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會合五國的軍隊攻打齊國,攻克七十多個城邑,把它們全部劃爲郡縣歸屬燕國。只剩下三座城邑沒有攻克,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由於齊人的反間而懷疑樂毅,於是使騎劫代替樂毅為將軍。樂毅逃到趙國,趙國封他為望諸君。齊將田單欺詐騎劫,終於打敗燕軍,又收復了七十座城邑,光復了齊國。燕王後悔,害怕趙國重用樂毅,趁著燕國的衰敗攻打燕國。燕王於是派遣使者責備樂毅,並且向他道歉說:“先王將國家託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齊國,為先王報了仇,天下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一天就忘了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拋棄群臣,我新近即位,左右的人使我失誤。我讓騎劫代替將軍您,因為將軍長
2、時間奔走在外,所以召回將軍暫且休息,與您商量國事。將軍聽錯了,因而和我有了間隙,就捨弃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但是又用什麽來報答先王用來對待將軍的情意呢?”望諸君於是使人獻給燕昭王一封信,說:“臣沒有才智,不能接受先王的教導,來順應您的心意。唯恐遭受死罪,損害了先王的英明,也陷你於不義,所以逃跑投奔趙國。我自己擔負著不孝的罪名,所以不敢給您寫信。現在您派使者一一列舉我的罪過,我怕您不明察先王之所以寵幸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才敢用書信回答。“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拿俸祿偏私自己親近的人,而是授予功勞多的人;不拿官位送給他所喜歡的人,而是讓能夠勝任的人來處理。所以
3、說,考察能力然後授予官位的君主是成功的君主;考察人的品行然後結交朋友的人是能建樹功名的人。我用我所學的東西來看,先王的措施有高於一般君主的心意,所以我才從魏王那裡持著符節出使,因而能親身瞭解燕國。先王過分舉用我,把我從賓客中提拔出來,又把我的官位放在群臣之上,不同皇親貴戚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己以為遵守命令接受教導,可以幸運的沒有罪過,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先王對我說:我對齊國有深仇大恨,不估量自己弱小,想以向齊國報仇作為自己的使命。 我回答說:現在齊國還保留著過去稱霸天下時流傳下來的教化,屢次戰勝敵國的餘威,他們熟習兵法,習慣打仗。大王如果要攻打齊國,就必須發動各國共同攻打。發動各國
4、一起攻打,不如直接結交趙國。並且,齊國現在管轄著淮北、宋地,是楚國和魏國共同希望奪取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了,楚國、魏國、宋國一起盡力,四個國家攻打它,齊國就能被打敗了 。先王說:好的。 於是我口頭接受任命,準備好符節,派遣我南使出使趙國。很快 就回復使命,各國隨即出兵攻打齊國。依靠上天的道義,先王的福分,河北之地,都跟隨先王打到濟水邊上。濟上的軍隊,聽從命令進攻齊軍,大獲全勝。輕裝精銳的士兵,長驅直入到齊國都城。齊王逃跑到莒地,僅僅只身免難。珍珠玉石財寶,車馬武器,珍貴器皿,全都被收入燕國。大呂鐘陳列在元英,燕鼎又回到了曆室,齊國的東西陳設在寧臺。薊丘所種植的是以前種在汶皇的植物。自從春秋五霸
5、以來,功勞沒有比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滿足了他的志願,覺得我沒有辱沒了使命,所以分地封給我,使我得以比得上小國的諸侯。我沒有才智,自以為奉行命令接受教誨,可以幸運的沒有罪過,所以接受王命而沒有推辭。“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功業建立而不敗壞,所以名聞於春秋;有先見之明的人,名聲確立而不毀壞,所以著稱于後世。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鏟平萬乘的強國,收取了齊國建國以來積蓄的財富,等到駕崩的時候,他遺留下來的政策法令,仍有詔告後代子孫的作用。執政用事的臣子,所以能遵循法令,使庶出的子孫能夠順從,國家的恩澤可以到達一般的百姓,這些功勳可以用來教育後代。“我聽說善於做事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始的人,不一定有
6、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說服了吳王闔閭,所以吳王遠征的足跡到達郢。夫差不是這樣,賜給伍子胥革囊,讓他自殺后把屍體放入囊內浮在江面上。原來夫差不瞭解伍子胥的意見可以建立功業,所以沉殺伍子胥而不後悔。伍子胥沒有及早看到兩個君主不同的才量,所以至死也不改變他的認識。我使自身免於禍患,保全破齊的功名,以彰明先王的功業,這是我的上計。自己遭受詆毀和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面臨預料不到的罪過,用來僥倖獲得私利,道義上這是我不敢做的。“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后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去后,不會爲了自己的名聲清白而譭謗他的國君。我雖然沒有才智,也多次受教于有道德的人。我擔心您聽信身邊的人的話,而不瞭解同您疏遠的人的行為,因此,我才敢以書信作答,希望您能留意瀏覽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