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绘画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词语和诗句。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过程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
2、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这里让学生再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通的方式描述感知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充分鼓励引导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文字诗词音乐绘画等。如,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在诗词方面亦会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课件媒体展示出来。在音乐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媒体展示“高山流水曲,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
3、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哪些运动情景。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词汇诗词音乐等,能较准确地说出一些高山流水曲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教师点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然后如果一个物体相
4、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用媒体展示一幅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学生说出树木是静止的。但教师在这里要激起认知矛盾(或者有学生主动提出矛盾的观点):地球是运动的,树木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移动,按说树木是运动的,但我们平时的确看起来树木是静止的,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来看方面,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教师点明:看来判断树木是否是静止的,是拿树木和女孩自己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我们把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然后用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
5、止的,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那么,这时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事项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在此基础上,用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
6、,巍巍青山两岸走”)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媒体展示一幅动画(皮带运输煤炭)。让学生讨论回答:以_为参照物,煤炭是运动的;以_为参照物,煤炭又是静止的。(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
7、月亮白莲花般在云层中穿行,运动电梯中乘客的运动情况,等等”)。最后师生或学生共同小结本堂课的内容。作业: 请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也可制作成网页;然后相互交流。动与静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 、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8、标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三、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小车,多媒体课件。课时建议: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 。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
9、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二)新课教学1举例探讨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 34 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
10、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 “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 “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
11、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提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
12、,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板书设计:第七课 动与静1举例探讨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2欣赏孩子“荡秋千”的片段。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秋千上的孩子:相对于秋千来说,是静止的。相对于周围观看的人或摇秋千的人来说,是运动的。结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3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课本插图 运动情况图 1图 2图 3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