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方法漫谈熊庆旭学习到最高境界是将所学习的东西变为自己血肉之躯的一个部分,变成一种自我本能的反应,就像人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的自然反应。应用所学到的东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和考试。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之外,发现和掌握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东西。而发现和总结进而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这此前学习和了解一般的甚至是别人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从中学习一般的学习规律,以及从别人的方法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为自己所用。学习过程及方法因学习的内容的特点不同,要求不同,显然是有所不同的。理工科的东
2、西则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应用所学习和掌握的规律和方法解决其他同一类型的实际和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在具体介绍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一般性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一)首先要制定两个计划时间表。一个是作息时间表,合理且实际可能地安排好学习,生活的时间,一般以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为一周期,即在该周期里作息安排是相同的,不宜过于频繁的变更。另一个是在作息时间表建立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该表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单元,一星期制定一次,确定后一般不轻易更改,除非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制定计划应该现实可行,切合实际,通常的做法是一件事情估计要 1 个小时做完,那么计划中的
3、时间应该是 1.2 个小时,绝对不要少于 1.1 个小时。制定计划留有裕量是十分必要的,否则计划不能有效地执行和完成,将会导致混乱,结果十分糟糕,与其这样,不如不制定什么计划之类的。学习计划表中的学习内容和科目应该合理搭配,这里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自己安排,一般是一门文科的课之后是一门理科的课,大段的时间一般用于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理科的课程;小段的时间一般用于文科的课程;零散的时间可以用于需要不断重复的内容,例如记忆单词等。(二)有可能的情况下要与任课教师多交流,多提问题,但一般是自己先考虑考虑问题,想不出来时再问,效果会更好。听老师或别人回答问题时,不仅要知道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
4、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哪些知识,哪些思路,哪些方法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或者是哪些问题搞混了,问题或方法的前提搞错了。总之,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问题和回答的基础上再依回答的内容问三个为什么。(三)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通常在学习某一节出现问题时,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节所学内容没搞懂,但实际中更多的时候是与本节相关的前面的内容没有真正掌握。这时一定不能放过,而要追本朔源找到前面究竟是哪个/哪些问题没有搞懂,而这些问题没搞懂是不是更前面的问题没搞懂。在依照(二)中所说的方法搞懂找到的问题。下面我们依据学习的过程,依次讨论各阶段学习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预习
5、学习过程中是否预习,这时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预习有力于听课时掌握重点;有的人认为不预习听课时有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这个问题根据个人情况处理,我们认为适当的翻一翻教材是有好处的,但不要过多地学习,否则就成了自学。翻一翻教材主要是看一看有多少教学内容,大小标题是什么就可以了,一节课的预习时间大约有 5 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听课 听课过程应该记笔记。笔记不是抄黑板,而是记下比较重要的;认为应该提醒自己的问题;或是听课中没有太懂得地方;或者是认为关键的地方。有些时候老师会提醒和强调关键的地方,这时一定不要放过。听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思路。一堂课下来要听出基本的
6、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整堂的知识线索,头脑里应该有个清晰的思路(即讲了什么问题,问题是怎样引出的,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在哪里,如何分析问题的,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段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前面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 复习过程是仅次于听课的重要阶段。复习过程的第一步不是看书,而是先将讲课的内容在头脑中过一遍,就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上课的内容,就上面所说的:(讲了什么问题,问题是怎样引出的,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在哪里,如何分析问题的,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段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前面的知识和方法)。 然后开始看书,看第一遍的
7、过程中对每一个自然段中的含义用铅笔写在其边上。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要在笔记本上记下书中的基本定义(也就是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对于概念,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概念中描述的内容(这种叫做基本概念或原始概念),或者包含的其它的概念(这种叫做符合概念);外延就是概念的范围,任何概念都有存在的前提的范围的,不是无限扩大使用的,对于这方面不能搞懂,就要问老师。规律通常是以公式或定理等形式出现的,通常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注意其具体涉及到哪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应用的前提,例如距离=速度时间,这个公式的应用前提是匀速运动,若是变速运动就不成立了。再如一个物体从 A 地到 B 地做变速运动,A
8、和 B 之间相距 1000 米,所花时间为 100 秒,要求物体从 A 出发到达 500 米处的时间。这时一道无解的题,因为虽然可以求出物体 A 到 B 之间的平均速度,但那是 1000 之间的平均速度,而不是前 500 米的平均速度。题目没有提供前500 米物体运动时的足够的信息,因此无法给出答案。看第三遍的时候,就是看解题过程,看书上的例题。首先是看题目,看题目中涉及了哪些概念;再看求解的要求,是从题目中的概念推出其它什么概念,例如题中给出了一个三角形和其它条件,要证明其为等腰三角形。或是求出某个值,此时是概念的数值。这时两种不同的题目,此时注意例题是如何推导和求解的,即是如何利用题中所给
9、条件来对概念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结果的。看完例题后,要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确定相应的题目类型以及解题方法,这个要记录在笔记本上的。 作业 作业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上面学习过程的继续,这也是作业的主要功能;另一个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实现后者的作用。和考试不同的是,这个检测过程帮助学习者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加以补漏。做作业的过程中,应该与书本分离,若发现问题较多,可以部分作业边看书边做,但一定有一部分是合上书本再做。作业做完后应该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习题的类型,记录在笔记本上。再默想一遍上课的内容及所作的作业,将两者联系一下。对于作业批改后发现的错误,一定不能放过,一定要找到错误
10、的原因。这里有粗心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学习的内容没有真正搞懂,对这种原因也要在笔记本上记录,具体做法参照上面发现问题的过程。 总结 每隔一段时间(一个星期到一个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总结。总结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主要是先看自己的笔记本,先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列写在一张大表上,后前面的复习不同的是,此时更要关注各个概念及规律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后联系,所谓的综合性难题就出在这种联系上面。 看书 对一门课程教材而言,应当反复阅读,至少在三遍以上。阅读的方式不要一直总是从头到尾,可以跳跃式地阅读,也可以从中间开始阅读,也可以从后往前都。阅读时不要总是一本正经,可是睡觉前
11、读一点,也可以其它时间读一点。阅读的环境不一定是教室,可以在其它环境中,例如校园,公园,甚至是大街上。 考前复习 考试时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阶段性结束的标志。考前的复习有三轮。第一轮,认真全面复习所学内容,主要是对知识,题目类型进行复习总结,其中教材的阅读时必不可少的。第二轮是重点复习,主要是自己平时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时主要通过阅读自己的笔记本以及作业题中的错误的题目,加以巩固提高。第三轮是对以前的试卷进行复习总结,提炼出试题中考试的知识点,即考点。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考试重点是不会变的,只是考试考点的题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是不断变新的,但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实际上也不能换药。 考试方法 考
12、试本身是有些方法可循的。第一,要细心认真,仔细读题,真正弄清题意和要求后才开始答题,不要拿起题目就做。第二,做题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下整份试卷,大体感觉一下题量和难度,心中有个总体感觉,这大概只要 5 分钟左右即可。第三,从头开始,依次答题,对于一时做不出来的题,先放一放,这个考虑的时间从看本题开始也就是 2-3 分钟的时间,不要停下来,影响了后面会做的题没及时做。第四,在做完了会做得题之后,回到前面没做的题,依次考虑,对于 5 分钟没有考虑出来的题,放下考虑后面的题。第五,再次考虑没做的题,此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题目的分数,二是自己对题目涉及内容的熟练程度,选择攻关的题目。这时首先仔细阅读题目,
13、列出题目中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认真回忆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以及这部分的作业题。采用从条件往后推,从结论的要求往前朔的方法,尽量使两条线串起来形成一条线,则题目就解出来了。这里面要求平时学习要扎实,对所学内容要熟悉,否则,无话可说。对于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把确定不对的答案排除。对于实在不会的题,根据其它题目的答案选定,一般 A,B,C,D四选一的题目,正确的答案的分布是均匀的。例如 20 道题,则正确答案中,一般 A,B,C,D 各占 5 道题。对于判断题,不会做的就选错,这种选择正确的概率高一些。 总之,探索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留心,对于行之有效的要总结应用,对效果不大,甚至是失败的要摒弃,同时不妨试试与之相反的方法。另外,学习和总结别人成功的方法,也是必须的,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并适当调整,变成适合自己的方法,而绝不能照搬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