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15026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史常识 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txt 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 10 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 文史常识-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政治,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唐到明清主要实行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以前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汉代的察举制度和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所谓察举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推荐制度,即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

2、内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如孝廉、贤良方正、秀才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央政府推荐合乎相应标准的人才,经过适当的考核,授与官职。察举制度的形成,大约是在西汉文帝到武帝期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察举制度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九品中正制衰落后,察举制度在隋唐之际逐步演变为科举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察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前身和母体。察举制度作为主要选官程序的时间,达七八百年之久。汉代的察举,一般先由皇帝诏定科目,当时科目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科,即常科或经常性的科目,常科是指岁举性科目;另一类是特科,即特定或特别指定的科目。现在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大类中

3、的主要科目。先看常科中的孝廉。按照孝子、廉洁之士的标准察举人才的科目,称作孝廉。孝廉是两汉最主要的察举常科。它起源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由董仲舒奏请而兴起。西汉时每郡岁举孝廉两人。由于汉代各郡国人口数量相差很大,大郡人口多至百万以上,小郡只有几万人,一律按每郡岁举两人的规定察举,就存在名额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汉和帝采纳丁鸿、刘方的建议,实行按口率岁举的办法, “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 ,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汉书丁鸿传)。后来又照顾别郡,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后汉书和帝纪)

4、。有的学者统计,实行上述按口率察举的规定,全国每岁所举孝廉数约为 228 人(参看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第 98 页)。西汉孝廉中,大都是官僚、贵族以及富豪的子弟,但也有不少布衣平民。孝廉本人的身份则以儒生为最多。被举的孝廉,一般先在郎署供职。然后由郎官升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迁县令、丞尉、再迁刺史、太守等。其次看看常科中的茂才。茂才又作茂材,也是汉代较为重要的察举科目。西汉时称作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才。察举茂才,也始于汉武帝时。西汉时举茂才为特举,东汉时改为岁举。不过,近有学者考证西汉时在特举之外,还有岁举(参看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 40-44 页)。作为一种推

5、荐制度,察举科目不同则推荐人即举主的身份以及推举方式也有所不同(被推举的人称为举主的门生或故吏)。汉代察孝廉,一般都由郡国举荐,而察茂才,举主则是多方面的。西汉时茂才主要是州举,但也有郡举,还有派员专举,列侯、丞相、光禄勋、御史、中二千石察举等。东汉时察茂才的举主有三公、将军、光禄、司隶、州刺史等等。茂才的资历与孝廉也有所区别。孝廉大多是从未仕者中察举,而茂才中既有已仕官吏,又有州郡吏与被察举的孝廉以及太学生、平民等。茂才绝大多数被任以县令或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官职。这一级别的官职显然高于孝廉只被任以郎官的级别。汉代的茂才是比孝廉高一级的察举科目。因此,每年察举茂才的人数是很有限的。有的学者据后汉

6、书,百官志一注引汉官目录所载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统计,每岁三公举茂才三人,光禄举一人,司隶举一人,州牧举十二人,共计十七人,加上位比三公的将军所举,也不过二十人左右,还不到孝廉的十分之一。汉代的岁举常科,还有察廉、光禄四行等,不在此一一列举。现在我们谈谈特科中的贤良方正。所谓贤良方正,它是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意为德才兼备的人。汉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 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询问政事得失,中者即授以官职。贤良方正作为科目,从这时正式产生也以此为标志。两汉贤良方正科大多是在遇到日食、地震、奇特星象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以后举行。因为古人认为各种灾异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遇到灾异皇帝

7、就得招纳贤才,广开直言进谏之道,以匡正自己的过失。贤良方正在名目形式上颇多变化。有时可单独说“贤良”或“方正” ,有时也可以在“贤良方正” 、 “贤良”或“方正”的后面连接其他名目,如“直言” 、 “直言极谏” 、 “可亲民者” 、“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等等。贤良方正科的举主范围较宽,列侯、特进、三公、将军、诸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司隶校尉、州牧、郡国守相之中,由皇帝指定。诏举贤良方正的人数大都为“各一人” 。贤良方正的资历一般均为现任官吏,或故官出身者以及州郡的属吏。察举出来的贤良方正,还必须送到京师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策。被举人的对策如引起皇帝的特别兴趣,还要进行反复策试,即所谓“两策

8、”或“三策”等。对策的地点没有固定,有时在太常寺,有时在公车,有时在白虎观。对策的内容大都是国家大事,如治国兴邦的道理、历代兴亡变化的原因等等。对策后授以官职的级别一般较高,高第者所授官职基本上都秩比六百石以上,如县令、中大夫、谏大夫、议郎等等。贤良方正下第者授官情况大致与孝廉相当。两汉中特举的科目很多,除贤良方正外,还有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洽剧、勇猛知兵法以及明阴阳灾异等,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此详细介绍。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两汉的察举制度与后来的科举制度相比,有几个较为重要的特点:一是它与学校教育没有紧密关系;二是察举为主,考试为辅,先选拔后考核,经过策试也只有高下之

9、别;三是没有设立选官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官员;四是入仕、铨选、升迁、考课等常常混为一体。察举制度虽然对两汉社会的政治稳定、官僚阶层的更新换代等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本身以及实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流弊。比如一些人为了出名而被举荐,不惜弄虚作假,瞒上欺下;一些人钻察举制度缺乏严格的考试程序的空子,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一些人利用被举人与举主之间门生、故吏的私人关系,组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进而发展为各种门阀士族集团。所有这些弊端都严重危害了封建选官制度本身的、原初的相对开放性和相对公正性,使面向一切吏民中贤者的察举制度最终被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所垄断,所破坏。尤其是东汉后期,君主昏庸,外戚宦官

10、专权,察举制度日益腐败。正如抱朴子.审举所批评的:“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一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产生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东汉后期察举制度的流弊所制定的,它企图打破汉代大族名士主持乡间评议、控制选举过程的局面。所谓九品中正制,又称作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后开始实行的。根据杜佑通典和学者们的研究,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各州、郡、县设置大、小中正。所谓中正,是掌管某一地区评选人品的负责人。大、小中正,都由中央选派当地有“

11、识鉴”才能的官员担任。中正对自己所管辖的人物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或九品。中央政府根据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授与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是中正的人选和职责。曹魏时,郡中正都由各郡长官推选。到了晋代,州、郡的大小中正都由中央三公中的司徒选任。中央政府不仅控制着中正的选任之权,而且有的朝廷官员还兼任中正,如有以司徒兼中正的,有以吏部尚书兼中正的。另外,还有一个人兼任数州中正的情况。中正的主要职责是评品人物,向中央政府提供被评品人物的各项材料以作为授官的依据。有关的评品材料大致包括三个部份: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父祖辈的资历和仕宦情

12、况。家世的记载材料称作“簿世”或“簿阀” 。中正一般都详细掌握所管辖地区士人的家世谱碟,以便随时查考呈报。二是状,即行状,主要是指对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的评价。选举过程中要参考被选人的行状,早在秦汉时就己实行,只不过汉代的行状叙述很具体,而魏晋的中正之状的评语却是极为简约概括的。显然,这与魏晋玄谈祟尚简约含蓄的风气有关。我们可以举晋人孙楚为例,州中正王济给孙楚作的状只有“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八个字(参看晋书孙楚传),而孙楚年少时有一次与王济交谈,居然能将“漱石枕流“的口误曲解新意(参看世说新语.排调),可见当时的清谈风气对人物行状的评语风格的影响。中正评定人物的材料的第三个部份就是品,也就是定品

13、级。上文我们已介绍九品的名称,用九品来给人物进行等级分类,其法由来已久。 汉书古今人表即如此。品是根据状来决定的,同时又必须参考家世,而且越到后来家世就越成为品第高下的一主要依据,因此,就必然出现品状不一的矛盾。中正品第人物与官位级别有直接联系。升品意味着升官,降品意味着降官。由于品第与官位密切相关,所以,中正对人物的品第,需要定期调整。魏晋时期三年一次调整品第是常例。不过,中正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升降品第。中正评定的品级,要用黄纸写好,收藏在司徒府。如有升降变化,都应上报司徒府改写黄纸。所谓黄纸,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注明记载品第的簿册。人物的品第虽然可细分为九品,但据当时的时尚可以把九品看作两大类

14、别,即上品和卑品。上品包括一品(上上)、二品(上中)、 ,三品(上下)。一品一直徒有其名,无人能获得。二品就是最高品级。三品以下则算作卑品。中正自身也有品第,一般说来,中正应该是二品。如果是品第较低的人出任中正,就要升品。中正如果给人物定品不当,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九品中正制在实行初期,对于选举制度的专职化,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在实行过程中特别是后期,却必然产生类似于察举制甚至比察举制更为严重的弊端。比如中正本身多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搞裙带关系。中正职位大都被门阀士族所垄断。中正评品人物,专重家世,崇尚虚名,以族取人,以名取人,最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极为不公正的局面。早在西晋,刘毅就在请废九品疏中全面抨击了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病,要求废除这一制度。由于这一制度有利于门阀士族,它在晋代不可能被废除。从曹魏时兴起到两晋时鼎盛再到南北朝时衰落,九品中正制前后实施了近四百年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