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伦理行为.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131580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伦理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伦理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伦理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伦理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伦理行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讲义 3人性与伦理行为破解“休谟难题”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道德原则它不是无中生有的, “应该”是从“是”中产生的,但不是直接产生,而是经过主体目的这个中介而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人的行为事实与道德目的发生关系之后推导出来的,只有人们对行为事实与道德目的的认识都真的前提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制定一个应该无私奉献的道德原则,那首先要看有没有事实根据,人能不能无私?如果能够无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无私?是不是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够全心全意、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它的前提是人们一定得有无私的行为。要是事实上没有无私的行为,你就不能制定出应该无私奉献的道德原则。所以,伦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2、之一,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事实如何,即人的客观本性。从孔子提出来说人能够无私,道家和法家坚决否定这种观点,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一直争论到现在。这个争论其实就是“人性论”的争论,即人的伦理行为的事实如何。一、人性的概念人性这个概念极为复杂,人类争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我们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人性这个“人” ,它是指的所有的人,它是一个全称,“人性”它就指的是所有人的属性,也就是所有人的共通属性。所有人,意味着你是老人、小孩、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将来的人,男人、女人、两性人,婴儿、刚出生的、行将就木的人等等的一切人的共通属性,这叫做人性。这就意味着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那样一种属性,意味着是一

3、切人生而固有的本性。所以,一些大思想家,像中国的荀子、告子,他们都以生言性,用生来界定性。生而固有的那样一种本性就叫做人性。需要与人发生关系才有的那些生而固有的本性,就是人的社会本性,比如说同情心、报恩心、爱人之心。这些属性正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它是一种“社会本能” 。这种本能它并不是后天才有的。这一点孟子说得很对,它不是由外边灌输给我、教育给我的,它是我生而固有的。外在的教育,后天的环境和实践,你的修养等等,它能使这种本性得到发挥、扩充,或者使它变小,接近于零,但是它永远不会成为零,因为它是生而固有的。比如说同情心这种人的社会本性,它是人和人发生关系时才有的,它是对他人的一种关系,一种心理反

4、应,它是生而固有的。同情心就是情感共鸣,就是你对他人发生同样感情的心理。你看,再坏的人、再凶残的人、再缺乏同情心的人,他也生而固有同情心,看到别人受罪,尤其是与他亲近的人受罪,他肯定也难受。人啊,他生而就固有同情心! 人生而固有的这些本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比如说,食欲、性欲,两个眼睛、一个鼻子,这是人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人性。另一方面就是人和其它动物相区别的那样一种人性,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2“人之所以为人者” 。这种人性,我们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就像巴普洛夫所说的那样,人有语言、有科学,能够制造生产工具等,这些东西,是人和动物能够相区别

5、的那样一种属性。从这一点来看,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属性,远远不及人和动物共通的那样一些属性多。我们现在还是特别习惯于按照基督教、儒家,按照康德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动不动就说“人之所以为人者” ,这是一种“人类中心论” ,是人的一种自大狂。儒家、基督教所说的那个“人之所以为人者”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的 “道德性” ,如同情心、怜悯心、无私奉献等,事实上并不是人所特有的,狮子、猴子、狼、狗等都有,甚至比人有的还充分。比如, “忠诚”这种道德属性,人往往比不上狼或狗!所以,你把这些道德属性都当成“人之所以为人者”把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属性、特性,当成人性,这是极其片面的。而且,不仅是片面的,还是十分有害

6、的。义务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我们研究人性,不要总是在那里想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没意义。我们研究人性,并不是想和动物划界限,是为了知道人性都是什么,然后怎么充实人性,使人生活得好。我们研究的人性,是一切人共有的、生而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只能多少不能有无的那样一种本性,这就是人性。越是共同的东西,就越是根本的。这是长了一个“蒜头鼻子”和长了一个鼻子的问题。 “蒜头鼻子” ,这是一种特性,而长了鼻子则是它的共性;你没有长“蒜头鼻子”不要紧,你可以长一个别的鼻子;但是你要是没有长出鼻子,那就活不成了。所以,那些共同的东西,是最根本的。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体。人性的“体” ,亦即人性的质之有无,完

7、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能自由选择的,因而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人性的“用” ,亦即人性的量之多少,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后天习得、不断变化的,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因而才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伦理学所研究的人性并不是人性的全部。人性是由很多科学来研究的,伦理学所研究的人性是可以言善恶的那样一种人性。在人的身上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伦理行为。伦理学所说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的本性。二、伦理学所研究的人性伦理行为什么是伦理行为?伦理行为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可以言善恶的那样一种人性。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够进行道德评价、可以言善恶呢?比如说,我下意识地把

8、这个杯子碰翻了,但是这个行为不能进行道德评价,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一定是有意识的,在意识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不属于伦理行为。然而,像一些审美行为比如说,去看花,就为了看花而看花,就是因为它美,这个叫做审美行为,这不是伦理行为。如果看花是为了修心养性,是为了使身体健康、求得愉快,从而能够充实自己,就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行为了,而是一种伦理行为。所以,伦理行为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具有利害意识,它是在利害意识支配下的一种人的行为。利害意识,就是利己、害己、利人、害人的意识。比如说,我用大碗吃饭还是用小碗吃饭,这个无关人己利害,伦理学不研究这种行3为。但是,如果我用大碗吃别人的饭、公家的饭、吃大锅饭用小

9、碗吃自己的饭,这就有关人己利害了,这就是一种伦理行为了。因此说,伦理行为就是在利害人己意识支配下的行为。三、伦理行为结构伦理行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凡是复杂的现象,你要对它进行研究,必须要看它的结构。伦理行为的结构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第一是手段,第二是目的,第三是原动力。在弗洛伊德之前,公认为行为由手段和目的构成。但是,弗洛伊德发现,这种结构是行为的浅层结构,他的心理学被叫做“深层心理学” , “深层心理学”关键在于它进一步探讨目的的原因,他最系统地阐述了“原动力”的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伦理学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不论达成什么目的,都离不开手段。劳动在今天主要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你们刻

10、苦读书与农民工卖力干活,都是一个手段,一定是有动力在推动、支持它才能够进行,因为这种行为未必是愉快的,坐到那儿也是不太舒服的。目的推动手段前进。说目的是手段的动力,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 ”像现在人们刻苦读书,比如说,为了文凭,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为了留学,为了出国等等。但是,你为什么会有想当官、想发财、想求得名声的目的?这里面一定还有原因,这是行为的根本的、终极的原因,就叫做行为的原动力。行为的原动力和行为的根本目的,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根本目的它也是行为的一种动力,一种巨大的动力,根本目的就是目的的目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比如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文凭,

11、得到文凭的目的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求得名利、求得爱情。这样,人生是由一串“目的的目的”组成的这样的一个链环。越往后的目的就越为根本。这个根本目的还不是原动力。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根本的目的它本身还是目的,而原动力是“非目的” ,它是一种“非目的”的动因。原动力是一种“非目的”的动因。比如,中国古代学者刻苦读书,苦读目的是什么呢?比如说,他是为了求名,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登榜天下知” ,幻想着“一觉醒来名声传遍天下” (拜伦语) 。他苦读是为了求名。为什么要求名呢?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你的一切都是社会和他人给的,社会、他人根据什么给啊?根据名誉的好坏。所以,求“名”最根本的乃是求

12、“利” 。利益是求名的目的,是根本目的。爱情是人生最重大的利益,求爱是更加根本的目的。为什么要苦读?“为了”求名, “为了”求利, “为了”求爱,这个都是根本目的。它还不是原动力。你为什么要求爱?再进一步追溯,就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是因为有性欲,你要是没有性的渴望、性的欲望,那么你就不会求爱了。所以,讲到性欲的时候,就讲到了原动力。弗洛伊德把性欲看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就是因为性欲它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它不是“为了”什么,它是“因为”什么。为什么求爱?“因为”有性欲。原动力是一种引起行为的非目的因。对人性的研究,首先研究原动力规律,接着再研究目的规律,然后再研究手段规律,最后才研究伦理行为总

13、体规律。这是按照它的结构来进行研究的。“结构”是人性、人的伦理行为的内在分割,外在的分割那就叫做“类型” 。我们在研究了伦理行为的结构之后,我们就来进一步探查伦理行为有哪些类型。4四、伦理行为类型作为一种科学的优良的道德规范,必须具有全面性。以往错误的根本特点就是片面性,盲人摸象。偏见比无知更可怕。这种错误就是抓住了一个片面的真理把它加以夸大。所以,我们要想确立优良的道德原则,必须对人的全部的伦理行为进行探讨和分类。这样,我们才能够确立一种全面的、能够指导人的各类行为的优良的道德规范。由于我们分析的是伦理行为的类型,伦理行为是利害人己的行为。因此,从伦理行为的目的上看,它有四大类:第一类,目的

14、利己的。第二类,目的利他的。第三类,目的害己的。第四类,目的害他的。目的利己的行为,说起来复杂,但是这个大家都能理解。目的利他就是“无私奉献” 。 “无私奉献”的行为其实是存在的。我们说母爱是无私的,爱就能导致无私。做母亲的往往是为了子女不为自己,甚至不但不为了自己,还牺牲自己,这些行为其实就是无私的行为。目的害己的行为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原来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把目的害己这种行为类型发掘出来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发现,人的死亡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尽量死的痛苦少一些(这是利己,用害己的手段实现利己的目的,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有一些死亡的方式,它是目的害己的。比如说,有的人是扑向飞转的圆锯

15、!还有比这个更狠的,他扑向火山口里把自己烧死。还有的干脆就把铬铁烧红了塞到自己的嘴里,把自己活活的铬死! 所以人是有那种目的就是害己、为了害己而害己的那样一种行为的。目的害他的行为,有的是损人利己,有的损人并不利己。弗洛伊德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被他的父亲毒打了一顿之后非常恨他的父亲,他想报复,但是如果选择杀父亲有两个麻烦,一个是自己太小杀不了,再一个是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他不敢。怎么办呢?他想父亲最喜欢的宝贝是什么?是我,我把自己弄死,就会让他痛苦!所以他把自己勒死了。他的目的并不是害己,害己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惩罚他父亲。作为伦理行为,手段也是这四种:利己、害己、利他、害他。手段就好理解了。

16、手段害己的行为是有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的时候就是这种心态。因为她觉得福伦斯基变心了,为了他,她把自己一切的名利、地位等等什么都不要了(她原来是省长的太太) ,这个时候她就特别恨福伦斯基,当她看到福伦斯基在楼下与一个少妇在亲密的交谈,她就更加恨他了,这时她就走到他们第一次相见的火车站上,她嘴里不断地说“惩罚他、报复他” ,然后就卧轨了。她这是用害己的手段来害他,和那小孩吊死自己是一样的。这样目的和手段都有四种,四种结合起来,就是四四一十六种。5伦理行为类型: 16 种类型 目的 利己 利他 害己 害他手段利己 1 完全利己 5 为他利己 9 利己以害己 13 利己以害他利他 2 为己利他

17、 6 完全利他 10 利他以害己 14 利他以害他害己 3 害己以利己 7 自我牺牲 11 完全害己 15 害己以害他害他 4 损人利己 8 害他以利他 12 害人以害己 16 完全害他1 “完全利己” ,即目的利己、手段利己的行为,也就是目的与手段都既不利人又不损人而仅仅利己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在朋友家作客,忽然发现朋友的放钱处。但他既不偷取,也不把自己的钱放进,而只是花用自己的钱:这就是一种完全利己的行为。俗语“各人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也属此类。这种行为的经典概括,当推杨朱的那两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不以天下易其胫一毛” 。萨特厌恶主角洛根丁也是这样一个既

18、不利人又不损人的完全利己的人:“我是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我永远也不和任何人谈话;我不收受什么,也不给予什么。 ”i2 “为己利他” ,即目的利己、手段利他的行为,也就是以造福社会和他人为手段而求得自己利益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为了成名成家而刻苦读书、著书立说;为了富贵荣华而努力工作;为了赚钱发财而下海经商等等行为均属此类。合理利己主义极为推崇这种行为。霍尔巴赫甚至说:“德行不过是一种用别人的福利来使自己得到幸福的艺术。 ”ii梁启超说得更妙:“固不必奢谈兼爱以为名高,亦不必讳言为我以自欺蔽,但使举利己之实,自然成为爱他之行。 ”iii3 “害己以利己” ,即目的利己、手段害己的行为

19、,也就是通过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以求得自己另一部分利益的行为。例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拉赫美托夫为了练就顽强意志而睡钉床,便是害己以利己。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 、 “头悬梁锥刺骨”以及我们所常见的诸如吸烟、喝酒、截肢、移皮、受虐狂等等行为都属此类。4 “损人利己” ,即通过损人手段以达到利己目的的行为。例如,偷盗、贪污、敲诈勒索、施虐狂等等。5 “为他利己” ,即目的利他、手段利己的行为。例如,我们常说的为革命而读书、为祖国而夺魁、为人民而做官等等。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 iv也是此意: “学” 、 “谋道”是爱人为他,而 “禄” 、 “食”是利己。66

20、 “完全利他” ,即目的利他、手段也是利他的行为。例如,孟子所说的出于怜悯心而救孺子于深井的行为,便是一种完全利他的行为。因为,一方面,这种行为的手段,不言而喻,是毫不利己而完全利他;另一方面,这种行为的目的也是毫不利己、完全利他:完全是为了孺子,而丝毫不是为了自己;不但不是为了自己,而且还极可能自我牺牲。7 “自我牺牲” ,即目的利他、手段害己的行为,也就是在自我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不得不牺牲自我利益以保全他人利益的行为。例如,董存瑞托炸药、黄继光堵枪眼、王杰扑地雷、刘英俊拦惊马、徐洪刚斗歹徒等等。孔子盛赞这种行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v8 “害他以利他”

21、 ,即目的利他、手段害他的行为。例如,父母为了改掉儿子偷窃恶习而痛打儿子、医生为确诊治病而给患者做胃镜等令患者十分痛苦的检查等等。9 “利己以害己” ,即目的害己、手段利己的行为,也就是以快乐较多或痛苦较少的手段来达到害己目的的行为。例如,古罗马安东尼的妻子克莉奥佩特拉访求无数易死秘方,最后选用小毒蛇咬死自己,便是以痛苦较小的手段实现自杀目的的“利己以害己” 。自杀者往往选择痛苦少一些的自杀方法,如注射氰化钾、从最高的楼层跳下等等,显然都属于利己以害己。10 “利他以害己” ,即目的害己、手段利他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受内疚感驱使而让医生在自己身上进行新针灸疗法试验,从而实现其折磨自己的渴望,便

22、是利他以害己。再比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穷困潦倒者,流落街头、夜宿山洞,正欲自杀时,恰遇一人杀死他人,于是便冒充凶手而代替该人服刑,从而以利他手段实现其害己自杀之目的:利他以害己。11 “完全害己” ,即目的害己、手段也害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如弗洛伊德所说,也引发于诸如内疚感、罪恶感的自恨心。例如,一个印第安人酒后杀母因而内疚,于是不论冬夏都不着衣物,严冬时露宿雪地。我们平时也曾看见,有的母亲因管教不了儿女而拚命纠扯自己的头发,或猛打自己的脸。这也引发于自恨心:恨自己无能,恨自己怎么会生出这些畜牲。12 “害人以害己” ,即目的害己、手段害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受内疚感驱使而欲入狱惩罚自己,

23、于是便故意破坏公物、扰乱治安以便让警察抓住自己的行为,便属于此类。13 “利己以害他” ,即目的害他、手段利己的行为。例如,为了杀死仇人而锻炼身体、练功习武等等。14 “利他以害他” ,即目的害他、手段利他的行为。例如,据说刘邦送钱给骂他而为他所痛恨的小孩,以便让他养成骂人恶习;再比如,西施委身吴王以求灭吴,等等。这些都属于利他以害他行为范畴。715 “损己以害人” ,即目的害人、手段害己的行为。例如,一个女大学生因妒嫉而宁愿犯法服刑而砍毁另一女同学的美丽容貌,便属于损己以害人的行为。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卧轨自杀也是损己以害人,因为她卧轨时不断喃喃自语“报复他”:她自杀的目的是为了报复

24、佛伦斯基。16 “完全害人” ,即目的害人、手段也害人的行为。这是典型的复仇行为,是古老而又常见的社会现象;多少年来,一直成为戏剧、小说和电影的重要题材。特别是中国的旧式或新派武侠小说,大都以这种完全害人的复仇行为为主题,几乎千篇一律:张三的父母被李四杀害,张三逃进深山老庙,为了杀害李四报仇雪恨而勤学苦练,一朝武艺学成便出庙下山寻杀李四。不难看出,属于目的利人、目的害己、目的害人的 12 种伦理行为的根本性质均与手段无关,而完全取决于目的:首先,一种行为只要其目的是利他,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和快乐,那么,不论手段如何,这些行为的根本性质显然是完全一样的,都属于无私利他境界。其次,一种行为只要其目的

25、是害人,是为了损害他人、给他人造成痛苦,那么,不论手段如何,这些行为的根本性质无疑也是完全一样的:都属于纯粹害人境界。再次,一种行为只要其目的是害己,是为了给自己造成损害和痛苦,那么,不论手段如何,这些行为的根本性质当然也是完全一样的:都属于纯粹害己境界。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三种归为三类:1、目的利他这四种行为,我们把它叫做无私利他、无私奉献。2、目的害他这四种行为,我们把它叫做纯粹害他。3、目的害己这四种行为,我们把它叫做纯粹害己。反之,目的利己的这四种行为,它的根本性质则与目的无关,而完全取决于手段:1、如果手段利己或害己,则属于单纯利己境界(完全利己和害己以利己) ;2、如果手段利他,则属

26、于为己利他境界;3、如果手段损人,则属于损人利己境界。这样人类的全部的伦理行为虽为十六种,但可归结为六大类型:1、无私利他(包括目的利他 4 种行为) ;2、纯粹害人(包括目的害他 4 种行为) ;3、纯粹害己(包括目的害己 4 种行为) ;4、单纯利己(包括目的利己而手段利己和害己 2 种行为) ;5、为己利他(即目的利己、手段利他的行为) ;6、损人利己(即目的利己、手段损人的行为) 。因此,人的一切伦理行为,不管它多么奇怪,概在其中、概莫能外。复习题:1人性的涵义与构成?2何谓伦理行为?3伦理行为的结构?4行为原动力与行为根本目的之异同?5伦理行为有哪些类型?i 萨特:厌恶及其它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13 页ii 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247 页iii 葛懋春编选: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54 页8iv论语卫灵公v论语卫灵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