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慧眼中的采写黄基秉教授新闻观解读作者:干天全 摘要 黄基秉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近四十年,采写了数千篇新闻作品,其作品展示了广阔的新闻视野,及时真实地报道了社会变革、时代风尚、百姓生活、行业动态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新闻,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些值得珍视的史事。他认为一名优秀记者,首先应培养新闻敏感,其次是养成踏实的采访作风,再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另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这四点反映了他的新闻观。关键词 黄基秉;新闻敏感;采访作风;事业心;文学修养;新闻观在新闻界,黄基秉是一位资深的报人,他从事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近四十年,采写了数千篇的新闻作品,近期他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选永远的追求(成都时代出版社
2、 2006 年 11 月)。这既是他丰硕成果的展示,也是他作为新闻人的人生历程回顾。他的作品展示了广阔的新闻视野,及时真实地报道了社会变革、时代风尚、百姓生活、行业动态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新闻,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些值得珍视的史事。他之所以成为一个成果丰硕的知名高级记者,是因为符合记者事业需要的新闻观引导着他在新闻道路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记者应独具慧眼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黄基秉新闻人生的一个总结。他认为一名优秀记者,首先应培养新闻敏感,其次是养成踏实的采访作风,再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另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这四点反映了他的新闻观,同时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之谈。(一)在中外新闻理论中,对新闻敏
3、感有着不同的阐释。黄基秉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从某种角度说,与作家的创作灵感有相似之处。只是新闻敏感指的是记者能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也可以说是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1 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要有新闻敏感,否则再好的新闻信息,也不会发现,即便是经过眼前的重要线索,也会白白溜掉。黄基秉重视新闻敏感,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因而采写到不少有重要价值的新闻。1996 年他参加中央、省级十三家新闻单位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奔赴攀西深入采访,他从攀西大裂谷由不毛之地发展成为聚宝盆的巨大变化中,敏锐地看到了它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
4、位。先后写下了共和国半个世纪的足迹地球与攀西一起滚动古裂谷:面临历史的新挑战等系列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攀西建设的辉煌成就,了解了在这里创业的人和创业精神。他不仅赞美了“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攀西开发的先驱和先驱们所创下的令世界震惊的象牙微雕钢铁基地、攀越太空阶梯的卫星发射基地、新兴移民城都将像成昆铁路一样,载入人类征服自然的史册。”他以新闻记者的胆识和高度责任心坦诚地指出,攀枝花面临历史新的挑战,不能安于现状,“开放的大小,不仅仅是看水、电、气、路、通讯这些基础,还应该走向技术、管理,尤其是资本市场。攀西把攀枝花和西昌连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攀西是一盘棋,不能各念各的经。攀西是四川人的事,四川不能
5、等靠要。攀西是中国未来工业的心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样的见地,不仅反映出作者很高的政策水平和全局观念,还反映出具有战略性的前瞻意识。在多年的采写中,黄基秉善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体会到,“记者能否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地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就要看是否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2 他不断地注重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使他具有了一双新闻慧眼,不断地发现新闻线索并写出具有重要报道价值的新闻稿。(二)在黄基秉的新闻观念里,采访比写作更为重要,在两者的关系中,采访是第一位的,采访作风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具有采访的基本功,采访作风如何直接
6、影响到记者的形象和稿件的质量。新闻敏感能为记者带来捕捉有价值新闻的机会,但这机会并不等于就是成功的新闻,还必须通过采访来验证新闻敏感的正误和实现新闻敏感的价值判断。著名新闻记者、报告文学家理由谈采访时曾说:“采访的时间应该多于构思的时间,构思的时间又应多于写作的时间,我曾把这个关系比喻为,三分想,一分写。”3 他说的“跑”就是采访,“六分跑”足可以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中外优秀的记者,无论是常规采访还是“翻墙”采访;无论是采访政要显贵还是采访平民百姓,都不辞艰辛,甚至千方百计地接触采访对象,面对面的实地采访。至于战地记者,更是在前沿阵地冒着枪林弹雨,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换取实效最快最真实的新闻。正是这
7、样,他们才写出了许多令世人注目的头版头条、独家新闻和各类要闻。黄基秉继承了中外新闻采访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自己面对现场、深入现场的采访作风。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具有踏踏实实的采访作风。因为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写作;采访第一,写作第二。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具有无孔不入的精神,一旦发现重要新闻,就要紧紧咬住,抓住一切时机,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力求获得生动的第一手材料。”4 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新闻观念,他所写的那些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和新闻特写,无一不是到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所获的成果。2000年 7 月为写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来自泸州市物价局农村收费上墙的报告这篇深度报道,黄
8、基秉和四川日报等兄弟单位的记者对新闻发生地进行了为时三天的采访。他们不仅是在办公室座谈会上采访书记、市长、物价局长、区长、镇长等领导干部,还在村委会、农户家做个别采访。由于采用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采访方式,脚走、眼看、耳听、手记,掌握了真实充足的第一手材料。记者的超前意识和新闻敏感,选题及时,问题找得准并且能深入细致的实地采访,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来自泸州市物价局农村收费上墙的报告这篇通讯具有了重大的新闻价值。当通讯发表后,在当地以及全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群众也来信为这篇报道叫好。在他采访著名学者陈鼓应教授时,正值盛夏,学术讨论会安排在成都西郊的一座高级宾馆里,距他所在的
9、报社二十多华里。每天他都是骑自行车赶到宾馆参加会议,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风雨扑面,他都按时到会,并利用休息时间与当事人深入交谈,从而获得了鲜为人知的翔实资料,采写了专题录音报道大陆学术空气自由活泼访台湾学者陈鼓应教授(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1986 年 10 月 17 日播出,荣获1986 年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踏实深入的采访作风,是写出高质量新闻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如果我们没有踏踏实实的采访作风,仅从简报、总结、报告、电话等信息中猎取新闻由头和相关材料,不深入现场进行采访,而是在编辑部妙笔生花,就会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似是而非,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严重后果。这些年我们不难在新闻界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记
10、者坐在记者部接到报料电话,就在电话里询问一些情况代替现场采访,写出来的新闻与事实出入很大,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消息甚至于还引起了官司。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写新闻必须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所写的全部事实,都应在采访中查证、核对,做到真实准确、完全可靠。(三)黄基秉认为文学修养是优秀记者的基本功,这也是他新闻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的新闻作品选里,我们看到了不少文艺通讯、旅游通讯以及报告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新闻性,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这些作品读起来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这样的效果,得力于黄基秉所具有的文学素养。他早年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为他奠定了良好的事业基础。他读过的许多中外名著
11、,为他从事新闻工作带来了许多帮助,他说“学习文学名篇,能提高观察、分析生活中各种各样人物、事件和问题的能力;能扩大视野、开阔胸襟、丰富知识面,有助于了解社会和生活;还可以学到写作上的技巧,借鉴一些适合新闻写作特点和规律的表现手法,从表达主题,描写事件到刻画人物等方面获得教益;同时还可以吸收词汇,丰富新闻报道的语言。”5 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记者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范长江、邹韬奋、朱穆之、穆青、刘冰雁、理由等在从事记者的生涯中,都因为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和优秀的报告文学。受中外文学和老一辈报人的影响,黄基秉在多年的新闻写作中努力打破新闻写作的陈规陋习,不断地探索着新
12、的表现形式。从他那篇旅游通讯闯进母亲湖神秘的泸沽湖游记里,我们就不难看到他所具有的文学素养和突破新闻模式化的写作尝试。这篇通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是一篇把报道事实叙述清楚的新闻作品,更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美文。这篇通讯深得著名文艺评论家吴野的赏识,认为它是一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极具意境之美的好文章。”6 我们常见的旅游通讯,往往只注重用叙述的方式来直陈旅游景区的自然特点、人文特点以及相关的传说等等。即使有一些描写和抒情,也仅是点缀而已。而闯进母亲湖神秘的泸沽湖游记却在大量的描写和抒情中,体现了这篇文章绚丽的文学色彩和蕴涵丰富的立意。在“初识泸沽湖”里,作者开篇就写到“一头撞进母亲湖泸沽湖的怀抱,心
13、立即醉了。清澈的湖水,墨绿的山林,蔚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凉爽的微风,甜蜜的歌声,顷刻间,你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旅途的劳顿,人世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这样的描写引人入胜,一下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泸沽湖的神奇魅力。对于传说中的泸沽湖,许多人都想前往造访,作者借这样的描述 “摩梭人土生土长的文化,那神秘的母系大家庭,走婚、女山、母海等等,却总像一只魔手,直撩拨得我的心不断颤抖,并且常常勾起我想探测谜底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不仅在写自己的心理,也巧妙地道出了许多读者的心理,悬念式的笔法不得不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感情波澜起伏。在“夜游泸沽湖”中,作者用诗的笔调写道:“泸沽湖的夜,像一首朦胧诗,让你读来回味
14、无穷;泸沽湖的夜,像一支古老的歌,让你听后心潮澎湃;泸沽湖的夜,又像一杯陈年老酒,让你饮后飘飘欲醉。”泸沽湖的夜为什么像一首朦胧诗,作者并没有朦胧的写下去,在对篝火晚会、夜市小摊、卡拉 OK、采访村长的叙述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具体场景。整篇通讯避免了平实的记事和按时空简单分类的结构方式,将感情线索和采写内容巧妙地融合起来,使文章的结构跌宕回环,在基本事实的记述中不断描写抒情,让主观和客观得以和谐美妙地书写。在这篇通讯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对摩梭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泸沽湖自然风景的独特感受以及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深刻感悟,还从潇洒优雅的语言里感受到了美文的魅力。从黄基秉神奇的峨
15、嵋之旅四川姑娘“王熙凤”欢腾的九寨沟十年寒窗苦凤姐天下闻访电视连续剧中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国先生”肖家泽传奇等通讯、报告文学中,我们都不难看到他良好的文学素质的体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新闻写作较以前模式化的机械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新闻也需要审美成了新闻人与读者的共识,新闻美学也由此应运而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写作也当如此。黄基秉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以文学的表现方式来丰富新闻的写作技巧,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新闻审美中的自觉意识和探索精神。黄基秉不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实践着他的新闻观念,还理性地总结着自己在新闻采写中的经验和得失,他写下了编辑中心制的价值评估、论新闻典型和典型报道、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报等一系列新闻理论的学术文章。他的新闻观念是建筑在他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上的,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会在工作中获得巨大的原动力,就能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7 这正是他在新闻事业上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名记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业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工作上忠于职守,勤于笔耕,乐观豁达,具有顽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他的新闻作品选取名为永远的追求,可见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近年来他不仅在高校从事新闻写作的教学和研究,还在一些新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举办新闻讲座。笔者相信,黄基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和理论会给新闻界带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