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讲 华人社团及人物春秋一、华侨华人社团的定义(概念)生活在中国本土之外的华侨、华人、华裔,为达到一定目标,按照一定原则自行组织建立起来、以非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合法社会团体。几要素:(1) “侨团”应在中国本土之外;(2)可以由华侨、华人、华裔三部分人组成;(3)有一定目标;(4)按一定原则自行组织起来的某个人牵头,几个组织的联系,一个组织容纳其他人;(5)非营利性;(6)合法性。二、侨团的起源与发展(一) 、起源1、 国内社会团体的延伸(1)国内祠堂延伸成为宗亲会;最早的血缘组织是 1819 年在新加坡的曹家馆,广东台山瑞芬乡的木匠曹亚志创建。(2)国内地缘团体会馆在海外延伸出现海外版本,
2、成为同乡会、帮、公所;(3)国内政治性团体在海外的版本。2、 中国文化、风俗在海外延续的产物,义山、义亭、寺庙成为华侨团体的雏形或萌芽。这些团体根据当地需要而建立的,以中国传统之地缘、血缘关系为组团结社的天然纽带,并且以同乡、同宗之间互助互帮、祈神庇护、 “恤死送终”作为团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内聚力,目的是希望在远离故乡的异质环境中求得立足、生存与发展。(二) 、二战前华侨社团发展概况19 世纪中叶以后,华侨社团进入广泛发展的新阶段。美洲:旧金山,在 1849 年底建立了三种类型的组织:(1)以神庙为会址的“冈州会馆” ,“冈州”指广东新会、台山、恩平、开平、鹤山、赤溪 6 县。这是地
3、缘性社团。 (2)中华公所,以“团结互组”为主要宗旨,不分地区、职业,并聘请美国律师为法律顾问。 (3)司徒美堂和他的“致公党”美国华侨社团,一是以著名的三邑、宁阳等 6 大地缘会馆联合构成的所谓“六大公司”系统(对内称“中华会馆” ) ;二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黄姓“江夏堂” 、李姓“陇西堂”等宗亲团体;三是以业缘性为主要特征的客商总会、昭一公所等行会性组织;四是具有秘密结社性质的“协胜公会” 、 “秉公堂” 、 “安良堂” 、 “英瑞堂”等团体。欧洲侨团建立较迟,最初在英国利物浦出现,19 世纪末有“致公堂” ;20 世纪初有“四邑会馆” 。2以上表明,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华侨社团已经
4、越出最早发源地亚洲地区而萌生于全球各大洲。这时,华侨社团类型趋向多样化,慈善性、业缘性、政治性团体在数量、功能、内容上都有增加。业缘性社团:从事不同行业而分别结成的团体,是行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产物。综合性业缘组织中华总商会在 20 世纪初出现。慈善性社团更多,规模更大,功能更齐全。政治性团体增多。源于国内,或从国内延伸出去,有的是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华侨社团功能全面扩展。 (1)功能更加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 1929 年工作报告列举历年所办事务有 7 类 31 项(交涉不平等事件;抗议苛例;排难解纷;挽回利权;联络感情;办理公益;振兴商务等) 。 (2)权威性扩大。当地有代表
5、性的侨团往往起替代政府若干功能的作用,并对华侨具有权威性的约束力。 (3)具有自治性。大多独立承担照顾当地侨胞生老病死的种种职责。在政治上明显倾向自己的祖国,除捐款、捐物外,还回国参加政治斗争(辛亥革命) 。(三) 、二战时期海外华侨社团的发展1、 华侨抗日社团的兴起华侨抗日团体可分三类:(1)环绕国内某一特殊事件而临时组建起来的应变性社团。 (2)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海外华侨中的抗日社团迅速增多,并逐渐出现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全体华侨具有普遍号召力的领导社团。 (3)当欧洲、东南亚沦陷后,当地华侨设法组织各种秘密团体,以多种形式抗击法西斯。这些团体在对抵制日货、宣传抗日、帮助祖国抗
6、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为抵抗日本占领军,还建立武装力量,如“2、 二战结束时的海外华人社团当内战阴影笼罩之时,海外侨团纷纷致电国共两党,希望国内和平,组建民主政府。新加坡组成“反对祖国内战委员会” ,召开“反对内战大会” ;菲律宾 25 个侨团致电毛泽东和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确保祖国和平统一。有的在经济上主动支持祖国战后重建等。(四)战后海外华人社团战后环境的重大变迁中,一些成立于战前、已历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社团在不断整合中进行着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新环境中产生新需求又直接推动了一大批新型华人社团的萌生与壮大。传统因素包括:(1)血浓于水的感情,中国人的感情在同宗、同乡、同业、同民间
7、信仰等方面表现强烈,由此建立的侨团在战后仍很突出。这类社团约占 20%25%;(2)寄人篱下的感觉,外来移民的民族文化之根不会轻易断裂,加上“本国人优先”及种族歧视、 “排华”等现象的存在,使华人产生“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华人继续组团结社,以求在不同程度上维护或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 (3)扶危济贫的需要。对孤寡老人、生活艰难之人,难民,偷渡者,华人出于同宗、同乡、同胞之情,或囿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建立相应团体予以帮助。新因素:(1)新移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二战后数量很大,美国、澳大利亚新移3民高达 95%,西欧竟达 98%,包括直接来自祖籍地、初出国门的移民,也包括来自东南亚或其他地区的“再移
8、民” 。他们到目的国后,对异域的语言、法律、社会制度、民情风俗等不适应,为生存、创业,需要建立侨团(留学生) 。(2)华人自身结构的变化。 (a)自然人口的结构变化出现新社团。战后,海外妇女增多,有两个现象较突出,一是自身素质在提高,二是受到各种不平等待遇。在政界、科技界、经济界、艺术界等出现很多能人,为捍卫自身权益,丰富自身业余生活因而组建许多妇女社团。有两种模式:一是华人社团中设置妇女组、妇女部,如全加华人协进会有“妇女事务小组” ;英国伦敦“共和协会”设有妇女组,进行家访、放映中国电影、学烹调等活动;二是华人妇女自行组建女性团体,如 1977年美国华裔妇女会,1990 年美国华人女商会,
9、加拿大“华侨妈妈会” ,马来西亚槟城的“槟华女子中学”校友会,缅甸“华裔妇女协会”等。华裔青年, “非洋” 、 “非华” ,处于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之中(语言、生活方式是西方的,但许多方面有中国的烙印) ,也建立自己的组织。一为追溯中华文化之源而建,如美国 1991 年成立“中国文化俱乐部” ,意大利米兰 1987 年组织“探索文化中心”(青田孙子系) ;二为加速融入当地社会而建,如菲律宾建立“合一协进会” ,后扩大为“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等。老年人:文化水平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保持中国传统,不懂如何争取应有权益。老年社团有两类:一是综合性侨团内设的“老年组” 、 “敬老组” 、 “老人福利
10、中心” ,照顾其生活,发放年度补贴,有健身机构,定期放映中国电影等,如旅法华侨俱乐部的“敬老组” 、 “法国华裔社会敬老服务中心” ;二是老年人自己组建的,如英国华人慈善总会、荷兰“松柏社” (陈彬第一任会长) ,在发达国家建设较好,美国有 4 个著名的老人团体:老人联合中心,人瑞中心,安老会,耆英会。(b)移民本源构成的变化而出现新社团。第一,香港、台湾大批人移居海外,以香港台湾名义的社团大量出现,如“全美香港华人联合会” 、 “洛杉矶香港论坛” ;全美台湾同乡会、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澳洲台湾俱乐部、全法闽台乡亲联谊会等。第二,本土之外再移民的华人社团。从新、马移居出去的,建立“新马旅美华人
11、联谊会” ,从印支移出的难民到欧、美、澳之后,也组建了许多社团,有的仍以祖籍地为纽带,如法国潮州会馆;(c)人口素质变化而成立的社团。一类是传统商会、行会组织的扩大,层次提升,出现地区性、全国性和世界性的组织。二是专业人士团体纷纷涌现;三是利益集团崭露头角。随着海外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向,对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了解,为维护本群体的团体利益,要求当地政府关注华人利益,颁布对华人有利的政策法规,因而组建华人社团。中心是提高华人地位,代表华人说话。这是今后海外华人社团发展的新趋势。三、侨团的功能、作用:华侨社团在二战前大体有七项功能:祭拜祖先和神灵,举办春、秋二祭。社团雏型阶段即寺庙、公所、会馆阶段最为明
12、显,有的延续至今。接待、安置新来侨民,帮助他们立足就业。大多数侨团有这一职能。救济贫病、资助返国者。购置义庄(墓地)、建“义亭” 、安葬客死异乡者。兴办公益事业,建华校、医院、养老院等。调解、排除华人社会内部纠纷、代表会馆或华社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涉等;当祖籍国出现灾难时,发动华侨捐赠、或组织力量声援或回国参加正义斗争等。多数社团章4程反映的这些功能与传统中国人的乡土、宗法观念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深受明清时期国内同乡会馆组织的影响。二战后,华侨华人社团职能虽然保留一些原有职能,但有有明显变化。有些职能消失或终止,不同国家有不同变化。如东南亚国家新移民几乎断绝,因此社团接待、安置新客的任务基本消失;一
13、些华校被当局取消或接管,就不存在办“华校”问题,有些国家大力提倡华文教育,办“华校”任务反而更加紧迫和繁重,社团为此经常提供资助或设置奖学金鼓励华生学习,有的积极筹资办学等。新增一些职能。如兴办企业,参与经济活动;争取华人在当地的权益;社团参政、助选,甚至出现参政社团;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等。 “走出唐人街,融入主流社会”的口号,代表了这一新趋向。这些功能是与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关的,反映了侨团自身功能的调适性。新加坡、日本、泰国、缅甸等国的中华会馆,起初作为当地侨胞的自治组织机构,负责处理华侨社会一切内外事务,所谓“会馆之设,所以联众志,商众事也。 ”二战后,转
14、变成社会福利公益团体,管理中华义庄和旧有财产物业以及负责庙宇、寺院的管理和修葺等。以地缘为基础组成的同乡会开始负有团结互助、联络乡谊、祭拜先贤、筹办公益等一般责任,有的兼有商业联保、共护利权以及仲裁纠纷等经济组织的作用。二战后,多数同乡会扩大阵容,打破狭隘界限,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团结,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更突出了经贸职能。欧洲青田同乡会: 四、侨团的主要活动1. 联谊活动2. 福利工作3. 文化教育4.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争取合法权益,宣 扬中华文化,增进侨居国与祖籍国的友谊。保护华人正当权益,呼吁华人参政,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争取正当权益而斗争。华侨社团与警方联手,严惩华裔族
15、群的败类。华人社团鼓励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欧洲:(1)1992 年 10 月 17 日,旅法华裔华人暨社团救济法国南部水灾委员会在巴黎 13 区唐人街万禧大酒家向法国红十字会转交总额为 496550 法郎的募捐款项。1995 年 5 月,旅法华裔华人社团专门成立“拥护希拉克竞选总统委员会” ,首次有组织地参与总统竞选,表明参政意识日益增强,并在助选中发挥了作用。 (2)匈牙利华人联合会从 19921997 年连续在圣诞节为匈牙利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圣诞募捐共计 23.5万美元,救助匈牙利残疾人,还连续接待中匈两国宋庆龄儿童代表团的互访,共赞助现金和物品 3.5 万美元。 (3)年 2 月,荷兰南方
16、水灾,全荷华裔在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领导下专门成立全荷筹赈水灾委员会进行募捐活动,共募得 10.088 万盾给荷兰国家赈灾基金会。为使荷兰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华人问题,更多地了解华人社会,争取权益创造更多的机会,荷兰华人社团联合会积极参与荷兰全国性和地方性协商组织,目前已加入到咨询委员会和劳工促进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协商会、国家专业技能中心、外侨广播电台协会、中文母语教育计划政策机构等组织。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 1993 年11 月 21 日,召开会议讨论动员荷兰华侨华人参加 1994 年荷兰大选,迈出选举第一步,并于 1994 年 2 月召开全荷华人参与选举研讨会,帮助华人以自身利益为前提,正确使用
17、手中的一票。1996 年 12 月 9 日,荷兰举行首届欧洲华人事务研讨会,希望华人投入5本地本月议会选举,争取在欧洲政坛上拥有华人自己的代言人。 (5)1998 年 5 月,意大利东区华侨华人联谊总会会长季志海(青田人)当选 FORLI 市外籍议员,意味着中国合法移民在融入意大利主流社会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美洲:美东纽约三江慈善公所、美东纽约温州同乡会也积极参与美国政治,竞选公职,助选争取华人权益的政治家,吴仙标竞选特拉华州副州长成功与此有关。东南亚海啸:美国传统侨团龙头中华公所宣布取消 2005 年春宴,将办春宴的 1.2 万费用全数捐出。纽约华人社团纷投入赈灾行动,在
18、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侨居国与祖籍国友谊方面,侨团是重要的桥梁。5.投资、捐资国内公益事业6.关注祖国统一大业,维护祖国 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钓鱼岛:1971 年美日签订归还冲绳协定,美国将钓鱼台一并移交给日本,引发华侨华人首次“保钓”运动,成立了“全球保钓大联盟” 。1996 年 7 月 14 日,日本青年社、尖阁列岛防卫协会再次登岛竖塔,并漆上日本国旗标志。9 月,纽约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组织“918 保钓”大示威,向日本领事馆递交抗议书,北加州“保钓联盟”呼吁人们抵制日货,抗议日本军国主义,阻止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9 月 30 日,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西班牙华侨工商会、旅西上海联谊会、西班
19、牙青田同乡会、温州同乡会等 12 个侨团致函日本驻西使馆,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10 月 21 日,旅德温州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参与旅德华侨华人“保钓”示威游行,向日本驻德大使馆递交抗议书。海峡两岸关系:有些社团是专门为促进两岸关系而建立的。旅荷华侨总会在 1979年、1984 年响应全国人大致台湾同胞书,两次致信蒋经国,呼吁实行“三通” ,并发表“海峡两岸是一家”的评论。1998 年 8 月,欧华联会第六届大会通过关于努力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决议 。近几年“台独”倾向越来越明显,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空前一致地加以反对。欧华联会第 7 届大会于 1999 年 8 月专门通过致李登辉先生的公开信 ,对公
20、然炮制“两国论”的李登辉提出严正警告。2000 年 8 月,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来自 64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 多名关心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海峡两岸同胞,拉开了全球华人反台独、促统一运动的序幕,对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起了积极作用。2004 年在陈水扁正式连任后,美洲协胜公会及美国洪六致公党两个重量级传统侨团的公开支持下,纽约中华公所前主席伍廷典宣布:大纽约区近百位传统资深侨领,将以个人名义成立“大纽约区中国统一促进会” 。2004 年 10 月 30 日在旧金山华埠假日酒店成立中国统一促进会,由来自全美 8 个传统侨团形成:中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两岸分治是暂时现象,因
21、此海外侨胞不容许“台独”的分裂祖国行为。(美:世界日报,2004 年 11 月 2 日)香港:1997 年 7 月 1 日前后,各地华侨华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香港回归,以洗雪百余年的民族耻辱。如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青田同乡会、温州同乡会等13 个侨团和中国文化部演出队于 6 月 30 日在西班牙广场联合举办了“西班牙华侨华人喜迎香港回归祖国庆祝大会” ;匈牙利华人联合会于 6 月份举行了“迎香港回归祖国”活动;巴西里约华人联谊会于 6 月 29 日举办庆香港回归文艺晚会,7 月 2 日举行庆回归大游行;6 月,法国华侨华人会联合旅法侨界举行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联欢会。奥运会:1996 年
22、 7 月,中国奥运健儿在美国亚特兰大夺得 16 枚金牌,在 197 个参赛团体中列金牌数第 4 位。美国 NBC 公司获独家转播权,其体育评论员鲍勃科斯塔斯在转播中对中国及中国奥运选手进行诬蔑,纽约、芝加哥等近 80 个华人社团进行抗议,并成立“抗议 NBC 委员会” ,向全球 30 个大型通讯社及新闻单位如路透社、美联6社、合众社、新华社、 纽约时报 、 华盛顿邮报以及 ABC、CBS、CNN、美国的BBC、加拿大电视公司等发出对 NBC 的抗议信,抗议它散布偏见,挑动分歧,违背奥运精神。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16 日,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与旅德浙江华人联合总会
23、等 20 多个华人社团在波恩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葡萄牙侨界首次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有 400 多人参加,连续进行数天。其他社团也举行了类似的庆祝活动。五、不容回避的问题(内部不团结)六、海外华人的适应问题1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存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于环境中的一切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适当的反应过程。一个离开故土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域社会的人,首先面临着这个陌生社会的适应问题。华人移民海外,社会反差太大(头发、肤色、体格等人种差异;完全不同的陌生的光怪陆离的社会,语言、风俗习惯迥异,工作又难找)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遭遇冲突或挫折时,常常会采用不同的适应方式:第
24、一,文饰作用,即寻找理由为一些不合理并引起焦虑的愿望或行为辩护。当一个移民不能很好适应陌生的社会时,他或许会指责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以文饰其适应的困难。第二,反向生成,由于适应困难,反勾起他对故土、故国的思念。在新移民身上,普遍。第三,补偿或替代作用, “中国城” 、 “唐人街”等形成的原因多多,但移民籍此保持本族群的一些本色,以补偿对外部社会的适应不良。第四,表同作用。把自己表同于所崇拜的人物的一种心理,使他对自己所崇拜的对象进行全面的、持久的模仿,不仅会模仿外部形象,而且也模仿内部心理活动。对国外生活特别神往的新移民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一进他国,立即模仿(穿、吃等,很愿意脱胎换骨) 。第五,
25、压抑作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适应引发一些痛苦的经验,一方面要时时防止引起痛苦经验的事件再发生,另一方面,竭力把这种痛苦经验排于个人记忆或意识之外,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是种消极的方面,不过,对个人生活而言,也有一定积极作用。2文化适应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R Tylor) ,文化:指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惯及其它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适应:个体逐渐接受该种文化,即接受该文化的习俗、生活方式、传统、宗教信仰、哲学、政治信条等。文化适应是以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的。对海外移民而言,文化认同也就是民族认同。因为,一个民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相对持久的不同于其他族群的文化特
26、质和心理素质方面。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基于义务、责任和奉献。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价值与竞争,强调逻辑,注重契约合同。因此,文化适应比社会适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难。因为,文化认同是深入到“灵魂中去”的过程。即使加入所在国国籍,但大多数人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端午吃粽、中秋吃月饼、春节热闹) 。非洲毛里求斯、新加坡,春节被定为公休日,而且,过节礼仪程式也保存得相当完整正宗。新加坡华人礼俗7节日手册为小学的辅助读物。 “唐人街” 、 “中国城” 、华人社团及“中华文化节” 、“中华文化
27、展览”的活动已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许多海外华人仍然保留原来的姓氏甚至家谱。这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方面,有代际差异。新一代移民文化适应要快些,老一代多为生活所迫而去,其中很多人没有多少文化教育,甚至是文盲。新一代(华人包括新一代移民) ,则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淮较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外部世界有较清楚的认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他们中有的人就成了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按加拿大法律:任何企业没有足够理由,不能随便解雇员工,否则,一旦被查,罚金可观。故老板们我解雇人,逼迫人主动辞职,辞职是你提出的,责任不在老板。只要和白人在一起就有可能受到各
28、族歧视。只是表现得比较隐蔽。 (定工资,白人18 美元/1 小时,中国人可能就只有 15 元。重要位置轮不到中国人) 。“萁豆”相煎。从香港移民的人和从台湾移民的人,比较容易和大陆移民起冲突,他们彼此也有文化冲突。“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入乡随俗,入国更要随人家。你不随人家,轻的是不理你,重的是强制你。你是个移民,你没有办法改变它,只能让它改变你。 (如朋友相处、子女教育、金钱观念等)3语言知识语言的差异,是造成一些海外移民不能很好适应所在地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运用当地语言的娴熟与否是华人移居异国他乡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反映许多海外华人的问题:社会融合、创业
29、、社交活动、购物、看电视等,举凡生活的一切,都脱不了语言。他们的地位、创业、子女教育,生活适应等,语言沟通成第一个问题。语言障碍不消除,无法与当地人沟通,不能融入当地社会,只能在同胞之间打转,做自己人生意,自然创业就艰难。移民梦难圆。在奥地利的约二万多华人,多半居住在维也纳,主要从事餐饮业,没有过语言关,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主要困难是语言、文化。4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在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上对周围环境、群体的顺从适应过程。它往往是移民个人的一种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宗教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异族人中间,在移民的心理上会引发一
30、种骚乱、不安定的情绪。老一辈华人去海外都大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都有流离的历史, “寄人篱下”的生活,无法想象的苦难,他们的艰苦创业,仅用辛苦两字不能说尽。遭受的创伤,远不止是肉体的困顿与痛苦,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压抑与折磨。第一个成功的华人身后,考察其获得成功的历程,无不有一个充满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他们故乡情结、故园情怀炽热,主要是他们身处的环境、经历的生活磨砺及独特的心理感受所致。中华文化更加注重群体、家庭伦理道德,华人的爱国爱家情感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人华人的种感情与犹太人的感情做比较研究。虽然,在新中国建国后,解决了双重国籍问题,华侨的心态也开始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将是一个
31、十分漫长的过程。对异域文化的心理认同,不会简单地伴随着加入所在国籍而得以实现。七、人物春秋8八、华人参政从政加拿大:2004 年 6 月 28 日,3 名华裔当选新一届联邦国会议员(以前就是国会议员的温尼伯格的麦鼎鸿、多伦多地区的庄文浩、国会议员联邦政府亚太地区国务部长陈卓愉) 。华裔候选人表现较高的热情,也表明一向淡漠政治的华人开始积极参政议政了。代表保守党参选的庄文浩首次参选就旗开得胜。他的成功,缘于他对华人社区的重视。有更多人开始跨越政党界限,择党而战,说明华人参政的方向和政治选择更趋多元化;第二,参选人士不再是单纯的土生华人,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的新移民渐渐登上政治舞台;第三,参与
32、助选或关心选举事务的华人越来越多。在只能忙于自己的生计问题时,华人很少参政议政。目前,尽管有华人参政的意识,但是,从政这条路,还有种种挑战。第一,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华人不知道参政这事,更不知道如何去参政。第二,华人对加入政党不感兴趣,不少人认为加入后无事可做,还不如经营好自己的小铺,养活一家老小。即使加入政党,了是极个别的,根基不牢固。第三,加拿大各政党本身就对华人有些保留。目前,在加拿大,不管哪个政党、或哪个种族的候选人,对华人的选票都开始重视。如今在加拿大有 100 多万华人,无论是经济、文化,华人都有一定影响,越来越受到政治家的重视。复习思考题:1 二战后华侨社团变化的主要原因?2 二战后华侨社团的主要功能及活动?3 海外华人如何适应居住国社会?4 从政,是华侨融入主流社会的标志?5 寻找最令你感动的华侨华人代表 1 位。6 去学校校友会,调查一位毕业我校的华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