调到中科院,这是我国数学史上又一段有名的佳话。陈景润的故事可能大家有所耳闻,虽然其中不免夸大的成份,但陈景润那种与众不同的钻研劲头确实让不少人觉得他是个“怪才” 。华罗庚力排众议:“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 、 偏激 、 健忘 、 似痴若愚 ,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这段话在今天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不仅是数学理论的

44、大师,而且心系人民群众,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数学方法,让数学知识服务于工农业生产,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近二十年中,华罗庚为了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成百个县,总计行程约一百万公里,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其间有两次心脏病突发,但华老全然不顾。他说, “我的哲学不是生命的尽量延长,而是工作的尽量多做” , “生产若能长一寸,何惜老病对黄昏” 。1979 年 6 月 13 日,华罗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称为“老同志,新党员” 。华老古稀之年仍然奋斗不已。他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1985 年 6

45、月 3 日,华罗庚到日本讲学,演讲结束后又一次心脏病突发,倒在讲台上。可以说,华老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先生不仅是数学大师,而且文学功底颇为深厚。1953 年的一天,中科院代表团华罗庚、钱三强、赵九章、梁思成等一行出国考察。在火车上,华罗庚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三强韩赵魏” 。要知道,含有数字的对联是不好对的。上联首字是“三” ,那么下联首字也应该是个数,而且一般来说是个正整数;且上下联用字不能重复要求这个数不能是三。这就难了,比如对“四季春夏秋冬” ,多出来一个字,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更绝的是“三强”恰好取自同行的钱三强的名字。大家对不上来。只听华罗庚道出下联:“

46、九章勾股弦” 。韩、赵、魏是战国时代的三个强国,而勾股弦借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里著名的勾股定理;钱三强、赵九章又都是著名物理学家,都是中科院代表团成员,当时都在同一车厢里!真是绝妙的对联。其实钱三强、赵九章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清华校友!因时间关系,他们的故事这里就不介绍了。大家如有兴趣,可观看纪录片我愿以身许国 。80 年代初,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从清华传出,叫响全国。这就是清华大学化72 班(化工系 1977 级 2 班)学生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这个口号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也激励了一代青年人踏踏实实地刻苦奋斗。现在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发扬这种精神,把这个口号落到实

47、处。我希望每个二中学生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克服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与此同时北大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由此似乎可以看出清华、北大两校学生风格的差异。当然北大的口号也很好,不过要想“振兴中华” ,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杨振斌老师介绍清华历史文化的报告,我听过三次,每一次他都向我们极力推荐这首词(江城子志 ) ,这是他当年在清华读书时发现的“课桌文学”中的精品。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课桌文学”已在清华退出了历史舞台。列车一夜辞平冈,别南土,换北疆。白杨年轻,红枫却待黄。为渡书海行清华,轻舒翅,望凤凰。意气芳足待昂扬。

48、非健男,有何妨。对空盟誓,终生献苍茫。念驱雷公如驯羊,舞长鞭,可怪降。杨老师说,看到这首词就不由得想到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 ,因为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带着豪迈的气概。所不同的是,苏轼表现出的是一种“老当益壮”的愿望,而江城子志展现的是一位刚考上清华的女同学“为渡书海行清华”的精神风貌和“对空盟誓,终生献苍茫”的远大理想。为什么说词作者是当年的一位女同学呢?其一,因为用词比较柔美,如“轻舒翅,望凤凰” , “意气芳足待昂扬”“芳”是草字头的“芳” ;其二,作者写道,“非健男,有何妨” 。当然也可能是个不健壮的男生所写。不过关键在于作者在最后一句中化用了一个典故。杨老师解释说高中语文课

49、本中的柳毅传里有龙女牧羊的故事,羊就是雷公变的。我翻出自己当年用过的语文书,看到其中确有杨老师曾为我们读过的话:“毅深为之戚。乃置书囊中,因复问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 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 ”作者说“念驱雷公如驯羊” ,显然是以龙女自比,要降服一切妖魔鬼怪,也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远大抱负。90 年代,学校正式提出争取在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1998 年,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发表讲话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三年之后,在清华90 周年校庆大会上,江主席说:“清华大学提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希望你们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由此可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清华大学校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目标。我有一张电话卡,上面有清华大学的校名和一幅图片,旁边印着:“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是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