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107910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4-26 16:24 共 69 人浏览大 中 小1、价值观因素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标准并以此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制约着个体去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设计自己、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可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根据自我他人维度,可分为自我取向价值观和他人取向价值观;根据工具目标维度,可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1)兴趣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兴趣也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好恶的内心尺度,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2)信念信念是个体对某些

2、知识的真实性或某些观念的正确性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倾向。信念是知和情的升华,也是知转化为行的中介、动力,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体。因此,信念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与人的知识经验和以这种知识经验为依据对未来的扒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通常充满高级情感,能指引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理论性的价值取向。信念因处于个性心理倾向中的上层部分,故它对处于个性心理倾向中的基础部分的需要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它往往通过对个体需要的调控来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例如,人都有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但是,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的人,能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或与暴徒搏斗,或与洪水抗争,以保护国家财产

3、、人民生命。这就是他自觉抑制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而激活利他需要、奉献需要所产生的行为动机。(3)理想理想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与信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是信念对像的未来形像和具体内容。因而理想比信念更具体、更丰富、更确定、更具有情感意义上的感召力。理想总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而影响人的行为动力的,它会激发人的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对像奋进,会引发巨大的激励力量。理想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其理想发展是从具体到概括,从幻想型发展到现实型,从偏于感性的认识发展到偏于理性的认识。而随着理想朝着理性方向的发展,它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会变得更为稳定、持久而有实际效

4、能。2、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泊态度的体验。也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喜怒哀乐。情感的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所具有的增力或减力效能。正如马克思所说:“情欲、激情是人指向着自己的对像努力追求的性能。”“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3、认知因素(1)效价和期望评价目标或诱因能否激起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它结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以及所获得的概率,前者称为效价,后者称为期望。个体行为动力为效价与期希望的乘积。行为动机=效价期望(2)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这也是自概念中的一种。称之为“自我效能”。自信

5、,指个体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晓的、所做的事具有信心。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具体影响: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3)目标意识目标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行为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比较:诱因是外部提供的刺激物,目标是个体设定的行为方向。目标意识也是影响个体行为动力的一个因素,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明确性;头脑中对目标的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力的引发越有利。目标的适当性。目标过低,会降低成功价值;目标过高,又会降低成功的概率。目标的价值性。目标的实现对满足个体

6、需要越有效,其价值就越高,而价值越高,就越有利于增进个体的行为动力。目标的自觉性。包括对活动结果的原因的了解和相应的目标调整。(4)归因作用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有一种对行为结果有所探求的倾向。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再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继行为的动力。韦纳归因理论,用来分析个体动机过程。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可控与不可控)、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和原因源(内部与外部),从而形成 8 种类型的因素:内部、可控、稳定因素,如

7、平时努力;内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方法;内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能力;内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疲劳;外部、可控、稳定因素、如人际关系;外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他人帮助;外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运气。(5)认知冲突以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为代表的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经常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倾向,但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的失衡现象。个体为恢复平衡,产生旨在消除认知不一致的行为动力,因而认知失调具有认知动机作用。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发生矛盾时

8、,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现象,引发学生试图弄懂新知识究竟然怎么回事的动机,以便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统一、消除认知失调,恢复平衡状态。特别要指出的是,个体由于努力认知,使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解除,代之以轻松、满意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起了一种强化的作用,增强了个体认知活动的动机。4、行为因素个体的行为是在其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的,而发生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又会影响个体随后行为动机。(1)对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强化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斯金纳把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分为两类:一类由于其呈现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称正强化物,如食物、娱乐等;另一类是由于其撤除而增强

9、反应频率的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如噪音、电击等。(2)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于行为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能使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满足求知欲,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加强学习的动机。关于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研究综述字体: 小 中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8 次 作者:王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不仅仅是时间管理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人格特质的复杂过程,拖延已不单纯是行为上的问题,它更多的牵涉到心理层面。本文针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述,期望该评述可以帮助国内进行拖

10、延行为原因研究时作为文献参考。关键词:拖延行为,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美国心理学家 Ferrari 最新的调查发现,成人中普遍存在拖延行为,而在学校中与学业有关的拖延行为也极为普遍1。Eills 和 Knaus 曾预计大学里有将近 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2,而 Solomon 和 Rothblum 的研究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有着长期的行为障碍性的拖延行为3。这样严重的、涉及面广泛的拖延行为,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成为了现在国内外进行拖延行为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对拖延原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拖延的涵义界定拖延(procrastinus)一

11、词最初是褒义词,代表“不能把事情放到明天 ”,可是久而久之,逐渐带有了道德色彩,意味着个体没有履行自己该履行的义务。而如今拖延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了。其实“拖延” 这个概念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的方式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因此有人将拖延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意义上,将拖延定义为一种不良的行为。有很多学者对这种不良行为有不同的定义,如:Sabini Henri C Schouwenburg David C Watson, 2001; Piers

12、 Steel,2003) ,而 W Van Eerdo (2003)对 10 个共计 2590 名受试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性与拖延相关系数为 0. 22 - 0. 30,均达到显著的正相关17, 自尊、自我效能与拖延 大量研究认为拖延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尊的自我设障。Gery Beswick et al (1988)研究认为不论自我报告的学业拖延还是拖延行为,他们都与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 r = - 0. 20, r = - 0.35)19。W Van Eerde (2003)也在自尊与拖延的相关研究中得出,自尊均与拖延呈显著负相关( r = - 0. 28, K = 21)20

13、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自尊与拖延呈显著负相关,但是在预测拖延的结果时发现,自尊仅仅能解释拖延的 5%的变异(Gery Beswick et al, 1988) 19。关于自我效能与拖延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结论,如 Haycock et al(1998) 研究发现效能期待( 有能力完成一项困难而重要任务的信念 )与拖延呈显著负相关,即弱的效能和大量频繁的拖延相关20;还有不少研究也都得出不论是学业还是需要决策的事情中,低自我效能会导致更多拖延行为。2.3 拖延的情境因素分析任务性质与拖延 拖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从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选择了其中一种来拖延其他任务的完成,尽管这种选择最后会带来不

14、利的后果。而这样的任务选择是取决于任务的性质。首先任务的厌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会带来不良刺激的的任务,人们会选择回避,如果回避不了,人们会选择延迟完成任务,就会造成拖延;其次任务难度是影响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21。Ferrari etal 的研究则发现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境中,拖延者会选择比较简单的任务,因为从事这样的任务时自己的能力不会做或高或低的认知判断,不用去面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况;其三任务奖惩的时限,奖惩时间的安排对个体任务的选择有巨大影响,在一项价值较小但奖惩时间近的任务与一项价值较大但奖惩时间远的任务面前,人们往往会选择前者,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眼前的利益重视远远超过于对未来

15、幸福的关注。家庭教养方式与拖延 在 Milgram et al 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学生小的时候都受到家长的拖延行为的影响,尤其是生活上容易受影响,而且母亲比父亲更多影响小孩,但是基本不影响成年孩子的生活习惯22。在 Pychyl 对 105 名(女 60 名)年龄在 1315 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母亲专断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拖延行为有显著负相关,而父亲专断的教养方式在对孩子的拖延行为的影响上存在性别差异性。父亲专断教养方式与男孩拖延行为没有显著相关,但与女孩的拖延行为有显著相关23。此外,Ferrari etal 的研究还发现,拖延与淡漠的家庭关系和充满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关24。环境因素与拖延 研究表明,拖延者的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受的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25。拖延者往往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26。4.小结时至今日,经济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与这个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不和谐的拖延行为,不仅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导致低的学业成就,还会产生急躁、焦虑、沮丧等负面的情绪情感反应,而长期的拖延结果,会使人际关系紧张、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下降,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因此探明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 找出影响拖延行为发生的因素, 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以减少拖延, 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和企业职工心理培训提供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