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习武者应该有三问.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122206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武者应该有三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习武者应该有三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习武者应该有三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习武者应该有三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习武者应该有三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习武者应该有三问刀枪剑棍拳武行天下,砚墨纸豪书文载古今。武术初始于原始社会的人兽攻防,发展于传统社会的军事运用,丰富于现代社会的竞技健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瑰宝,武术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演变,现已作为中国向世界推出的一个文化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之不深,行而不远;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作为习武者,我觉得首先应该有“三问” ,那就是武术是什么?学武练什么?习武干什么?以此对武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促使习武者结合自身实际学练武术,修练武功,研究武学,推进武术文化建设。笔者不揣浅陋,漫

2、谈分析如下:第一,武术是什么。2009 年 7 月 9 日至 11 日,中国武术协会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对武术定义为:“武 术 是以中 华文化 为理论基础,以技 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武术定义为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传统体育,而不是单一的运动项目。武术是一部历史。从“折戟沉沙铁未销”到“扬眉剑出鞘”,中国的历史长河是卷带着武术的浪花向前奔流的。没有火药以前,战场上靠的是刀枪剑戟,掌握好这些兵器就得练武术。数不清有多少历史人物都是武术大家,关羽、秦琼、杨业、岳飞、戚继光多少创业君王被2称作“马上皇帝”

3、,霸王的枪、刘备的剑、宋太祖的棍、元太祖的弓、乃至康熙的拳脚。历史记载了武术,武术也记载了历史。武术是一种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武术的侠义精神;伸张正义,除暴安良,这是武术的豪杰精神;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是武术的民族精神;身怀绝技,不露真相,这是武术的谦逊精神。于是拳打镇关西的鲁达,斗杀西门庆的武松,练军抗倭的戚继光,修文参禅的妙兴大师便成了人们传诵敬仰的楷模,代表着人们心目中武术的形象。有人说,自从有了机枪、导弹,武术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这是把武术仅看作技击之用的狭隘观念,练武之人的豪气、正气、阳刚之气,恰恰是一个民族最不可缺少的精神。武术是一种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4、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是中华儿女感情的寄托,更是华夏人民精神的支柱。作为一种文化它 “见证” 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 历史发展,作为一种技能它又“传 承” 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 历史文明。武术是四大国粹之一,既是国粹,它首先具文化内涵。大文豪郭沫若说:“文化有二种传承方式,一是文字典藉(如:四大名著、史记、四库全书等);二是物体建筑(如:长城、故宫、少林寺等)”。

5、孙中山同志 1910 年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精武特刊题词:“尚武精神” 。毛 泽东主席 1917 年 4 月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二号上,以“二十八画生”为署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 其中折射和蕴含了其对武术的价值观念,包括:一,武术的强身健体3之价值;二,武术在保家卫国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2 年 6 月 10 日,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 个大字。1978 年 11 月 16 日邓小平同志对太极拳运动进行题词:“太极拳好” 。2004 年 7 月 6 日江泽民主席到少林寺视察的时候为少林寺题词:“少林文化,人类遗产”,将禅宗少林、少林功夫和少林建筑提升到人类文

6、化遗产的高度。2009 年 2 月 17 日,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毛里求斯时指出:“学 习 武术 ,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言简意 赅地阐明了武术的价值,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武术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民族情结,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对武术概念进行阐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可供不同健身需求的人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拳种和技法,无论是公园空地,街心花园,还是学校操场,都是武术健身的乐园。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功能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传承人、研习者、锻炼者和爱好者,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骨子里都有武术意识。中国武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结

7、晶,传统的中国武术对中国人而言,更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之学,是一种与生命相伴之技,形成了庞大的学武、做人、励志和出世、入世的学武要诀,凝炼成习武者“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的人生信条。以上事例 说明武术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一种文化传承,面对这样一种文化,怎样更好的承接他弘扬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学武练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丰富多彩的武术练习形式,具有着多种多样的锻炼功能。从历史角度看,古代武术技术4,主要用于战场格杀,体现的是技击功能,昭示着武术具有保家卫国的攻防价值。发展到清朝的咸丰年间,武术文献中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

8、春”的练武宗旨,这是武术健身功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例证。随后,出现了“武术是制人育人之术” 的概念,这里强调的是武术的教育功能。如果看看宋代露台争跤、打擂夺魁,武术的竞技功能和娱乐功能早就受到了民众的青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此,武术的技击功能与民族的兴亡有关,武术的健身功能与民众的健康有关,武术的教育功能与培育后代有关,武术的竞技与娱乐功能与人们的文化需求有关。不同的习武诉求者,都能在这座宝库中拾得瑰宝,都能在这片百花苑中采得奇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对于健身而言,对于终身体育锻炼而言,运动方式的选择,既要有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的西方体育运动形式,也应该有提倡和谐精神、内外兼修的中国武术

9、运动形式。真正的习武者应该追求武术的练形、练气、练意过程。其一就是练形,追求健身、健心、健康状态。“身心兼修 ” 、 “形神合一”论是祖国医学理论的养生理论之一,人的形体与精神密切相关。“形” 是指人体的组织,包括皮肤、血液、肌肉、骨骼、神经等等,“神” 是指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了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形和神二者密切相关,互为依存,即“ 形神相因” 。因此 ,健身当身心兼修,以求形神兼 备。通过武术外功的锻炼,可以活动筋骨,强壮身体,理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武术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在这种全面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武术将练形、练气、练

10、意视为练功的三要素,以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为训练对象,要求“外练手眼身法步,内 练精神气力功” ,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的5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达到强健体魄、完善人格的目的。“形神统一”“内外兼修”,一直是中 华武术的宗旨。武术训练中,习武者必经理论学习、活动身体、拔筋压腿、劈叉踢腿、体能操练、拳械训练、对抗对练过程,这是武术训练的初级阶段,也是练协调的必由之路,即便是练架式也要练出美感,练出武术的精气神,进而由初学乍练、马马虎虎、花拳绣腿、渐入佳境、小有所成、崭露头角、行中高手、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独辟蹊径训练步骤进至武术练和谐阶段,达到健身、健心、健康。其二就是练气,追求益寿、益智、益德境界。

11、历经数千年社会发展的中国武术运动合乎哲理(阴阳变化)、溶于医理(祛病延年)、适应生理(开发体能)、体现技理(功法独特)。练武的过程,是一个人精神、气力、神韵彰显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练武术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性情、增强人的体质,起到益寿、益智、益德的作用,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武术训练中,习武者讲求功德,追求恬淡,因而能使心神健康。加之练武能使身体气血周流,强化脏腑,内气充盈,精力充沛,故而身强力壮。长久练习自然会使身体各局部得到改善而使中枢神经、大脑细胞得到开发、强化、修补,从而提高大脑的思维、记忆、反应、判

12、断能力以及处理事物的敏捷力,达到耳聪目明,增慧开智。武学具有明显的益智价值。古往今来,高层次的习武者绝对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真功凭苦练,奥妙赖深思。没有深厚的悟性,就难以达到高远的境界。武学修炼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头脑的修炼也必不可少。习武娴熟之后,脑部气血异常通畅,神思敏捷,犹如泉涌。在这种情况下,学武者智慧机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况且,习武只是一种手段,6生存才是目的。所谓“拳脚小功夫,容忍大丈夫” ,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悟做人之理,习武又有何用?况且大凡宗师人物,都极有创新意识,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创一套东西。至于一介武夫大字不识者,虽然比比皆是,毕竟不是正道。因此,学武者必须注重智慧开

13、发,并以此作为衡量自身境界的标准之一。很多人一开始就忽视了习武的益智价值,甚至终身不知其理,产生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的悲剧。并且,练武不但能使人掌握一门文化和技术,还能促进练武的人具有人性主义精神和浩然之气,进而达到提升品质、增强体质、升华素质的目的。武学研修具有突出的益德价值。学武之人必须先学做人,特别是中华武术更重道德涵养。让人我不弱,德高功自高。功夫到了上乘境界,心性修养绝对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德” 有两种:一种是社会道德,主要解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种是自然道德,主要解决人与宇宙的关系。一般人往往将“德” 局限在社会道德的范 围,忽 视了更高层次的自然道德。武学高手的心态可以用四

14、至要诀(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来概括,也可以用三不标准(不伤天害理,不违法乱纪,不损人毁己)来衡量。到了这个地步,武学高手确实对世间万事满怀慈悲心肠,行善助人已无需任何理由与借口;“同体大悲 ”谓之“悲”,别 人有丝毫痛苦,自己也感同身受。这种德行、这种心性确实只有武学修养极高的人才能可能达到,理应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榜样。武术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武德的修炼,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强调宽厚、容忍。还制定了各自的一套严格的尊师重道、扬善惩恶的戒律规范,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等,强调习武之人要“ 仁爱

15、、守礼、忠诚、7信义、谦让、宽厚”。武 谚云:“ 习武德为 先,不与人为难,若问武何用,修身是本源。” 其三就是练意,追求修儒、修道、修佛价值。“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这 是释、儒、道、医、武百家各派所公认的练功名言。太极拳、气功、导引术等套路与技击,健身运动都有这样技术要求-练意,古典拳论说:“势势存心撰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先在心、后在身。”就是说练 意。练意 ,即以各种运动形式锻炼人的意念控制能力,运动中通过意念指导,促进心理与人体的协调统一,达到健全体魄,修身养性的目的。郭云深说:“不求形骸似 ,但求神意真” ,以自然为法,即使经过你理解后,练出的招式不象形意拳也没有关

16、系。练武也要“凭心意用功夫”,即要运用内向性的意识来练武。这种练法贵在练“ 意”。“意” 者,心意、意念、意识也,这里专指练武动作(属性为外显的)的、以及这个动作所蕴含的意、气、力(属性为内蕴的)的意识活动,即统领练武动作的心意、内气、劲力的意识活动叫“意” 。“练意”就是练这种“ 合一意而统之”的功夫。首先要锻炼思想专注于练武和保持专注的能力。按现代医学理论,“练 意” 有心理 调适作用,可放松身心,并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人们受工作压力、生活紧张,七情六欲和日常琐事的纷扰,造成精神和肉体活动混乱无序,影响健康和产生疾病。练意时放下世事万念,思想专注于练武,进入恬淡虚无状态,象儒在治事,象道在治

17、身,象佛在治心,亦是一种放松思想、调整心理的过程。古人云:“静乃寿” 。就是经过练武时全神贯注,排除杂念,虽动犹静,动中求静,可以达到养生(长寿)祛病的效果。中国武术是一个既有表现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的外显层,也有表现为传承训练、礼仪规范的 中间层,还有表现为诸如价值8取向、思维特征等内隐层的复杂文化系统。从本质上看,中华武术与儒家、道家、佛家多有共通之处。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强调“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 执厥中”。道家强调“虚无生自然,自然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又强调 “扣齿咽津,咽津化精,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

18、虚俣道,合道了境”。佛家 则强调“ 了境成佛,佛度众生 ”,主张“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武学研修达到一定境界,必然要涉及以上内容。道理很简单,真正的武学研修必须妥善处理好形与神、性与命、社会与道德个人与宇宙的关系。内功修为的深浅直接决定了武功层次的高低。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武学与道、佛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按照武学的眼光来看,道家、佛家的境界主要是内功修为,正好可以弥补一般武学的不足。武术界有一句名言:“初学三年,打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练武初期 须凭毅力、 韧性、汗水与时间;后期则离不开根基、缘分、悟性与德行。道传无心者,佛接有缘人。只有以虚心的态度研究儒、道、佛,才能从中汲取对

19、武学研修极其有益的养料。中国武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就是说习武是内修精神,外习应变,本质上是以内外两条途径追求“道”的境界,一句话,习武是求道的途径,而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养,不是飞来飞去、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享受过程,追求教化,应该成为习武者的最高追求。第三,习武干什么?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统计,我国职业种类已达 1979 个,人以技生、以艺存的生活状态正被人类社会9发展趋势不断改变着,置身其中的人再也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的 时代,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豪气也正被

20、“天生我材何处用” 的无奈而打破着。“天下武 术是一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了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跨年龄的武术人的共识,将武术作为终生职业和事业来追求成为许多人成功的途径。从历史和现代看,因武而兴业的人比比皆是。近代的霍元甲、叶问等以武御外侮张扬了民族气节。现代的李小龙成为一代武圣而扬了国威。当代的成龙、李连杰等以武投身影视,贡献作品娱乐大众,成为有影响的国际巨星。还有其它众多的习武者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显武用武。事实说明,武术可以当职业做,可以当事业追求,习武的最终目的是立业报国。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在山西太原举行的“2011 年全国武 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 上指出:武术在体育全球化、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文化教育三个方面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武术在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武术的自身价值,满足社会对武术的需求,团结广大武术传习人,整合武术资源,发挥整体力量,推动武术全面、协调、持续地大发展。这是在大武术观统领下新世纪武术大发展的号角,为所有习武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习武者要借这兴武东风,按照武术练形、练气、练意要求,将学武、练武、用武、传武、悟武有机结合起来,各取所需,各操其艺,各显其技,各乐其成,各修其身,各尽所能,为做大家武术、成武术大家,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