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1 目 录概况 .1第一章 总体规划背景 .6第二章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13第三章 城市发展策略 .19第四章 规划修编的依据、指导思想 .23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构想 .25第六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0第七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36第八章 规划区土地综合利用 .39第九章 城市总体布局 .42第十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50第十一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7第十二章 城市形象设计与景观规划 .65第十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71第十四章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3第十五章
2、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80第十六章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82第十七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4第十八章 城市远景设想 .86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2 第十九章 城市规划实施建议 .88附:图集 .89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1 概 况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建制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介于北纬 260305”2801 27”,东经 1125730”11407
3、 15”之间。株洲市现辖醴陵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 个乡镇。二、自然条件株洲市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自然条件总体特征:1、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长期长。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2、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 637.27 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 5.66%;平原 1843.25 平方公里,占 16.37%;低岗地 1449.86平方公里,占 12.87%;高岗地 738.7
4、4 平方公里,占 6.56%;丘陵 1916.61 平方公里,占 17.02%;山地 4676.47 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3、株洲市域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大,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产有 40 余种。市域各类矿产地 341 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9 处,小型矿床 86 处,矿点 236 处。4、株洲市域的河流。长度 5 公里以上的 341 条,30 公里以上的 19 条,100 公里以上的 7 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 89.6 公里,占湘江总长的 10.46%。市域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洣水、渌水;湘江
5、二级支流长度在 100 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 4 条。5、株洲市域总计水资源 644.97 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 18.7 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 626.27 亿立方米。地下水质较好,地表水中的水库、山塘水质基本符合地面水质标准,但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株洲市域的植物种属古老,种类繁多,群落交错,分布混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约有 106 科、296 属、884 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约有 40 余种。市区森林覆盖率 54.4%,活林蓄积量 1179.85 万立方米。7、市域土地利用现状:市域土地总面积 11262.2 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5.32%。耕
6、地 20717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39%;园地 165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7%;林地 66393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8.95%;牧草地 248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2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6876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11%;交通用地 876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78%;水域 6336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63%;未利用土地 9521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45%。三、历史沿革株洲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 “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 。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 “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
7、 。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 、 “株”同音,故又名“槠洲”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湖南省在全国的位置图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2 垅磨山有 6000 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 4000 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公元前 223 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公元前 202 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三国时吴设建宁县,属长沙郡,这是株
8、洲建县之始。公元 589 年,隋灭陈,废建宁。公元 621 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即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直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1949 年 8 月 3 日株洲宣告解放,8 月 12 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 年 5 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随后,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 20 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6 年 3 月,株洲升格为
9、省辖市,同时新设立市郊区。1965 年 4 月又设立由市管辖的株洲县。1983 年 5 月,为发挥工业城市的中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市) 、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 、五县(市) 。1992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 。至 1997 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撤销郊区建制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株 洲 市 GDP, 二 、 三 产 业 GDP占 湖 南 省 比 重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52 65 7
10、8 80 85 90 95 98 99 2000GDP比 例二 产 GDP比 例三 产 GDP比 例株洲区域位置图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3 株洲立市各阶段发展状况表一阶段 主要特征 影响因素立市发展阶段(1951-1960)设市后工业发展较快;50 年代末二产 GDP 不规则提升;苏联援建重点项目进入;修建京广铁路;大跃进;调整阶段(61-66 ) 国民经济恢复调整;三年自然灾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调整停滞阶段(1961-1976) 停滞阶段(67-76 ) 国民经济剧烈波动; 文化大革命;被动转型阶段(78-
11、84 )增长绝对速度较低,但相对于湖南省较高;大型企业被动转型;全面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政策;转型阶段(1978-1990) 主动转型阶段(85-90 )国有企业“抓大放小”见成效;大型企业发展较迅速;经济增长前快后缓;“八九”风波影响;产业结构制约;外延式高速发展阶段(1991-1995)第二产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对湖南经济贡献率提升;工业化依然依靠大中型企业;厂办社会的负面影响尚不突出;商贸中心建设成功;有效依托了交通优势;高科技园区发挥功用;市场由供给型向需求导向型演变,传统产品和经营开始受到冲击;倾斜增长阶段(1996-2000)第二产业发展快;横向比较第三
12、产业发展滞后;高科技园区建而不实,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厂办社会负面作用显现出来;市场对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机械、化工、冶金等产品需求量增加;形成锁定形象,人才流失;交通改善,对长沙三产依赖程度提升;科技园区发展存在误导。四、经济发展水平2000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308.42 亿元,人均 8413 元;三大产业比例为 16.3:49.7:34。株洲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154.6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656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58.2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 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 20.17 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 3.70 亿美元,其
13、中进口 0.67 亿美元,出口 3.03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25 亿美元。2000 年,株洲市 GDP 总量在全省排名第 5,人均 GDP 排名第 3,财政收入排名第 3,综合实力排名第 2。清水塘工业区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4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与人口统计表表二地区名称项目全市 市区 株洲县 醴陵市 攸县 茶陵县 炎陵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08.42 154.63 24.14 55.56 46.26 19.95 7.88第一产业(亿元)50.47 4.27 6.86 12.97 15.05
14、 8.61 2.71第二产业(亿元)153.15 93.31 8.71 27.20 16.50 5.51 1.93其中第三产业(亿元)104.81 57.06 8.58 15.40 14.72 5.83 3.24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549.35 85.39 54.17 167.05 77.26 31.30 13.08工业产值(亿元)473.31 83.45 43.62 148.82 55.00 18.06 9.01其中 农业产值(亿元)76.04 1.94 10.55 19.23 22.26 13.25 4.07总人口(万人) 365.51 74.85 44.44 98.33 74.37 5
15、5.75 17.63农业人口(万人)271.17 19.30 39.69 84.55 64.35 48.25 14.79其中 非 农 业 人 口 (万人)94.34 55.55 4.97 13.78 10.02 2.00 2.84自然增长率() 3.81 4.76 2.22 3.20 4.34 3.83 5.01注:生产总值均按当年价五、人口与劳动力就业2000 年末,全市总人口 365.51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94.34 万人,占总人口的 25.8%;全市城镇总人口 136.67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 38.2%(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株洲市区总人口 74.85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5
16、5.55 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 73.91 平方公里,建成区实际居住人口 74.23 万人。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方面,2000 年就业人口总计 202.64 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例分别为:48.9:25.6:25.5六、科研教育事业全市共有政府科研机构 20 个,普通高等学校 5 所,中等专业学校 13 所,普通中学 237 所,小学 1810 所。2000 年,全市 6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开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 7 家,即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1 家,国家级技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17、5 术中心 3 家,省级技术中心 3 家。一批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也建立了技术中心。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硬质合金厂还分别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已有 9 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65563 人。其中:女性 62764 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 37.9,占女性人口的 3.5。在各类技术人员中,从事初等教育工作的人最多,达 35234 人,占21.3;其次分别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会计及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 18.7、15.1、10.5和 8.7。到 2000 年,普通高中 46 所,比上年增加 3 所,在校学生 3.87 万人,增加 0.46 万
18、人,毕业学生 8320 人,升入高一级学校5646 人;全市拥有初中学校 191 所(未含完全中学 31 所) ,比上年增加 3 所,在校学生 21.08 万人,增加 1.52 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 99.34,辍学率为 3.50,比上年减少了 0.36;毕业学生 5.64 万人;全市共有小学 1810 所,比上年减少 196所,在校学生 36.16 万人,减少 4.82 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99.97,比上年提高了 0.01 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 8.05 万人,毕业率为 99.32,升入初中 7.94 万人,升学率为 98.60。七、城镇生活水平2000 年底,全市居民储蓄余
19、额达 150.61 亿元,达到了同期 GDP 的 48.85;2000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271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 589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689 元,人均生活性支出 2024 元。八、城市建设基本情况到 2000 年末,株洲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73.91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 99.34 平方米(总人口含暂住人口共 74.23 万人) ,城市公共绿地 303.91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 4.09 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 35.9%。2000 年,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 192925 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 192243 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 5262 万吨,客运量 5782 万人
20、次。其中公路货运量 4500 万吨,客运量 5210 万人次;水上运输货运量 241 万吨,客运量 5 万人次;铁路货运发送量 278.7 万吨,客运量 650 万人次。2000 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约 167.715 公里(328.21 公顷) ,道路广场用地 5.63 公顷,人均道路长度 0.23 米,人均道路面积 4.4 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 125 万吨/日,污水处理率 5%,城市防洪工程整体抗洪能力较弱,除市中心地区段按 100 年一遇设防外,其余地区不足 20 年一遇。建设中的石峰大桥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6
21、第一章 总体规划背景一、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大纲阶段的主要过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建设的需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指示精神,配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实施,株洲市人民政府报请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于二一年七月下发了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株洲市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 (株政发200119 号) ,并成立了株洲市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本次规划修编由株洲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牵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时承担株洲市城市发展定位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株洲市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 株洲市城市景
22、观及城市形象设计专题研究 、 株洲市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和株洲市公共设施规划专题研究等五个专题研究报告。本次规划修编工作分为纲要编制和规划成果编制两个阶段,其中纲要编制阶段为 2001 年 7 月至 2001 年 12 月,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为 2002 年 1 月至 2002 年 7 月。自 2001 年 7 月开始,在总规修编办的组织下,两院开展了基础资料调查、规划纲要及专题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期间就规划涉及的重大事项分别与长沙、湘潭进行了协调,就规划涉及的相关内容分别向市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征求了意见。9 至 11 月修编工作小组在株洲和北京共同进行方案阶段工作。2001 年 11 月
23、2 日,向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做了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汇报,并获得初步肯定,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修编工作组对大纲阶段工作的丰富和完善,于 2001 年 12 月 24 日在北京向由中规院总工办组织的国内知名专家组进行了初步成果的汇报,取得了专家组的肯定。2002 年 1 月上旬,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结合专家、领导意见,形成大纲的征求意见成果,正式与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见面,进一步听取意见。二、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初步分析,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
24、为: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现状特征、自然人文资源、区位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体系、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等角度,综合分析株洲在全国、全省及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株洲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和区域定位以及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和策略。2、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株洲市城镇体系发展设想,运行模式作综合分析,论证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并提出工作思路。3、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和株洲市的实际状况,从经济、资源条件、城市特征等方面,对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较深入研究,从而确定规划期内城市的性质与规模。4、从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和城市特色出发,研究城市形象特征,提出城市景观体系和
25、城市设计的相关规划及实施策略。5、针对城市的现状发展特征,研究城市旧城更新和新区发展的规律,制定实施对策,并确定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证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并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进行用地布局规划。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7 6、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的综合利用、人文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规划,引导城市向生态型山水城市发展。7、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公共设施配套和发展模式,以期达到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三、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26、回顾民国 27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聘请外国专家到株洲镇考察,设想要将株洲镇建成“东方的鲁尔区” 。民国 34 年 9 月,株洲镇成立了市政计划委员会,拟定了市政计划大纲,11 月经湘潭县市区建筑督导处审核批复。民国 36 年,湖南省国民政府市政技术小组拟定株洲工业区建设计划。后因战火连绵,时局动荡,资金技术力量贫乏, “东方鲁尔区”终成泡影。1953 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安排的 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中 4 个国营大厂,694 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铁道部 5 个大厂相继落户株洲,株洲市开始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1953 年,湖南省成立潭株规划委员会,规划编制初期由国家城建部城市设计
27、院主持,国家有关 12 个部配合,组成联合工作组协同苏联专家五人进行实地勘察,经过两年的工作形成成果,于 1955 年 8 月经国家城建部批准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被国家批准的湖南省内第一个城市规划。规划用地约 22 平方公里,城市性质确定为几个工业村组成的重工业小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9551960 年)为 6 万人,远期(19601975 年)10 万人;规划区按用地功能分为六个部分。1958 年开始大跃进,对城市规划进行过修改,但未能定案。1961 年又对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改,确定远期发展为 6080 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城市人口大进大出,这个规划自然
28、也无法付诸实施。1962 年,在湖南省设计院工作组的配合下,进行第二次总体规划修编,将城市性质定为:铁路交通枢纽、综合型的新型工业城市。近期(19621969 年)人口为 24.48 万人;远期(19691982 年)人口为 33.97 万人;用地 40 平方公里,并确定城区有 10个功能区组成。1977 年 3 月开始,由株洲市建委牵头开始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来为贯彻落实 1980 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省人民政府组织调查组到株洲作典型调查,并指导帮助第三次总体规划修编。1982 年 3 月 20 日该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施行。第三次修编后的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为:铁路交通枢纽和
29、冶金、机械、化工为主,相应发展轻纺工业的工业城市。市区人口规模 20世纪末控制在 40 万人以内。规划总用地为 48 平方公里。1985 年,株洲市开始组织对第三次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这次调整以“七五”计划为依据,以建设“两地一中心”为战略目标,以城市用地发展布局为主要内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为重点。1987 年经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未上报省人民政府。1990 年 1 月至 9 月,以株洲市规划设计院为主,完成了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及 12 个专业规划。1991 年经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审查通过后上报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发(1991)59 号文件正式批准。这次修编的城市性质定为:我国南
30、方重要交通枢纽,以机械、冶金、化工、建材为基础的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人口规模:1995 年 48 万人;2000 年 55 万人;2010 年 6572 万人。用地规模:1995 年 56.31 平方公里,2000 年 65.04 平方公里,2010 年 78.15 平方公里。城市布局结构计划发展为“五片一中心”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 http:/ http:/ 8 1996 年株洲市对第四次总体规划成果进行调整的第五次总体规划工作,1998 年,总体规划成果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并经株洲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株常发(1998)0
31、5 号文件批准,但未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这次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信息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为支柱,第二产业发达,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都市。株洲市中心城区到 2010 年人口规模为 90 万人,加上城区周边白关、仙庾、马鞍等六个卫星城镇约 10 万人,城市规划区内总人口为 10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区为 90 平方公里,加上周边卫星城镇约 1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内总用地规模为 100 平方公里。城市布局结构为“两环、三个圈层” 。株洲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框架表三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编
32、制时间 1953 年1955 年 1962 年 1977 年1982 年 1986 年1990 年 1996 年1998 年规划期限 1955 年1975 年 1962 年1982 年 1982 年1999 年 1990 年2010 年 1996 年2010 年概况 国家城建部主持 省设计院指导 市建委牵头 市规划院为主 市规划院为主规划期末城市规模用地 22Km2人口 10 万人用地 40Km2人口 34 万人用地 48Km2人口 40 万人用地 78Km2人口 72 万人用地 90Km2人口 90 万人城市性质 重工业小城市交通枢纽,综合型工业城交通枢纽,冶金、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多功
33、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冶金、化工等为支柱的现代化综合型城市用地布局 六个功能区 十个功能区 四片一中心 五片一中心 两环三圈层备注 未完成审批程序1985 年对第三次规划调整,未审批未上报省人民政审批四、1990 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九十年代,是株洲城市发展历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十年,整个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从时间和特征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粗放型高速发展阶段(19911995 年)“八五”期间,株洲国民经济发展以总量扩张为主要特征,增幅保持在 10以上(1990 年不变价) 。这个时期城市建设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株洲经过 40 年的发展,开始全面跨越湘江门槛大举进军河西(湘江以西)地区。特别是 1992 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后,产业引导带动河西新城的全面快速发展,到“八五”末,五年形成约 5 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二是依靠株洲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以运输、商贸业为引导的芦淞大市场群迅速发展,促进了株洲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芦淞市场群以及周边地区为主的旧城改造进程,这些因素一度使株洲成为整个湖南省的投资热点。这一时期,城市空间扩张力度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旧城区的市容市貌得到了初步的整治,新区面貌有了雏形;城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