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良的半腹膜外子宫全切术 138 例临床分析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 年第 2 期第 22 卷 临床研究作者:李明艳 宋继荣 管桂珍单位:李明艳:双鸭山市人民医院;宋继荣 管桂珍: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关键词:改良;半腹膜外子宫全切术1995-101998-08,我们两院对有子宫全切手术指征的患者施行了改良式半腹膜外子宫全切术,计 138 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为采用改良的半腹膜外子宫全切术 138 例,年龄3248 岁,平均 40 岁,其中子宫肌瘤 98 例,功血 26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 14 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及肥大。1.2 术前准备术前
2、宫颈碘试验或刮片排除宫颈癌,术前 3d 冲洗阴道,入手术室前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清洁阴道,干棉球擦干,涂龙胆紫,留置导尿管。1.3 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平卧位,术区常规消毒,辅无菌巾,取下腹 Pfannenstiel 横纹,呈“弧 V 纵”行切口直达腹膜前区,分离膀胱及腹膜反折,下推膀胱至宫颈内口水平,见腹膜囊横行于前开腹膜,延长至娩出子宫长度,娩出子宫至腹膜外,常规处理各组韧带,稍低于常规位置处理子宫动静脉,保留骶、主韧带、关腹。然后上提宫体至宫颈前壁开始呈锥形,环子宫峡部切开子宫筋膜层,锥形向下环行切除宫颈管内膜及宫颈移行带,连同子宫一并切除,见龙胆紫。残留的宫颈组织碘氟消毒后鼠齿钳夹
3、起, “0”号肠线荷包缝合,再间断缝合残端,形成新的宫颈,检查无出血,逐层关腹。皮下脂肪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返回皮内缝合皮肤,不用拆线,术毕。2 结果2.1 手术过程手术时间 4075min,平均 57.5min,术中失血量3070ml,平均 50ml。2.2 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48d,平均 6d。术后 2 例出现阴道点滴状出血,给止血药及消炎后 3d 自愈。2.3 随访每月随访 1 次,共 3 次。随访共 117 例,随访率 85%,部分农村患者失访。结果,残留宫颈光滑、柔软,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正常,性生活美满,无残端息肉生长及其他不适。3 讨论3.1 改良手术特点本文与常规半腹膜外子
4、宫全切术改良之处有 3 点:宫颈筋膜内颈管被挖除直达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有效地防止了子宫颈管炎及真性宫颈残端癌的发生。不破坏盆底正常结构,保留骶、主韧带,形成了新的宫颈,从而保留了宫颈机能,较以往在宫颈筋膜外切断骶、主韧带再切子宫的子宫全切术式简单。皮肤切口呈“弧 V 纵”行,用可吸收线一次性皮内美容缝合,不需拆线,术后减少了住院时间。3.2 术中需注意几点对宫颈糜烂患者术前应行刮片或病检除外早期宫颈癌。子宫动静脉的夹切要低于常规手术,在宫颈峡部下 1/3 处。环切宫颈前根据宫颈大小、长短、形状边切边上提子宫,一次性完整切割,用力均衡,保持皮缘整齐,易于对合。术后定期随访。(1998-10-28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