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改变企业基因是CIO必修课.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141392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企业基因是CIO必修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改变企业基因是CIO必修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改变企业基因是CIO必修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改变企业基因是CIO必修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改变企业基因是CIO必修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改变企业基因是 CIO 必修课海信信息技术管理部部长史琛外表看起来儒雅谦和,与印象中陕西人普遍粗犷豪放的特征大相径庭。他话不多,遇事儿喜欢动脑子、找捷径、用巧劲儿,正是这样的一个人辅佐集团高层主持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他让看似纷繁复杂的工作变得举重若轻。当然,史琛也是幸运的。从入职的那一天起,海信集团“工作未定、规划先行” 的企业文化,让他有了一次将个人努力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机会。他说:“公司高层领导在决策层面给信息化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持,这让我有了参与改写海信企业信息化发展历史的机会。 ” 近两年,海信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井喷”时期,并未出现“大跃进” 现象,反而如一排排多米诺骨牌,通过产生连锁

2、反应助力企业长跑。史琛说:“公司在每一个信息化项目启动前,都做出了中长期的规划和蓝图。这让公司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现状,变得理所当然。 ” 意外的转折 “1969 年成立的海信集团在前几十年里,企业信息化程度可能是业内比较落后的。在 2000 年,整个集团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 100 亿元,但当时仅有 4 个人的 IT 团队和几乎空白的信息化系统。 ”史琛颇为感慨地说, “转折出现在 2003 年。 ” 2003 年前后,一场关于 ERP 系统是否对企业有实效的争论空前激烈,这在消费电子类企业当中尤甚。很多企业认为 ERP 系统动辄投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的东西,上 ERP 系统基

3、本就是找死;而另外一方面则认为,ERP 系统的确能够规范企业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手段,并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当时海信集团的主流声音赞同前者,这让欲在海信内部力推 ERP 项目的史琛一筹莫展。 正当史琛想下一步如何办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平常很少过问信息化工作的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突然将史琛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并亲口告诉史琛:“海信现在有必要启动 ERP 项目了。 ”虽然史琛惊诧万分,但是能感觉到“董事长下了很大的决心” 。事后,他了解到周厚健其实早就关注 ERP 项目了。 这件事被史琛定义为海信集团在企业信息化历程中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此后,ERP 项目直接成为了集团的 “一把手工

4、程”,其他高层领导的思想也很快统一了,反对的声音变成了同心协力、积极配合。于是,在 2003 年下半年 ERP 项目正式启动。 “当时有些企业认为 ERP 系统的实施会给企业节省不可估量的成本,带给企业巨大的效益。不过,后来发现这是理解错误。ERP 系统其实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信息化系统而已,并不能包打天下,提高企业的绩效还需要借助更多其他系统。 ”善于思索的史琛如是说, “但是,走出这一步(即 ERP 系统上线)是海信一个巨大的转折,实施 ERP系统到底能带来多少效益似乎已不重要了。 ” 随后,IT 资源分散的难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海信集团涉足家电、通信、信息、房地产以及服务等多个领域,分支机

5、构又遍及国内外,仅直属的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就达 20 多个。 当时每个子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 IT 部门或者 IT 团队,在信息化实施过程当中,有些子公司上了一些花架子项目,并没有带来任何理想的效果。 “从整个集团的角度来看,子公司自己上的系统可谓千奇百态、五花八门。 ”史琛无奈地摇摇头道。 在这种情况下,2004 年,集团高层再次做出重大决策:在整个集团内部实施 IT 部门资源整合。将集团信息技术管理部改为信息技术中心,集团下属所有子公司的 IT 部门统一归到总部,并且将他们之前上的系统也一并被收购过来,这被看作是海信信息化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史琛说:“因为此次组织架构的变革,让我在此后多次

6、 IT系统大会战中深刻地体会到项目推进的协同和彻底的重要性。 ” 变革后,海信下属子公司在总部推进项目实施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支持项目的落地,而不是闹分歧或“捣鼓着上一个小系统”。史琛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很多大型企业最后都应该会走这条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T 大整合时,有个别子公司因特殊情况未整合进总部的信息技术中心,直到现在,这几家子公司在企业信息化方面都比较落后,与其他被整合的子公司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史琛分析道:“ERP 系统上线和 IT 部门大整合,这两件事是公司自上而下的变革,不仅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让我认识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决策支持以及

7、 IT 部门组织架构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是企业开展好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 也正是因为海信具备了这两点,所以才很快踏上了稳健但不失超前的信息化探索之路。 IT 大会战 短短五年间,海信上马了众多 IT 项目,这让信息化的同行见识到了海信速度。 在 2004 年到 2008 年的 5 年间,海信陆续将 PLM 系统、CRM 系统、SRM 系统、B2B 系统、MES 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个重大项目上线,迎来了信息化发展的“ 井喷”时期,而几乎每上一个项目都让海信尝到了甜头。 “这些系统效果非常明显,以至于根本不用掰着指头算一年到底节省多少钱。 ”史琛颇显自信。 到目前为止,海信研发团队达到

8、两三千人,史琛告诉记者,这甚至比海信集团下属一个工厂的总人数还多,而如此庞大的研发团队证明了海信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然而如何用 IT 技术提高研发效率呢?尤其在收购科龙公司后,研发人员被分在顺德与青岛两地,他们之间还有着如何协同和资源共享的需求。 喜欢琢磨事儿的史琛认为,PLM 系统正是可为研发带来巨变的系统,但难就难在PLM 系统在当时并未有太多案例可供参考。 “ERP 系统上线前有很多典型案例可参考,到了 PLM 项目启动前可查案例就寥寥无几了,再到 CRM 系统上线前仅有一两个案例可供参考,最后到 SCM 系统上线前,几乎找不到像样的案例了。 ”史琛无意间道出了这几年海信信息化的几大步。

9、几经周折,最终 PLM 系统成功上线。这让研发人员查找资料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就会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真正的产品研发当中。另外,通过系统,顺德与青岛分隔两地的研发人员可互相调用研发资源,达到协同与借鉴。 不仅如此,由于 PLM 系统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监管着一个产品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而 ERP 系统则是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操作运营方面的系统。由此,PLM 系统实际上是 ERP 系统的数据来源。这也为 ERP 系统更好地实施推广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目前,海信在全国拥有 8000 多家服务机构,这些服务商都是外包性质,因此,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海信关注的重点。史琛也在不断地思考:如

10、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复杂而庞大的服务商队伍管理起来呢? 2004 年,史琛在做集团信息化五年规划时,将实施 CRM 项目列入其中并作为核心项目,这也得到了集团高层的肯定与支持。2006 年,史琛正式被任命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这意味着又一场大战在即。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项目立项之前史琛已经着手寻找症结所在,并准确地判断出:如果不能监控服务商的整个维修过程,海信对售后服务质量将难以把控。 于是,一条清晰的服务链条随之形成。海信在集团层面设置了八大呼叫中心,客户直接拨打海信全国统一的服务热线,然后,系统自动将用户需求派工给当地最合适的服务商。售后服务工作完毕后,由服务商的信息员将工程师服务反馈录入

11、系统,海信客服再对客户一一回访,这样实现了整个服务环节的闭环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以上流程逻辑上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漏洞,但是实际操作中依然有不足。 ”海信的CRM 项目团队再次找到“ 这套系统不能由工程师便携到客户的家里”的症结。 来自物流领域大热的移动终端带给了海信 CRM 项目团队灵感,于是在海信高层的决策支持下,CRM 系统的二期改进在 2010 年启动。 此次是海信集团与海信通信公司、运营商以及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由海信通信研发出的一款智能手机,内置第三方的特定软件以及扫描功能,变身为时下热炒的移动终端。售后服务工程师只要随身携带这款手机,在系统中及时反馈自己的工作状态,海信

12、新的 CRM 系统将根据工程师的工作状态,为客户派出一名最合适的工程师。而在工程师为客户服务完毕,掏出这款手机对经过维修的产品条码进行扫描,并进行简单的反馈后,海信客服就会立即得知工程师的任务完成情况,将极大规避对服务商管理的真空地带。“不久的将来,客户给我们客服打一个电话,可能仅用数分钟的时间,我们最合适的工程师就会敲响您的家门了。 ”谈起移动终端在该领域的妙用,史琛显得神采飞扬。 “我已经试用过了,我们开发的移动终端还蛮好用的。 ”史琛笑道:“不过,由于国内没有成功案例,所以,到现在我心里也没底儿。 ” 海信的这个项目现在已经万事俱备了。不久的将来,这个项目将在全国推广。 随着众多项目的陆

13、续实施,项目应用成果也迅速显现出来。CRM 系统上线总投资不超过 1000 万元,而上线第一年节省的费用就超过了 1700 万元。让史琛颇为自豪的视频会议系统,虽然当时上这套设备,投资达到七八百万元,然而在此系统上线后第一年,就节省开会往返费用等达到 2000 万元。而 PLM 系统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达到 20%. 每年几千万元的信息化技术投入,仅占整个集团销售收入规模的千分之一,然而带给海信的却是大型企业发展的历久弥新。 规划先行是王道 史琛来到海信集团工作已经 13 年了,他认为“大型跨领域企业信息化工作最关键的要求是,头脑时刻保持清醒,要有中长期战略眼光。 ”这也是他做信息化管理工作

14、最深的感触。 他强调:“海信的企业信息化恐怕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同。它崇尚将中长期的思路想明白,并一定要做出一个稳妥可行的规划和蓝图来,不会出现拍脑袋的决策。 ” 擅长编程的史琛在做第一份集团企业信息化的 3 年规划时,就遭遇了失败。 “虽然那次规划并不怎么成功,却让我深深感悟到,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不懂编程,却不可不注重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 恐怕正是由于集团从上至下崇尚规划先行的理念,才使得海信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在“井喷”时期并非“ 大跃进”,而是一环扣一环,正如一排排多米诺骨牌一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一位同行如此分析。 让人意外的是,今年海信信息技术中心要实施 30 多

15、个项目。也就是说,平均每 10天就必须有一个项目启动或上线。而且很多项目都是如 CRM 系统的二期改进这样的大项目。让人更为吃惊的是,2007 年史琛还兼任了三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包括 CRM 系统、B2B 系统和集团网站群,这三个项目都是涉及到整个集团某些业务领域的大项目。在做 B2B 项目过程中,史琛还要不断与苏宁电器这个家电连锁企业进行一次次的谈判。所以,史琛还认为:“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不仅要懂技术,懂业务,还要善于沟通协调。 ” 面对繁杂的工作,史琛只能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冷静,分清主次之后再抓紧实施,而更为关键的则是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然“光靠自己,自己累死也干不完 ”。 但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轻松。接下来,他不仅要参与实施下一个“一把手工程”财务集中核算系统,还要启动实施早已调查论证过的 BI 系统(即商务智能系统) 。这个系统是为管理和决策而服务的,史琛要为平常极少使用信息化系统的高层领导找一个 IT 智囊团。这或许是他的又一道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