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题班会一、活动背景为积极响应学校开展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活动,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雷锋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断地去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德行、体验雷锋的心灵,在奉献中体现作为,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实践中传播文明”的雷锋精神,我班开展了“感动中国,感动你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习了十大人物的美好品质。2、活动目的通过学习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的伟大事迹,提高学生对国家对人民作贡献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主动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事迹,关心祖国。倡导同学
2、心怀感恩之心,关心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三、活动地点 三年级二班教室四、活动时间2014 年 3 月 3 日五、活动内容(一)活动前期:查找 201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纪实,遴选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模范人物事迹,对人物的精神作以深刻和系统的分析。(二)活动进行:1.组织观看感动中国2014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 。2. 感动人物事迹介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20 年来坚持每周出诊 6 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油菜花父子”35 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带领村民
3、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 耗时 3 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3. 分小组讨论感动中国人物4. 同学发言交流六、活动总结“感动中国”人物是时代的旗帜,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当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养成、行为方式塑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作为当代小学生,应进一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要始终坚持踏实、勤勉的学习态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科文化知识;班委成员要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
4、作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带动其他同学以“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为引领,强化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奉献精神得以传承。 201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黄旭华,男,87 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58 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 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30 多年中,8 个
5、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见到儿子一面。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 个省市的 2000 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1964 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 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
6、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 300 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位:20 年来坚持每周出诊 6 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胡佩兰,女,98 岁,解放军 3519 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1944 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 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 50 多个“希望书屋“。胡
7、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 年月,98 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8、“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 20 年,坚持每周出诊 6 天,风雨无阻。第三位: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方俊明,男,56 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1985 年 8 月,28 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 2013 年 11 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 28 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 1993
9、 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2013 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虽然荣誉迟到了 28 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第四位:“油菜花父子”35 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10、沈昌健沈克泉,男,享年 74 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沈昌健,男,46 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1978 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 3 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
11、记录总结规律。1996 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2004 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 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 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 12 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9 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 300 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 200 元;300 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
12、肥料钱。对于已经 35 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 150 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35 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第五位: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龚全珍,女,90 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1957 年 8 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
13、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 34 岁。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从新疆到江西,全家 11 口人的行装只有 3 个箱子,却带了 8 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 330 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 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 3 座水库、4 座电站、3 条公路、12 座桥梁、25 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
14、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 25 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 3 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1961 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 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6 年 3 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 3 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
15、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2013 年 9 月 26 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第六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刘盛兰,男,91 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 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
16、998 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 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 50 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 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 7 万多元,资助了 100 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 4000 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
17、封信。2013 年 8 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第七位:带领村民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段爱平,女,57 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8 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1999 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
18、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第八位: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2000 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
19、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 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
20、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 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 95%。她教的孩子有 6 名考上大学、20 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首页 新闻 人物 正文第九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陈俊贵,男,汉族,55 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1979 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 年 4 月 6 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21、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 4 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 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20 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 年 10 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
22、。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第十位: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 耗时 3 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姚厚芝,女,38 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1999 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 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
23、,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09 年 2 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 2800 元购回一幅 6.5 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 17 个小时。2012 年 7 月,经过 3 年零 5 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 127 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 20 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
24、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 22 米、宽 0.85 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 2006 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 10 多万元。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 6 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 3 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