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实验复习系列考纲要求: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复习系列二:基本操作考纲要求: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装配、仪器洗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重结晶、萃取和分液等基本操作1、.药剂取用(1)使用仪器:固(块状)镊子(粉状)角匙, 液 量筒,滴管,滴定管 取用方法:固 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 倾倒 口对口标签对手心,滴加 滴管洁净,吸液不太多,竖直悬滴 (2)定量取用仪器:用 天平量筒,不定量用最少量为 液 1-2ml 固铺满试管底 (3)取完后 盖上盖子,放回原处 用剩药品 不可放回原处(白磷、金属钠钾除外)(4)特殊试剂取用 白磷:用镊子夹住白磷,用在小刀水下切割
2、 金属钠钾:用镊子取出后,用滤纸吸去煤油,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黄豆或绿豆大小取用试剂不能 用手接触药品 不能 直闻气味 不能 尝味道 2、仪器洗涤 基本方法:先注入少量水,振荡倒掉,冲洗外壁,若仍有污迹,刷洗或用洗涤液处理。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洗净的标准:内壁均匀附着一层水膜,不聚成水滴,不凝成股仪器洗涤的方法:根据仪器沾有污痕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试剂溶解而除去。常用的有:酸洗、碱洗、氧化剂洗、溶剂洗等。特殊污迹的洗涤举例:(1)内有油脂的试管 NaOH 溶液 或洗衣粉或汽油 (2)附有银镜的试管 HNO3 溶液 (3)还原 CuO 后的试管 硝酸 (4)粘有硫磺、白磷、碘的试管 CS2 (5)
3、久置 KMnO4 溶液的试剂瓶 浓盐酸 (6)熔化硫的试管 NaOH 溶液或 CS2 (7)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 盐酸 (8)熔化苯酚的试管 酒精或 NaOH 溶液 (9)盛放乙酸乙酯的试管 NaOH 溶液 酒精(10)做过 Cl,Br 检验的试管 氨水3、试纸的使用 常用试纸及用途:红色石蕊试纸 测试碱性试剂或气体蓝色石蕊试纸 测试酸性试剂或气体KI 淀粉试纸 测试氧化性气体PH 试纸 测试溶液酸碱性使用方法:检验溶液 取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玻棒蘸取液体,沾在试纸中心,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检验气体 用镊子夹取或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先用水湿润,再放在气体中,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情况来判断
4、气体的性质。 试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 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 注意:使用 PH 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4、溶液的配制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
5、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 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 23 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 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 23m 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 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1)仪器 漏斗 烧杯 铁架台 玻棒 (滤纸)(2)过滤时应注意: a、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
6、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b、若要得到纯净的沉淀或需称量沉淀的质量,则需对沉淀进行洗涤:洗涤的原因是洗去沉淀表面的可溶性物质;洗涤的方法是:用蒸馏水浸洗滤纸上的固体,待流完后,重复若干次,直至洗净。 c、沉淀是否洗净的检查:(检验溶液中含量较多且易检验的离子,以含较多的 SO42-为例)取新得到的洗出液少许,滴入用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 ,若没有白色浑浊出现,则说明沉淀已洗净,若有白色浑浊出现,则说明沉淀没有洗净
7、。d、反应时是否沉淀完全的检查:取沉淀上层清液,加入沉淀剂,若不再有沉淀产生,说明沉淀完全。6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NaCl和 KNO3混合物。 (1)仪器 蒸发皿 三脚架或铁架台带铁圈 酒精灯 玻璃棒 .(2)操作:倾倒液
8、体,不得超过 2/3 加热过程 不断搅拌 以免局部过热而使液体飞溅 ,当多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余水蒸干。7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3,也不能少于 l/3。 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8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
9、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1)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2)萃取操作在分液漏斗中加溶液和萃取剂,右手堵住漏斗上口塞,左手握活塞,倒转用力振荡,放气,正立放铁圈上静置 萃取剂选择:1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互不反应 2 溶质在其中溶解度比原溶剂大得多(3)分液操作 让分液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活塞,让下层液体从下面流出到分界面,再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入另一烧杯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
10、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 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9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 I2和 SiO2的混合物。 仪器 烧杯、烧瓶(内盛冷水)、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10渗析 利用半透膜(如膀胱膜、羊皮纸、玻璃纸等),使胶体跟混在
11、其中的分子、离子分离的方法。常用渗析的方法来提纯、精制胶体溶液。渗析的原理是扩散,要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或改为流水,以提高渗析的效果。仪器 半透膜袋(如膀胱膜、羊皮纸、玻璃纸等)、烧杯、玻璃棒11、盐析 掌握蛋白质的盐析和皂化反应中高级脂肪酸钠盐的盐析化学实验复习系列三:物质的提纯和分离(无机)考纲要求: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知识再现: 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基本要求:原理正确,操作简便,少用试剂(主要成分)量不减少(或减少很少), 保护环境。混合物分离、提纯常用的方法: 按实验操作方法分类,将有关常用方法及其适应对象列表如下其它如:加酸
12、(某液体)转化法:溶液中的杂质遇酸转化为溶液中的主要成分或气体,如加硝酸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碳酸钾;通过量 CO2 除去 NaHCO3 溶液中的Na2CO3 吸附法:混合物中的某种组分易被某种吸附剂吸附,如用木炭使蔗糖溶液脱去有机色素加氧化剂或还原剂转化法:溶液中的杂质易被氧化或还原为所需成分,如通氯气除去 FeCl3 溶液中的 FeCl2,加铁除去 FeCl2 中的 FeCl3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 原物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 用固体转化气体2 CO2 H2S CuSO4 溶液 洗气3 CO CO2 NaOH 溶液 洗气4 CO2 CO 灼热 CuO 用
13、固体转化气体5 CO2 HCI 饱和的 NaHCO3 洗气6 H2S HCI 饱和的 NaHS 洗气7 SO2 HCI 饱和的 NaHSO3 洗气8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 洗气9 CO2 SO2 饱和的 NaHCO3 洗气10 炭粉 MnO2 浓盐酸(需加热) 过滤11 MnO2 C - 加热灼烧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盐酸) 过滤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 原物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13 AI2O3 Fe2O3 NaOH(过量) ,CO 2 过滤14 Fe2O3 AI2O3 NaOH 溶液 过滤15 AI2O3 SiO2 盐酸氨水 过滤16 SiO2 ZnO HCI 溶
14、液 过滤,17 BaSO4 BaCO3 HCI 或稀 H2SO4 过滤18 NaHCO3 溶液Na2CO3 CO2 加酸转化法19 NaCI 溶液 NaHCO3 HCI 加酸转化法20 FeCI3 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剂转化法21 FeCI3 溶液 CuCI2 Fe 、CI 2 过滤22 FeCI2 溶液 FeCI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23 CuO Fe (磁铁) 吸附24 Fe(OH)3 胶体FeCI3 蒸馏水 渗析25 CuS FeS 稀盐酸 过滤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 原物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26 I2 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27 NaCI 晶体 NH4
15、CL - 加热分解28 KNO3 晶体 NaCI 蒸馏水 重结晶.29 乙烯 SO2、H 20 碱石灰 加固体转化法30 乙烷 C2H4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洗气31 溴苯 Br2 NaOH 稀溶液 分液32 甲苯 苯酚 NaOH 溶液 分液33 己醛 乙酸 饱和 Na2CO3 蒸馏34 乙醇 水(少量) 新制 CaO 蒸馏35 苯酚 苯 NaOH 溶液、 CO2 分液 化学实验复习系列四:气体的制备考纲要求: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1、气体实验装置的设计 (1)装置顺序:制气装置净化装置反应或收集装置除尾气装置 (2)安装顺序:由下向上,由左向右
16、 (3)操作顺序:装配仪器检验气密性加入药品进行实验 2、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 (1)设计原则: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2)装置基本类型: (4)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双手捂住烧瓶或试管,借手的热量使容器内的空气膨胀(或用酒精灯加热),容器内的空气则从导管口形成气泡冒出,把手(酒精灯)拿开,过一会,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小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启普发生器:关闭活塞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容器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容器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说明启普发生器不漏气。3、净化、干燥与反应装置 (1)杂质产生原因:反
17、应过程中有挥发性物质,如用盐酸制取的气体中一般有 HCl;从溶液中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气。副反应或杂质参加反就引起,如制乙烯时含 SO2;乙炔中的 H2S 等。 (2)装置基本类型:根据净化药品的状态及条件来设计(3)气体的净化剂的选择 选择气体吸收剂的依据:气体的性质和杂质的性质的差异。主要考虑的是吸收效果,而不是现象。选择一种与杂质反应快而且反应完全的除杂剂。 一般情况下: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可用水来吸收;酸性杂质可用碱性物质吸收;碱性杂质可用酸性物质吸收;水分可用干燥剂来吸收;能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的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 选用吸收剂的原则: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而不能与被提纯的气体
18、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要保持装置气体畅通。 (4)气体干燥剂的类型及选择 常用的气体干燥剂按酸碱性可分为三类: 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硅胶。酸性干燥剂能够干燥显酸性或中性的气体,如 CO2、SO 2、NO 2、HCI、H 2、Cl 2 、O 2、CH 4等气体。 碱性干燥剂,如生石灰、碱石灰、固体 NaOH。碱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显碱性或中性的气体,如 NH3、H 2、O 2、CH 4等气体。 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等,可以干燥中性、酸性气体,如 O2、H 2、CH 4等。 在选用干燥剂时,显碱性的气体不能选用酸性干燥剂,显酸性的气体不能选用碱性干燥剂。有还原
19、性的气体不能选用有氧化性的干燥剂。能与气体反应的物质不能选作干燥剂,如不能用 CaCI2来干燥 NH3(因生成 CaCl28NH3),不能用浓 H2SO4干燥 NH3、H 2S、HBr、HI等。(5)气体净化与干燥装置连接次序 洗气装置总是进气管插入接近瓶底,出气管口略出瓶塞。干燥管总是大口进,小口出气。 一般情况下,若采用溶液作除杂试剂,则是先除杂后干燥;若采用加热除去杂质,则是先干燥后加热。对于有毒、有害的气体尾气必须用适当的溶液加以吸收(或点燃),使它们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质。如尾气 Cl2、SO2、Br2(蒸气)等可用 NaOH溶液吸收;尾气 H2S 可用 CuSO4 或 NaO
20、H 溶液吸收;尾气 CO 可用点燃法,将它转化为CO2 气体。4、收集装置 1、设计原则: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1)易溶或与水反应的气体:用向上(或下)排空气法 (2)与空气成分反应或与空气密度相近的气体:排水(液)法 (3)可溶性气体考虑用排液法 (4)两种方法皆可用时,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若欲制取的气体要求干燥,用排空气法或排非水溶剂法。 2、装置基本类型:5、尾气处理装置-安全装置 尾气的处理方法:直接排放、直接吸收、防倒吸吸收、燃烧处理 处理装置 (1)直接吸收 (2)防止倒吸装置的设计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
21、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 a 切断装置: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 b 设置防护装置:倒立漏斗式: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下一个装置所示,对于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气体在
22、有机溶剂不会倒吸。肚容式: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蓄液式: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平衡压强式: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防堵塞安全装置式: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
23、止溶液的倒吸。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液封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3)防污染安全装置:燃烧处理或袋装 判断原则 (1)有毒、污染环境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 (2)尾气吸收要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和吸收装置。 直接吸收:Cl 2、H 2S、NO 2 防倒吸:HCl、NH 3、SO 2 常用吸收剂:水,NaOH 溶液,硫酸铜溶液 (3)可燃性气体且难用吸收剂吸收:燃烧处理或袋装。如 CO。化学实验复习系列五: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考纲要求: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化学实验安全须做到以下“十防”: 1.防爆炸。 可燃
24、性气体(如 H2、 CO、CH 4、C 2H4、C 2H2 等)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点燃时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这些气体前均须检验纯度,进行这些气体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室空气流通; H2 还原 CuO,CO 还原 Fe2O3 等实验,在加热之前应先通气,将实验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后再加热,防止与装置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要注意用量不能过大; 银氨溶液应现配现用,并且配制时氨水不能过量。 2.防仪器炸裂。 给烧瓶、烧杯等加热时要垫石棉网;在试管中加热固体时(如制氧气、制氨气、制甲烷、氢气还原氧化铜等),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在集气瓶中点燃金属时,瓶中要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玻璃仪
25、器加热前外壁要干燥,在加热过程中不能逐及焰芯; 热仪器不能立即用水刷洗。 3.防液体飞溅。 浓硫酸与水、浓硝酸、乙醇等混合时,应将浓硫酸小心沿容器壁慢慢加入另一液体中,边加边振荡。而不能将液体注入浓硫酸中,更不要将浓硫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加热沸点较低的液体混合物时,要加细瓷片以防暴沸;加热试管中的液体,管口不能对人; 蒸发溶液要用玻璃棒搅拌。 4.防液体倒吸。 氯化氢和氨气等易溶性气体溶于水要连接防倒吸的装置;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等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后,停止加热前应先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实验室制乙酸乙酯,因装置内气压不稳定,也要防倒吸。5.防导管堵塞。 制气装置若发生导管堵塞,将导致装置内压
26、强增大,液体喷出。因此,制氧气和乙炔时,发生装置的导管口附近要塞一团疏松的棉花,以防导管被固体或浆状物堵塞。(你还见过哪些分堵塞的装置?) 6.防中毒。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化学药品; 不能用嘴品尝药品的味道; 闻气味时,应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 制备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厨内进行,尾气应用适当试剂吸收,防止污染空气。7.防烫伤。 不能用手握试管加热; 蒸发皿和坩埚加热后要用坩埚钳取放(石棉网上)。 8.防割伤。 刷洗、夹持或使用试管等玻璃仪器时,要注意进行正确操作,以防被割伤。 9.防火灾。 易燃物要妥善保管,用剩的钠或白磷要立即放回煤油或水中(其它药品能放回原试剂瓶吗?)
27、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能多于容积的 2/3,不得少于容积的 1/4,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万一发生火灾,应选用合适的灭火剂扑灭,如少量酒精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或用水浇灭,活泼金属着火可用砂土埋灭。10.防环境污染。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人指定的容器或废液缸内。所有实验废弃物应集中处理,不能随意丢弃或倾倒,; 能相互反应生成有毒气体的废液(如硫化钠溶液和废酸等)不能倒入同一废液缸中;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要有尾气处理装置(如实验室制氯气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可用气球将多余的一氧化碳收
28、集起来或使其通过碱液后点燃除去)。 汞洒落地面应及时用硫黄粉覆盖,防止汞蒸气中毒。常见事故的处理 事故 处理方法 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立即用湿布扑盖 钠、磷等失火 迅速用砂覆盖 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 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 立即用适量 NaHCO3 溶液(或稀 HAC)作用,后用水冲洗 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用水冲洗,再用 NaHCO3 稀溶液冲洗 碱液沾到皮肤上 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 酸、碱溅在眼中 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 苯酚沾到皮肤上 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 白磷沾到皮肤上 用 CuSO4 溶液洗伤口,后用稀
29、KMnO4 溶液湿敷 溴滴到皮肤上 应 立 即 擦 去 , 再 用 稀 酒 精 等 无 毒 有 机 溶 济 洗 去 ,后涂硼酸、凡士林 误食重金属盐 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 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 应立即撒上硫粉 常用急救方法 如吸入有毒气体,中毒较轻时,可把中毒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温暖和安静,必要时可输氧,但不能随便进入人工呼吸。中毒较重者立即送医院治疗。 接触过多的氨而出现病状,要用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 若误服毒物,常用的方法是引起呕吐,催吐剂有肥皂水、1%硫酸铜溶液。误服毒物的急救和治疗一般由医务人员进行。 若有毒物质落在皮肤上,要立即用棉花或纱布擦掉,再用大量
30、水冲洗。高考化学教材实验题总结一、氢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实验 1:如右图所示,球形干燥管中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得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肥皂泡迅速上升,说明氢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实验 2: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与解释: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
31、出大量的热。实验 3:取一个一端开口 ,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筒充满氢气。移开氢气发生装置,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与解释: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发生爆炸,听到“砰” 的声音。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遇火燃烧。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筒内的气体变成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这种混合气体遇火发生了爆炸。实验 4: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 CuO,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 CuO 加热。反应完全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现象与解释:黑色的氧化铜逐
32、渐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水。二、碳族元素实验 1:把石墨电极或铅笔芯和导线连在一起,接通电源后,灯泡是否发亮?现象与解释:灯泡发亮,说明石墨能导电。实验 2:参考左图所示装置,制一个净水器,并完成实验。现象与解释:混有红墨水的水变为无色,说明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实验 3:把木炭加热到发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注意木炭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内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燃烧后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
33、化碳。实验 4:把经过烘干的木炭和黑色的氧化铜共同研磨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里,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试管几分钟。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黑色固体变为有红色固体,说明有金属铜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 5:在一根细木棍的两端各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小纸袋(或一次性水杯),在木棍的中间部位系上一根细绳,使两端平衡,并把它系在铁架台上。取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注意观察颜色、状态),迅速倒入其中一个小纸袋中,观察两端的小纸袋是否继续保持平衡。现象与解释: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气体;倒入二氧化碳的小纸袋一端向
34、下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 6: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二氧化碳使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第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 7:向盛有紫色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并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当通入二氧化碳时,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当加热时,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
35、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实验 8:在盛有 CO 的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烧杯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现象与解释: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CO 在空气里燃烧生成 CO2,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实验 9:在玻璃管里放入 CuO,通入 CO,并用气球收集尾气,然后加热,仔细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黑色的 CuO 变成了红色的 Cu,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 CO 能使 CuO还原成 Cu,同时生成 CO2。实验 10:在一个小玻璃杯中放入少量洗净的碎鸡蛋壳,加入一些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
36、。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有气体产生,有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三、氮族元素实验 1:在长玻璃管中放少量红磷,玻璃管的一端用软木塞或纸团塞紧,另一端敞开。先均匀加热红磷周围的玻璃管,然后在放红磷的地方加强热。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加热后,玻璃管内有黄色蒸气产生,并且在玻璃管内壁冷的地方有黄色固体附着,此固体即为白磷。实验 2: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打开玻璃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
37、烧瓶,形成喷泉,烧杯内液体呈红色。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具有碱性的氨水。(思考:如何用只用试管和烧杯做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实验 3: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两根玻璃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当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由于氨水挥发出来的 NH3 与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 化合形成微小的 NH4Cl 晶体。(思考: NH3 与浓硝酸、浓硫酸靠近时有什么现象?)实验 4:在试管中加入少量 NH4Cl 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这是由于受热时,NH4Cl 分解,生成 NH3 和
38、 HCl,冷却后,NH 3 和 HCl 又重新结合,生成 NH4Cl。实验 5: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H 4)2SO4 和 NH4NO3 固体,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 10的 NaOH 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变蓝。说明(NH 4)2SO4 和 NH4NO3 都能与 NaOH 反应生成 NH3。实验 6: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
39、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是塑料袋膨胀,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当空气进入以充满无色气体的塑料袋后,无色气体变成了红棕色。在上面的实验中,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 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 NO,NO 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了 NO2。四、氧族元素实验 1:将一支装满 SO2 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解释:装有 SO2 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以后,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实验 2:将 SO2 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
40、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现象与解释:向品红溶液中通入 SO2 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实验说明,SO 2 具有漂白性,SO 2 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实验 3:在 200mL 的烧杯中放入 20g 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 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解释: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且反应为放热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使木炭变得疏松。实验 4:在一支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 5mL 浓硫酸,用装
41、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与解释: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SO2;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被浓硫酸氧化成Cu2 。五、卤族元素实验 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即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继续燃烧,是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 CuCl2 的微小晶体)。
42、氯化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溶液浓度不同,溶液颜色有所不同)。实验 2:在空气中点燃 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 Cl2 的集气瓶中。观察 H2 在 Cl2 燃烧的现象。现象与解释:纯干净的 H2 可以在 Cl2 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的 HCl 气体在空气里与水蒸汽结合,呈现雾状。实验 3:把新收集到的一塑料瓶 Cl2 和一塑料瓶 H2 口对口地放置,抽去瓶口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 H2 和 Cl2 充分混合。取一瓶混合气体,用塑料片盖好,在距瓶约 10cm 处点燃镁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与解释:当镁条燃烧所产生的强光照射到混合气体时,瓶中的 H2 和 Cl2 迅速混合
43、而发生爆炸,把塑料片向上弹起。实验 4:取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通入 Cl2,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了。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 HClO 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实验 5: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现象与解释: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实验 6: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成固体。碘发生了升华。实验 7:
44、(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 NaBr 溶液和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说明氯可以把溴和碘分别从溴化物和碘化物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碘化物中置换出来。实验 8:在装有少量淀粉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淀粉遇碘呈现出特殊的蓝色。六、碱金属元素实验 1: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现象与解释:钠很软,可
45、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实验 2:观察用刀切开的钠表面所发生的变化。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新切开的钠的光亮的表面很快就变暗了,这是由于钠与氧气反应,在钠的表面生成了一薄层氧化膜。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 2O2),发出黄色的火焰。实验 3:(1)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2)切一块绿豆大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些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试管中气体收集满时,小心地取出试管,把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钠
46、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现象与解释:(1 )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伴有“ 嘶嘶”的声音,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有气体产生,是放热反应。(2)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实验 4:(1)把水滴入盛有 Na2O2 固体的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2)用脱脂棉包住 0.2g Na2O2 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1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2)反应放出的热能使脱脂棉燃烧,而反应中生成的氧气又使脱脂棉的燃烧加剧。实验 5:在两支试
47、管中分别加入 3mL 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 0.3gNa2CO3 或 NaHCO3 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 Na2CO3 和 NaHCO3 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现象与解释:装有 NaHCO3 的试管上的气球膨胀得快,说明与 NaHCO3 与稀盐酸的反应比与 Na2CO3 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实验 6:把 Na2CO3 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 16 ,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起变化。换上一支放入同一容积 NaHCO3 的试管,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现象与解释:Na 2CO3 受热没有变化,NaHCO 3 受热后放出了 CO
48、2。实验 7:把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跟钠在空气里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现象与解释:钾在空气里燃烧火焰呈紫色,比钠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实验 8:仿照上述“实验 3(1) ”完成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与解释: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说明钾比钠的金属性更强。七、镁、铝及其化合物实验 1:把 2cm5cm 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反应生成 Al2O3。实验 2: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 10mL 浓 NaOH 溶液,在各放入一小段铝片和镁条,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与解释:镁不能与 NaOH 溶液反应,铝能反应,并放出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同时生成 NaAlO2。实验 3: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