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 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1、了解文章相关写作背景 2、体会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3、通过细节描写,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后作业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视频导入,需单击播放 对战争的反思,是一种良知的拷 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新闻是罗森塔尔二战后访 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 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 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 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 作。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 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 ,成为一名记
2、者。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是波兰 南方的一个城市,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 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1940年4月27日,德 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 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 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 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 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 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 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 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 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 密布的电网。奥斯
3、 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 上写着:“来到这里只 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 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 以自己触动电网。 阴森恐怖的焚尸炉。 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 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 “集中营进得来,出不 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 爬出去。”一火车匈牙利犹太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 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堆积如山的尸骨 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 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 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 东西,除了纳粹暴行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
4、来 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 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 难的人们。”按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 毒气室 焚尸炉 牢 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作者是按照什么来展开的?问题:在参观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 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 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没有直接 去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 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把 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 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
5、 酷遗迹 众多的参观者(游 客) 参观者的感受、反 应 记者(罗森塔尔) 参观 产生 观察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 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从原文中寻找。)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
6、员说: 够了。”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 报道内容 情感倾向 比较的方面 比较的项目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客观事件 作者及参观者个人感受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1、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 放”。请思考一下,有什么作用? 象征。邪恶镇压不了正义,自由与光明之花 必将灿烂地绽放。2、十四段“一个年轻的姑 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 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 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 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
7、竟 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 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 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 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有意 味着什么呢?” 放大这一细节,意在启发 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 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 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 记法西斯的罪恶。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 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 之师”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 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 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 找到我了
8、。” 苦难终于过去,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 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 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 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 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 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奥斯维辛幸存者重返死 亡之地,向遇难者致哀 凭吊者在昔日枪决人的 高墙下献上束束花环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 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找出并赏析。 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 终生
9、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 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 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 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 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 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 罪行。(20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 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此诗写了生活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明确:这道题第一问属诗歌意象的考查,也隐性地考查了表 达技巧,考生是否掌握什么是细节描写,是答题的关键。 作者见到秋风起,便写了一封家书请人捎回,担心话没说 完,信使临行时,又急急忙忙地打开,重新浏览信件,而 且作了一些补充。 第二问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 ,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 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