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玉鉴定的几点方法.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127658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玉鉴定的几点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玉鉴定的几点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鉴定古玉真伪,首要一点是观察或测定它们是否为真玉和是否用当时开采的玉料制作。如红山文化玉器惯用属于辽宁省宽甸县的“老岫岩玉”,或岫岩县的“岫岩玉”(两者皆为岫岩玉,前者的硬度较高,后者较低);良渚文化玉料在十多年前不知其性质和产地,今据调查,是惯用产于江苏省溧阳小梅岭一带的矿石(有人测定为闪石的一种);陕西龙山时代客省庄文化玉料,用一种产于甘肃的透闪石,另一种偏黑者似产于甘肃省祁连山的祁连玉;台湾卑南文化玉料是产自花莲县的岫玉等。商至春秋时期使用的玉料,原则上前面提到的玉料大多仍采用,增加者有硬度较高的“独山玉”、“密玉”和新疆地区的“软玉”(又称昆仑玉或和田玉)。战国以后,主要的玉料是“昆仑

2、山系玉”,几乎占了 90%。而其他玉料则降为次玉或不用它作器。及至唐代始,除个别王朝及伪造玉器用料较杂外,几乎都是用“软玉”。其中伪造之玉器,早期也有用“软玉”的,及最近几十年间伪造玉器兴盛期之用料,多用岫玉(蛇纹石)或“独山玉”。凡此可知,人们若能了解或熟悉上述情况,辨识玉器的能力会提高很快的。玉料因地质变化,在离开原产地之后第二次形成之色,原因较复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经长期的地质变化和雨水冲刷、土壤和气候环境影响等,结果有的大块的山料玉离开其原产地并冲裂为若干块籽料,原附于其上石性较强的绺纹多被自然清除无存,有的又在其表面重新形成与玉料原色不同的皮色,或黄、或褐、或红不一。凡有此色者,一

3、般质优价高。在若干个王朝中,如汉魏、宋辽和清乾隆三个时期惯于保留玉器的表面,别有一番古色古雅之美。作伪者若不留心,随便利用,必被人识破天机。玉器上另一种情况形成的色,成因更复杂,如传世品,即使没有一点别的风化和沁色,也有新和熟旧色之分,其中熟旧程度千差万别,伪造是极其困难的。有的传世品过了几百年以后,也有绺纹,绺纹处也出现风化受沁的杂色,其色与土中埋藏形成的沁色相似,别有一番雅趣。至于出土的玉器,其上沁色和侵蚀的程度更呈多样性,一种是经数千年埋藏后形成的鸡骨白色,其外表甚至整体呈白色粉末;有的于外表局部有沁色,其色有的只有一种,有的有数种;有的较优之玉或分子紧密的玉料,如和田玉或蛇纹石(岫玉),往往仅在有绺处或石性较强处才有沁色;有的因玉料好,即使入土几百年,乃至千年以上仍无沁色,若不亲眼目睹其出土,几乎不敢相信它为土中出品。玉器人工上色,迄今所见,似从明晚期开始。其惯用手法有以下一些:一种是用天然或化学颜色在玉器上涂饰;一种是热处理,如蒸、煮、炸、烧,同时加入某些色素;一种是用强硫酸、强碱等物质浸泡;一种是在土中加入有色素之杂物经一定的时间掩埋受沁后再取出;一种是如制作翡翠“B 货”那样,将原来的颜色化学处理或溶解后填充入别的色料;一种是如制作玻璃那样,整个材料都是用非玉物质烧造的合成品。选载:御府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